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软工-个人阅读作业#1

项目 内容
这个作业属于哪个课程 2021春季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罗杰 任健)
这个作业的要求在哪里 个人阅读作业#1要求
我在这个课程的目标是 进一步提升工程化开发能力,积累团队协作经验,熟悉全栈开发流程
这个作业在哪个具体方面帮助我实现目标 对自己的过往经历和未来规划进行系统梳理,为接下来的开发实践作准备

第一部分:结缘计算机

1.1 你为什么选择计算机专业?你认为你的条件如何?和这些博主比呢?

选择计算机专业这件事,从当时的我的视角来看,完完全全是一系列阴差阳错下的巧合;但是现在的我回头望去,却又觉得这一切似乎都是命中注定的必然。人生总是这样充满着戏剧性,没人能说得清下一个路口的自己又将会飘向何方;但等到真的能够看清的那一天,想必也就是真正找到自己一生归宿的时候了吧。

高考出分后,我已知同自己原先心目中的理想去处之间再无可能,对于接下来的未来究竟应该何去何从竟一时之间充满了迷茫。当时AlphaGo的名气正如日中天,自小学围棋的我自然对此高度关注;另一方面,彼时的我又在成天到晚地进行着类似“人类终极问题”之流的“终极思考”,再加上媒体的炒作,影视动漫作品里对未来AI世界的各种大胆想象,这种种因素结合之下,让我对于人工智能相关的方向一时间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而那时要想进一步地对AI进行深入研究,计算机专业可以说是唯一的正道。几经权衡下,我最终理所应当地加入了CS这个大家庭中。

说真的,那个时候的我只是单纯觉得AI既神秘又强大,那么自然而然,创造出AI这样一种形态 的CS专业也一定是一个既有趣又深刻的学科,而且与数学和人文都密不可分。怀着这样的向往,我来到了北航,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

现如今,三年过去了。再回首,只觉星移斗转,沧海桑田。当年的很多认知现如今也都发生了变化,对CS这门学科的理解也比当初要全面客观的多。但所幸,初心还在

因此,与上面那些博客中的各位博主的人生经历相比,我与计算机之间显然并没有那么深刻的羁绊。至于那些客观的条件,或许在进入大学之前,因为搞数学竞赛的缘故,我的数学功底相对较为扎实些,但对于编程以及计算机底层结构这方面的知识,我在上大学前都是完完全全没有接触过的。所以要是按照博客R中的观点来说的话,那我可没有多少说自己热爱编程的底气啊哈哈哈。

1.2 计算机是你喜欢的领域吗?是你擅长的领域吗?

对于这个问题,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并不讨厌,也不能说热爱;至于我现在的这种状态,是否能够证明我的喜欢,那就不得而知了。

如果要打个比方的话,那计算机在我看来就好比是古时武人们所用的各种兵器,有人嗜剑如命,有人爱刀若痴;但他们之所以喜爱,是因为这些兵器能够带给他们杀戮的快感,能够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涌动,而不是因为兵器本身。

至于擅长不擅长,也是同理。如果总有一天,你注定要提着你的这把刀上战场,那么即便你爱的是征战杀伐的那种快感,你难道就可以只做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吗?

第二部分:在计算机系里学习

2.1 你对你的大学生活有什么想要吐槽的地方吗?你理想的大学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跟学校给你的有什么区别?比较你在中国大学的经历,你的老师和学校能做到和国外那样吗?如果不能,请分析一下为什么。

这个问题导向性有点强,似乎要刻意强调比对国内外大学的差异,从而突出国内大学的不足,衬托国外学校的优质。

但其实,我认为,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大学最重要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学会自己对自己负责。意识要靠自己树立,手段需要借助环境去培养,惟其如此,才能实现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让任何人即便有一天走出这座学校,还能做到去终身学习。

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出国上学的经验,所以我不想去对比些什么。但对于最后一个问题,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可以做到,只是时间问题,关键是要有很多人去做。

