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卷轴,IT启示录-2022年-5月刊

多个城市启动市政基础设施改造,不管是智慧城市还是工业4.0,都要从最基础的“抄表”开始

最近,随着“智慧城市”的推进,全国多个城市陆续启动了供水、供热、燃气等市政基础设施改造。比如,长沙、沈阳、贵阳、武汉等市都公布了今年的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设施改造计划。

像老旧管道的跑冒滴漏,会影响供水水质,这就要更换掉老旧小区里的各种用水管道。再比如,老旧小区经常水压不稳,高峰期水压小,楼层高水压也小。改造会更换掉原来的楼顶水箱和泵房,并且接入智能平台,根据层高进行精准加压。除了解决居民的用水问题,供水改造还有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实现用水数据的数字化。把居民家中的水表换成智能水表,不再需要抄表员上门抄表计费

你发现没有,在市政基础设施中,用电几乎已经实现了数字化,智能电表、网上缴费已经普及。但用水、用气还没跟上,这主要是因为,水表和气表比电表更难更换,又要入户、又要动管道,还不能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水务公司想要单独更换智能水表不容易,最合适的时机,就是咱们开头提到的,和整个市政供水系统一起改造。

不过,什么时候能启动二次供水改造,这就不是水务公司能决定的了。这毕竟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大工程,像长沙和武汉,都打算用三年时间、分批次推进,才能基本完成供水改造计划。这也是为啥大伙儿家里的水表迟迟没有实现智能化,还需要抄表员上门人工抄表,或者你自己拍张水表的照片发给抄表员。

image

http://www.evavisdom.com

最近我才知道,想要实现智能读表,其实根本用不着把家家户户的水表都换成智能水表,只需要给传统水表加个表盖就可以了这个表盖其实是一个AI智能相机,它可以拍下表盘的照片,直接识别读数、回传数据。比如,来自北京的羿娲科技公司,后羿的羿,女娲的娲,就推出了这样一款可以自动“抄水表”的智能表盖

别看只是“抄水表”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功能,这背后可是高科技,它的核心技术是图像识别算法。我们都知道“人脸识别”很厉害,但是你知道吗,比“人脸识别”更厉害的是“表脸识别”

首先,在算法层面,人脸识别中五官这个特征是确定的;而表脸识别,仪表分类特别多,有的是直接显示数字,有的是指针,有的是两个圈,有的是七个轮。想让机器学会读表,需要建立复杂的模型。一个仪表数据集上训练出的模型,用在另一个新表型上就不能识别

其次,在图像层面,人脸识别的环境光线一般比较好,而表脸识别,环境一般都特别黑,表盘可能还有污垢、水泡等各种遮挡,而且,由于电池的限制,表脸识别必须使用低分辨率的图片,这又加大了识别难度

我们对这个“表脸识别”技术挺好奇的,在上周专门采访了羿娲科技的CEO谷鹄翔和COO贾梓筠。一聊才知道,虽然他们的创始成员很年轻,但都是出自麻省理工、中科院自动化所、北航以及各个大厂的算法高手。

他们说,创业时他们本想来做更加高大上的仪表数据分析,结果调查一圈才发现,仪表市场的数字化水平实在是太低了,大部分都还没上智能仪表;就算已经上了的,各个仪表之间的数据标准也不统一。你看,连数据都没有,谈什么数据分析呢。他们决定,先放下工业4.0的梦想,老老实实从基础做起,先来解决数据获取,也就是读表问题。

前面说了,“表脸识别”比“人脸识别”更难,他们这帮技术大牛也埋头研发了很久才推出了这款智能表盖。但他们没想到的是,攻克技术难题只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商业上怎么打,产品主要卖给谁?他们一开始想得很简单,主力市场就是民用水务这块啊。你看,光北京一个市,就有七八百万户家庭,也就是七八百万个表盖。如果凭借自己的技术优势快速推进,占据尽可能多的物理节点,他们就在这个市场站住脚了。

但很快,他们发现想得太简单了。民用水务市场看似规模很大,但水务公司每年可以用来投入改造的预算并不多,对智能产品的价格敏感,容易陷入价格战。另外,项目的采购决策和实施周期也比较长。

意识到这些问题后,羿娲科技迅速调整方向,从民用市场转战工业仪表。工业仪表的特点是:第一,表型多,数据杂。很多仪表由于产权归属问题,企业既无权更换也没有数据访问权限,存在严重的数据孤岛问题。第二,安装难。很多工厂没法停工安装,比如玻璃厂的玻璃熔炉一旦开启就不能关闭,否则熔化的玻璃就会凝固。第三,读表频繁,可能需要每天、每小时甚至每15分钟就得读一次表。

这些问题既是工业用户的一大痛点,也恰恰是羿娲科技的智能表盖能够大显身手的地方。现在,工业仪表已经成了羿娲最大的应用领域。他们把几万件AI相机投入到各类工业应用场景当中,比如通信基站、钢铁厂、玻璃厂、稀土厂、化工厂,解决了表型多、安装难、读表频繁的问题。

当然,民用市场羿娲科技也没有放弃,而是换了一种新打法,推出了一款叫做“读表神器”的SaaS产品。“读表神器”不是一个实体表盖,而是一款小程序。只需要在原来的水表上贴一个二维码,二维码相当于水表的身份证。抄表员或者用户自己,用小程序扫二维码识别身份,再拍下表盘照片,系统就会自动把照片回传,读出读数。系统还可以通过AI辅助智能稽查,快速发现异常问题

他们给我算了一笔账:原来的人工抄表,每个表一年的抄表成本是15—30元;换智能水表,平摊下来每个表一年的成本是50元;而用这款“读表神器”,每个表一年的抄表成本是6—8元,成本更低、速度更快,还能避免原来的错抄、漏抄、估抄问题,真的可以说是实现了“既要、又要、还要”

古人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万万没想到,不管是智慧城市还是工业4.0,都要从最基础的“抄表”开始。这件事,已经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

全国掀起露营热,中国对绿色能源的推广,大号充电宝在国内市场也会迎来爆发点

开春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一股露营热。根据携程的数据,今年1—4月,报名露营游的用户数量是去年全年的5倍以上;“五一”假期,露营相关产品的预订量是去年的3倍左右。露营的火爆也带动了露营装备市场。今年一季度,天猫户外帐篷成交额同比增长超100%,其中大型帐篷增长超过200%。在资本市场,只要公司业务跟露营沾上边,股价也水涨船高。比如卖帐篷的牧高笛,股价2个月涨了将近3倍,绿茵生态、三夫户外等概念股也纷纷跟涨

在自驾露营的消费中,90%是用于购买装备。如果你开车去露营,你能想到买什么装备呢?像是帐篷、防潮垫、折叠椅,还有收纳箱和睡袋,这些都是露营的必备装备。不过,有经验的露营者会告诉你,还有一样东西别忘了带,这就是户外电源。它其实就是一个超大号的充电宝,容量一般在1—3千瓦,是手机充电宝的上百倍

过去露营吃饭,我们要么带酒精煮火锅,要么带木炭吃烧烤,既危险,又不卫生。现在带上这样的超大号充电宝,就可以用电烤箱或者电磁炉做饭了。除了做饭,它也能给音箱、投影仪等设备供电,会明显提高露营的体验

你看,手机充电宝是往小型化发展,越小巧便携越好;而户外露营带火的充电宝,是往大型化发展,越持久耐用越好。小号充电宝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接近市场饱和期,而大号充电宝正处在高速增长期。2017年以来,行业规模年年翻倍,2021年已经达到了百亿级别

有意思的是,不管是小号充电宝还是大号充电宝,基本都是中国生产的。全球排名前三的小号充电宝制造商,分别是安克创新、小米和罗马仕,都是中国企业。全球排名前五的大号充电宝制造商,中国占了四个,中国的产量占了全球的90%。其中老大华宝新能已经在创业板首发过会,老二正浩科技也进入了上市辅导期,准备在境内上市。顺便说一句,老五还是安克创新,它是大号小号一起造。另外,宁德时代、华为等巨头也已经入局,准备来抢蛋糕了。

你可能会问,大号充电宝市场这么大,我咋没见谁用过呢?这主要是因为,之前国内没有太多大号充电宝的应用场景,国产大号充电宝绝大部分用于出口,国内市场仅消化了不足5%。我来展开说说。

大号充电宝的第一大应用场景是户外活动。相比欧美,国内喜欢户外活动的人比较少。我看到一个数据,在美国,参与户外活动的人口比例为48%,而中国只有9.5%。相应的,美国也是大号充电宝的第一大市场,占了全球市场的将近一半

大号充电宝的第二大应用场景是应急。比如日本是地震、台风频发的国家,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很容易出现断电问题,所以一直是各种储能产品的大客户。2021年,日本市场占了全球的30%

一句话:美国人爱户外,日本人怕断电,这两个大市场加起来,占了全球的将近80%

除了户外活动和应急,大号充电宝的应用场景还在继续拓展,比如户用储能

你知道,发达国家的电价普遍比较高,像德国、日本的居民电价要比国内高出三四倍。国外很多人都在自己阳台上和屋顶上安上太阳能板,补充家庭用电。不过光有发电设备还不行,还需要一个储能设备,把暂时没用完的电储存起来。欧洲光伏产业协会预计,到2025年,欧洲的家用储能系统会达到12.8吉瓦时,是2020年的4倍多

可以预计,随着国内户外运动的兴起,以及中国对绿色能源的推广,大号充电宝在国内市场也会迎来爆发点,做投资的朋友可以关注。

未来15年的芯片工艺路线图发布,用激光来替代电子,这是一个目前非常热门的研究领域

5月17日,欧洲一年一度的未来峰会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召开。在峰会上,著名的比利时微电子技术研究中心IMEC发布了未来15年的芯片工艺路线图。这张路线图,从今年台积电和三星即将量产的3nm工艺开始,一口气规划了未来七代的芯片工艺,比如2024年的2nm工艺、2028年的1nm工艺,甚至一直展望到了2036年的0.2nm的芯片工艺

要注意,这个路线图并不是简单的喊口号,而是对未来每一代工艺,都提出了具体的晶体管结构。我们在之前的节目里聊到,业界一直以来就有摩尔定律快要到头的担心。这次发布等于是把未来15年,业界打算怎么继续摩尔定律的技术路线图公布出来了,非常重磅。

这张未来15年的芯片工艺路线图,是沿着传统的芯片性能改进方向前进,制程越小,性能越高。不过你知道吗,决定芯片性能的,除了制程,还有一个重要指标,这就是晶体管的工作频率。现在芯片的工作频率,跟20年前奔腾4芯片的频率差不多,都是3-5GHz,也就是每秒钟30-50亿次。这个速度听起来很厉害,其实在微观世界里,并不是一个很夸张的数字。

在过去20年里,跟芯片制程的突飞猛进完全不同,晶体管的工作频率就没怎么提高过。这主要是因为,发热问题很难解决。一旦晶体管的工作频率超过了每秒钟几十亿次这个范围,芯片就会变成一块不折不扣的电烙铁,很容易就把自己烧坏了

怎么才能进一步提高晶体管的工作频率呢?目前科学界大概有两个思路。第一个思路,是更换晶体管的材料,用其他材料来替代硅。比如北京大学彭练矛院士研究的碳纳米管芯片,就是非常有代表性的研究方向。第二个思路,就是改变计算的媒介,比如,用激光来替代电子,这是一个目前非常热门的研究领域

你知道,传统的晶体管是用电子来做计算媒介的。通俗地说,就是在一块半导体上施加电压,让材料中的一大群电子聚在一起或者散开,来控制晶体管的开和关。这个通过电压来控制电子聚散过程,是要耗费一些时间的,很难做得特别快

用激光做计算,是利用了激光和原子的相互作用,不需要电子大范围的移动,只需要引发原子周围一些电子的状态跃迁,需要的时间就少得多。这背后的关键,是一个叫做“光激发”的物理过程

简单来说,当特定频率的光照射到一些固体表面的时候,固体里的一部分电子会在光的照射下,从被束缚的状态变得可以做定向运动。如果光的频率、波形等参数调整合适,这些定向运动的电子就会形成可以被测量的电流信号。如果再进一步,用两束激光分别代表两个需要被运算的数字;而且这两种光刚好能够在固体里面引发两种类型不同的电流,不就可以用光来进行计算了吗

最近,科学家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搭建出了目前世界上工作频率最高的逻辑门电路。这是5月11号,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的研究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研究。研究人员用一种超短脉冲激光作为计算媒介,做了一个原型电路,这个电路的计算频率理论上可以达到PHz量级,也就是每秒钟千万亿次。比起目前晶体管每秒钟几十亿次的计算频率,高出了大概100万倍

研究人员用来被光照射的固体,是一个长和宽都只有几微米的石墨烯薄膜,薄膜的两端贴上了用来测量电信号的黄金电极。然后,用两束激光来照射固体,一束负责照射石墨烯薄膜的正中央,引发一种所谓“实载流子”所构成的电流;另一束负责照射石墨烯薄膜和黄金电极的交界处,引发一种所谓“虚载流子”所构成的电流。

上面这些专业名词我们不用刻意去记。你只要知道,这两束激光都可以通过波形调控,被赋予0和1的意义当它们同时照射到石墨烯薄膜的时候,薄膜上的总电流就可以用来代表这两束激光的运算结果

更重要的是,用来运算的激光,是一种叫做“超短脉冲激光”的特殊激光类型。它的持续时间在一飞秒——也就是千万亿分之一秒这个量级。这也就意味着,如果用这种激光作为运算介质,单个门电路每秒钟的运算次数,就有可能达到千万亿次的量级。这个运算速度,是目前晶体管的100万倍。也就是说,现在一颗芯片上,动辄需要几十亿枚晶体管完成的运算任务,如果用飞秒激光的运算单元来做,只需要几千枚就可以办到

值得一提的是,发表这篇论文的学术带头人,从2007年读博士的时候,就一直深耕这个超快激光运算的研究方向。如今经过了15年的努力,才逐渐摸清了上面所说的激光波形控制、载流子的控制方程等等一系列复杂问题,终于制造出了这篇论文里面的原型电路。这样的科学精神,值得钦佩

国家开放大学上线终身教育平台,职场精英很少是腾空出世,而是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持续积累而成

最近,国家开放大学正式上线了终身教育平台(le.ouchn.cn),向全社会免费开放目前在这个平台上,有全国338所知名高校的课程资源,以及网易云课堂、京东读书、喜马拉雅等平台上的学习资源,共计50万门课,都可以免费学习

我特意登录平台看了一下,课程设置确实体现了“终身教育”这个主题。里面既有工学、理学、文学、医学等各类学科课程,也有烹饪、二手车评估、手机维修、电梯维修等职业技能课程,还有沟通、决策、Excel和PPT应用等职场软技能,还包括养生、剪纸、茶文化等丰富老年生活的内容。课程安排真的可以从18岁管到80岁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矛盾:有越来越多的人认同“终身学习”的理念,但是却很少有人认同“终身工作”的理念。如果条件允许,我们都想尽量压缩职业生涯,争取“提前退休”,像那些互联网大佬一样,赚到了足够这辈子花的钱,40岁就隐退江湖

且不说这个梦想现不现实,至少说明,我们大部分人都严重低估了职业生涯的长度。算个简单的账就知道:如果22岁参加工作,60岁退休,到40岁时职业生涯还没有跑到半程呢。更有意思的是,你可以猜一下,你在40岁之后赚到的钱,会占到你一生中总财富的百分之多少?

这个问题,其实是一本关于职业生涯的经典书《远见》里面提出来的,作者是奥美互动的全球CEO费瑟斯通豪。作者说,大多数人会猜,40岁以后赚的钱占总财富的60%,更激进一点的年轻人会猜40%。实际上,正确的答案是85%90%**。换句话说,**我们严重低估了40岁以后的赚钱能力。因为40岁之后的职业生涯比上半段更长、职位和薪水更高,还可以享受复利的好处,实际上4065岁才是一生中赚钱的主力时期,我们的绝大部分个人财富是这个时期创造的。到65岁时,个人财富会达到最高峰,之后缓慢下降

你看,如果职业生涯不是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并且决胜的关键是在比赛的后半程,那么,怎么把握节奏、怎么分配体力和能量,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在《远见》这本书里,作者把这场职业马拉松分成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和侧重。

在职业生涯的第一个15年,我们的任务是广泛探索,补齐短板

换句话说,这个阶段我们应该追求职业生涯的丰富,而不是专精。可以有意识地到大公司待几年,再去创业团队待几年,去几个不同的城市工作,担任不同的岗位,接触不同的行业大牛对长期的职业发展来说,拥有多样性经验的“职场混血”,要比一辈子只待一个公司、一个岗位的“职场纯种”更有竞争力

同时,在担任不同岗位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很快发现自己的长板和短板。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尽快补齐短板,不要让它成为之后职业发展的绊脚石。总之在这个阶段,要建立尽可能陡峭的学习曲线,这比职位和收入更重要

在职业生涯的第二个15年,我们的任务是聚焦长板,突出差异

在这个阶段,要用“三环理论”来锚定自己职业生涯的主航道,深耕这个领域。你可以在白纸上画三个圆圈,它们分别代表:我擅长什么?我爱好什么?这个世界需要什么?三个圆圈的交集,就是应该锚定的、可以让我们自身价值最大化的主航道

同时,这个阶段就不要补短板了,而是找到一个和自己技能互补的团队,然后把自己的长板发挥到极致我们甚至应该主动给自己贴标签:“运营高手”“谈判专家”“笔杆子”“行动派”等等,不断强化差异点,树立起自己的职场品牌

在职业生涯的第三个15年,我们的任务是优化长尾。不管是继续待在原来领域成为顾问和导师,还是在一个新领域开启第二曲线,重点都是,把过去30年积累的能力和个人品牌善加利用,发挥持续影响力

就像这本书里说的:职场精英很少是腾空出世,而是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持续积累而成

冯雪老师所在的阜外医院,每年帮助超过8000人减肥成功

夏天到了,得到及时上线了一本特别应景的书,《冯雪科学减肥法》,作者就是“三高”系列课程的主理人冯雪老师,她的本职工作是阜外医院心脏康复中心的主任。

为什么要请她来谈减肥呢?论减肥经验,所有医生里,心脏康复医生是绝对的第一梯队。心脏康复医生的一项核心任务,就是帮助患者做体重管理。很多世界级的权威减肥指南,都是由心脏康复医生参与编写的。冯雪老师所在的阜外医院,每年帮助超过8000人减肥成功。

市面上关于减肥的书特别多,冯雪老师的方法有什么特别之处?

最大的不同是,别人教减肥,拼命提醒你少吃,冯雪老师教减肥,会盯着你加餐。

比如最近,冯雪老师在知识城邦在线点评同学们的减肥饮食打卡,她又是劝同学别忘了加餐、别忘了主食,又是推荐卤牛腱子和鸡胸肉烤串,还建议大家吃火锅时,可以多点虾滑、爆肚、鸭血、菌菇。

她说:要减肥,一定要先吃饱。饿着肚子减肥,会给身体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反而得不偿失。科学减肥,你需要的是合理的饮食结构,和在此基础上微调生活习惯。吃对了,就离减肥成功不远了。冯雪老师的这本新书,就是让我们过上段子里说的那种生活:“吃饱了,可以开始减肥了!”

