《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01读书笔记)


引言

本书的核心主题是成年人、职场人如何提升学习能力。认识到学习的不同境界,通过便签法知识信息经验中学习,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成为高级学习者和学习促进者。

读书为什么这么难?

本章作者给出了成年人、职场人在读书学习中常见的三个问题。针对这三个问题作者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及主张,提出了成年人、职场人读书学习的方法论。

这三个问题分别是:

问题一:没时间、没精力
问题二:读不懂、记不住
问题三:看不下去

这三个问题的描述非常直接和朴素,我在读书、学习中确实或多或少遇到过其中的一些问题。对这三个问题,作者的解释和主张。

问题一:没时间、没精力
问题一是个客观现象,作者给出了一个解释,并没有提出主张和解决方案。

作者给出的解释来自成人教育学教授霍华德·麦克拉斯基(Howard McClusky)提出的生存余力模型(Margin in Life Theory),基本观点是:一个人总是在他需要的精力与可提供的精力之间寻求平衡。

\[生存余力=\frac{生存力量}{生存负载} \]

生存负载:包括外部和内部的。外部的包括职场工作和家庭责任。内部的来自个人对生活的期望。
生存力量:也包括外部和内部的。外部的力量来自家庭背景、人脉资源、经济能力等。内部的力量就是个人能力和经验。

当生存负载远大于生存力量时,余力太少,就没有时间去做个人提升。

问题二:看不懂、记不住
看不懂的完整描述,应该是有地方看不懂觉得不完整,而不是所有地方都看不懂。

作者的观点是“这个问题对成人学习有多重要?全部看懂且记住,若未能对行为产生影响,未能改变行为,又有什么用?”,进而给出了两种学习方式:

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重点在于理解、掌握、记忆,要有完整性
以个人为中心的学习:必须将知识内化和反思,目的是改变行为创造价值

成人教育应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学习,因此阅读也应该是自我导向的阅读。重要的不是看懂,而是能和自己的经验发生联系;重要的不是记住,而是能够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提升能力,改变行为,创造价值。

问题三:看不下去
问题三和问题二有点相似,但主要集中在是否有必要完整看完一本书。

作者的观点是不必为没有完整看完一本书而心怀内疚。但不必不是必须不,根据个人的时间精力选择。不必完整看完一本书的理由,主要有三个:

  1. 任何一本书都有很多能学的知识,也有很多知识不需要学。
  2. 读的多不见得用的多。仔细想一下,对个人帮助最大的书,不一定是最厚的,也不一定是读的最完整的。
  3. 只要能将读到的用上一点,其价值也远超过书价。

作者提出了针对成年人、职场人的学习方法论:

第一:不要让读书成为新的生存负载
第二:自我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而非以书为中心
第三:致力于内化和应用,能力提升和行为改变,能够创造价值

从“读书”到“拆书”

本章的核心内容是高效成人教育的几个原理,以及落实这些原理的具体方法。

首先,作者通过张瑞敏的序言,对比包政教授的序言,给出了两人思路上的区别:张瑞敏的特点是实用、江湖、解决问题、适合成人教育;包政的方式比较学术、学院,更适合考试及普通教育。

接着,作者给出了成人教育有效学习的五大公理:

  • 自我导向

成人学习者能够参与诊断自身学习需求,规划、实施和评估自身学习经验。

  • 关联经验

成年人拥有丰富的经验。高效的学习应该基于学习者的经验,利用学习者的经验。

  • 强调实践

\[能力+意愿=准备度 \]

与学习者的社会角色、工作岗位、面对的问题关联越强,其学习的准备度也越高。
评价学习内容的问题是“是否用的上?”,评价学习效果的问题是“是否用上了?”。

  • 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搭建的关联和系统,比理论更重要。

  • 内在驱动

成人教育的驱动力多为解决问题、提升能力、自我实现,因此成人教育往往有更多乐趣。

再接着,作者通过分析培训课与经典图书在价格上的差别,指出了学习过程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begin{aligned}
图书=&核心知识+书面表达 \
培训=&核心知识+口头表达+X \
培训=&图书+X \
\end{aligned}
其中\(X\)是学习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也是成人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叫做appropriation,也被称为“内化”,本书用\(A\)来表示。

\[X=A(拆为己用)=\begin{cases} A1(反思经验) \\ A2(规划应用) \\ A3(现场演练) \end{cases}\]

相反,核心知识是最不值钱的部分,这里并不是说核心知识不重要。而是根据经济学原理的解释,价值取决于边际效应,而非必要性。因此,片面追求只包含核心知识的“干货”不是高效的学习方式。

