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杀熟?那分明是滴滴最后的希望
本文始发于公众号: Coder梁,欢迎关注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聊聊大数据杀熟。
不知道大家关注新闻没有,前几天有一个知名大学的教授公布了一个报告。他花费50000余元打车800余次,总结出了滴滴打车杀熟的报告。比如说,除了苹果手机之外,手机越便宜叫车的费用越便宜,手机越贵,叫车越贵。网友们纷纷义愤填膺,高呼停止大数据杀熟!
但是我想要稍微唱个反调,首先这肯定不是杀熟,你打车比别人贵肯定不是因为你和平台更熟。我觉得叫宰客更合适,另外一点呢就是这其实也和大数据没啥关系。毕竟分析手机型号有现成的API,会写代码的就可以搞到,完全没有任何技术含量,也不需要什么大数据。所以滴滴的这种情况,就是单纯的根据用户手机的品牌进行宰客的行为。
这个结论很简单,也没啥意思,但我们继续往下挖又能挖出一些新的问题来。比如,滴滴为什么要这么宰客呢,难道不知道会影响企业口碑吗?长远来看这个问题能解决吗?我们可以脱离这样的“大数据杀熟”吗?
问题诞生之初
在我们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之前,需要了解一个情况,截止目前,所有的线上出租车公司没有一个是盈利的。包括国内的滴滴,国外的Uber和Grab。
这里面的道理也很简单,相对透明的市场以及出租车行业的竞争。
举个例子,我们假设从西湖打车去阿里巴巴的市场价是100块。原本在没有这些线上打车软件出现的时候,全杭州所有的出租车只要打表,在司机不可以绕路的情况下,那么正常和乘客的收费就是100左右。这个信息基本上是公开的,不仅出租车司机知道,本地的市民也基本有数。所以有些司机不爱打表,因为都知道路费是多少,直接收就完了。
后来有了滴滴之后,那么请问同样的路程,滴滴和乘客的收费是多少?或者说滴滴能够收到多少?
作为新兴平台,如果上来就和出租车差不多收费或者更高的话肯定只有死路一条。原本人们就不爱尝试新鲜事物,现在有没有足够省钱的动力,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尝试。虽然线上叫车比传统的出租车更加方便,但是人们在尝试之前是不知道它方便的。既然不知道它会很方便,同样也缺乏尝试的动力。
所以滴滴只能降价,给乘客收50甚至更少。同样,对于滴滴的司机来说,滴滴要支付的酬劳肯定是要大于出租车的。否则大家直接去做出租车司机好了,干嘛还要开滴滴呢?
这就是为什么像是滴滴、Uber、Grab这些线上打车公司在扩张之初需要既补贴司机又补贴乘客的原因。因为培养人们的习惯是要花钱的,而且是要花大价钱的,至少需要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实际上也的确如此,滴滴至今已经烧掉了数十亿美金之多,典型的赔本赚吆喝。同样模式的还有外卖平台以及海淘平台。
所以一切的一切,问题的根源就在这里,简单概括就是四个字,入不敷出。
解决之道
滴滴作为一家企业,诞生以来的使命就是挣钱,尤其是在前期花费了巨量资金的情况下。总不可能CEO和投资人作报告的时候说对不起你们的钱都打了水漂了,以后不但一毛钱都挣不到还要继续亏钱吧?你要是真这么说,显然你的CEO也当到头了。
解决之道在哪呢?也很简单,就只有四个字,开源节流。
说白了也就是跟乘客收得更多,给司机的补贴更少。原来随便做几单就有各种各样的补贴,现在不行了,加上各种各样的限制条件。比如在规定时间做做完多少单,再比如好评率超过多少多少,再比如每天的营业额达到多少多少。你们要是感兴趣可以下次坐滴滴的时候和司机聊聊这个话题,我保证司机肯定有很多话想说。对于乘客也是一样,之前白菜价的打车费一去不复返了,会逐渐越来越贵直到超过出租车。
但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就是出租车的锚定效应。