另外,我们还专门设计了一个“夏日不伤悲减肥食堂”,跟着冯雪老师减重成功的罗胖和脱不花会来客串主厨,和你分享他们的减肥食谱。你在得到app首页搜索减肥,就能找到食堂入口,欢迎围观。

肯德基玩具“可达鸭”火了

5月21日,肯德基正式开售儿童节限定套餐,有三款联名玩具会在套餐里随机赠送,分别是皮卡丘八音盒、皮卡丘郊游水壶和可达鸭音乐盒。按说,在宝可梦家族的IP系列里面,皮卡丘一直是妥妥的C位,知名度最大、曝光率最高。没想到这一次,三款联名玩具中,两款萌萌的皮卡丘遇冷,而看起来“很欠揍”的可达鸭瞬间火爆全网,被抢购一空。现在在二手平台上,可达鸭已经被炒到了几百元上千元一个。

你知道,推出IP联名套餐,是肯德基的一个营销传统。据统计,肯德基联动过的IP,有国外的宝可梦、小黄人、哆啦A梦、猫和老鼠等;也有国内的原神、明日方舟、冰墩墩,以及泡泡玛特旗下的Dimoo等。每次推出联名玩具,不但能提振一波肯德基的业绩,而且很多时候还能成为出圈的营销事件,给肯德基带来不花钱的曝光度。

以前卖产品,大家说是“渠道为王”,看来现在,变成了“IP为王”。每个IP都像是一个会不断下金蛋的母鸡,赚几代人的钱。比如米老鼠,到今年已经94岁高龄了,现在还在为迪士尼下金蛋,要到明年才过版权保护期,到时候大家终于可以免费用米老鼠的形象了。

正是因为如此,在国内一堆潮玩企业当中,像泡泡玛特、TopToy、52toy等,资本市场最看好泡泡玛特。其他的潮玩店还是“渠道为王”的逻辑,而泡泡玛特走向了“IP为王”的逻辑。它的第一个自有IP Molly火了之后,又趁热打铁,陆续推出了Dimoo、小甜豆等爆款,目前已经形成了7大IP矩阵。理论上,只要泡泡玛特能保持这样持续孵化爆款的节奏,它就有可能变成迪士尼那样的IP王者。

不过,我最近看到公众号“表里表外”的一篇分析,作者认为,这样的路径可能走不通。其中的关键差异,就在于迪士尼拥有的是内容IP,而泡泡玛特打造的是形象IP。内容IP,就是角色是自带剧本来的,是有故事的人,这个故事可以来自小说、漫画、影视、游戏等等。形象IP,就是角色只有形象,没有故事,比如冰墩墩。

这两类IP,哪一种价值更高呢?根据维基百科整理的“媒体特许经营产品畅销榜”,全球最有价值IP的TOP30榜单中,29个都是内容IP,包括宝可梦、米老鼠、维尼熊等;形象IP只有一个,就是Hello Kitty。再来看这些IP的版权方,像迪士尼、任天堂、万代等都是手握多个超级IP,而Hello Kitty的版权方三丽鸥公司,就只有这一个拿得出手的独苗子。

可以看到,内容IP可以历久弥新,而形象IP想要保持热度,成为一只能长期下金蛋的母鸡,难度非常高。原因在哪?作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内容IP相互之间有联动效应,老IP的成功有助于带火新IP,新IP火了又可以拉动老IP,相互加持,一荣俱荣。比如,复仇者联盟里面每个英雄的大火,都会带动其他英雄角色的曝光度。再比如,前段时间,迪士尼新IP玲娜贝尔爆红,她所属的“达菲家族”也跟着蹭了一波流量。

顺便说一句,其实图书也是这样。一个作者想要成为畅销书作家,最好的方式,不是毕其功于一役、一辈子精心打磨一本书,而是就同一个主题一直出书,每本新书发售都会同时带动老书的销售。出着出着,你就变成百万畅销书作者了。

好,我们再说回到IP。形象IP吃亏的地方就在于,新IP和老IP因为相互之间没有故事交集,它们的关系不是相互加持,而是相互抢流量。一款新IP火了,往往意味着老IP的曝光度下降。比如这篇文章里就提到,泡泡玛特的新IP火了之后,更多品牌商选择和新IP联名,而老IP Molly和Pucky的联名次数都有所下降。可以想见,随着泡泡玛特不断推出新IP,最初的老IP会慢慢被淡忘,Molly可能无法像米老鼠那样长命百岁。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三丽鸥公司这么多年只有Hello Kitty这一个独苗。如果三丽鸥力推新IP,而不是把所有资源堆在Hello Kitty上,那么这只可爱的猫咪估计也很难一直红到今天。当然,泡泡玛特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目前,泡泡玛特已经正式进军动漫,推出了第一个有故事的IP——小野。

说到这儿,我们可以再往前延伸一步:IP逻辑也影响了流媒体平台的盈利能力。

你知道,最近流媒体巨头奈飞陷入增长困境,一季度全球付费用户数出现了最近十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净利润也同比下降。而且奈飞预计,二季度公司会继续流失200万付费用户。财报发布第二天,奈飞股价暴跌35%,一天跌没了16个爱奇艺。

而另一边,迪士尼的一季度财报成绩亮眼,利润同比增长50%。特别是,迪士尼作为流媒体领域的后来者,势头凶猛,旗下流媒体平台Disney+的付费用户数一个季度涨了790万,总计1.38亿。如果再加上迪士尼旗下的另外两个流媒体平台Hulu和ESPN+,那么迪士尼流媒体的总付费人数超过了2亿,和奈飞的2.2亿已经相当接近了。

你不能说奈飞的内容能力不强,但目前为止,奈飞打造的内容基本还是爆款逻辑,而不是IP逻辑。爆款与爆款之间是没有关联的,看完《鱿鱼游戏》,没有新的爆款剧出来,我就不订阅了。而迪士尼凭借强大的IP逻辑,如果你是星球大战和漫威英雄的粉丝,你大概率会一直订阅迪士尼的流媒体。看来,玩儿转IP逻辑,“90后”奈飞,还需要向爷爷辈的迪士尼学习。

618购物节临近

618购物节马上就要到了。最近,菜鸟宣布启动618物流“聚力计划”,应对这个618的特殊挑战。比如菜鸟为商家提供多地分仓服务,如果某个区域的仓库不能发货,菜鸟会把这个区域内的订单,转至其他仓库正常发货。菜鸟还增加了无人车的投入使用,在部分小区实现无接触配送。

另外,除了保证物流更稳定、更灵活,菜鸟在今年继续推行绿色理念。618期间,消费者在菜鸟驿站取件后,可以选择现场回收快递包装,然后登录菜鸟App领取碳能量,参与湿地守护计划。除了菜鸟,像顺丰、京东物流、苏宁物流也都在强调绿色理念,推出过快递箱回收的活动。

物流企业在环保回收上做文章,给了我一个启发:很多品牌可能错过了和消费者进一步接触的重要触点。

你看,一般的营销理论,是把消费行为分为感知、决策、使用三个阶段,品牌营销一般是在前两个阶段发力。像是在影视剧里插广告,就是在感知阶段做文章;做抖音直播,边宣传边卖货,就是在决策阶段做文章。在消费者决策完成、把东西买回家之后,好像就和品牌没啥关系了。特别是快消品,基本不涉及售后服务的问题。

其实,消费行为还有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处置”。也就是在产品使用完之后,对于产品包装和剩余物的处理。品牌营销在前两个环节打破头,却很少有人在处置环节花心思。其实,这个环节做好了,对品牌塑造以及促进后续销售,都大有帮助。

处置环节可以玩出哪些花样呢?我们团队整理了一些。

第一,包装回收。刚说的快递箱回收就是一个例子。你注意到没有,每次回收都不单是提供纸箱,还要到App去领取一些小额的奖励。这就在你跟品牌将要结束关系的时刻,创造你跟品牌的又一个触点。如果能把这个触点做深,就能进一步加深品牌跟用户的关系。

有一个很有名的例子是咖啡品牌三顿半的返航计划。返航计划要求消费者在特定时间将空咖啡罐拿到线下返航点回收。空罐可以兑换主题咖啡,以及徽章、贴纸、胶带等周边。

如果你参加过返航活动,会发现每一个线下返航点都是精心挑选的。要么是文艺咖啡馆,要么是有调性的餐厅、艺术馆,用户来参与回收,就是跟品牌调性的又一次碰撞。在返航空间里,会摆上最新款的咖啡,增加新品的曝光机会。而且兑换回的徽章、贴纸等都有品牌的LOGO和产品形象,就像品牌吉祥物一样,长久地留在用户身边。

第二,以旧换新。这种方式你肯定不陌生。对于手机、空调、家具等耐用品,商家会鼓励消费者用旧品抵扣现金,购买同品牌的新品,来刺激复购。对于快消品,其实也可以用类似的套路,只不过换个玩法。

比如可以在商品袋子里印上优惠券,再印个二维码,扫码可以领优惠券,下次消费时抵扣现金。还有一些商家,在每款产品盒配上12星座、12生肖之类的标志,消费者用完产品后,把包装盒收集起来,集齐一套,就可以获得高额优惠券。

第三,引导用户进行创意DIY。想想看,如果产品用过后的包装或者剩余物,可以让消费者忍不住改造、把玩,就相当于延伸了产品体验。

还记得去年年底爆火的麦当劳猫窝盒吗?这个猫窝其实是个装汉堡的盒子,底层铺有猫抓板,可供猫咪玩乐。铲屎官们一天之间,就把10万份猫窝盒抢光了。而且,铲屎官们还疯狂在社交平台,晒自家猫在猫窝里伸出头的模样,帮麦当劳做了场免费的社交营销。

这类创意DIY的例子还有很多,像是冰糕商家引导用户把冰糕棍做成笔筒、相框。三顿半引导用户用咖啡罐子种多肉等等。只要发挥想象力,就可以创造无穷的花样。

你看,产品用完后的处置阶段,看似消费已经结束,实际上还有很大的营销空间。这让我想起丘吉尔的那句名言:这不是结束,这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这只是开始的结束。

欧盟对微软云进行反垄断调查

今年三月份时,有三家欧洲的云计算厂商投诉微软,说微软云在欧洲进行不正当竞争,比如抬高其他云计算平台使用微软软件的成本,并且将微软云相关的多款产品捆绑销售,限制消费者的自由选择。四月初,欧盟反垄断机构对微软云计算业务展开反垄断调查。而就在上周,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作出回应,称微软正在调整,要与欧洲本地的云计算厂商有更多合作,让它们可以更容易地为客户托管Windows和Office软件。

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微软还是一家软件公司,但其实,微软已经成功转型成了一家云计算公司。你猜猜看,在目前微软所有产品中,哪个产品的收入占比最大?不是Windows也不是Office,而是Azure,也就是微软的云计算平台。根据微软在4月底最新发布的2022财年第三财季财报,Azure第三季度同比增长了46%,营收达到114亿美元。这也是Azure首次超越Office,成为微软所有产品中占比最大、增速最高的一个。

再来看一下微软在全球云计算当中的市场份额。根据行业研究机构Gartner最新数据,2021年全球云计算市场中,前五名分别是:亚马逊、微软、阿里、谷歌、华为。其中亚马逊占38.92%,微软占21.07%,从市场份额上看,微软和老大亚马逊还有差距。

但是要知道,亚马逊云AWS起步较早,2006年就推出了,最高时曾占据了全球52%的市场份额,而现在却掉到了不到40%;微软云是后来者,一开始市场份额很小,后来一步步扩大地盘,到现在拿下了全球1/5的市场份额。再来看利润率,2021年亚马逊云利润率为不到30%,而微软云利润率为44%,比亚马逊云高出不少。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呢?实际上,同样是做云计算,亚马逊云和微软云各自的侧重点不一样。

亚马逊云主要以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为主,也就是云计算的基础设施服务。云计算厂商需要在各个地区去建数据中心,购买服务器、存储等基础设施,然后把这些算力出租给客户。甚至可以说,IaaS的业务本质就是出租服务器。想要实现业务不断增长,就得不断购买新的服务器、扩张数据中心集群,这是一种非常重资产的生意,投入大、利润薄。

站在客户的角度,客户用IaaS服务的动机也很明确,就是降低成本,因为租比买便宜。而且,因为算力和算力之间是通用的,就像电力和电力是一样的,对客户来说没有区别,当然是哪家便宜就用哪家。

事实上,亚马逊云一直以来就是业内的“价格杀手”。据统计,从推出到2020年5月,亚马逊云一共降价了82次。在这样的“暴力降价”面前,实力不足的中小玩家根本扛不住。事实上,现在全球云计算的市场集中度在不断提高,前面说的五大巨头的市场份额在不断扩大。

和亚马逊主要做IaaS、走低价路线不同,微软身为老牌软件巨头,一开始就是从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切入云计算的。PaaS是指,不但给客户提供云计算的基础设施,还在基础设施上配置了操作系统、中间件、运行时等等,从而搭建起了一个软件开发平台,客户在平台上开发自己的应用,只需要关注自己的业务逻辑,而不需要关注底层。

除了PaaS,微软还在大力发展SaaS,这就是现在经常说的“软件即服务”,客户干脆连应用都不用自己开发了,直接用部署在云端的软件和数据就好了。打个比方,云计算厂商就好像是房东出租房子,IaaS相当于“水电气三通”的毛坯房,PaaS相当于精装房,而SaaS是拎包入住的酒店式公寓。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好,收取的费用当然也越来越高。事实上,微软云真正赚钱的地方就是SaaS业务,包括Office 365套件、客户关系管理系统Dynamics、协同软件Teams等等。

站在客户的角度,它上云的动机也不一样了。用IaaS主要是为了降低成本,而用PaaS和SaaS主要是为了提升业务质量,从而增加收益。换句话说,客户对PaaS和SaaS的价格没有那么敏感,只要增加的收入能够覆盖掉上云的成本,客户就愿意用。而且,客户换个服务器很简单,但是如果要换数据库或者业务应用,都会相当谨慎,不会轻易更换。

换句话说,同样是做云计算,PaaS和SaaS是比IaaS更好的生意,利润厚,客户黏性大。所以我们看到,最近几年微软云的势头很猛,直逼亚马逊。微软在PaaS和SaaS上的突出能力,反过来也带动了IaaS业务的发展。就像一开始说的,欧洲云计算厂商投诉微软云搞垄断,就是因为客户想用微软SaaS服务,同时也就选了微软的IaaS。

那么,这个道理亚马逊不明白吗?当然明白,但是它的核心能力不在这儿。PaaS和SaaS本质上拼的是软件能力,这对于微软来说是看家本领,但对亚马逊来说就有点勉为其难了。不得已,它只好引入IBM、SAP、Oracle等公司的软件产品,部署在自家云上,用来提高客户的黏性。

目前,国内的云计算大厂,包括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等,情况其实和亚马逊差不多,都是做IaaS为主,利润率不要说赶超微软了,比亚马逊都差得远,利润率长期在个位数。更让它们有危机感的是,在IaaS领域还有一股新的竞争势力在强势崛起,这就是运营商云。

比如中国移动的“移动云”去年营收242亿元,同比增长114%;中国电信的“天翼云”去年营收279亿元,同比增长102%。移动云和天翼云加起来,已经占到了阿里云体量的70%左右。也就是说,运营商云现在的规模并不小了,而且还在以超过100%的速度增长。相比来说,去年阿里云的增速不到30%。

在这种情况下,包括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的国内云计算大厂都在转型。具体来说,就是从亚马逊模式转向微软模式,从主要做IaaS到重点发展PaaS和SaaS。你看现在钉钉、企业微信、飞书杀成一团,其实不只事关单个产品,而是对SaaS业务的争夺。可以说,云计算厂商的下半场,决胜的关键就在SaaS业务。

全国主要城市地铁公司公布去年业绩

最近,全国21个城市的地铁公司公布了去年业绩。从运营里程看,排前五位的是上海、北京、广州、成都、武汉;从盈亏情况看,净利润排名前五的是深圳、武汉、南昌、成都、天津。

我注意到,深圳地铁的运营里程数还没排进全国前五,但净利润却排名第一,达28.9亿元。而且,深圳地铁这个净利润是实打实的,相比来说,有的地铁公司虽然账面上盈利,但主要依靠政府补贴。比如,天津地铁赚了6.4亿,收到的补贴是17.1亿;成都地铁赚了9.5亿,政府补贴了将近60亿;而深圳地铁,收到的政府补贴只有1.37亿。

如果看前两年的业绩的话,深圳地铁更夸张,2020年盈利111亿,2019年盈利116亿,排第二的地铁公司利润只有它的一个零头。

你肯定很好奇,深圳地铁为啥这么能挣钱?这其中有个特殊之处,深圳地铁是万科的第一大股东,万科每年的分红是它的一大笔收入。不过,除此之外,深圳地铁的盈利模式和其他城市地铁公司也有明显不同。

简单说就是,其他地铁公司以卖票收入为主,而深圳地铁以物业开发收入为主。比如2021年,成都地铁的票务收入占总营收的51%,而深圳地铁的票务收入只占总营收的24%。深圳地铁营收的真正大头是站城一体化开发,占总营收的58%。

站城一体化开发,有一个更学术的词,叫“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简称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在传统的地铁开发模式中,一般是先有城市开发,把商业区、居民区、CBD等建好之后,再修一条地铁把这些区域连起来。地铁经过的地方,周边的土地和房屋都会涨价,但这部分溢价会落到原业主手里,跟地铁公司没啥关系。

而TOD模式是反过来的:先修地铁,再做城市开发。具体来说就是以地铁站为中心,在方圆2公里左右的范围内,建造小型的城市综合体,这里头包括商铺、写字楼、公寓等等。比如世界上最有名的一座TOD综合体,是位于东京涩谷区的“未来之光”,被称作是轨道线上的“立体城市”。B5到B3层是地铁车站,B3到F7层是和地铁车站无缝对接的商业区,再往上是一个能容纳2000人的大剧院,以及十几层的写字楼。

TOD与TOD之间采用轨道交通,TOD内部靠步行和自行车。TOD核心区是出站步行10分钟能到达的区域,TOD的边界是离车站两公里左右,骑自行车可以轻松达到。

你看,TOD模式是把城市扩大的方式,从摊大饼变成了穿珍珠。珍珠就是一个一个的TOD综合体,穿珍珠的线就是地铁。往大了说,TOD模式是对城市空间的重新布局;往小了说,TOD模式能够改变地铁公司的盈利模式,不但可以拿到地铁开发带来的地产溢价,还可以通过综合体运营来获得长期稳定收益。

比如上世纪70年代,香港采用TOD模式陆续开发了荃湾、沙田、屯门等9个新镇,用来承接城中心外溢的人口。在这个过程中,港铁公司成为最大赢家。在项目开发前,政府把沿线的土地以未规划建设前的价格卖给港铁公司;TOD建成后,港铁公司再做精细化的开发和运营,部分出售,部分自持。从2005年至今的17年里,除了2020年受疫情影响亏损外,港铁公司每年都保持着80亿港元以上的利润。

深圳地铁就是借鉴了隔壁港铁的TOD模式,从十多年前的严重亏损,变成了现在中国最会赚钱的地铁公司。目前,国内其他城市地铁公司都在跟进TOD模式,我们可以畅想一下,以TOD模式建设的未来城市的样子。

《得到品控手册》已经迭代到了8.0版本

今天是5月26日,得到6周岁的生日。每年的这一天,我们都会发布《得到品控手册》,公开得到做知识服务的全部心法,请你来监督。今年,《得到品控手册》已经迭代到了8.0版本,和上一版相比,篇幅增加了40%。

关于这版品控手册的更新,我想告诉你的是:

第一,它好玩。我们在品控手册里,放了一份“得到黑话词典”,得到讲师最在乎的“摸机率”是啥?同事们经常写进周报的“小龙人”又是什么意思?黑话词典,会向你揭示得到内部人才懂的知识“密码”。

第二,它硬核。得到推出了一套文稿文本检测工具,用技术指标来做内容品控。比如,“逗号率”这个指标,可以衡量一篇文章的节奏;“问号率”,可以体现文章的互动性。用这套工具输出的检测报告,就像是一篇文章的“体检报告”。更多具体的指标,你在手册中就能看到。

第三,它新鲜。这一次,除了纸质书和电子书,品控手册还第一次推出了飞书版,版式更丰富,知识也更多样。除了文字,还附带得到内部专享的图片和短视频。你现在就可以直接点击文稿里的链接,一键领取阅读。

除了发布《品控手册》,526还有一个传统。每年的今天,罗胖都会写一封信,向你报告过去一年的成长和思考,今晚8点,罗胖就会在直播间向你发布这封信。今年的直播,我们还会见证一个重要时刻——新品牌“得到训练”的发布。

采摘季到来

最近几天,正是樱桃成熟的时节,各地纷纷进入了樱桃采摘季。据说一些地方的采摘园今年生意特别火,樱桃在一周时间内就被游客们摘光了。你知道,供采摘的樱桃可能在品相上比不上水果摊上的进口大樱桃,而且卖得比水果摊更贵。为啥樱桃园的游客还是络绎不绝呢?