案例的重要性,在于可以从中提取出知识适用的边界条件。

最后,作者简要给出了个人在学习读书中的具体实践方法。包括个人学习的便签法和组织学习的RIA方法。便签法的三个便签,分别对应于RIA方法中的I,以及A1、A2。

学习者的不同境界

本章将学习者分为三个不同境界:初级学习者、高级学习者、学习促进者,成人学习者应将自己提升为高级学习者。学习促进者一定是高级学习者,且还能教会别人,引导别人正确学习。

本章首先提供一个学习力测试,让读者对自己属于哪类学习者有一个定位:

  1. 初级学习者
  • 把书本当权威,学习的主要任务是从书本中找出正确答案;
  • 把知识量当做收获;
  1. 高级学习者
  • 能够判断学习的目标,读书的类型;
  • 能够分辨书的价值;
  • 针对自己的问题学习,不对书负责,只负责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升自己的能力;
  • 拥抱新知,但不轻信,会分析整理信息;
  • 把问题当成长的机会,追问反思真正的问题;
  1. 学习促进者
  • 不但具备高级学习者的能力,还能教会别人,引导别人正确学习

根据调查分析,绝大多数成年人在学习上都处于初级学习者的阶段。初级学习者通常都有一些知识焦虑,有对提升能力的渴望,但是无法高效学习。具体也分两类:一类是已知识为中心;一类是完全只依赖自己的经验摸索。

高级学习者在读书学习时,具体到行为上能做到:

  1. 常常追问。追问信息本身;追问自己过去的理念。
  2. 思考知识与自己的联系,搜索自己过去的经验,思考现象的本质。
  3. 思考和规划如何应用,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上面的三点,能对应到便签法的三个便签,也能对应到RIA中的I、A1、A2。

对于学习促进者,作者以《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史蒂芬·柯维为例来说明。学习促进者通常不是理论原创人,但能够将知识与如何做联系起来,并影响别人的行为。

此外,作者还提出了如何正确提问和如何正确回答。

正确的提问:能从中真正学习的问题。这是高级学习者的特点。
正确的回答:能促进其思考的问题。这是学习促进者的特点。

最后,作者还提及什么笔记是好的笔记这一问题。什么是好的笔记要根据其目的来看,如果是应对考试,则需要完整、系统。如果是成人学习,好的笔记要求是自己主动创造的,是高度个人相关的。

便签学习法:培养全新的思维模式

这一章的主题是便签法,也是全书实践环节的精华。

首先,使用和练习便签法的目的是提升学习力。读致用类图书时使用便签法有以下好处:

  1. 缓解读不完书给自己的压力和内疚。;
  2. 帮助集中注意力,在阅读中体验和反思;
  3. 聚焦于对书中知识的内化和应用,而不是知识本身;
  4. 保持兴趣、效果外显化;
  5. 方便事后整理;
  6. 能够有效处理晦涩难懂的部分;
  7. 不断提升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能力。

拆书的原则是反求诸己。首先,成人学习的第一公里是“自我导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找方法、加要求。第二,书中有很多可学的知识,也有很多不必要学的,这要从自身的需求考虑,做到对自己负责而不是对书负责。第三,方法得当时阅读和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事情。最后,采用简单易用的工具,如便签、笔,方法不要太复杂,不要成为负担,方法的使用也是以自己为中心。

便签法拆书的基本结构包括I、A1、A2三个不同颜色的便签:

I:用自己的话重复信息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A2:自己的应用(行动与目标)

拆书通常的完整步骤包括:

  1. 确定致用类图书,这是拆书法的适用边界;
  2. 快速阅读。遇到建议、理论、观点时首先问自己,这个对我有多重要?如果不重要可以快速阅读,如果重要可以放慢速度并仔细阅读;
  3. 在I便签上用自己的语言重述重要信息,也可以是自己的启发。注意不应附会。贴在书上;
  4. 针对该信息回想自己是否有相关经历,写下来作为A1标签,也贴在书上;
  5. 规划如何应用。应先想好目标,再写下到目标的具体行动,作为A2标签也贴在书上;
  6. 在有标签的页码贴上指示签;
  7. 读完全书后,把所有A2标签贴在醒目的地方作为行动落实。

写便签时应该注意想好再写,不要想到哪里写到哪里,避免内容泛滥,I、A1标签若地方不够可以多添加一张,A2标签应力求清晰、简洁,如果有多个目标可写多个A2标签。

三种标签的标准和常见误区:

I标签:

I标签标准:

  • 诠释:用自己的话组织,不要用原文
  • 准确:对原文观点理解准确
  • 清晰:逻辑清晰,文字简练
  • 致用:将知识点总结为具体的操作方法或建议步骤

I标签误区:附会旧知

  • 附会旧知是指用旧知识,来代替对新知识的理解,并且对进一步理解二者的差异止步不前。
  • 附会与类比不同,附会是为了消除对新知的不适感,而不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新知
  • 真正有价值地信息,恰好是相似知识间地边界。人对细微差别的敏锐度体现了学习能力地强弱

A1标签:

A1标签标准:

  • 鲜活:一定要是真实的
  • 故事:有起因和结果,叙事完整
  • 对应:是I标签的知识点贴切的案例
  • 反思:无论成败,应能帮助更好地理解该经验,也能加深对原文信息的理解

A1标签误区:泛泛而谈

  • 要具体不要抽象
  • 避免“总是”、“经常”、“好多”,应该用“有一次”,或更具体到时间

A2标签

A2标签标准:

  • 目标:符合SMART标准的目标
  • 行动:可拉近现状与目标,具体可操作的步骤,哪里行动?何时行动?频率如何?
  • 关联:使用了I便签的方法
  • 可控:要是自己能做到的

A2标签误区:过多决心与感慨

  • 应该像行动手册一样客观与平静

标签法的常见问题,这里只选取三个最有感触的:

  1. 关于适用边界,除了相似观点可以考量适用边界,在I中是否可以用相反的观点来考量适用边界?
    可以。而且更能锻炼学习能力及批判思维能力。
  2. 用了一段时间便签法后,又回到自己原来的思维上去,怎么办?
  • 对自己应该宽容一些,习惯养成不容易
  • 看一下A2目标是否合理,行动是否可优化
  • 若目标是“不去做...”,可以改成用“做...”来替代掉想要不做的
  1. 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能否使用便签法?
    可以。冯友兰说过“六经注我”和“我注六经”。

打造学习力的三个维度

本章进一步扩展了便签法的使用方法,通过便签法从三个维度提升个人学习力。

以对大前研一著作《即战力》中关于理财能力重要性的讨论,引出了学习力的重要性。学习力是一种元能力——关于能力的能力。然后通过一个小测试,来判断读者当前的学习力,这个小测试的答案本身也可以作为学习力的一个指导方向。

这里所说学习力的三个维度包括:

  1. 内化和应用知识
  2. 分析和整理信息
  3. 追问和反思经验

其中,通过便签法内化和应用知识在上一章已经介绍过。本章介绍分析和整理信息追问和反思经验

分析和整理信息

信息和知识的区别。粗略地看知识是由权威给出的,包含一定上下文信息,具备“可证明/伪性”,鼓励受众自己选择。信息包括知识,但信息的来源更加零散,缺乏上下文及适用条件,以易于传播为目的。

分析信息的关键在于追问前因后果:

  • 前:这个为什么对我重要?作者是怎么引出的?
  • 因:信息里有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怎么验证或排除的?有没有信息未提及的其他可能原因?
  • 后:若依信息的建议去做会怎样?对我的价值是什么?
  • 果:若不按信息建议去做会怎样?不做的问题严重吗?

整理信息的关键在于明确适用边界:

  • 适: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或相反的实例?
  • 用:按照信息的建议做的条件是什么?什么情况信息的建议无效?
  • 边:有没有类似的信息?其他领域怎么看这个信息?
  • 界:无论相反观点,或是类似的信息,和这个信息的区别在哪里?交界在哪里?

通过标签法分析和整理信息,步骤与应用和内化知识时类似,都是从I标签开始,但是需要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再用自己的语言复述。I标签需要包含对“前因后果、适用边界”的思考。

再者,遇到不同的知识或信息,也不要急于质疑。先用分析整理信息的方法,对其进行加工,关注其有用有价值的方面,整理的时候再来质疑。若还是模糊不清,可以从价值观、参考资料的角度看。

追问反思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与从知识和信息中学习平行的另一种学习方式。戴维·库伯的经验学习圈包括四个阶段:

  1. 具体经验
  2. 观察和反思
  3. 系统化和理论化
  4. 测试和行动

这四个阶段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如果行动中出现新的问题,则可以开始新的一个学习圈。

在用标签法追问和反思经验时,是从A1标签开始。先写下具体的、亲身经历的问题,最好是比较紧迫的。这里不用过多细节和展开,也不要太多分析。

接下来要将A1标签的问题,通过追问和反思,把真正的问题写在I标签上。切记不要直接从A1的问题直接跳到A2的行动,因为真正的学习是在发现真正的问题,即I标签的信息。追问和反思的方法,也是通过追问“前因后果,适用条件”来获得灵感:

前因后果:

  • 前:Why important? How it comes?
  • 因:What's reason? Is it true? Other suggestion from other people?
  • 后:So what if solved?
  • 果:If not...