你想啊,原本出租车100块就能到的地方,现在网约车的确方便,但是需要花费150,你还愿意坐吗?我估计大部分人是不愿意的,因为溢价太多了,不划算。于是就会有大量的人选择放弃打车,改乘坐公共交通。有着出租车的车费作为标杆,这就限制死了网约车的收费范围,一定不能比出租车贵太多,否则一定丢掉大半市场灰溜溜出局,中国的大多数老百姓为了省钱是可以不打车的。
所以剩下的唯一可行的解决方案只有一个,就是宰客。说是宰客,但其实它当中的逻辑对于普罗大众反而是友好的,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成劫富济贫。比如张三的收入很低,只用得起山寨机,他打车也便宜,要10块钱,李四是个高富帅,他每次打车要50,但对于李四来说,50和10块并没有太大区别,一样微不足道。但对于张三来说,别说50了,车费涨到12他就要放弃打车坐公交了。
通过这种算法来自动调整定价,做到不同人不同收费的情况,才能保证既不会丢失市场,又可以利益最大化。所以我个人对于所谓大数据杀熟或者是滴滴的这种定价策略是比较淡定的,某种程度上来说和富人多收钱,和穷人少收钱是天经地义或者是顺应公平的。我们不能只考虑到我们自己的车费涨了,也要考虑到更多的穷人因为这样浮动的定价策略享受到了原本不能享受的打车的服务。
但问题还没完,这里面仍然有一个巨大的问题。
虽然价格可以浮动,但是打车的路费毕竟还是比较公开的,再怎么浮动也不可能差得特别大。另外真正有钱的富人基本都有私家车,打车的需求并不多,所以这个策略逻辑是对的,但是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至少不足以扭转滴滴亏损的局面,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直到现在滴滴依然没有盈利或者说没有大规模盈利的原因。
不能大规模盈利的企业能走得长远吗?公司的创始人团队能和投资人、股东们交代吗?这些投资人们之前不了解这个情况吗?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投呢?滴滴的未来又在哪里呢?它又怎样讲出一个富有想象力的故事呢?
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只有四个字,就是自动驾驶。自动驾驶不仅是当今最前沿也是最有挑战的技术难题之一,也是滴滴这类网约车公司存活和发展的希望。
绕不开的自动驾驶
先说明显的一点,当有一天自动驾驶成熟可以代替人类司机的时候,会发生什么?
第一个受到冲击的一定是出租车公司以及出租车司机,他们很有可能面临失业或者是破产,但对于滴滴这样的网约车公司来说,却是极大的机会。它的一个最直接的好处是滴滴可以节省司机端几乎所有的开销,以后再也不需要支付司机的费用了,乘客不论付多付少都是毛利润。
这一点非常明显,大家都能想明白,至于第二点则要隐晦很多,自动驾驶代表的不仅是自动开车的技术或者是淘汰人类出租车司机,而是代表一个全新的行业,一个全新的商业领域。
想想看,当车以后再也不需要人工来驾驶之后,人们在车里会做什么?人们可以看电影、看电视可以上网可以打游戏,每一辆车不仅仅是一个交通工具,也是一个会占据人们注意力占据人们时间的娱乐和信息载体。能够占用人们的注意,能够承载信息,就意味着商业价值。最简单来说,比如车里投放一些广告,推广一些付费的游戏或者是节目。我在之前的文章当中也说过,广告是当今互联网盈利的核心,一个全新的广告投放的场景,这对于网约车公司来说是多大的前景?
甚至以后很可能打车就像是现在的搜索引擎一样,使用完全免费就靠当中投放的广告盈利赚钱,既体面又一本万利。也正是有这一层前景,所以网约车这个烧钱的业务才一直坚持到现在。但自动驾驶不仅仅是设计算法这么简单,它还涉及到高清地图、高速传输、车辆精准控制、路径规划、避障等一系列复杂技术难点。它是会在一夜之间突破成熟,还是会像可控核聚变那样一直还有着50年的距离,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每每想到这些,我都觉得多花的几块钱好像还挺值的样子。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阅读,喜欢的话不要忘记三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