其实大家就不是奔着吃樱桃来的,而是为了体验亲近自然的乐趣。别的不说,光是看着那些挂在枝头、圆溜溜的果实就觉得心情舒畅。和家人朋友一起亲手采摘,成就感满满。有汉服爱好者穿上汉服,在樱桃园拍照;有露营爱好者在樱桃园附近扎起帐篷,边品尝采摘的成果,边欣赏村落的美景。

对于游客来说,他们不仅仅是在为产品付费,更是为体验买单。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商家摸到了这个窍门,从直接卖产品,转变成卖体验。把不值钱的廉价商品,靠体验卖出了高价。给你说几个我最近听到的例子。

我记得以前,经常有小商小贩在街边摆着一个个装着水的脸盆,卖彩色的雨花石,很便宜,几块钱可以抓一大把。不过最近我在“高臻臻的脑细胞”公号上看到一个案例,还是卖同样的小石头,有商家却卖出了几百元的高价。

咋做到的呢?说起来也简单,就是不直接卖石头,而是卖“挖矿”体验项目。把一堆漂亮的石头倒进泥沙里,让小朋友自己到里面去“淘金”。这里面不只有雨花石,还有琥珀、化石、水晶等等各种各样的石头,不过都不值钱。每个小朋友给配一个小矿灯,其实就是一个头戴LED灯。可以用来照射石头、分辨石头。

在小朋友淘金的过程中,还会有小姐姐专门讲解,琥珀是怎么形成的?三叶虫化石是怎么形成的?等等。小朋友找完石头之后,小姐姐会让小朋友选出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当面把石头做成宝石项链。临走时,还会送他一张单子,单子上有各种各样宝石的名称和贴纸,小朋友回家以后也能继续研究。

你看,从直接卖石头到卖体验,家长不但不会觉得坑爹,还觉得物超所值。

还有一个例子,是咱们得到高研院成都校区的同学做的项目。你知道,一般家长带小朋友去博物馆看文物,小朋友基本没啥兴趣。临走了买个博物馆里的文创摆件,基本上也是放在书柜里吃灰,家长觉得这钱花得不值。而成都高研院的这个同学,在三星堆博物馆旁边搞了个研学基地,其实就是挖了个大坑,填上沙土,里面埋了各种三星堆里的同款“文物”。然后给小孩一人发一个金属探测仪,让他们自己去发现三星堆里的“同款”。据说娃能在里面疯玩一整天,拽都拽不走。更重要的是,那些原本低龄的、看不懂博物馆的孩子,也对三星堆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位同学的研学基地,成了家长带娃去三星堆时的一个必玩项目。

别以为只有小朋友才喜欢玩儿,大人也是一样的。比如前一阵子,有一类珠宝直播特别火爆,就是直播开蚌取珍珠。据说一个直播间,每晚有几百万人,眼巴巴地等着开蚌。开一个蚌平均要四五十块钱,一个直播间一晚上可以开上千只珍珠蚌,有十几万的流水。要知道,直播间卖出的大都是普通淡水珍珠,四五十块钱能买一斤。为啥人们愿意花大价钱在直播间买珍珠呢?

我特意点进开蚌直播看了看,有点明白了大家的心理。珍珠本身可能不值钱,但开珍珠的过程真是很爽。只见主播“故作艰难”地敲开蚌壳,从肉里慢慢挤出一只珍珠,伴随着惊讶大叫:这是妖紫。主播口中,紫珍珠是“妖紫”,金珍珠是“香槟”,粉珍珠是“炫彩”。这些炫酷的名字都不是什么专业术语,而是主播们自创的。然后,主播拿出尺子煞有介事地一量,感叹说,真是难得啊,14mm。伴随着弹幕上一连串的羡慕嫉妒恨,买家的多巴胺大概会迅速上升,简直像中了一个亿。

再到后来,很多人还嫌直播开蚌不过瘾,把蚌买回来亲手开。某综艺节目爆料,章子怡酷爱开蚌。有一次,章子怡凌晨5点还在看开蚌直播,甚至曾经在直播间一口气买了80多个蚌,回家一个个开。据亲自开蚌的朋友说,开蚌的整个过程并不友好。蚌壳很不好开,得用专业的刀,而且动不动就溅得一身水,蚌的臭气也能熏你一跟头。但是当自己亲手从黏糊糊的蚌肉里把珍珠抠出来那一刻,爽感无与伦比。

你看,从直接买珍珠,到直播开蚌,再到买回家亲自开蚌,到手的东西没变,体验却在不断升级。我想起迪士尼的那句名言:三流的企业卖产品,二流的企业卖服务,一流的企业卖体验。

李宁跨界卖咖啡

最近,运动品牌李宁宣布,未来会在店内开辟咖啡空间,让客人在逛店的时候还可以坐下来喝咖啡。关于李宁跨界卖咖啡的消息,引发了大家的热议。

有人认为,李宁卖咖啡主要是为了增收。反正门店已经开在那里了,没有额外成本,卖一杯咖啡就赚一杯的钱。也有人认为,李宁卖咖啡主要是为了引流。一杯咖啡毕竟是小钱,靠咖啡吸引更多的年轻流量、增加服装的成交量才是大头。还有人认为,李宁卖咖啡,既不为增收也不为引流,而主要是为了提升品牌调性,让李宁不仅仅代表年轻人的服装,更代表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不管李宁到底怎么想吧,反正,李宁的粉丝们很高兴,说是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喝上一杯“宁咖啡”了。

你发现没有,咖啡茶饮赛道,是品牌跨界最容易想到的一个方向,像是娃哈哈、同仁堂、中国邮政、狗不理包子、万达等等,都先后宣布进军咖啡奶茶赛道。不过,这个看似进入门槛很低的赛道,实际上运营难度很高,产品研发、供应链管理、门店管理等等,都是专业活儿。而且这个赛道竞争惨烈,里面的专业选手都已经进入了刺刀见红的阶段,这些跨界来的品牌很难拼得过。

像最早入局的娃哈哈,在今年关闭了北京首店,很多加盟商称亏损严重。同仁堂开出的咖啡馆,被吐槽像药店,开店数量一直在10家左右徘徊。还有中国邮政的奶茶店和咖啡店,目前也还处于试水阶段,离稳定盈利还早。这其实是品牌跨界的常见问题。

那么,什么样的品牌跨界更容易成功呢?我认为,主要是看有没有可迁移的点,包括粉丝、场景和品牌核心价值。

一是粉丝可迁移。比如,李宁的粉丝同时也是咖啡的主力消费群体,他们愿意喝“宁咖啡”。不过,我最近看到茅台官宣卖冰淇淋,据说冰淇淋的配料里会含茅台酒,这听起来就有点匪夷所思。茅台的主力消费群体,是上点年纪的大老爷们,而冰淇淋的主力消费群体,是年轻女性和孩子,我是实在想不出这两个群体能有啥交集。相反,一代神车五菱宏光卖冰淇淋倒是不违和,女孩儿们开着五菱mini吃着五菱冰淇淋,是路上的一道风景。

二是场景可迁移。比如,去万达影城看电影的时候,顺便买杯“万茶”很自然,奶茶和电影搭档更配。而中国邮政卖奶茶就有点违和,几乎不会出现我去邮局寄封信,顺便买杯奶茶的场景。手握5万家网点,这是中国邮政的渠道优势,但从场景上,它并不比一家普通奶茶店更吸引人。

三是品牌核心价值可迁移。比如,蒙牛卖冰淇淋,我们会觉得天经地义;如果有一天星巴克做新式茶饮,我们大概率相信他家的茶不会太难喝。而狗不理包子卖咖啡,霸王洗发水卖凉茶,消费者可能就拐不过弯来:包子味的咖啡和洗发水味的凉茶,好喝吗?

品牌核心价值是否可迁移,决定了你在跨界时,能不能借助人们大脑里的“自动驾驶”功能,自动被说服。如果可以,你就省去了一大笔广告说服成本。如果品牌核心价值不能迁移到新领域,甚至与人们固有的“自动联想”相冲突,那很有可能事倍功半。

中国航天公布航天育种清单

5月19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公布了一份清单,这是神舟十二号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航天育种的实验项目清单。就在上个月,神舟十三号飞船顺利返回了地球,当时和三位航天员一起回家的,还有一批同样在太空“出差”了半年的作物种子。

根据官方公布的这份清单,这些种子覆盖了上千种作物,包括小麦、高粱等粮食种子,黄瓜、番茄等蔬菜种子,甜瓜、樱桃等水果种子,还有各种花卉、林木种子,以及微生物菌种。这些经历了“上天”的种子,下一步还需要“入地”,在地球上进行培育、杂交和筛选。第一批种子预计会在7月份开始种植。

你知道,航天育种是现代人工育种技术的一种重要手段。航天育种的原理是,种子在太空中经过宇宙射线的辐射,会产生基因突变。上过太空的种子再经过地面选育,筛选出那些有利的突变,就有可能形成新的品种。从1987年到现在,我国已经进行了30多次这样的实验,成功培育出了200多个新品种。

一方面,是越来越先进的育种技术;而另一方面,很多人却在感叹,说现在的蔬菜水果没有小时候的味道,不如原来好吃了。比如很多人说,以前的西红柿外皮柔软,里面是沙瓤,味道很甜,咬一口汁水四溢。做西红柿炒蛋,还要讲究把西红柿炒出汁。但现在,你去超市买的西红柿,吃起来味道很淡,酸不酸甜不甜,而且果肉很硬,也没什么汁水。

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更先进的育种技术,培育出了更不好吃的品种?有一种解释是,这是大家的一种错觉。现在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口味也越来越挑剔,小时候觉得很好吃的东西现在感觉不好吃了,很正常。一句话:不是西红柿变了,而是你变了。

不过,这种解释现在被推翻了。上海市农科院专门对几十种西红柿品种做了测定,发现与传统品种相比,现在大量种植的品种可溶解性含糖量降低了10%以上,糖酸比降低了20%以上,而且让西红柿闻起来更香的香叶醛含量也更低了。换句话说,西红柿不如以前好吃了,不是人们的错觉,而是客观事实。

不过,这口锅不能甩给育种技术。事实上,这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市场选择问题。

你知道,传统品种的西红柿确实口味更好,但是,作为一种商品,传统品种具有一些明显的缺陷。首先,它不好储藏,采摘下来几天就变软变烂了;第二,它皮很软,在运输过程中很容易磕碰;第三,传统品种的颜值也不高,个头小、形状不规则;第四,它的抗病性比较差,一旦遇到病害,很可能一下子全部感染,导致绝收。

现代育种技术对传统品种的这些缺陷做了改良,但这些改良会多多少少牺牲一些口感。比如,为了在运输过程中少磕碰,种植者会直接选择硬度高的品种,现代品种的硬度大概是传统品种的2倍。再比如,西红柿有一个基因位点能促进叶绿体形成,转化出更多的糖,但它会让西红柿表面呈现不均匀的青绿色。想要追求那种通体粉红的外观,就只能去掉这个基因位点,西红柿也就没那么甜了。再比如,影响果实大小和含糖量的基因位点,位于染色体的同一个区域,这也意味着,要想果子大,也得牺牲含糖量。

除了选种,运输环节也多少影响了西红柿口感。由于需要长途运输,西红柿五六成熟的时候就要采收。虽然运输过程中颜色会慢慢变红,但糖分的转化达不到自然生长的水平,好多风味物质也没有形成,味道自然会变差。除了提前采摘,运输中的低温贮藏同样会影响西红柿的口感。

听到这儿,你可能会说:种植者和商家为了图自己方便,牺牲了西红柿的口感,这是对消费者的不公平。不过我要说,消费者也不是全然置身事外的。事实上,消费者也参与了品种选择。道理很简单:虽然传统品种运输不便、损耗率高,但如果消费者就是追求味道好,愿意为之付出高溢价,比如传统品种能卖出现代品种几倍的价钱,那么,种植者肯定愿意种传统品种,因为收益高啊。

但事实上,大部分消费者不愿意单纯为了追求西红柿“小时候的味道”而支付高价。咱们都听过那个老笑话,西红柿究竟算蔬菜还是水果?作为蔬菜,西红柿是西餐中最重要的蔬菜品种,不过,它在中餐里的地位却没那么高,更像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配料。作为水果,它在一众网红水果面前也显得比较普通。总之,在目前的消费者偏好下,口感更好的传统品种很难获得高溢价。

你发现没有,以前,是自然选择在决定一个物种的演进方向,而现在,市场选择同样决定着物种的演进方向。在消费者、种植者、商家的多方博弈下,市场最终选择了性价比更高的现代品种,而不是口感更好的传统品种。

不过,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合理预见,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为更好吃的西红柿买单时,传统品种又会回来,就像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更健康的有机蔬菜买单一样。正如科普作家史军说的,“人的口味和市场是一个互相驯化的过程”。

手机厂商扎堆发布新机型

在过去的三四月份,手机厂商们扎堆儿发布了一波高端旗舰机,突出先进的处理器和自家的前沿技术。不过,进入5月份之后,厂商开始集中发布1000-3000元价位的中端机型。这大概是因为,临近上半年最重要的大促节点618,各家品牌都希望通过中端机来提高出货量,抢占市场份额。

如果说高端机型的主打卖点是先进技术,那么中端机型的主打卖点是什么呢?我发现,各品牌不约而同突出的一个卖点,不是性价比,而是颜值。或者更具体点说,是颜色。比如,最近OPPO发布的中端旗舰机型Reno 8,一口气出了6款不同的颜色,起名也非常讲究,三款纯色系分别叫漫游灰、逍遥青、暗涌黑,三款渐变色的名字就更玄乎了,很意识流,蓝黑渐变叫“夜游黑”,粉蓝渐变叫“邂逅蓝”,还有一个混合了黄色、粉色和绿色的渐变款,被命名为“微醺”。也是在这两天,vivo也发布了一款新机型,用渐变色模仿了水波纹,颜色取名“盛夏”,听起来十分应景。

据统计,国内十大品牌当前在售的手机,足足有270多款配色。有人说,这是因为目前手机在技术上没什么重大突破,只能从颜色上开始卷了。但是你知道吗,手机厂商之所以能够在颜色上卷起来,这也是由技术推动的。事实上,手机可以拥有多少种颜色,主要还不是由市场决定的,而是由当时的手机制造工艺决定的。

你可能还记得,最早的功能机是清一水的黑色,没得选。就像亨利•福特的那句名言:“顾客可以选择他想要的任何一种颜色,只要它是黑色。”一直到1998年,诺基亚推出了换壳工艺,这才有了第一款彩壳手机5110,配备7种颜色的外壳,前后壳可以同时更换。这也是诺基亚第一款销量超过一亿台的手机。从那之后,“随心换”成了诺基亚的特色功能。直到智能机时代,诺基亚还在坚持彩壳配方,2011年时购买诺基亚500智能机,还送两个彩色外壳。

那么,那一波彩色手机潮是怎么结束的?答案是,一体机全面取代了可拆卸手机。这时候,手机外壳你不能自己拆下来了,“随心换”的福利也就没有了。同时,一体机时代的手机机身材质,从塑料变成了玻璃面板和铝合金。当时对这些材料的着色工艺远远不如塑料成熟,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手机失去了“颜色”,从五颜六色变回了只有黑白两种配色。

直到2013年,苹果第一次推出了新配色“香槟金”,当时金色是最容易电镀的颜色,这才让手机重新开启了彩色化的过程。这需要相当高的工艺水平。比如彩色的铝合金背板,是用阳极氧化工艺来上色的,而不锈钢边框的上色,用了物理气相沉积这种镀膜工艺。这些年苹果每次发布新颜色,不仅引发抢购潮,也会吸引一大帮人来分析它又用了什么新工艺。

再后来,国内手机厂商接过了色彩研发的接力棒,而且玩出了更多花样。特别是从2018年开始,国内厂商走出了纯色的限制,开始推出渐变色的手机。渐变色工艺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条路线是,用复合板材做后盖,在工艺上模仿玻璃质感。复合板材本质上是一种塑胶材料,染色工艺很成熟。另一条路线,就是在玻璃后盖上着色,比如渐变镀膜、渐变喷涂、渐变印刷、渐变浸染等等。现在,渐变色成为国内手机的主流。

不过,仅仅是给手机染上渐变色,还属于“被动技能”。现在,国内手机厂商又用了一种黑科技,可以让手机外观主动变色。比如,努比亚曾经出过一款手机,按一下侧按键,黑色背板就会变透明,露出里面的芯片结构,科技感爆棚。华为也用过这种工艺,闹钟响起时,手机外壳会跟随声音出现律动的波纹。

主动变色的背后,用的是“电致变色工艺”。也就是,在材料中加上导电薄膜,薄膜在电力作用下,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对光的反射率发生变化,从而产生颜色的变化。这种工艺,以前常用在飞机舷窗上,用来调节遮阳效果,现在被用在了手机上。

说到这儿,我想起在彩壳时代,诺基亚的广告语“科技以人为本”,曾经被调侃为“科技以换壳为本”,其实,这句话应该反过来说:“换壳以科技为本。”