当然,这并不是说目前为止我的大学生活就完美得没有一丝瑕疵了。应该说,北航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是有一些(不少)的,比如某些课程的定位和考核方式需要作进一步的明确和改善,整体大环境的引导以及更多元化的发展渠道有待建立,教学计划的开展和调整需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等等。但我始终觉得,与其他更多人相比,我们已经称得上是很幸运的了:当我们一只眼睛正往外看向那些比我们更明亮的地方时,另一只眼睛还请务必多看看周围那些相对仍有些阴暗的角落,想想将来我们能否为他们去做些什么。

如果真要说理想中的大学教育的话,那我想第一应当是育人,第二、第三乃至第无穷也都应该围绕展开。这样一来,就自然而然要想着能因材施教,能根据大家兴趣的不同引导走向不同的人生道路,能够帮助更多在刚上大学时还没来得及想明白自己未来出路的同学尽早找到自己合适的方向。当然这样说确实还是太宽泛,但如果要展开,又不是这里一篇博客能够讲清楚的了。

至于师生关系,我也比较认同博客P中”教练/学员“这样的类比,不过说真的,难道不是先有了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才有了所谓的健身教练和健身学员这种角色的存在吗,后者难道不正是师生关系在健身领域的一种横向迁移吗?所以只能说,可能现在主流的师生关系反而有些变味了吧。既如此,那不妨更推崇一下过去韩愈老先生说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样的理念为好:传道第一嘛。

不过目前中国的国情摆在这里,指望靠大学和大环境让每个人都能自然地走向坦途到底还是过于理想主义了。所以归根结底,就像博客D博客I博客B中说的那样,一切还是要靠自己才行。

但是这里我所言的靠自己,并非是指自我封闭,拒绝交流,闭门造车似的闷头苦学,而是主动去与外界的环境相接触,利用大学这个平台积极地了解目前计算机领域最前沿的知识,主动同大学里那些知名的教授们交流,听听来自各个方向的声音,从而最终摸索出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

记得我曾在去年暑假的给北航某招生组写的一篇招生宣传的推送中,将大学比作“人生路上的入海口“:也许在进入社会这片海洋之前,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是相近的,沿着固有的河道一路奔涌而来,直到来到大学,来到最终入海的前夜。但也就是在这里,我们势必要最终选择那只属于我们自己一生的流向。因此,指望大学还像过去一样仅仅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一模一样的基础课程是不现实的,即便是后面有了相对多样化的选修课也远远不够。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单纯地给所有学生”增同样的负“只会造成整个学生群体的同质化,进一步压榨其自由选择的空间。而从这个角度出发,那么一个理想中的大学所应当做的,就是尽可能培养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给予学生能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空间,从而让大家自发地行动起来,去选择自己未来的命运,而不是过分增加学业负担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每天按部就班地只想着完成给定的学业并尽可能在特定的评级标准里取得满意的成绩就万事大吉。毕竟未来在社会,面临的人生挑战可不是一个两位数的分数就能量化的啊。

2.2 迄今为止,你写了多少代码,描述你做的最复杂的软件项目/作业。

我觉得我没写多少代码,也没正儿八经地做过统计。说到底,我认为以代码量来衡量一个人的代码水平有那么一点以偏概全的味道,不过用来衡量一个人的努力程度倒是无可厚非。只是一行c代码和一行python代码究竟谁更有价值,恐怕就要因人而异了。

不过如果硬要统计一下的话,我觉得应该在3w行左右?反正不多就对了,当然这也与我本人的特点有关,可能没有太多参考价值。

至于我目前做过的最复杂的软件项目,我想应当是上学期我与另外2位同学一同完成的数据库课程设计——一个十分基础的航空订票系统。但之所以将这样一个最终在功能上看起来并不复杂、有效代码量也不如编译、OS等课程作业多的项目冠以“最复杂”之名,是因为与我之前做的任何一个项目/课程大作业相比,只有这个项目需要我们完完全全从零开始分析用户需求,设计各个不同的实体模型,并最终综合前后端的多种框架/语言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可实际部署的数据库项目,这与过去那些课程重视原理与基础、而相对忽略需求分析等看似没那么重要的部分的大作业相比,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无疑要更有挑战得多。