适用边界:

  • 适:oppose reason? counter-example?
  • 用:precondition? alternative?
  • 边:有借鉴吗?其他行业怎么解决的?
  • 界:无论是不同观点,还是类似的借鉴,个人问题。distinction? boundary?

在经过反思和追问后,I标签有可能会得到一个不同的问题,一个更深层或更本质的问题。再根据I标签的问题设定A2目标和行动。

构建属于你自己的知识体系

本章从知识管理的迫切性,引出拥有自己知识体系的重要性,并给出了如何构建知识体系的一些指导。

不论个人或企业,都意识到知识管理是一个迫切需要的能力。知识管理的原因及目的是应对碎片化信息。知识管理对应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收藏;第二种境界是通过自己的加工梳理,互相联系,使之成为知识体系;第三种境界是通过输出,提升别人。

关于信息、知识及知识体系,有下列四个问答:

  1. 系统化信息一定比碎片化信息更有价值吗?

不一定。碎片化信息若能通过分析和整理,放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是很有价值的。而且相比系统化信息,它的学习成本更低,再某些时候更加适用。

  1. 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一定比没有更好吗?

是。但前提是自己的。知识体系能让人具备稳定的框架和根基,具备成长思维、批判思维和系统思维。

  1. 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书上的知识体系是一回事吗?

不是。自己的知识体系一定是自己对知识、信息的整理、分析、确定边界,包含了自己的经验和实践。这些都是作者无法替代完成的。

  1. 看书一定比看手机更有利于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吗?

若无学习能力,二者没有什么区别;若有学习能力且有知识体系,从两个地方都能构建知识体系;若有学习能力但在此领域根基尚浅,看书更合适。

知识体系对个人的作用,从思维上来看,可以让人具备成长思维、批判思维、系统思维:

成长思维:

认为世界充满有助于自己学习、成长的有趣挑战。寻求机会,寻求反馈,问正确的问题,新视角观察事物,从错误中学习。

批判思维:

习惯追根究底,认知全面,判断出于理据,评价追求公正。

系统思维:

习惯于梳理信息及经验的前因后果、适用边界,拥抱复杂性,超越线性单一的理解模式。

知识体系从外在看,可以带来:

  1. 引导表达升级的思维
  2. “从零到一”成为专家的能力
  3. 待人接物的智慧。

接下来,是如何用便签法来逐步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经过深入的分析和反思,合理规划的I、A1、A2标签,本身就包含了信息或经验的前因后果、适用边界,以及过去的经验和规划的行动,已经是一个立体的知识结构。这些知识结构互相联系就可以逐步构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当知识体系已经具有一定框架时,新的知识或经验就可以定位到合适的位置放置。如果新的知识或经验无法放到合适的位置,可能是知识体系本身要更新调整,或者是与新知识相关的体系尚不完善。知识体系可能会有空白或盲点,这可能表示这一块的知识和经验对你来说不重要,或是暂时没有用到。

构建知识体系的具体路径,也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从问题出发。从自己遇到的问题出发。
二是从点到网。从其他人的经验,或实战技巧出发。
三是从网到点。这一般是从特定领域的一本书开始。

知识体系如何搭建

本章主要一些具体层面的东西,包括拆书帮培养拆书家的方式及拆书帮的运作,以及培养职场人能力的一个总框架。

这里主要说一下针对职场人能力训练的火把模型,包括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清晰梦想。包括自我反思和自我引导,要落实到方向、目标、决策。
第二个层面是赋予能力。体现在习惯、自控、坚持,自我激励和情绪管理,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
第三个层面是释放能量。强调沟通力与影响力、职场技能与积极关系。

主动学习的境界

前几章的内容是具体方法如何。本章内容是作为一个主动学习者,应该达到的一种学习状态或境界。

本章和第三章“学习者的三种不同境界”的差别,在于现在我们已经了解提升学习力的方法和方向,作为高级学习者和学习促进者,应该达到怎样的状态境界。

识别自己的核心能力

首先是了解自己的核心能力,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

作为高级学习者,一定是自我导向学习,而不是逛街式学习。自我导向的目标是以核心能力为中心,其他需要知识构建“经济适用房”。

在快速变化的职场环境中变中求不变,关键是核心能力,核心能力如何划分有不同方法,但大体都是一致的。

《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一书中将通用能力总结为三类:对信息、对人和对事物。

澳大利亚教育改革将与工作相关的能力归为7类:

  • 沟通表达的能力
  • 信息处理的能力
  • 运用科技的能力
  • 计划组织的能力
  • 解决问题的能力
  • 团队合作的能力
  • 数学概念的能力

拆书帮将核心能力归为4组,每组又分为不同的几项:

  • 沟通力
  • KC1:表达能力
  • KC2:主动倾听能力
  • KC3:提问能力
  • KC4:说服能力
  • KC5:谈判能力
  • 关系力
  • KC6:社交洞察力
  • KC7:建立并维持人际关系
  • KC8:服务意识
  • KC9:激励自己与他人
  • KC10:团队协作能力
  • 学习力
  • KC11:获取信息
  • KC12:分析和整理信息
  • KC13:计划组织能力
  • KC14:决策和解决问题
  • KC15:超越见识的能力
  • 逻辑力
  • KC16:思维流畅
  • KC17:归纳能力
  • KC18:演绎能力
  • KC19:辅导能力
  • KC20:超越思路能力

拆书帮的划分方式更具体,能够对应到以提升能力为目的的学习。

选择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无外乎三种:知识、信息、经验。其中经验可选择的余地较小,这里主要讲知识和经验。

对于从知识中学习。如果是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一般是选择难度合适的经典著作。对于致用类图书的学习,一半可以分为三个步骤:海选、相亲、过日子。海选是从书评网站,根据书评、简介先选出5本左右的书。相亲是把这些书买来,每本通过半小时左右大致浏览一下,看看哪本书对于当下的问题最合适。过日子是选定一本书认真阅读,以“从网到点”的方式开始构建自己关于该主题的知识体系。

对于从信息中学习。比较典型的渠道时移动阅读,这里最重要的要有一个经过“启蒙”的头脑,要追问信息的前因后果、适用边界。

经验和反思

“经验加上反思,是最重要的知识。”

这一部分列举了可以获得有效经验和反思的几种途径。

第一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A1、A2标签反思过去的经验,规划将来的行动。随着时间,行动又可以获得新的经验和反思。另外,还可以通过A3进行学习现场的演练。通过A4“在用中学”,即一群人在限时条件下一起实践。通过A5进行“复盘”,对实践的情况进行检核、讨论和反思。

第二是写作。写作时非常高效的主动学习,尤其有助于对知识体系中前因后果的梳理。作者在写作方面给出了两个有效建议:一个是卡片法,将便签学习中的便签整理成文。一个是四步成文法,包括立意(前因后果、适用边界)、扩充(类似的、相反的观点)、推演(引证、举例等)、包装(故事、文笔、润色等)。

第三是教会别人。学习及分析整理信息时,在梳理前因后果、适用边界时,考虑如果在教别人时别人可能的问题。

本章的结尾,鼓励大家能够成为有梦想的行动者

拆书家——做一个学习促进者

本章是全书的收尾,首先对拆书家的如何拆书、备课、讲解做了一些介绍,然后给出了一些具体的例子。最后点出要像拆书家一样学习,升级对教育的认知。

根据图书种类的不同,图书拆解的对象包括实用类图书、理论类图书、叙事类图书、其他图书。

实用类图书:

确定拆页:通常是图书给出的具体建议。
备课:主要是准备案例,包括书上的案例和自己的案例。
讲解:I通常已经很清晰了,讲解主要关注前因后果。

理论类图书:

确定拆页:找出我们关注的理论和观点。
备课:谨慎理解观点的含义;充分了解背景,与我们的相同处和不同处;背景相同的,给出行动建议,背景不同的,进一步提取观点背后的原则。
讲解:理解观点,把我观点的应用。

叙事类图书:

确定拆页:叙事类图书拆解的要求较高。但可以从四个方面关注:1、找人物做得好的地方;2、找任务做的不好的地方;3、超越人物看原则。即从结果和利益考虑动机;4、着冲突。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无法理解的地方。
备课:相关背景
讲解:可以直接给出知识点,也可以通过引导来发现知识点。

像拆书家一样学习要求我们对教育的认知升级:

  • 升级时限:教育不止学历。
  • 升级内涵:教育不只是学习知识。
  • 升级主体:我们不只是教育产业的消费者。
posted @ 2018-11-09 09:47  苦力笨笨  阅读(151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