怎样用游戏来提升团队士气

上周的节目里,我跟你分享了怎样用游戏来提升团队士气。同事们在隔天开视频会的时候,立马实践了一下,效果非常好。每完成一个游戏,大家都会惊呼“原来你是这样的小伙伴”,开完会,大家工作的精气神儿也更足了。

居家办公,还能怎样提升效率?得到听书的陈章鱼老师说,他做过两年多的自由职业者,对居家办公这件事很有心得,他总结了三条原则。

第一,越是在家办公,越要把“家”和“办公”区分开。最简单的就是,单独固定一个工作区,不要躺在床上工作,也不要在工作区看剧玩游戏。同时,在家办公也要换上一身正式的衣服,制造工作的仪式感。

第二,越是时间自由,越要严格安排自己的时间。比如,起床、睡觉和一日三餐的时间一定要固定。再比如,要专门留出一部分工作时间,不看微信,不看邮件,用来做深入的思考;同样可以专门留出一部分时间,集中回复微信和各种消息。你还可以用“番茄工作法”,工作25 分钟,休息 5 分钟,然后再循环。

第三,越是独处,越要照顾好自己的身心。一边工作,一边也要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多喝水、多运动。不要连续久坐,可以找地方站着工作一会儿。另外,别忘了每天专门拿出一点时间和家人、朋友通话,避免独处太久。

阿斯麦称现有技术能实现1nm芯片工艺,工程学不允许魔法,而心理学可以有魔法

最近,光刻机巨头阿斯麦(ASML)霸气宣布,目前的技术创新足够将芯片的制程推进到1nm节点,可以让摩尔定律再延续十年。你知道,随着芯片制程越来越小,大家认为,目前的芯片工艺已经接近物理极限。芯片想要从“纳米时代”进入到“埃米时代”(1埃米等于0.1纳米),那么,必须从根本上重新设计芯片构造或者改变硅基材料。这次阿斯麦的表态其实是在说,别担心,目前的工艺路线还没走到头,还有可以提升的空间,顺利推进到1nm节点甚至以下都是没问题的。这相当于给业内吃了一颗定心丸

人类对客观物理世界的探索,已经攀到了山峰的高处,每往前走一步都非常艰难,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相当高的成本。不过,人类对主观感受世界的探索,现在才刚到山脚呢,可能稍微用点心就能带来显著的改善。单从投入产出比来说,对感受世界使劲儿比对物理世界使劲儿来得更划算

我最近在读《创意有魔力》这本书,里面就提到几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比如,美国网约车公司优步想为乘客提供更好的叫车服务。一种途径,是直接从物理世界去改善,能不能把乘客的等车时间缩短一半?当然可以。它可以把现有的网约车数量翻一番,或者协助交管部门改善道路交通状态。但无论哪种方法,都需要投入巨大成本。

还有一种途径,是从感受世界去改善。假设乘客的等车时间不变,能不能把他们在等车过程中的焦虑减少一半?当然可以。优步只需要在地图上标明,乘客叫的这辆车现在到哪儿了,大概还有多少分钟到。这对优步来说花不了多少成本,但据说能把乘客在等车过程中的挫败感减少90%

还有一个类似的例子。前几年,英国政府决定花600亿英镑,用10年时间,在伦敦和曼彻斯特之间修建一条高铁。等高铁建好后,从伦敦到曼彻斯特之间的旅程就能从目前的2小时10分钟变成1小时10分钟。也就是说,以英国政府目前的效率,它需要投入600亿英镑和10年时间,才为每位乘客节省60分钟旅程。

而这本书的作者,奥美集团英国分公司的前高管,他提出一个更好的方案,只花25万英镑,不到原来预算的十万分之一,以及半年时间,就能够为每位乘客节省40分钟旅程。是不是很惊人?怎么做到呢?很简单,要节省40分钟旅程,并不一定是减少人们在火车上的时间。实际上,人们在火车上的两个小时并不会觉得很漫长,可以在舒适的座位上欣赏风景,或者干自己想干的事情。真正难熬的时间是在拥挤嘈杂的候车室里等车

怎么才能减少乘客的等车时间呢?人们从伦敦坐火车到曼彻斯特,一般会提前买好车票,这种预售票比去了车站现买票要便宜很多。但是,预售票锁定了车次和座位,不能更换。一旦你错过了这趟火车,车票就作废了,所以人们通常会提前四五十分钟到达火车站等车。

作者提出,完全可以开发一个应用程序,让人们达到车站之后,看看那些比预订车次早一些出发的车还有没有空位,有空位的话允许人们添一点钱,更换车次。这样一来,人们在火车站等车的时间就可以缩短20—40分钟。开发这个程序,用25万英镑和半年时间足够了。

单从体验看,因为等车时间比乘车时间更难熬,为乘客节省40分钟的等车时间,比节省60分钟的乘车时间,其实创造的体验改善更大。从这个角度看,修高铁是一种从物理世界用力的方案,开发应用程序是一种从感受世界用力的方案。严格来说,这两种方案并不矛盾,可以双管齐下。有意思的是,英国政府认真考虑了修高铁,却对开发应用程序这个建议无动于衷

当然,从感受世界去用力,虽然投入少、收益大,但它也有一个问题,就是没有现成答案。物理世界的改善方向是很明确的:芯片制程越小越好,高铁速度越快越好。而人的感受系统太丰富了,该从什么方向去改善,没有现成答案,甚至不合逻辑。

比如书里还有这样一个例子。某个慈善机构想知道,怎么让募捐信更有说服力,让人们更愿意捐款。他们做了这样一些尝试:有10万封信是由志愿者亲自送上门;有10万封信用了质量更好的信封;有10万封信用了直式信封,也就是信封封口在短的那条边而不是长的那条边;还有10万封信附了一张表格,填表之后他的捐款就能获得25%的退税。

现在你来猜猜:哪种信封会让人们捐得更多,哪种信封会让人们捐得更少?你可以按下暂停键,思考几秒钟。

如果你是经济学的信徒,我猜一定会认为,有退税表格那封能够让人们捐得更多。实际上恰恰相反,在四种信封当中,有退税表格的信是唯一降低了人们捐款意愿的,而且让捐款减少了30个百分点。相比来说,直式信封和志愿者亲自送信,都让捐款增加了10个百分点;而效果最好的是质量好的信封

怎么解释这种奇怪的效果?没法用理性和逻辑来解释,最可能的答案是,每一种信封都在无意中击中了人们微妙的感受系统。人们就是觉得,把钞票或支票放在一个直式信封里更自然;就是觉得,把钞票放在一个厚实的、很有质感的信封里寄出去,比放在一个廉价信封里寄出去,更安心。而减税表格,无意中提醒了人们从“利他模式”切换到“利己模式”,导致了更少的捐款

你看,人的感受系统没有什么道理可讲,不合逻辑,甚至不可理喻。但是,你一旦进入到感受世界,逐一破解其中的机关,就有机会成为一名“现代炼金士”,用微小的成本创造巨大的改善。就像作者说的:“工程学不允许魔法,而心理学可以有魔法。”

吉利汽车收购雷诺集团韩国子公司部分股份,中国车企正从原先技术模仿的下游,转变为技术创新的源头,并掌握了价值链的话语权和溢价能力

5月10日,吉利汽车与法国雷诺集团韩国子公司签订协议,用13.76亿元买下雷诺韩国34.02%的股份,雷诺集团仍保持控股股东地位。收购完成后,雷诺将和吉利合作,在韩国市场推出混合动力车型,预计2024年量产。

你知道,在国内汽车厂商当中,吉利是响当当的“并购大王”。早在2010年,吉利就花18亿美元,从福特手中收购了豪车品牌沃尔沃,并且是100%控股,轰动一时。那次“蛇吞象”的并购案,让李书福被称为“中国的亨利·福特”。

2017年,吉利又收购了马来西亚的国宝级汽车品牌宝腾汽车49.9%的股权,宝腾汽车在马来西亚小排量汽车市场中曾经占有60%以上的份额。宝腾集团旗下还有超跑品牌路特斯(Lotus),这是与法拉利、保时捷齐名的世界三大超跑品牌之一。这次收购中吉利获得了路特斯51%的股权

2018年,吉利以90亿美元收购了戴姆勒9.69%的股份,成为戴姆勒当时最大的股东

你看,对于“并购大王”吉利来说,这次收购雷诺韩国子公司,只花了不到14个亿,也没拿到控股权,跟它以前那些大手笔并购案没法儿比,好像没啥可说的。但其实,这次并购意义重大。它标志着,吉利完成了从技术输入到技术输出的转变。

之前吉利收购沃尔沃,最大的目的,除了可以拥有沃尔沃品牌,更重要的是获得沃尔沃的先进技术,让吉利汽车获得技术升级。在收购沃尔沃之后,吉利汽车开始推出自己的高端品牌领克,其中就采用了沃尔沃的核心技术。可以说,在收购沃尔沃时,吉利汽车是以技术输入为主

而到了2017年吉利收购宝腾和路特斯,是技术输入和技术输出双向进行。超跑品牌路特斯起源于英国,在全球有多个设计中心和工程研发中心,并且在复合材料和轻量化技术方面全球领先。收购路特斯51%股权,有利于吉利引进吸收这些相关技术。同时,对于宝腾汽车,吉利给它输出技术和车型,并借宝腾汽车品牌打入东南亚市场

这次收购雷诺韩国子公司,吉利变成了纯技术输出:由雷诺的三星工厂负责混动新车型的制造,而吉利只出技术,主要是CMA模块化架构和雷神混动系统

你知道,以前的汽车都是整车设计,不同的车型,车身、底盘、电气系统等是不能通用的。而CMA模块化架构,就是把汽车各个系统做成标准化的模块,新车型设计只需要像搭乐高积木一样,挑选不同的模块型号组装在一起就行了。在国产汽车自主品牌里,第一个做出模块化架构的就是吉利。吉利输出的另一项技术,雷神混动系统,也非常厉害,据说它的热效率在目前已量产的发动机里是最高的

你看,模块化架构是一架车的骨骼,动力系统是一辆车的心脏。这两项加起来等于是说,雷诺韩国混动车型的核心技术全部来自吉利

根据吉利汽车发布的2021年年报,在2021年中国企业研发投入前十名中,吉利是唯一上榜的车企,它最近十年来累计研发投入超1400亿元。技术授权已经成为吉利增长最快的利润来源,2021年同比增长245%。吉利的技术授权对象,除了收购的品牌,还包括吉利的合作伙伴,像百度、富士康等跨界造车的新玩家

有媒体认为,吉利的案例说明,“中国车企正从原先技术模仿的下游,转变为技术创新的源头,并掌握了价值链的话语权和溢价能力。”

3.0版本的数字人,是虚拟形象+人工智能,不需要真人介入,数字人是完全自主地和用户交互

最近,得到高研院举行了一系列校友直播,其中一场,我们请来百度数字人与机器人的业务负责人,“元宇宙李同学”,做了“AI虚拟数字人”的主题分享。李同学说,迄今为止,数字人已经经过了3个版本的迭代。

1.0版本的数字人,就是通过CG技术打造的虚拟形象,没有与用户交互的能力。2.0版本的数字人,是虚拟形象+真人,相当于是给真人套上了一个虚拟形象的头套,用动作捕捉和音频传输的方式,让真人去驱动数字人,和用户交互

3.0版本的数字人,是虚拟形象+人工智能,不需要真人介入,数字人是完全自主地和用户交互。3.0版本的数字人还能像《黑客帝国》里面的特工史密斯那样,有无数分身,可以同时和很多用户进行一对一交互。

现在,虚拟数字人的商业化浪潮已经开启,2021年的市场规模是300多亿,像虚拟手语主播、虚拟带货主播、虚拟偶像、数字理财经理等等,已经随处可见了

2022年医药研发趋势年度分析,政府不仅仅是为创新创造条件,政府本身就是创新的主体之一

最近,全球医药智库信息平台Informa Pharma Intelligence发布了《2022年医药研发趋势年度分析》白皮书。报告中提到,去年全球有一半以上大型药企的研发管线规模在缩小,而中国医药企业的研发管线却在大幅增长。所谓“研发管线”,是指一款药从研发到上市的全流程,可以简单理解为产品线

白皮书统计了全球5000家医药公司的研发情况,从中评选出2022年全球研发管线规模Top25榜单。其中有两家中国医药公司的排名大幅提升,首次挤进了前25强,分别是:排第16名的恒瑞医药和排第23名的复星医药。另外还有一家百济神州,也排到了这份榜单的第26位。

白皮书还显示,在过去一年中,中国医药研发公司在全球医药研发公司中的占比从9%上升到12%;目前中国药品研发数量已经占到全球研发数量的20.8%,仅次于美国。白皮书作者认为,中国药企的医药研发能力已经追上来了,正在挤进全球第一梯队,有极大的竞争潜力。

上榜的几家中国药企,百济神州来自北京,复星医药来自上海,而榜单上最靠前的恒瑞医药却来自一座四线小城市——江苏连云港。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一句话,“中国医药看江苏,江苏医药看连云港”。

连云港这个在江苏省内都不太起眼的小城市,却是中国医药创新重镇,被称为“中华药港”。这里长出了恒瑞医药、正大天晴、豪森药业、康缘药业这四大上市药企,它们每年将10%以上的销售收入用于研发,远高于全国药企1%—2%的平均水平。截至去年年底,全国所有获批上市的国产1类新药当中,连云港药企就独占了12%。

你知道,医药研发是一个风险极高的事情,业内有个“双十”说法,也就是,研发一款新药,要花10年时间、投入10亿美元。一般的药企,还真不敢砸钱搞新药研发,生产点仿制药能赚钱就行。为什么连云港药企在新药研发上这么“激进”呢?我看了很多相关报道,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一点:除了当地药企自身的创新意识,还有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连云港市政府舍得拿出真金白银来支持药企

连云港政府每年配套5%的财政收入,专门用来支持医药企业的创新研发。此外,针对药品研发周期长的特点,企业研发每取得一步进展,都会获得政府奖励。比如,获得1类新药临床试验批准,奖励100万元;完成1期临床试验,奖励200万元;完成2期临床试验,奖励300万元;等等。当地药企说,正是有了政府“撑腰”,他们才舍得在研发上下血本,这也才有了连云港药企今天的成就

那么,连云港政府资助药物研发,这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特例”吗?还真不是。以美国为例。我们通常以为,美国的各大知名药企是新药研发的主力。但实际上,在获批上市的全部新药当中,有2/3的最具创新性的药物,可以追溯到政府资助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各个实验室美国政府每年会拿出约300亿美元预算给到国立卫生研究院,用于新药研发。相比来说,那些知名跨国药企更喜欢投资于风险较小的“创新仿制”药物。

我在文稿区放了一张图,这是英国经济学家马祖卡托提出的“创新回报曲线”。这张图的横轴是时间,纵轴是回报,一项技术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创新回报是呈S形曲线的。可以看出,在技术创新的早期,风险极高、回报极低;慢慢地,当技术趋近成熟,已经接近商业应用的时候,就像图中标出的A点,这时候再花一点钱添一把火,创新回报收益就能获得指数级增长

image

马祖卡托说,我们通常认为,美国的科技创新之所以这么牛,是因为有活跃的企业家和风险资本家。但实际上,无论是商业企业还是风险资本,都很少介入A点之前的创新阶段。特别是风险资本,他们会耐心等到A点出现之后,在最合适的时机介入,以最小的创新投入获得最大的创新回报。风险资本其实并不承担技术创新的早期风险。

那么,是谁那么傻,在风险极大、回报极低的创新早期阶段,持续投入大量资金呢?答案是政府。除了刚才提到的制药领域,还有IT领域同样如此。比如谷歌的算法,最早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苹果智能语音助手SIRI,最早是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资助研发的;GPS系统,最早是由美国海军资助研发的;触摸屏技术,最早是由中情局资助研发的

所以结论是什么呢?马祖卡托认为,外界认知的美国创新体系当中,风险资本的作用被大大高估了,而政府的作用被系统性低估了。如果其他国家只知道学习美国的风险投资经验,而没有一个有远见的政府来承担技术创新的早期风险,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这个国家是不可能真正建立起自己的创新体系的

为此,马祖卡托提出了“创新型政府”的概念,也就是,政府不仅仅是为创新创造条件,政府本身就是创新的主体之一。国家之间的技术竞争,不仅仅取决于企业的创新能力,更取决于政府对前沿技术的预见能力和投入决心

520到来,先学习做一个快乐的人,然后把快乐带进婚姻

今天是“520”,别忘了在今天向你的另一半表达爱意。也趁着这个机会,我们来聊聊亲密关系。说实话,我为今天这期节目,专门去翻了好多讲亲密关系的书,感觉能说的道理差不多都被说过了,要接纳、要尊重、要欣赏、要依恋等等。但是为什么,听了这么多道理,很多人还是处理不好亲密关系?

后来我翻到一本薄薄的小书,叫《林文采亲密关系课》,作者林文采是一个马来西亚的心理学家。书里面有一个观点挺触动我的。想要拥有和谐的亲密关系,也许不用拼命在亲密关系当中去使劲儿,而是“功夫在诗外”。

也就是说,有些人处理不好亲密关系,不是因为遇人不淑,也不是因为没有掌握相处之道,而是他自己根本就没有为进入一段亲密关系做好准备,没有拿到进入亲密关系的“资格证”。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另一半是谁,他的亲密关系都会出问题。

那么,什么是进入亲密关系的“资格证”呢?一句话,拥有成熟心智。书里的原话是,“婚姻不是给小孩子准备的,婚姻是给一个长大的人准备的。”

具体来说,成熟心智包括五种能力。

第一,与他人建立连接的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连接能力很差,和同事、朋友、亲戚甚至爸妈都搞不好关系,他指着通过一段亲密关系来拯救自己,一定会失望。大概率地,如果一个人单身的时候不快乐,结婚以后也不会快乐

第二,是爱与被爱的能力。爱,是不计回报地付出;而被爱,是能感知到别人对自己付出。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不计回报地付出过,而当别人付出时他也无动于衷,可以说他就还没有具备爱与被爱的能力

第三,独立自主的能力。既包括人格上的独立,也包括经济上的独立。如果没有独立自主的能力,等着在婚姻里被别人拯救、被别人养活,就会比较危险

第四,拥有安全感。这不是指拥有什么东西带来的安全感,而是指我能够全然地信任自己,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击不垮我;即使婚姻失败、事业失败,都没什么大不了,我只要活着就有希望。这就是安全感的来源。而如果一个人没有这样的安全感,想到亲密关系中去索取安全感,不断要求对方的承诺,会很可怕。作者反复强调:“自己没有安全感,却想让配偶给到自己足够的安全感,此路不通!