但这并不是说那些基础课不重要,相反它们相当重要。只是在复杂性这个维度之下,我认为数据库的课设项目要更加当之无愧些。因为,对于人而言,最复杂的永远是现实本身。离现实越遥远,越抽象,往往也越简单;而越是贴近现实,就越会显出它复杂的一面来。

2.3 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的时候,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疑问“我们为什么要学这么多数学,这和我们的计算机有关系吗”,你现在是否还有这样的疑问?对这个问题,你有自己的解答了吗?那么其他学科呢?

我本人对这一点没有任何疑问,但我想分享一下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一点看法,也是希望能给其他人提供一点参考吧。

首先先抛出我的观点:正如我在1.2中所说的那样,计算机归根结底只是一种用以进行信息整合的工具,这也是它最开始之所以诞生的缘由;它本身并不生产任何新的价值,而只是在提升我们的效率,这也是为什么计算机其实属于服务业而非第二产业的原因。

基于此,我们在了解计算机的构成及原理的同时,也有必要进一步开拓我们的视野,去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无论是线性代数、概率论这些数学学科,还是马原、毛概这些人文学科,本质上都是在教我们一种看待、描述与刻画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计算机也只是这诸多方式之一。

而我们学会了计算机,最终也是要回过头来用它去改造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的,去努力让这个社会变得更便捷、更高效、更美好,这才是我们的终极使命与价值所在。

所以如果大学四年,我们只是在学习什么是计算机、怎么用计算机,而不去关注我们所处的社会本身,那最终也只会与之脱节,真正意义上地沦为一个”工具人“,成为机器的延伸,而非主观意义上的存在,这也是马克思老人家所一直反对的劳动对人的”异化“。

至于数学的视角,它或许没有社会学、政治学那样直观,但它却更本质,能够描述很多社会现象、自然现象背后一般性的规律,比如上学期可能让很多同学印象颇深的”排队论“模型,其背后就与概率论,高等代数密不可分。

第三部分:未来规划

3.1 对于你未来在IT行业的发展,你有什么样的梦想或者未来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你准备怎样来规划你技术道路,职业道路和社会道路?

如果进入工业界,那么我将致力于推动并实现AI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如果留在学术界,那我会尽我所能尝试让AI有一天能够真正成为一个AI该有的样子。如果说的稍微玄学些,那就是我不仅不希望人最终异化为机器,我甚至希望机器最终能够变成人。

当然,现在说这些,也的确只能说是梦想罢了。回到现实的话,哪怕只是能够借助计算机的力量为AI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做出一点点微小的贡献,我也是心满意足了。

至于对技术、职业和社会道路的规划,从我个人过去的经验来看,这方面现阶段不宜做的太过深入,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还是在保持能动性的同时,随遇而安的好。但总的来说,在我的理解里,技术应当服务于职业,职业则应当顺应理想,至于社会地位什么的,那不应该成为一个人主观上想要追求的东西,否则,人就变味了。

只是希望,未来这一路上,能够别太孤单。

3.2 你们马上就要面临实习了,你打算在企业内实习还是在实验室实习?

实习不是指的就是在企业实习吗?实验室里的,不是应该叫科研吗?

从纯技术的角度来说,我个人更倾向于实验室,这是因为相对而言我还是对创新性的内容更感兴趣;但如果对计算机技术如何应用如何落地更感兴趣的话,那么显然去企业实习会更合适些。

但如果超出技术之外,倘若确定最终要走入社会的浪潮中(事实上大部分人都避不开),那么去企业实习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前期准备了。所以,其实这不是一个选择题,就好比抛硬币一样:在落地之前,答案就已然揭晓。

posted @ 2021-03-09 22:22  Shaun_Yao  阅读(170)  评论(4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