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码中的设计模式--模板方法模式

本文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什么是模板方法模式;

2、模板方法模式的使用场景;

3、模板方法模式的优点;

4、源码中有哪些地方使用到了模板方法模式;

带着这几个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设计模式的分享。

一、模式入场

  大家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肯定碰到过这样的场景,比如,你要转正答辩了,总要有个PPT吧,这时你是不是会问你同事要个述职的PPT模板,有个模板的好处这里自不用说。你去帮助单位去投标拿项目了,你是不是要问甲方爸爸要个模板,按照模板准备你的材料。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有模板好办事。

  在平时的开发过程中,不知道你是否碰到过类似的情形,你要调用系统A和系统B的接口,把系统A和系统B的数据读取过来,经过处理存储到自己的数据库里。

  针对这样的场景你要怎么设计呐,首先,针对这样一个场景进行分析,要明确的是需要调用两个系统的接口,这两个系统返回的数据是不一样的,并且要存储到不同的表中,下面先试图实现下这个场景。有两个类SyncSystemA和SyncSystemB分别表示处理系统A和系统B的接口数据,

SyncSystemA.java

package com.example.template;

public class SyncSystemA {
    public void syncData(){
        //1、组装参数
        String url="http://a.com/query";
        String param="A";
        //2、发送请求
        String result=sendRequest(url,param);
        //3、解析
        String result2=parse(result);
        //4、保存数据
        saveData(result2);
    }
    private String sendRequest(String url,String param){
        System.out.println("发送请求到A");
        return "";
    }
    private String parse(String result){
        System.out.println("对A返回结果进行解析");
        return "";
    }
    private void saveData(String result){
        System.out.println("保存A的数据");
    }
}

SyncSystemB.java

package com.example.template;

public class SyncSystemB {
    public void syncData(){
        //1、组装参数
        String url="http://b.com/query";
        String param="A";
        //2、发送请求
        String result=sendRequest(url,param);
        //3、解析
        String result2=parse(result);
        //4、保存数据
        saveData(result2);
        
    }
    private String sendRequest(String url,String param){
        System.out.println("发送请求到B");
        return "";
    }
    private String parse(String result){
        System.out.println("对B的返回结果进行解析");
        return "";
    }
    private void saveData(String result){
        System.out.println("保存B的数据");
    }
}

下面看测试方法,Test.java

package com.example.template;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ncSystemA syncSystemA=new SyncSystemA();
        SyncSystemB syncSystemB=new SyncSystemB();
        syncSystemA.syncData();
        System.out.println("-----------");
        syncSystemB.syncData();
    }
}

返回结果如下,

发送请求到A
对A返回结果进行解析
保存A的数据
-----------
发送请求到B
对B的返回结果进行解析
保存B的数据

Process finished with exit code 0

可以看到很好的完成了我们的目标,那就是同步系统A和系统B的数据。但是从上面的代码中也能发现一些问题,在SyncSystemA和SyncSystemB中有很多的重复代码,追求极简的我们怎么能容忍这样的代码。

二、深入模板方法模式

上面的处理步骤其实可以归纳为下面的流程,如下图,

我们把这样一个过程抽象出了这样几步:组装参数、发送请求、解析参数、保存数据,在这样几步中组装参数和解析参数肯定是不同的,对于发送请求和保存数据我们可以把它们处理成一致的。既然有一样的处理步骤,为了减少重复的代码,我们可以进行优化,把公共的部分抽取出来,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目的,可以把公共的部分封装到工具类中,在不同的地方进行调用,但这些方法又不能算的上是工具类。还有一个方法在java基础中有抽象类的概念,今天就使用下抽象类,那么如何设计抽象类,下面看,

AbstractSyncData.java

package com.example.template;

import java.util.Map;

public abstract class AbstractSyncData {
    //定义好同步数据的步骤
    public void syncData() {
        //1、组装参数
        Map param = assembleParam();
        //2、发送请求
        String result = sendRequest(param);
        //3、解析
        String result2 = parse(result);
        //4、保存数据
        saveData(result2);
    }

    //1、组装参数,供子类实现自己的逻辑
    protected abstract Map assembleParam();