第五,拥有价值感。偶像剧里,男主经常会对女主表白说:“没有你,我的生命毫无意义。”如果这句话是真的,那只能说明,男主的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而女主日后一定会不堪重负,没有人能够真的为别人的生命意义负责。一个心智成熟的人,他的意义感和价值感是完整的,他在亲密关系当中就会很从容。如果配偶肯定他、赞美他,他会感恩;如果配偶这方面做得不够好,他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怨言,他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这样一来,亲密关系的容错空间就很大。

你看,一个心智成熟的人,一个拥有连接能力、爱的能力、独立能力,具备安全感和价值感的人,这样的人就是一个宝,他只要不遇到太差的人,都会获得幸福。相反,如果本身不具备这些能力,想在亲密关系当中去索取安全感、价值感和意义感,那么,他大概率会落空。就像作者说的:现在我不快乐,所以解决方案是结婚。这种想法是错的,婚姻并没有拯救一个人的功能。正确的做法是:先学习做一个快乐的人,然后把快乐带进婚姻

其实做管理最重要的一项能力,不是发号施令,而是学会提问

最近,有位高管向脱不花求助:“花姐,我每次和下属沟通都特头疼,他的汇报老是不知所云,我再多问两句,他又感觉备受打击,到头来问题还是没解决。你说怎么才能跟下属有效沟通呢?”

花姐说:“其实做管理最重要的一项能力,不是发号施令,而是学会提问。有效的提问,是正向沟通的基础。它能够帮助下属认清现状,深度思考,甚至能培养下属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学会提问。”

具体应该怎么提问呢?脱不花说,要分情况来看。

当你想要得到明确的答案时,要用封闭式提问。比如开会的时候,你想统一目标,你就可以问:“我们今天的会议目标是什么?是A还是B?”这就叫封闭式提问,让对方直面回答,是或者不是。

当你想带着下属分析问题,获取更多信息的时候,要用开放式提问。举个例子,下属的项目现在推不下去,但是他又说不清楚问题在哪,很多管理者会很生气地说,“项目完成得这么差,你到底有没有用心?”这种问题就很有攻击性,对方都没法儿接,对工作的开展没一点儿好处。

你可以这么问:“项目出现了哪些问题?”如果他答不上来,你再问:“是手里的资源不够吗?还是兄弟部门的支持不到位?”这样的提问会帮助他把问题清晰化,找到症结所在。这样,他才能给你提供更多的信息。对于你来说,决策也就有了更多的依据。

某借贷平台遭消费者投诉,数据从不说谎,但也不会说出全部真相

最近,《中国消费者报》报道了一起网络借贷投诉。一名消费者投诉说,一年多前,自己看到某个借贷平台上宣传“千元借款最低日息1毛2”,觉得利息不多,就向平台申请了一笔9万元的借款。但实际上,她并没有享受到最低日息,最终拿到的贷款利率是每年7.4%,贷款期限两年

一年后,她想提前还款,但平台要求她支付剩余12个月的利息。这样算下来,贷款的实际利率高达18.24%,没办法,她只好继续分期还款。记者调查发现,这种“借钱容易还钱难”的平台还不在少数,套路很多,消费者一定要多长个心眼

你发现没有,这类借贷平台的宣传页面上,一般不直接写年利率,而是换算成日利率,给人一种利息很便宜的错觉。但你如果稍微换算一下,就会发现根本不便宜。比如借贷平台最常见的宣传“千元借款日息两毛”,也就是日利率0.02%,换算成年利率是7.2%。相比来说,大型商业银行的消费贷年利率普遍在5%到6%

生活中,类似的“数字陷阱”还真不少。我们经常强调,描述客观事实,“要用数据说话”,说“盐少许”就不如说“盐两克”来得科学。但请注意,数字也是特别容易被操纵的。只要换一个说法,就能让数字只传递自己想传递的信息。有本书叫《拆穿数据胡扯》,里面就提到,我们天天在打交道的百分比,里面就不知藏了多少门门道道。

比如书里说,一位科学家有次出差,深夜才到酒店,想在睡觉前找点喝的。他看到一盒速溶热可可,包装上标明“99.9%不含咖啡因”,觉得这个正好,喝完之后应该不会影响睡觉。但是他又转念一想,99.9%不含咖啡因,这究竟是个什么水平?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根据公开数据,一杯超大杯,也就是20盎司的星巴克,含有415毫克咖啡因。换算一下,里面的咖啡因含量是0.075%。也就是说,连星巴克咖啡,也是99.9%不含咖啡因的。那盒热可可上的咖啡因含量标注,错是没错,但实际上具有相当大的迷惑性,可以“瞒天过海”。

再比如,百分比还可以“大事化小”,把一个特别大的数字变得微不足道,让你低估一件事情的严重性

谷歌曾经遭到公众质疑,认为谷歌搜索返回的结果当中有假新闻和虚假信息。对此,谷歌一名副总裁回应说,日常搜索中确实有一小部分查询会返回误导性的内容,但是占比很小,只有约0.25%。乍一听,这个数字确实很小,问题好像也并不严重嘛。但别忘了,谷歌每天要处理50亿次搜索,0.25%意味着,每天都有1200多万次搜索会返回虚假信息,足以造成比较大的负面影响,不是个小问题

反过来,百分比也可以“小题大做”,放大一个原本特别小的数字,引起不必要的焦虑

比如,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了一项研究,说如果一个人每天喝一杯酒,跟不喝酒的人相比,他患上肝硬化、某种心脏病等与喝酒相关疾病的风险会提高0.5%。如果你喜欢在晚饭时小酌一杯,听了这个消息可能会有点紧张。

但其实大可不必。这里的背景是,肝硬化等疾病在不喝酒的人当中很少见,一年之内发生的概率不到1%,而高出的0.5%的风险,只是在这个非常小的基础上增加0.5%。实际上,发表这项研究的作者计算发现,如果让10万人从不喝酒变成每天喝一杯酒,持续一年,这样才会增加4例与喝酒相关的疾病,没有那么可怕。

有时候,对同一个数据,在表述上“可大可小”,完全看你想强调什么

比如某个地方的消费税,从购买价格的4%提高到6%。你可以说是增长了2个百分点,也可以说是增长了50%,因为花同样的钱,要交的税比原来确实多了50%。但是这两种说法,给人的感觉可完全不一样。如果我想让人觉得增税幅度微不足道,就可以说只增加了2个百分点。如果我想让人觉得增税幅度很大,就可以说税率增加了50%

更厉害的是,百分比还可以“无中生有”,创造出并不存在的意义

比如2011年,美国威斯康星州的州长宣称,当年全美50%的就业增长发生在威斯康星州。这听起来就很反常:一个州扛起全美新增就业的半边天,威斯康星州真有这么厉害吗?

实际情况是,美国当年新增了很多工作岗位,比如100万个;同时也减少了很多工作岗位,比如98.2万个。正负抵消之后,当年美国实际的工作岗位净增长只有1.8万个。而威斯康星州的工作岗位,可能新增了10万个,减少了9.05万个,正负抵消之后净增长了9500个。从数字上来看,确实可以说占了美国就业净增长的50%以上。但实际情况并不像这个百分比所暗示的那样,威斯康星州在美国就业市场中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你看,百分比能够做到“瞒天过海”“大事化小”“小题大做”“无中生有”,看似客观的数字,其实并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可靠。我们常说的“数据从不说谎”这句话,也该改改了:“数据从不说谎,但也不会说出全部真相。”

居家办公期间,怎么用游戏来提高团队士气,游戏并不是工作的反义词,游戏也是一种有效的工作模式

这段时间,我们团队在居家办公。为了保持工作状态,每天早上我们会开一个视频碰头会,各自说说今天的状态和工作安排。不过我发现,很多时候,每个人只是例行公事地汇报一下各自的工作进展,然后就无话可说了,会议似乎没能起到提振团队士气、增加团队凝聚力的效果。怎么做才能让视频碰头会开得更有意思呢

我专门去请教了一位职场教练,他给我推荐了一本书,叫《神奇的设计思维游戏书》,里面介绍了75个团建小游戏,一看就会,拿来即用。我从这里面,还真找了几个适合在视频会上玩的小游戏

比如,视频会议开场一般是每个人说说自己的状态,但大多数情况下每个人只会说一句“我挺好的”就完了,没啥信息量。这时候,可以玩一个“主题物品”的简单游戏。就是每人在开会前准备一件对自己有特殊意义的物品,可以是一张照片、一枚徽章、一个摆件等等,然后每个人花2分钟说说自己和这个物品的故事。这样,我们既知道了每个人当天的心情状态如何,又增进了对彼此的了解。

还有一个叫“测谎仪”的游戏,也适合做会议开场。规则很简单,每个人在共享文档上写上三句话,比如“今天是我生日”“我的微信好友数超过了1000人”“我的梦想是去火星旅行”。这三句话中,有两句是真的,一句是假的。然后其他人来说说,你认为哪句是假的,推理理由是什么。和“主题物品”游戏一样,“测谎仪”游戏也能让团队成员增进了解,从而增强团队凝聚力

如果当天的会议是要讨论一个项目,涉及创意,那么,可以在讨论前做一些练习发散思维的创意小游戏。主持人随机展示一样东西,比如一支铅笔,然后每个人依次接龙:“这不是一支铅笔,这是天线”“这不是一支铅笔,这是火柴”“这不是一支铅笔,这是筷子”等等。前面说过的,后面不能再说,看最后会卡在谁那儿。

类似的游戏还有“1000种用途”,主持人随机展示一样东西,比如一条毛巾,然后每个人依次说出一种用法,比如“洗脸”“擦地”“包头”等等,不能重复。这样,每个人的发散性思维都通过游戏打开了,这时候再进入工作项目的讨论,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再比如,在会议中需要给彼此的工作做反馈。除了正式的工作反馈之外,还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来间接表达反馈意见。这个游戏叫做“我喜欢,我希望”,也就是,每个人都对团队里的每个成员说两句话,分别以“我喜欢”和“我希望”开头。“我喜欢”是表达肯定意见、想让对方继续保持的部分,而“我希望”是表达保留意见、希望对方改变的部分。比如,“我喜欢你在分析数据的时候,刨根问底地追问为什么,这逼得我不得不继续思考”“我希望你在做用户调研的时候不要只问是或不是,多问一些开放的问题”。

要注意,这种反馈不是上级对下级说的,而是团队同事之间相互给的反馈,这种反馈是很难得的。你想,通常情况下,如果你不专门去问同事,同事很少会给你主动反馈,毕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提了反馈没准还会得罪你。而通过游戏的方式,每个人都能收到同事对自己工作的真实反馈,这其实是一份相互赠送的礼物。

好,刚才我介绍的几种视频会议上可用的小游戏,包括开场游戏、创意游戏、反馈游戏,明天早上你们团队开碰头会的时候,不妨试一试。就像这本书里说的:“游戏并不是工作的反义词,游戏也是一种有效的工作模式。”

起点中文网成立20周年,按章付费阅读成为中国网文平台的标准商业模式

5月15日,是起点中文网成立2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起点中文网的各路网文大神,包括《诛仙》作者萧鼎、《鬼吹灯》作者天下霸唱、《星辰变》作者我吃西红柿等,共同回忆自己的网络小说创作生涯。

起点中文网是国内成立时间最早、用户最活跃的网络小说平台。起点中文网成立以来的20年,也是中国网络小说从无到有、旺盛生长的20年。中国网文江湖现在有多热闹呢?根据中国社科院最近发布的《2021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2021年中国网文市场规模超过300亿,网文读者达到5.02亿人。也就是说,在中国10亿网民中,有一半的人在读网络小说

再来看网文作者群,增长更吓人。起点中文网所属的阅文集团,光是去年一年,就新增了70万个新作者;一年新增120万部作品,新增总字数超过360亿字。也就是,在阅文集团平台上,每天会新增1亿字网络小说内容。中国网络小说创作生态之繁荣,供需之两旺,在全世界都是独一份的

一炷香是中国古时候的表示时间的计时单位,约为半个小时。

古代公认的时间说法:一炷香的时间:两刻钟-三十分钟。一盏茶的时间:一刻钟-十五分钟。一顿饭的时间:通常理解是半个小时。

曾经的计算时间的单位: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周,一周有六日,一日有十二时辰,一时辰有四刻,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有两柱香,一柱香有五分,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就是一秒钟。1.一炷香的时间说法有两种A:“一柱香”的时间这个概念起缘于僧人打坐,僧人以香的燃烧为计时方法,如僧人“打禅七”时一天要打11柱香,中间休息约20分钟。 仔细想想,在当时,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了,不受白天黑夜影响,携带方便,制作简单,且能营造气氛。那时的香皆为手工制作,且有标准,一柱香燃尽约为半个时辰,即现在的一个小时。晚间打更的更夫也用香来确定时间,所以也叫“更香”。古时候的香能烧一个小时。B:现代白话文中一炷香的时间,大概为5分钟。2.古人说的一盏茶为一壶茶,一般为一刻钟,也就是十五分钟左右。喝一碗茶的时间,从端上来开始,然后慢慢品尝,一饮而尽,其实就是一碗茶凉到可以入口的程度所用的时间。夏天要15分钟,冬天10分钟都用不了。以此类推,半盏茶的功夫为5至8分钟3,同样,“一顿饭功夫”,通常指20-30分钟。

我们在第160期节目里聊过,网文输出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先锋。从2014年起,北美地区就自发出现中国网文“翻译组”,就像我们国内的美剧、英剧字幕组一样。《南方周末》报道过,一美国小伙因为入坑中国网络小说,找到三个翻译网站,同时追更15部小说,半年后,竟然意外地把毒瘾给戒掉了。现在每天有几百万的老外在眼巴巴地追更中国的网文,据说让老外粉丝们最抓狂的一个问题是:“一炷香”“半盏茶”,到底是多长时间?

我很好奇,中国网络小说为什么能有现在的成就?我在得到电子书找到一本书,叫《创始者说》,这是北大研究团队对20多位网络小说平台创始人的访谈录。从这本书里,我还真的找到了部分答案。

首先是特殊的历史机遇。业内人士有个共识,在传统出版时代,类型小说在欧美市场已经非常发达了。网络时代来临之后,欧美网络文学的创作其实并没有脱离开之前的类型小说模式。而中国的情况不同。在传统出版时代,中国的出版单位和创作单位基本是国营的,小说出版的数量有限,类型小说并没有充分发展起来。没想到,类型小说这块出版业最大的商业蛋糕,后来被网络文学吃到了

而且,传统出版业是以季度或者半年为出版周期的,而网络文学是以天为单位更新的,网络小说作者日更六七千字是行规。这种更新节奏和竞争激烈程度都史无前例,一下子就把中国网络类型小说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https://www.hongxiu.com

就像“霸道总裁爱上我”这样的玛丽苏文,你可能觉得不高级,但是,如果把同一类型的小说拿出来横向比较,中国网文是不落下风的。举个例子,风靡全球的英国小说《五十度灰》,后来被改编成电影,它的内核也是“总裁文”。不少读者评论说,中国网文平台红袖添香上的不少“总裁文”质量要远远高于《五十度灰》。还有台湾言情小说,起步比大陆早很多,但是到了网络时代,台湾言情小说衰落了,现在大陆网络言情小说的创作成绩全面超越了台湾。

中国网络小说的崛起,除了前面说的特殊历史机遇,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起点中文网为中国网络小说平台跑出了一个可以闭环的商业模式——按章付费阅读。这在当时真的算是一个异想天开

你知道,中国网民在网上付费的习惯其实是后来被电商培养起来的。而在起点中文网创立的2002年,淘宝还没出生呢,那时候互联网上几乎一切都是免费的。更要命的是,那时候也没有网上支付工具,读者要付费的话,得跑到邮局去汇款,你想想得有多麻烦。

所以,起点中文网一开始设想了这么几种商业变现的方案。第一种方案,就是接广告,当时新浪这样的新闻网站是走广告模式第二种方案,做代理出版。就是把网站上发表的小说版权签到手,拿到台湾去出版,网站赚一点中介费。当时另一个网文平台“龙的天空”是走这样的商业模式。第三种方案,是等小说完更之后,再重新排版成完整的电子书来卖

但后来,这几种方案都被否决了。起点中文网的几位创始人认为,无论是广告还是代理出版,从某种程度上都是依赖外部的收入,一旦外部环境出现变化,比如广告主砍预算了,那网站可能就支撑不下去,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里

更重要的是,在广告和代理出版下,网文作者的收入是不稳定、很难预期的,作者只能“用爱发电”,没办法进行持续地、职业化地创作。“只有真正地让用户给作家钱,作家能从用户这里收到钱,作家才能不断地通过自己的优秀创作获得收益,这样才是一个持久的商业模式。”

这样来看,第三种电子书模式似乎可行,但是还有一个大麻烦,就是盗版问题。当时台湾的小说电子书是一个月一出版,但是这边刚一上线,第二天盗版就上了,电子书卖不动,这个商业模式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台湾网络小说的发展。起点的人就想,既然这样,就不按月出,按天出,作者当天写完当天上线,你想看的话就当天付费。当然,这个付费标准得降到用户心理门槛的最低极限

最后,起点中文网把这个价格定在了一章一毛钱,当时一章小说大概五千字,合每千字两分钱。定下这个政策后,他们心里也没底,用户会不会买单?没想到在推出的第一个月,当时起点网站上只有6本书,结果就收到了3000多名用户的汇款。而当月收入最高的作者,流浪的蛤蟆,有1000多元稿费,相当于当时工薪阶层一个月的工资

看到起点成功后,其他网络小说平台也纷纷跟进,按章付费阅读成为中国网文平台的标准商业模式。直到今天,网络小说有了影视剧改编等更多的变现渠道,但付费阅读的核心模式仍然没变。很多业内人士都认为,如果当初网文平台走了新闻网站那样的免费模式,很可能中国网络小说达不到今天的成就。

就像这本书里说的,网络小说兴起之前,中国读者从来都只是“文学爱好者”,而不是“文学消费者”,没有获得过消费者的权利。而网络小说的付费机制,一开始就是认真地把读者当成消费者,通过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经营模式,成就了自己

雪糕界刮起低脂低糖风,白色盘子里的食物比黑色盘子里的食物尝起来更甜

裴鹏程老师告诉我,他们家有一条家规:“五一”之前不脱秋裤,“六一”之前不吃冰棍。现在眼看就要到“六一”了,裴老师又可以吃冰棍了,很开心。

每年夏天,冰棍雪糕商家们都会扎堆推出新品。前两年,雪糕博出位靠的是口感的新奇特,像是咸蛋黄雪糕、黑芝麻雪糕等等。而今年,一股低糖低脂风,正在席卷雪糕市场。比如钟薛高推出“少年”系列雪糕,糖含量低于5g,脂肪含量不到3g。另外,八喜推出“轻卡”系列,和路雪推出“轻优”系列,田牧则是一步到底,推出0蔗糖冰淇淋。看来,好吃不长肉,是今年冰淇淋的创新方向

其实不只冰淇淋,很多甜品糕点都在打低糖低脂概念,但是这样一来会损失一部分口感,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弥补呢?我们通常以为,好不好吃只和舌头有关。其实不然

有这样一个研究实验,请志愿者品尝6杯不同浓度的蔗糖水。品尝之前,志愿者需要随机看一些图案,比如方形、圆形、椭圆形、五角星以及不规则形状等。结果发现,如果志愿者没有看过任何图案,他们感受到甜味的阈值是3.9g/L,也就是说,只有蔗糖水的浓度高出3.9g/L,他们才会感觉到甜。但是,当志愿者品尝前看了正圆形或者椭圆形图案时,他们的甜度阈值降到了3.1g/L。换句话说,当眼睛看到圆形或者椭圆形时,人对于甜味的敏感程度会提升。所以,把甜品做成圆形而不是方形,会让人觉得更甜

除了形状可以影响味觉,颜色也可以影响味觉。比如,同样糖分的饮料,粉红色的饮料会比绿色的饮料尝起来更甜。即使把绿色的饮料增加10%的糖分,人们依然觉得粉红色的饮料更甜。这是因为自古以来,人类就吃红色果子、红色的肉类,而绿色往往意味着果子没熟或者食物变质了。所以人们在潜意识里会认定红色的更甜,绿色更酸更苦

还有实验表明,白色盘子里的食物比黑色盘子里的食物尝起来更甜。把相同的草莓慕斯分别装在黑色盘子和白色盘子里,让志愿者品尝打分。志愿者们给白色盘子里的慕斯甜度打了7.04分,而给黑色盘子里的只打了6.17分。

看来,把甜品做成红色,圆形,放在白色的圆盘里端上来,就会吃起来更甜

除了视觉会影响我们对味道的感知,嗅觉也可以。

为什么我们都觉得飞机餐很难吃?其实,飞机餐难吃并不是食物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机舱环境影响了我们的嗅觉。在高海拔的飞行中,客舱环境非常干燥,比大多数的沙漠环境都要干燥。这导致我们的鼻腔很干,没法正常工作。德国汉莎航空公司曾进行了实验,结果发现,干燥的机舱环境,让乘客对甜味和咸味食物的敏感度降低了大约30%。给机舱加湿之后,乘客的味觉敏感度有所回升

除了视觉、嗅觉之外,甚至听觉也可以影响我们的味道感知。有实验表明,如果处在超过85分贝的机舱噪音当中,人们对于甜味的感知降低了,但是对鲜味的感知增强了。如果是听音乐的话,高音调,像是钢琴的高音区,会带来甜味和酸味;而低音调,像是小号的声音则会带来苦味和鲜味

你看,人对味道的感知不只和味觉有关,而是包括视觉、嗅觉、听觉在内的综合感官。为什么米其林餐厅吸引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不光是在口味上下功夫,还从视觉、嗅觉、听觉等感官系统入手,从整体上激发顾客的味觉感受

高校“论文季”到来,反向词典是衡量自然语言处理模型的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4月底5月初,正是很多高校要求毕业生交论文的时候。这几天,我看到微博上有一个话题,“写论文废学生更废导师”。很多同学晒出自己的论文word截图,上面密密麻麻都是导师的批注意见。同学们边晒边吐槽:“你这辈子,有没有被论文批注的恐惧支配过?”

我看了一下话题中的图片,导师的批注主要分两类。一类是研究上的问题,比如文献太过时、模型太简单、数据有问题、结论没依据,等等。还有一类,是语言问题,比如“你的语言我根本读不懂”“很新奇的词语”“大白话可以转换一下吗?”“请用学术语言”等等。对此,导师们也很无语,吐槽学生“青春年少,活蹦乱跳,一写论文就糟糕”,说作为导师,唯一希望的,就是学生们能好好改,千万不要一键接受修订

其实,每年这个时候,类似的话题都会在社交网络上火一次。作为“论文新手”的大学生,学术写作和语言表达的训练不扎实,就会在毕业论文中把这些问题集中暴露出来。

当然,被语言表达问题困扰的,不只毕业生这一个群体。词不达意、语言贫乏,好像正在成为一种流行病。比如,想要形容一个东西很厉害,除了牛X、YYDS、绝绝子这样的网络流行词,就再没有别的词可用了。《中国青年报》曾经做过一次调查,两千名受访者中,有76%的人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就像“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决心“自救”,开始给自己的语言能力做“复健”。比如有人说,自己把中学时用小本本攒素材的习惯又捡了起来,刻意积累词语,练习表达。还有人在网上进行互助练习,豆瓣上就有一个小组,叫做“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超过30万名成员在这里交流经验。

比如,有人提问,刚说完一件事,这件事就发生了,除了“怕啥来啥”有没有更高级的表达?评论里就会有人说,“一语成谶”这个词就很合适。也有人症状相反,只知道书面语,不会口语表达,就在小组里提问,“敬意油然而生”用口语该怎么说?评论有人回复,其实就是“打心底里觉得佩服”。还有,有人觉得自己被网络用语荼毒了太久,向大家求助:在“摸鱼”这个词出现之前,咱们是怎么形容这种状态的?组员们就会回答,说文艺点,是“偷得浮生半日闲”,说实在点,就是开小差。

当然,这种友邻互助的形式,能起到的作用有限。现在,还出现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求助人工智能。清华大学一个做人工智能的团队,研发了一个工具,叫做“反向词典”。这个名字很好理解,正向的词典,是你输入一个词,它来帮你解释这个词的意思;反向词典,就是你输入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它来帮你找出合适的词语

我专门去试用了一下这个反向词典(用微信小程序搜索“wantwords”可以找到),还真挺好用的。

第一,你可以向它求教,怎么表达一种感受?你输入“平静中有一点点开心的状态”,它会给你返回“怡然自得”“恬然自足”这样的成语,还有“松泛”“惬心”这样不常见的用法。你输入“开心得想喊出来的状态”,它会告诉你,“喜不自禁”“大喜若狂”正是这个意思。

第二,你还可以向它求教,怎么高级地表达一个意思?比如,形容可怕的东西,除了“恐怖如斯”“怕得要死”,还有没有别的?输入“可怕”,它会给你返回“望而生畏”“悚惧”等等。再比如,你不想在一段描述里大量重复“突然”这个词,它会告诉你,“猝然”“陡然”“霍然”“遽然”等,都能代替“突然”。

第三,你还可以用它来查韵脚。你知道,人的思维系统有个bug,只要一押韵,就显得很有道理。就像“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你说这两句话有啥逻辑关系?但一押韵,就特有说服力。所以,在文章中插入一些押韵的句子,会给文章增色不少。这时候,这个查韵脚的功能就很实用了。

这个反向词典推出有一两年了,据说它最初走红,还就是因为有人发现,这些功能正好能解决咱们开头提到的论文用词问题。词典返回的结果还可以按特定条件筛选,比如,你想要两个字还是三个字的词,想要动词、名词还是形容词,词里要不要包含特定的字等等,都可以实现,并且还支持中英双语,称得上是一款“科研神器”。现在,每天有20多万人使用反向词典

为什么机器猜词能猜得这么准呢?反向词典背后的技术,是人工智能领域最重要的分支之一,自然语言处理。这个技术的目标,就是让机器理解人类的语言。图灵奖得主、AI 三巨头之一的约书亚·本吉奥曾经说过,反向词典是衡量自然语言处理模型的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它的本质,就是通过一句随机的话,找到语义相近的词。实现了这一点,人工智能就不仅能处理特定任务,还能学会应对人类的随机问题

反向词典的开发者说,他们正在围绕反向词典的2.0版本写论文。也许很快,人工智能就能真正学会和人类“对话”,机器会比你以为的更懂你

会员充值引发消费纠纷,让顾客适当充点钱,能够立竿见影地提升门店复购率

最近,我听说了好几起门店倒闭、会员卡不退费的纠纷。前几天,有一位青岛的消费者反映,她两年前在一家鞋店办了张599元的会员卡,充值后再没使用过。最近她发现,这家门店关门了,就通过微信联系买鞋时的导购,发现自己已经被删除,在网上也查不到商家的联系方式。自己卡里的钱就这么被卷走了。

还有更可气的例子。上个月有一位天津的消费者反映,自己常去的一家按摩店关门了,会员卡里还有几千块钱,于是联系商家退费。商家告知,她之前几次充值都有赠送金额活动。如果退费,需要将赠送金额扣除,这样算下来,她卡内余额是负数。也就是说,她要向按摩店倒贴钱。这位消费者非常愤怒,向消协投诉,目前事件还在调解中

很多商家把会员充值当成是回笼现金流的方法,东西还没卖出去,就能预收一大笔钱。所以变着法地劝说顾客多充钱,恨不得一次充个几百上千,甚至上万。但是,像这种充值后跑路的事情多了之后,消费者当然也就有了警惕,听到会员充值活动,第一反应就是捂紧钱包,敬而远之

不过最近,我在《销售与市场》杂志上看到一个有意思的案例:有家母婴用品店,客户想办会员卡也必须充值,但不用一次性充几百上千块,而是只充10块、20块就行。

这就很奇怪了:商家靠这点钱回笼资金肯定是指不上,但是为了这点会员充值,商家还得专门建套系统来记账,付出额外的成本。还不如让顾客直接办那种不充值的会员卡,买东西送点积分、打个95折就行。这样不是更省事儿吗?

但是这家母婴店的负责人说,你要这么想,就太简单了,没有真正理解“人性”。不充值的会员卡和充值的会员卡,在消费者眼中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不充值的会员卡,它只是一个优惠,不买东西的时候根本想不起来。而充值的会员卡,哪怕只是充了10块钱,它也是一笔资产,是商家给顾客打的一张欠条

不是有种说法吗?人这一辈子只会记住两类人:一类是自己的亲人,一类是欠自己钱的人。只要顾客觉得你这家店欠他的钱,你放心,他肯定不会把你忘了。有消费需求,一定会先想到你,到你家店里逛逛。这样一来,不就能形成持续的复购了嘛

从这个角度讲,商家是欠顾客10块钱,还是1000块钱,其实并不重要。商家没必要追求大额度的充值,只要通过小额度的充值,跟顾客形成亏欠关系,就达到目的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想预收顾客的钱,即使小到1块钱也不容易。怎么能让顾客爽快地充值呢?这家母婴店是这么做的。比如说,顾客今天消费了88元,他如果用现金付账,大概率会给一张百元钞票。这个时候,收银员会这么说:您这次消费88元,我们今天正好有个办理会员的活动,可以把给您找零的12块钱预存在会员卡里。当然,现在绝大多数人都是用手机支付,那就换种说法:您可以支付一个整数,我把零头给您存到会员卡里

紧跟着,就详细地亮出充值可以带来的优惠,尤其突出本次消费就能带来优惠。比如可以说,办了会员卡以后,您今天的消费就可以按照9折核算,您这次消费的88元就可以节省8.8元。下次您还可以享受9折优惠。您看要办理一下吗

据说,这套话术在实战中百试百灵。拆解一下,确实很巧妙。首先,用不找零的方式,最大限度降低了用户充值的心理负担。虽然是手机支付时代了,但我们长期形成的那种“抹零”的心理还在。同时,强调本次消费就能省钱,给客户一个充值的强理由。再有,选在了结账这个时点,留给顾客很短的决策时间。对顾客来说,数额也不大,优惠听起来又很多,自己也想赶紧结账走人,很容易当下就拍板办了

总之,不管用什么办法,让顾客适当充点钱,能够立竿见影地提升门店复购率。这个母婴店案例对我的最大启发是:会员充值不是用来圈钱的,而是为了制造对顾客的亏欠。让一个人一直惦记你的最好方式,就是欠他点钱

巴奴火锅“店长日记”上热搜,把品牌和某个产品强绑定,在消费者头脑中形成从产品到品牌的“超链接”

上个月,有一篇火锅店“店长日记”冲上微博热搜。事情是这样的:一天晚上十点过,北京巴奴火锅店的员工在当天闭门盘点后,不小心把店长总结的工作日记发送到了顾客群里。其中有不少疑似针对海底捞的内容

比如日记里面说:咱们的顾客不需要服务员当“人形摄像头”,不需要 “社死型”服务;正确的做法是“在最恰当的时候提供适当的服务”,不过度的服务才是更高级的服务,等等。

日记曝光后,有人调侃说,这是巴奴火锅店长“内涵”海底捞;也有人说,从这篇日记里,看到了餐饮行业竞争之激烈、一线员工工作之努力。巴奴官方出来回应说,“不会处罚涉事店长”。最近,这位店长还出来接受了媒体专访,说上热搜之后,有不少同行来挖他,最高的给他开出了百万年薪

从体量上说,巴奴只能算火锅江湖里的小兄弟,和海底捞这个带头大哥没有可比性。巴奴现在才在全国开了不到100家店,而海底捞在去年关了300家门店之后,目前在国内还有1300多家店。说巴奴叫板海底捞,不太现实。

不过,巴奴作为小兄弟,并不是跟着大哥后面亦步亦趋,而是闯出了自己的特色。巴奴起家于河南,但它和海底捞一样,都是川渝口味火锅,“巴奴”就是重庆的纤夫。相比海底捞,巴奴的差异化定位很清晰:海底捞走大众平价路线,巴奴走高端精品路线;海底捞强调“服务好”,而巴奴强调“味道好”

巴奴甚至专门打出口号:“服务不是巴奴的特色,毛肚和菌汤才是。”虽然多少有点“碰瓷儿式营销”的嫌疑,但这句口号确实让消费者一下子抓到了巴奴和海底捞的差异点。别看这么简简单单一句话,其实是巴奴踩了一个大坑之后,才摸出来的门道。得到电子书里有一本书叫《产品主义》,里面就讲到了巴奴的这段踩坑经历,很有意思,我给你讲讲。

当时,海底捞的掌门人张勇认为,火锅是一种标准化程度极高的餐饮品类,每家火锅店的口味大同小异,顾客其实吃不出什么差别。顾客能够明确感知到的差异,不是“吃出来”的口味,而是“看得到”的服务。所以,火锅店只能靠服务取胜——用好服务让客人满意,用更好的服务让客人感动

你看,火锅店该怎么做,带头大哥已经给定了性、立了规矩,小兄弟们也只能跟着往服务这条路上卷到底了。巴奴也不例外,开始全面学习海底捞。海底捞送眼镜布、手机袋、老冰棍,巴奴也送眼镜布、手机袋、老冰棍;海底捞员工会舞面,巴奴的员工也天天练习舞面舞到半夜。

不过巴奴忘了,当时业内还流传着一句话:“海底捞你学不会”,这句话还真不是吹的。据巴奴创始人自己说,他们跟在海底捞后面学了三年,一心想超越,结果连边都没摸着:“2012年,海底捞的客单价为70多元,巴奴不到50元;海底捞员工一个月拿3000多元工资,巴奴的员工只有2000多元;海底捞在旺季一天能翻台六次,巴奴撑死了也只能翻三次多。”巴奴创始人说,他们当时的感觉是,就像一只牛犊面对一头巨象,不知道从哪里使劲儿。

后来,是一次意外的“粉丝之争”,让巴奴找到了可以切入的差异点。原来,是一群巴奴的粉丝和海底捞的粉丝在微博上吵起来了。海底捞的粉丝说:“巴奴根本不懂得什么叫服务。”而巴奴的粉丝回应说:“我们不需要服务,我们只需要好吃。”粉丝们告诉巴奴:“我们不是冲着你们的服务来的,论服务你们咋比得了海底捞?我们是冲着你们家的毛肚、菌汤来的,好吃啊!

巴奴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带头大哥说的也不一定对,真有不图服务、专为好吃而来的客人,巴奴只要服务好这帮“吃货型”顾客,就能闯出另一条路来。这条路,被巴奴总结成“产品主义”:不以服务取胜,而以产品说话

巴奴把毛肚作为自己代表性的大单品,甚至一咬牙,把名字都从“巴奴火锅”改成了“巴奴毛肚火锅”。这其实是有很大风险的。对于非川渝地区的消费者来说,毛肚是个冷门菜品。他们还担心,改名之后,消费者不会以为端上来的就是一锅毛肚吧?

其实,以某个大单品来命名,并不是什么新招,在火锅界,就有XX鱼头火锅、XX鸭血火锅等等。不过,你去到这些店里,可能觉得它们跟其他火锅店也没多大区别,并不觉得鱼头、鸭血是店里的绝对主角。而巴奴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不只是打出了毛肚这个单品,而是在所有服务触点上,全部围绕毛肚来做文章

比如巴奴服务员,他们不是简单地“取悦客户”,而是要成为“毛肚火锅专家”,拿出专家的专业和自信去跟客户平等交流,让顾客吃得好、更会吃。按巴奴创始人的说法,“如果你是教顾客享受火锅的专家,你不小心踩了顾客的脚都没关系”。

再比如店面装修,巴奴在火锅界里第一个搞了明档厨房,由厨师现场摆盘毛肚,展示食材的新鲜。在早期,巴奴还把自家用绿色工艺制作的毛肚,和传统火碱泡发的毛肚摆在一起做对比,强调自家食材的安全、健康,也解释了他家的毛肚为什么卖这么贵。

还有菜单的设计。一般的餐馆菜单,是按特色菜、凉菜、热菜、汤类、主食、饮品的顺序来排列的,而巴奴的菜单,看上去就像一张餐桌图,中间居C位的就是巴奴毛肚;围绕毛肚的是“12大护法”,这是巴奴为顾客精心挑选好的12道配菜,有荤有素,而且都是点击率很高、不会出错的菜,顾客基本闭着眼下单就行了

你看,巴奴从服务上、装修上、菜单上等各个环节突出毛肚这个核心单品,让“巴奴=毛肚火锅”这个定位在消费者心里反复砸实。这一招非常巧妙。你知道吗?在火锅原教旨主义者的心里,毛肚、鸭肠、黄喉是“火锅三大件”,而又以毛肚为重中之重。巴奴把品牌和“毛肚”强关联,实际上就在火锅赛道中抢占下了一块用户心智——“吃火锅涮毛肚,涮毛肚去巴奴”

就像巴奴创始人说的,在餐饮行业,顾客是先想“吃什么”,再想“去哪儿吃”,而不是反过来。“产品主义”的出发点,就是把品牌和某个产品强绑定,在消费者头脑中形成从产品到品牌的“超链接”,一键触达

宠物用品公司源飞宠物冲刺IPO,大萧条时期是好莱坞的黄金时代

5月12日,一家做宠物用品的企业——源飞宠物,IPO顺利过会,即将登陆A股,被称为“宠物牵引用具第一股”。根据源飞宠物的招股说明书,2018—2021年上半年,营收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8%。特别是疫情以来,公司业绩不但没受影响,反而在加速增长。其中,光是遛狗绳这一个产品,半年的营业收入就将近3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源飞宠物是一家做外贸的公司,产品主要销往欧美和日本,国内市场的销售占比不足5%。也就是说,在欧美和日本这样宠物经济已经发展成熟的市场,在疫情之下,又出现了一波增长。

你发现没有,宠物经济具有天然的抗周期或者逆周期的特性。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经济进入衰退。2010年,美国的住房消费同比下降了2%,食品消费下降了3.8%,而宠物消费却增长了6.2%。也就是说,当时美国人节衣缩食,却特别舍得为宠物花钱

这也不奇怪,很多人是把宠物当成孩子来养的。如果哪天你听到你们公司的“00后”实习生说:“我明天要带我儿子去剪头发”,你不要惊讶,她只是要带她的小贵宾犬去做发型。你想,经济再不好,你会在孩子身上省吃俭用吗?不但不会,甚至还会在孩子身上多投资。这就是为啥宠物消费能够逆周期