    //2、发送请求
    private String sendRequest(Map map) {

        //实际发送请求,并把数据返回
        System.out.println("发送请求");
        return "";
    }

    //3、解析返回结果,供子类实现自己的逻辑
    protected abstract String parse(String result);

    //4、保存数据
    private void saveData(String result) {
        System.out.println("保存数据");
    }
}

从上面的AbstractSyncData抽象类中,可以看到把syncData放到了抽象类中,并且在该类中定义了完成此功能的步骤:组装参数、发送请求、解析返回结果、保存数据,其中组装参数、解析返回结果两步在抽象类中定义了抽象方法,定义抽象方法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去实现自己的逻辑,看下两个子类的实现,

SyncSystemAImpl.java

package com.example.template;

import java.util.HashMap;
import java.util.Map;

public class SyncSystemAImpl extends AbstractSyncData{
    @Override
    protected Map assembleParam() {
        System.out.println("组装发送到系统A的参数");
        return new HashMap();
    }

    @Override
    protected String parse(String result) {
        System.out.println("解析系统A的返回结果");
        return "";
    }
}

SyncSystemBImpl.java

package com.example.template;

import java.util.HashMap;
import java.util.Map;

public class SyncSystemBImpl extends AbstractSyncData{
    @Override
    protected Map assembleParam() {
        System.out.println("组装发送到系统B的参数");
        return new HashMap();
    }

    @Override
    protected String parse(String result) {
        System.out.println("解析系统B的返回结果");
        return "";
    }
}

看下测试结果

组装发送到系统A的参数
发送请求
解析系统A的返回结果
保存数据
-----------
组装发送到系统B的参数
发送请求
解析系统B的返回结果
保存数据

Process finished with exit code 0

看到上面的结果同样实现了功能,而且从代码风格上是不是更简洁,而且使用到了模板方法模式。

看下《Head First 设计模式》一书中给模板方法模式下的定义

模板方法模式在一个方法中定义一个算法的骨架,而将一些步骤延迟到子类中。模板方法使得子类可以在不改变算法结构的情况下,重新定义算法中的某些步骤

上面的释义定义的太完美了,多读几遍上面的释义和我们上面的AbstractSyncData类对比下

算法的骨架对应syncData方法

一些步骤延迟到子类对应assembleParam和parse方法

重新定义算法中的某些步骤对应assembleParam和parse方法,因为针对不同的实现有不同的处理逻辑。

模板方法的使用场景上面已经提到过,在开发中要善于抽象,把一个场景中的步骤抽象成不同的几步,如果有多种实现,那么此时便是使用模板方法的大好时机。

番外

想多说一句的是,现在不是都谈面向接口编程,那么针对面向接口编程我们要如何改造上面的模板方法模式呐,只需要把syncData放到接口中即可,

package com.example.template;

public interface SyncData {
    //同步数据
    void syncData();
}

相应的抽象类实现该接口即可,

其UML图如下,

三、追寻源码

上面已经系统的学习了模板方法模式,下面看下在源码中的使用,

1、mybatis的BaseExecutor

在mybatis的BaseExecutor类中有update方法,

该方法来自于接口Executor,该方法又调用了doUpdate方法,该方法在BaseExecutor中是抽象方法,

看下实现的子类,

和我们上面的例子是不是很像,或者说就是同一个,再看下其uml

2、spring的AbstractApplicationContext

在spring的AbstractApplicaitonContext类中有fresh()方法,该方法中调用了obtainFreshBeanFactory方法,

obtainFreshBeanFactory方法,

看下这两个方法,

这两个方法是抽象的,肯定也是模板方法了。

四、总结

  模板方法模式的精髓在于抽象,抽象出完成某个功能的步骤,再把个性化的步骤做为抽象方法,让子类延迟实现,公有的方法在抽象类中完成。在使用模板方法时由于存在抽象类,会出现多个继承子类的情况,需要视情况而定。另外,模板方法模式可以结合接口使用,实现面向接口编程。

首发于: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097584508639183367/

posted @ 2022-05-14 21:50  良工说技术  阅读(450)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