事实上,除了宠物行业,文化产业也有逆周期的特点

比如1929—1933年大萧条期间,美国经济遭受重创,失业率一度高达25%。神奇的是,大萧条期间,却迎来了好莱坞电影的一波大发展。民众失业了心情苦闷,当时美国政府的禁酒令也还没有废除,没法借酒浇愁,只好到电影院去消磨时间,暂时忘却烦恼。1930年,美国电影观众入场人次达到了每周8000万,创历史新高

现在“电影+爆米花”的标配,就是大萧条期间美国电影院的发明。在大萧条之前,电影院是不允许观众带零食进场的,一是不好打扫卫生,二是也影响观影感受。但大萧条期间为了更多吸引观众进场,并且提高利润率,电影院开始卖起爆米花,后来成为一项传统

不仅如此,大萧条时期还是好莱坞电影的创作高峰,经典电影层出不穷。比如贺岁喜剧片《大饭店》、恐怖片《德古拉》、动作特效大片《金刚》、黑帮犯罪片《小凯撒》等等。这些经典电影后来成为各种类型片的范本。所以有人说,大萧条时期是好莱坞的黄金时代

再举个例子。你知道,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韩国是受打击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韩元暴跌,韩国政府差点要破产。神奇的是,我们后来所说的“韩流”,也就是韩国的本土流行文化,也是从1997年开始崛起。就说电影,在1997年以前,好莱坞大片占韩国票房的80%,本土电影公司没什么存在感。到2004年,韩国本土的电影票房占比已经达到了62%,本土大片《生死谍变》还打破了《泰坦尼克号》在韩国的票房纪录

马斯克星链计划成功发射第44批卫星,连火箭都不需要了,直接通过一个超大型的离心机,把卫星甩上太空

5月6日,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成功发射了第44批星链卫星,让星链计划目前在轨卫星的数量达到了2248颗。这意味着,从三年前第一批星链卫星发射至今,星链的第一阶段规划,也就是发射大约4500颗星,已经完成过半。同时也意味着,目前人类全部的在轨卫星里,有将近一半是马斯克的星链卫星

说到底,星链之所以有这么惊人的发展速度,最直接的原因,还是它拥有目前全世界成本最低的太空发射工具——猎鹰九号可回收式火箭。完成5月6号发射任务的这枚火箭,就已经是第12次使用了。可以说,在降低太空发射成本上,猎鹰九号已经被证明是相当成熟的方案了

不过有趣的是,对于低成本的太空发射,大家并不认为只有马斯克这一条路行得通。有不少玩家,也在坚持自己独特的技术路线进行探索。而且在最近,都取得了一些新进展。我挑选了其中两项比较值得关注的技术方向,向你报告一下。

第一个探索方向,是用直升机在空中“回收”火箭。

就在5月3日,来自美国加州火箭实验室公司的“电子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把30多颗卫星成功送入了近地轨道。但这还不是重头戏,重点是,当这枚“电子号”火箭通过降落伞落回大气层的时候,火箭实验室公司的直升机在空中用吊索成功地抓住了它,并且尝试进行火箭回收。这是人类第一次,成功地用直升机抓住了一个正在落回地面的火箭

可惜的是,由于火箭的重量超出了预期,直升机飞行员在抓住火箭一阵子之后,出于安全考虑,没有继续完成回收动作,而是选择把火箭扔到了海里。尽管这次没有真正完成回收,但直升机能够成功抓住正在下落的火箭,也是一个重大进展。要知道,这个难度,简直堪比徒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

听到这儿,你可能会问:这种直升机“徒手”抓火箭的技术路线,听起来有点玄乎,会不会只是一个噱头,有没有实用性?其实,火箭实验室公司之所以选择这种技术,还真是为了解决一个实际的难题。

马斯克的猎鹰九号火箭属于大型运载火箭,总重量500多吨,一次可以往太空运几十吨的东西。往远了说,它的目标是为人类移民火星做准备。而火箭实验室公司的“电子号”火箭,属于小型运载火箭。它算上燃料,总重量也只有10来吨。它在发射结束之后需要回收的部分,只有1—2吨重。也就是说,“电子号”没有地方保留回家需要的燃料、推进器、支撑底座等复杂的机械结构,是没有办法像猎鹰九号那样“自己落回家”的。

不过,1—2吨这个重量,对于直升机来说,刚好是一个可接受的载重。于是火箭实验室公司就想:我们就专门用这种小型火箭发卫星上天,里面除了卫星,就放个落回地球用的降落伞。回来落到半空的时候拿直升机一捞,再平平稳稳地放到地上,不是更便宜嘛?

你看,就是这么个简单粗暴的想法,火箭实验室公司还就一直坚持到了现在。他们用小型火箭已经发射了26次,成功地把140多颗卫星送进太空。这一次,更是初步实现了直升机打捞这个关键的想法。

这种技术,没准在未来还真的能够派上大用场。你想,不是每个太空客户都能刚好凑齐十几吨的卫星上天,总有一些客户需要临时发一些只有几百公斤的载荷到天上,没法“凑单”。这时候,廉价的小型运载火箭就有了比较独特的市场优势。这也是火箭实验室公司和马斯克打差异化竞争的地方。如果未来直升机“徒手”抓卫星的技术真能落地,又将进一步降低这种小型火箭的发射成本,市场空间也就更大了

再来说第二个低成本发射的探索方向,这个脑洞更大——连火箭都不需要了,直接通过一个超大型的离心机,把卫星甩上太空

5月4日,科技媒体《Techspot》公布了一段视频,这是美国旋转发射公司在用离心机发射卫星。我在文稿里放了一张视频里离心发射器的照片,你可以看一下。这个超大型的转盘离心机建在沙漠里,离心机的出口像一个炮筒一样直指天空。一枚长得像炮弹一样的小火箭,被这个离心机用超过160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扔向高空

image

当然,这台离心机只是一台初步的实验装置,这次实验并没有真的把卫星发射上天。卫星升到7.2公里的高空之后,就开始下落,落回了地面。不过,这种发射卫星的思路值得关注。它发射的目标,比前面提到的火箭实验室公司的目标更轻、更小,每次扔上天的东西只有300—500公斤,里面包括几颗小卫星和一个小型的火箭发动机。卫星升空需要的大部分动能由离心机提供,剩下的一小部分由火箭发动机提供。这种方案,未来确实有可能用于一些特殊场景下的卫星发射

说到这儿,你发现没有,随着太空产业的发展,未来的卫星发射,不再是过去那种“毕其功于一役”的大事件,而是变得更轻量、更灵活、更频繁,就像人们日常出行一样。未来进入太空的交通工具,也不只是火箭这一种,而是有不同的工具来对应不同的细分场景,一个巨大的创新空间正在打开。

市场调研机构发布《2022男性消费洞察报告》,作为反击,他们会“只买贵的、不选对的”,用高消费来显示自己的地位,以扳回一局

最近,国内第三方数据机构Quest Mobile发布了《2022男性消费洞察报告》。我们知道,在消费领域,女性能抵大半边天,大家经常开玩笑说2/3的GDP是由女人创造的。在很多商家眼里,男性消费者的重要性长期垫底,排在女人、孩子、老人,甚至是宠物的后面。

不过,根据这份报告,中国男性消费者的消费意识正在觉醒。特别是在购买3C数码、酒类、家电等高客单价的商品上,男性剁起手来也毫不手软。30岁以下的年轻男性,则更愿意在游戏、娱乐、运动上花钱。总体来看,男性的购物频次不如女性,但客单价更高

有媒体评论说,男性消费者的价值可能被大大低估了。如今在女性消费赛道已经一片红海的情况下,针对男性消费的“他经济”,可能是一片新的蓝海。

男性在消费上比女性更抠门,这究竟是我们的刻板印象呢,还是真有科学依据?公众号“营销营”提到,还真有研究者专门研究过这个问题。美国的一家电商网站在2013年时做了一个叫做“任意付”的促销活动。也就是,消费者只要支付任意金额,不管是1美元还是500美元,都可以拿下这款热门促销电子产品。这种促销方式类似于“消费者打赏”,你看着给钱就行

促销结果显示,男性的平均支付金额为221美元,而女性的平均支付金额为287美元,比男性高出了30%。后来,研究人员又招募志愿者多次重复这项实验,结果是相同的:每次女性的平均支付金额都要高于男性。从数据看,确实是坐实了“男性比女性抠门”的印象

不过,研究人员还想知道:为什么男性比女性更抠门?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支付金额的差异,主要由于男性和女性的底层价值取向不同造成的。总的来说,男性更偏重于个人取向,有很强的竞争意识,重视权力、能力、地位;而女性更偏重于群体取向,认为自己和他人是联系在一起的,重视和谐、信任、同情

在支付中,男性消费者认为自己的决定是独立于卖方的,只从经济角度出发进行决策;而女性消费者更关心卖方的感受,决策时除了经济因素,还会把社会因素考虑进来。这个差异造成了支付金额的不同。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男性消费者在“任意付”当中多掏钱?有。卖家在销售中能够唤起男性的社会动机,比如更多地展示家庭场景,提醒对方“你是一个好爸爸、好丈夫”,这样可以增加男性的支付意愿

更有意思的是,另一项研究发现,如果能够更多唤起男性的竞争意识,也有可能让男性多掏钱。研究人员在一个大型家具零售店中做过一个实验:在自然条件下,男性消费者和女性消费者的人均总消费额度和单品均价是差不多的。然后,他们派一个身体健硕的“肌肉型男”,作为服务员去接待顾客

结果你猜怎么着?在这批顾客中,男性消费者的人均总消费额和单品均价,都是女性消费者的两倍左右。发生了什么事?研究人员猜测,“肌肉男”服务员的出现,给那些不具备身材优势的男性消费者造成了竞争压力。作为反击,他们会“只买贵的、不选对的”,用高消费来显示自己的地位,以扳回一局

申明一句:我不是在教商家怎么算计男性消费者啊。如果你是男性,面对商家的心理战,也可以提高警惕,守好自己的钱袋子

苹果推送IOS新版本,修复显示器bug,人类要走向星辰大海,OTA技术不可或缺

今年3月份,苹果发布了一款新显示器Studio Display,售价超过1万元人民币。它的卖点之一,是搭载了一枚1200万像素的超广角摄像头,并且可以通过算法“跟踪”人脸,实现人物居中显示。为了实现这项功能,苹果在显示器上直接安了一块和手机、平板同款的A13处理器。有人评论说,这配置,简直就是一部超大iPhone。

没想到的是,这款显示器发布不久就曝出了bug,问题就出在这枚摄像头上。用户发现,拍摄时画面有明显的噪点,并且褪色严重。问题曝出后,苹果回应,是系统出了问题,承诺会通过OTA升级固件的方式来解决

本月初,苹果推送了iOS系统的新测试版,这个版本通过调整摄像头的降噪、对比度和取景设置,修复显示器的摄像头故障。随后有用户进行了测评,下载新版本后,拍摄时噪点和褪色的问题确实有所改进。

你发现没有,摄像头故障,听起来是个硬件问题,但苹果却采用软件更新的方式来修复。这个黑科技,就是前面提到的OTA技术。OTA是“over-the-air”的缩写,直译过来叫“空中下载技术”,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在线升级。手机厂商推送系统版本,用户直接下载更新

OTA技术本身并不新,手机出现了系统漏洞,一般都是通过OTA升级来解决。但是,以往OTA能解决的问题,基本都是软件层面的,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硬件性能也通过OTA来优化。这有点反常识:软件升级还能改变硬件性能?没错!“硬件不够,软件来凑”,已经越来越成为手机行业的趋势

比如,相机性能。你知道,摄影界流传一句话,“底大一级压死人”,这里的“底”指的是相机传感器,它是镜头后面一块长方形的屏幕。“底大一级压死人”是说,谁的传感器更大,谁的进光量就越多,成像质量就会越好。手机上因为空间有限,传感器面积肯定比不上专业相机,所以成像质量也很难追上专业相机。

你看,这好像是一个无法解决的物理硬伤。但现在,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一种叫“计算摄影”的软件技术来改进。也就是,手机镜头在一瞬间拍摄多张图片,计算摄影把每张照片分成一个又一个细小的部分,再选择质量最好的部分,把它们合成为一张照片

在这个过程中,硬件没变,但合成算法提升了照片质量。计算摄影非常依赖数据集的训练,手机厂商恰好可以借助天然的数据来源优势,进行数据集训练,再通过OTA推送的方式更新计算能力。比如小米去年推出的旗舰机型11 ultra,它在1年里进行了13次OTA升级,在夜景拍摄、相机速度、长焦镜头成片等方面都进行了改善

再比如,电池性能。传统上,想要提升续航能力,必须从电池本身的硬件性能上来想办法,比如更大的电池容量、更小的充放电损耗等等。但是现在,可以通过软件来改善。魅族去年出过一款小屏手机,搭载的电池容量只有4000毫安。发售之后,魅族通过OTA推送,优化整体功耗,把这款手机的续航,提升到了4500毫安电池的同等水平。我看到有用户调侃,别的手机续航是越用越短,而这款却是越用越持长

还有苹果,通过机器学习来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苹果在2019年推送了iOS“优化电池充电”功能。如果你的iPhone发现,你的习惯是,每天晚上睡觉前插上充电器,早上6点起床的时候拔下,它就会在电池充到80%之后,停止充电;等到快到6点的时候,再通过“涓流模式”,用连续的小电流进行充电,把电池充满。这样可以避免自放电的电容损失,减缓电池的老化

其实,相对于手机厂商,OTA技术对汽车厂商更重要。以前,一款车出现了硬件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召回,代价非常高。现在,很多问题就不用再从物理上“召回”了,电动车企可以通过OTA升级来更新动力系统、自动驾驶、续航等功能。比如,特斯拉就通过OTA升级改善了电池冬季掉电问题,还把百公里加速时间从4.6秒提升到了4.1秒。现在有种说法,叫“软件定义汽车”,以后决定汽车主要性能的,可能不再是硬件设备,而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软件技术

在未来,OTA技术还能在太空领域大显身手。你可能听说过,1990年哈勃望远镜发射之后,因为主镜面的曲率有一点点的偏差,导致哈勃望远镜传回的照片模糊不清,根本不能用。哈勃望远镜升空三年之后,NASA不得不再次发射奋进号航天飞机,动用7名宇航员,冒着生命危险给哈勃望远镜加装了一块镜片,相当于是给它戴了一副眼镜,矫正它的视力,这才让哈勃望远镜可以正常工作。哈勃的这次意外故障,也被称为“15亿美元的错误”。未来,类似的问题也许通过OTA技术就能解决。人类要走向星辰大海,OTA技术不可或缺。

越南出口额超过深圳,引发网络热议,抓住引领整个产业链的核心技术和高附加值岗位,并且根据自身利益需要,在区域内主动调整产业链地理布局的能力

最近,“越南出口额超过深圳”的话题引发网络热议。有人写文章称,根据越南海关的数据,今年一季度越南出口额为89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800亿元,而深圳一季度出口额为4076亿元,不如越南。大家看到这个数据很是担心,觉得“越南制造”正在加快崛起,越南将会替代中国成为一下个世界工厂

你知道,关于越南制造业的崛起,施展老师提出了著名的“溢出理论”:这并不是中国制造的转移,而是中国制造对越南的溢出,是把越南接入到整个中国制造的网络当中来。但是又有人问了:中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经济仍然落后,中国制造要溢出,为什么不从东南沿海地区溢出到中西部地区,而要溢出到越南呢?

这个问题,值得好好说说。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中国是应该把高、中、低端制造业全部通吃,“肥水不流外人田”,还是只保留高附加值部分,而把中低端制造业溢出到周边国家?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翟东升教授有一个明确的判断:“通吃”既不可能,也不应该。

先来说,为什么不可能。

第一,从人民币汇率来看。翟东升老师算了一笔账:目前中国正在一项一项地突破“卡脖子”技术,当中国能够自主生产芯片、光刻机和大飞机之后,每年可以省下约4000亿美元的外汇。同时,当中国在电动车领域有重大突破,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电池、电机和整车出口商之后,每年的贸易顺差又会扩大约3000亿美元

也就是说,通过完全可以预见到的产业升级,中国每年会多出70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这意味着未来人民币一定会大幅升值,兑美元汇率升到1:5甚至1:4 .5的水平。在这么高的汇率水平下,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是没办法和越南、印度竞争的。这也是为什么低附加值产业会溢出越南,而很难转移到中西部省份,因为只要使用人民币,低附加值产业就没有出口优势

第二,从人口结构来看目前中国可能已经接近人口峰值,未来年轻劳动力只会越来越贵,招工只会越来越难。而低附加值产业在薪酬上,是没法与高附加值产业竞争的。连富士康都在高薪抢人,那些做鞋子袜子的工厂招不到人是肯定的事情了。

第三,从碳中和战略来看。中国想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就必须放弃一部分高污染、高排放以及资源密集型的产业

所以,客观上,中国想要高中低端产业“通吃”是不可能的。

再来说说,为什么“通吃”也不应该。

翟东升老师认为,目前中国与美国之间的竞争,其实不是中美两个单独的国家在掰手腕,而是两个平行的市场体系之间的竞争。“比的是哪个体系的整体市场规模更大,哪个体系的内部分工更加充分,哪个体系的科技进步更快。”

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中,中国需要通过“一带一路”、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等多边协定,把周边更多国家纳入到以中国为中心的市场体系中来。在这个体系内,中国和周边国家是一种共生关系:一方面,中国的高科技产品和资本可以进入这些国家,获得更大的国际市场空间;另一方面,这些国家也需要从中国赚到钱,才有能力去消费中国的高科技产品和服务。这意味着,中国应该主动选择把部分低附加值产业溢出到这些国家,带动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中国制造溢出到越南,有利于以中国为核心的市场体系的构建;如果是溢出到墨西哥,那就已经脱离了东亚生产网络,就更多的是竞争关系而不是共生关系。

当然,“溢出”不是简单地送走就行,而是要对产业链有定价权和掌控力。对此,翟东升老师发明了一个词,叫“产业链编辑能力”。这是指,抓住引领整个产业链的核心技术和高附加值岗位,并且根据自身利益需要,在区域内主动调整产业链地理布局的能力。中国应该追求的,不是全产业链“通吃”,而是不断提高对全产业链的“编辑能力”

“国际不打小孩日”上热搜,肯定孩子的需求,跟孩子一起探讨实现需求更好的方式

4月30日同样是个纪念日,叫做“国际不打小孩日”(International Spank-Out Day),更严肃点的说法叫做“国际反体罚日”。据说在这一天,不管孩子多皮、多闹,家长都不能打孩子。百度百科说,这个节日是由美国反体罚组织有效管教中心在1998年发起的,是为了倡导家长对孩子多些耐心与尊重,养成不体罚孩子的习惯

这个话题当天就上了热搜,我看到话题留言里,大家一边倒地支持不打孩子。有人说,打孩子不会让孩子停止爱你,但会让孩子停止爱自己。还有人说,被温柔呵护的孩子才能心中有爱,眼里有光,等等。看来,新时代的父母们,已经意识到打骂教育的危害

有意思的是,第二天,微博上发起了个投票,问:你打过孩子吗?结果,有2.7万人选择打过,4395人选择没打过。算下来,有高达85%的投票家长打过孩子。你看,在不打孩子这件事情上,父母们可真是“知易行难”。

我仔细研究了投票下的评论,发现最容易冲动下手的父母,是孩子处于3—6岁,也就是学龄前阶段。孩子到了3岁,家长会突然发现,原本什么都不懂的小家伙,开始有了自己的小心思,甚至开始变“坏”了,比如,学会了撒谎。有家长就说,发现自家孩子撒谎,非常严厉地批评了他。孩子也承认了错误,没想到过了段时间又撒谎了。为了让孩子长记性打了他一顿,打完后,孩子哭了,家长自己也哭了。

你看,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很多时候口头批评不管用,但打骂也不是办法,家长到底该怎么做才好?最近,我听了著名心理咨询师李松蔚老师的一场亲子教育论坛,很受启发。

李松蔚老师说,这件事家长们可能从出发点上就错了。最根本的问题,不是怎么去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而是去找出孩子“错误”行为背后的出发点。很有可能,这个出发点是好的,是一种合理的诉求。

比如孩子不想上幼儿园,就装肚子疼。可能是这个孩子就是渴望自由自在,这本身没什么错。再比如,有一个老师的猫不见了,这时一个孩子说自己知道猫在哪里,其实他根本不知道。孩子撒谎,是想得到老师的喜爱,这个出发点也没什么错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撒谎了,急于去纠正这个“错误行为”,只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下次还是会撒谎,而且会以更加高明的、你看不出来的方式撒谎。

正确的方法是,家长不要将注意力放在“错误行为”上,而要把注意力放在行为背后的理由上。坐下来,和孩子好好聊聊,他是怎么想的?如果理由是正当的,那就肯定孩子的需求,并且跟孩子一起商量,有什么更好的策略可以实现这个需求。

你渴望自由自在?没问题。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怎么让幼儿园变得自由一点?你想得到老师的认可?没问题。但一定要以撒谎的方式吗?有没有更好的方式?你看,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沟通。

除了撒谎,这个年龄段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错误行为”,就是炫耀。有人问李松蔚老师:他家孩子向幼儿园同学炫耀,“我爸是当官的”,这让他感到非常羞愧,没想到孩子小小年纪就这么虚荣。该怎么办?

李松蔚老师说,还是那个问题,要越过行为,看到动机

在成年人看来,炫耀的背后是虚荣心,是不好的。但是咱们试想一下,如果这个孩子炫耀的不是“我爸是当官的”,而是“我爸是个卡车司机,很厉害”,是不是听起来就没那么虚荣了?再假设一个场景。有个小朋友炫耀说我家有汽车,另一个小朋友说我们家有游艇,但是这个时候,有一个小朋友很自豪地说,我们家有自行车。那这个小朋友是虚荣的吗?很显然不是。

你看,炫耀本身并不一定就是虚荣的,主要是看炫耀的是什么。我们作为成年人,对于金钱、地位,可能会很敏感。但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可能只是朴素地以自己的父母为荣。这个出发点是没错的。

所以,家长看到孩子炫耀,完全不用那么紧张,可以跟孩子好好谈谈。告诉他,你希望以爸爸妈妈为骄傲,这是没错的。同时也告诉他,什么事情是敏感的,什么事情是不值得炫耀的,我们真正应该炫耀的东西是什么。其实,这不是炫耀,而是以正确的方式表达自豪

总之,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家长不要用成年人的思维方式来贴标签,也不要急于纠正错误。而是要看到“坏行为”背后的“好理由”,肯定孩子的需求,跟孩子一起探讨实现需求更好的方式

完美日记母公司逸仙电商收到退市警告,“大单品策略”比“大牌平替”的效果要更好

上个月,完美日记母公司逸仙电商发布公告说,收到纽交所函件,因为公司股票已经连续30个交易日低于1美元,如果未来6个月之内,还没有把股价恢复到1美元以上,纽交所将对逸仙电商启动停牌和退市程序。你知道,逸仙电商作为国货美妆龙头,去年市值一度突破千亿元人民币。但是现在,逸仙电商的股价却从最高点的25美元,一路跌到今天的50多美分,市值跌去95%以上

我们知道,完美日记的成功,靠的是“大牌平替 + 重营销”打法。完美日记通过把这两点做到极致,在短短几年内就成为国产彩妆的第一品牌

但是,这个商业模式本身有个内在矛盾:一方面,“大牌平替”注定了利润不高,而且,“大牌平替”的定位越是深入人心,你就越不敢提价。另一方面,“重营销”要求营销投入越来越大,逸仙电商过去三年营销费用占总营收的比重为41%、65%、68%。如果这种打法不变,基本看不到盈利希望

当然,资本市场最怕的其实不是你亏损,而是你不增长了。逸仙电商的股价之所以跌得这么狠,最根本的原因是增长失速。它的营收增速从2019年恐怖的377%,暴跌到2021年的只有11%。也就是说,高营销投入并没有带来高增长。为什么呢?部分原因和完美日记定位“大牌平替”有关

我们之前聊到过,在国内消费升级趋势下,国内高档化妆品的市场增速要远远高于大众化妆品根据中泰证券数据,2016—2020年,国内高档化妆品销售额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5.7%,而大众化妆品的增速只有5.8%。完美日记的“大牌平替”定位把自己锁在一个低增长的市场,后继增长乏力也就可以理解了。

现在看来,问题不是完美日记不够努力、执行力不强,而是,很有可能在化妆品领域,“大牌平替 + 重营销”的这个商业模式本身就是走不通的

那么,不走“大牌平替”,在国际大牌已经牢牢占据品牌优势的情况下,国产化妆品该以什么方式突围?我注意到,几家在A股上市的国内品牌业绩都还挺好。比如珀莱雅,2021年的营收和净利润都同比增长20%以上。薇诺娜的母公司贝泰妮更厉害,2021年的营收和净利润都增长了50%以上

而且,它们的产品策略和完美日记不太一样。不是走全产品线的大牌平替,而是通过开发一两个大单品,直接定位中高端。比如珀莱雅的双抗精华和红宝石精华,主打抗衰老,30ml的价格在250—300元。还有薇诺娜的舒敏精华,主打敏感肌,30ml定价也在300元左右。还有定价更高的林清轩山茶花润肤油,主打“以油养肤”,30ml定价在600—700元,这已经接近国际一线大牌的价格了

这几家国产品牌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大单品策略”:通过密集研发投入获得核心配方,在某个细分领域占据头部市场份额,价格定位中高端。靠着一两个产品,撑起公司的主要利润。从目前业绩来看,“大单品策略”比“大牌平替”的效果要更好

下面,我们以林清轩为例来看看,大单品是怎么做出来的。

林清轩是有将近20年历史的老国货了,不过,直到2016年,它还是典型的中低端、多SKU模式。2016年开始他们决定走高端、做大单品。但是,旗下100多款产品,把哪个做大呢?他们做了一个复购率统计,发现有一款产品的复购率特别高,而且在没有营销倾斜的情况下,这款产品的销售占比,从0.1%自然增长到了5%。这款产品就是山茶花润肤油

找出了有潜力的单品,林清轩立刻干了这么几件事:一是手起刀落,把SKU从100多个砍到只剩两个。既然要做高端单品,其他那些中低端产品肯定就不用再和高端产品用同一个品牌,必须砍掉。二是集中研发力量,据说是组建了一个30人的博士专家团队,全力投入研发山茶花润肤油,包括萃取工艺、配方、香味等等,在这个领域获得20多项发明专利,筑起技术护城河

此外,林清轩还做了第三步,筑起原料护城河他们有380亩的山茶花育苗基地,又合作种植山茶花4万多亩,后续准备再种5000万棵山茶花树。林清轩估计,即使有竞争对手推出类似的山茶花配方产品,一旦产能扩大,对方的原料就会跟不上,没法在这个单品上和林清轩竞争

的确,后来香奈儿也推出了类似的山茶花润肤油,林清轩创始人说:“香奈儿广告打得最凶的时候,林清轩的产品销量不降反增。只要你成为品类第一,对手的广告只是在帮你教育市场。”大单品策略,可能是国产化妆品的一条突围之路。

亚马逊发布一季度财报,抬杆者招聘流程,是亚马逊最成功、可扩展、可复制、可传授的管理方法之一

4月28日,美国亚马逊公司发布了2022年一季度财报,成绩不太好看。一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7%,是20年来的最低季度增速;更麻烦的是,一季度亚马逊净亏损38.4亿美元,这是自2015年以来的第一次季度性亏损。消息公布第二天,亚马逊股价暴跌14%,创下了这只股票2006年以来的单日最大跌幅,贝索斯个人财富一天缩水200亿美元

对于亚马逊出现7年来首次季度亏损,现任CEO安迪·贾西表示,受俄乌冲突和疫情影响带来的成本上涨和供应链紧张,亚马逊在未来还会有很多不确定性。不过,有业内人士表示,这些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只是短期的;从长期看,亚马逊未来发展更大的不确定性,其实是灵魂人物贝索斯的卸任

事实上,自去年7月份贝索斯卸任亚马逊CEO之后,亚马逊股价就呈下行趋势,再没回到过7月份的高点。特别是从今年3月底到5月初,亚马逊的股价更是直线跳水,公司市值跌去了1/3。

我们知道,贝索斯是亚马逊的创始人兼CEO,在位27年,领导风格很强硬。比如,贝索斯自己是工作狂,他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员工,在第一封“致股东的信”中就写道:“在亚马逊,你必须同时做到超时工作、勤奋工作和动脑工作,缺任何一项都不行。”再比如,贝索斯强调长期主义,所以亚马逊高管的薪酬结构和美国其他科技巨头都不一样,基础薪酬要低得多,更偏重于长期股权激励。还有,贝索斯痛恨PPT,所以后来亚马逊发明了著名的“6页纸开会法”,成为全公司开会的准则

可以说,亚马逊公司的方方面面都打上了贝索斯的个人印记。但我们也知道,掌门人越是强势,卸任后可能造成的混乱就越大。特别是贝索斯引以为豪的“14条领导力准则”,被认为是贝索斯个人价值观的延伸,后来成为亚马逊的核心企业文化。点击文稿中的超链接,你可以看到这14条准则的具体内容,它们被认为是亚马逊成功的关键因素

那么,在贝索斯交棒之后,这些原则是继续成为公司的行动准则,还是逐渐沦为空洞的口号?对这个问题,我自己也挺好奇的。最近刚好出了一本新书,叫《亚马逊逆向工作法》,我在这本书里意外找到了答案:贝索斯的卸任对亚马逊的影响,可能没有我们想象得大。特别是亚马逊的核心企业文化,不会因为贝索斯的离开而“人走茶凉”。秘密在于,亚马逊早就建立起一套非常特别的招聘流程,来确保企业文化的传承

实际上,“14条领导力准则”在2005年就明确提出了,一开始只有10条。当时,这些领导力准则在亚马逊核心团队中已经成为共识,但是,想要它成为全公司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却非常难。原因在于:亚马逊的员工数增长太快了1997年的员工数是600人;到2000年变成了9000人;到2013年变成了10万人;到现在,光美国员工数就超过100万人,全球员工数超过160万人

这么快的扩张速度,意味着在亚马逊,很多时候新员工的数量远远超过老员工。这样一来,亚马逊想要坚持的“领导力准则”不但很难传递给新员工,甚至反过来,还会被大量涌入的新员工改变。怎么办?亚马逊的方法,不是把新员工招进来之后再给他灌输“领导力准则”,而是在招聘的时候就把好关,只招那些本身就符合“领导力准则”的人。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你看,一般的公司招聘流程是这样的:简历筛选通过之后,候选人会经历几轮面试:人力面一轮,用人部门面一轮,用人部门的上级领导再面一轮,有必要的话CEO再面一轮。前一轮通不过,就不能进入下一轮。

这样的面试流程,一是每一轮面试都依赖面试官的独立判断,很容易受个人偏见的影响;二是前几轮面试只会考虑候选人的能力,到了终面才会考虑候选人是否符合企业文化准则的问题。如果候选人在前面几轮表现都很好,终面时企业文化也很难成为一个硬性的淘汰标准

再来看亚马逊的招聘流程,这是一个分工合作、群体决策的过程。具体来说,亚马逊的面试是有5—7个面试官的轮番面试,每个面试官面试一小时左右。每个面试官都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搞清楚候选人是否符合某一条或几条“领导力准则”

比如,一个面试官分配到的任务是,搞清楚候选人是否符合领导力准则中的“坚持最高标准”这一条。意思是,“工作中坚持最严格的标准,哪怕很多人都认为这些标准高得离谱”。针对这一条,面试官会问候选人:“你的团队计划推出某个新产品或新项目,而你反对该计划,因为你认为它还不够好。你能给我举一个这样的事例吗?”

等所有面试官轮番面试完成之后,会召开一个录用会,根据每个面试官的反馈列出一个清单:看在所有14项“领导力准则”当中,候选人符合几条,不符合几条。根据这张清单决定是否录用。理论上,只要每个面试官都能就他分配到的几项原则对候选人做准确评估,那么,新录用的员工就一定是符合领导力准则的“自己人”。他们会自动成为公司文化的“传教士”,而不是仅仅为钱而干活的“雇佣军”。

那么,怎么保证每个面试官都能作出准确评估呢?事实上,亚马逊招聘当中还有一个神秘角色,叫做“抬杆者”。“抬杆者”是公司里的面试和培训专家,他们会对面试官做培训,并且会参加轮番面试中的每场面试,在实际面试过程中为面试官作出榜样,同时确保面试流程的规范性。面试之后所有面试官参加的录用会,也是由“抬杆者”来主持

可以说,“抬杆者”是亚马逊招聘中的灵魂人物。为什么叫“抬杆者”呢?这个“杆”是指标杆,也是14项“领导力准则”;而“抬杆”的意思是,每次招人都要抬高标准,候选人要在某些方面比原来团队的成员更优秀才可以加入。这本书里说,“抬杆者招聘流程,是亚马逊最成功、可扩展、可复制、可传授的管理方法之一”。

周杰伦演唱会新加坡站门票开售,一票难求,在所有潜在消费者都强烈偏好某种商品的情况下,目前最公平的办法就是抽签

5月5日,周杰伦巡回演唱会新加坡站门票开售,场面火爆到不行。据新加坡媒体报道,早上10点钟一开售,售票网站瞬间被挤瘫痪,有粉丝说他们足足等了8个小时还没登上去。有些好不容易登上去的幸运儿,结果一不小心又掉线了,原来的排号作废,还得重新排号

另一边,在线下售卖点,有人在社交媒体上传了卖票处长达好几百米的排队视频,说这个队伍已经4个小时没怎么动过了。而早在几天前,新加坡的黄牛党就活跃起来,声称可提供代排队、代购票服务。

我们知道,一种商品供不应求,按照经济学的标准理论,这说明这种商品的价格定得太低,所以标准操作是涨价。的确,我查了一下这次周杰伦演唱会的门票价格,最便宜的198新加坡元,折合人民币950元左右;最贵的是368新加坡元,折合人民币1800元左右。的确,这个价格比大牌明星在国内演唱会的官方价格还要低一些

与其让大家把网站搞崩溃,谁都抢不到票,还便宜了黄牛党,为啥官方不直接涨价,把票价提上去呢?的确,王菲在2016年的时候有一场演唱会,直接把官方最高票价定在了7800元,结果引发了很大争议

有人表示,这是市场经济自由定价,无可厚非。但也有人表示,当时像张学友、陈奕迅等同为一线明星的演唱会,官方最高票价都在2000元左右,为的是让自己的粉丝都有机会买上票。而王菲这么做,相当于直接把一部分粉丝排除在外了。这里头透露出来的情绪,是一种“不公平感”。

但是又有人说,提价不公平,那排队就公平吗?提价,的确是偏向于更有钱的粉丝;而排队,其实是偏向于时间更充裕或者时间更不值钱的粉丝。无论是提价还是排队,都是一种偏向性,严格说都是一种不公平。

你看,这样一说,好像也有一定的道理。明星演唱会不管提价还是排队,都会引发粉丝的“不公平感”。为什么呢?这就要说到经济学的定价理论假设。经济学认为,市场当中每个消费者对商品的偏好程度是不同的,有的很喜欢,有的一般般。那么,涨价或者排队,就能够把这些消费者当中,最愿意付出金钱成本或者时间成本的人筛选出来,把东西卖给他们

的确,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个假设是成立的。涨价或排队消费者都可以接受,不会引发不公平感。但是,如果每个人对商品的偏好程度都差不多,都是超级粉丝,都非常想要,那么,用提高金钱成本或者时间成本的方法去筛选消费者,就不适用了,因为筛选不出偏好。明星演唱会就是这样的场景。另外,这几天我正在给娃在网上申报小学,系统提示,有可能申报人数超过学校招生人数,也是这样的场景。

那怎么办呢?没有特别好的办法,稀缺资源的分配是人类社会的永恒难题。在所有潜在消费者都强烈偏好某种商品的情况下,目前最公平的办法就是抽签。不过,话说回来,也许“运气”才是世界上最大的不公?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

新华社北京5月22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意见》明确,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

《意见》提出了8项重点任务。

  • 一是统筹利用文化领域已建或在建数字化工程和数据库所形成的成果,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
  • 二是夯实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依托现有有线电视网络设施、广电5G网络和互联互通平台,形成国家文化专网
  • 三是鼓励多元主体依托国家文化专网,共同搭建文化数据服务平台。
  • 四是鼓励和支持各类文化机构接入国家文化专网,利用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探索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
  • 五是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
  • 六是统筹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数字内容的供给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
  • 七是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在文化数据采集、加工、交易、分发、呈现等领域,培育一批新型文化企业,引领文化产业数字化建设方向。
  • 八是构建文化数字化治理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强化文化数据要素市场交易监管。

《意见》要求,在数据采集加工、交易分发、传输存储及数据治理等环节,制定文化数据安全标准,强化中华文化数据库数据入库标准,构建完善的文化数据安全监管体系,完善文化资源数据和文化数字内容的产权保护措施。加快文化数字化建设标准研究制定,健全文化资源数据分享动力机制,研究制定扶持文化数字化建设的产业政策,落实和完善财政支持政策,在文化数字化建设领域布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支持符合科创属性的数字化文化企业在科创板上市融资,推进文化数字化相关学科专业建设,用好产教融合平台

《意见》强调,各地要把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相关部门要细化政策措施。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意见》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协调指导,注重效果评估。

美国准备再次制裁海康威视,下沉渠道+算法开放平台

image

上周,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美国政府正准备对中国科技企业海康威视实施新一轮更严厉的制裁。消息出来之后,在A股上市的海康威视在5日跌停,6日跌9%,两天市值蒸发725亿元。

在这之前,海康威视已经被美国政府制裁过两轮。第一轮是在2018年,美国政府制裁中兴通讯的时候,顺便把海康威视、大华科技等做安防设备的中国制造商列入了制裁名单。第二轮是在2019年10月,美国政府以“有违美国国家安全或外交政策利益”为由,把海康威视列入了实体清单。

按说,海康威视已经在实体清单里面了,那么,这一轮传说中更严厉的制裁,会是什么呢?《金融时报》暗示,海康威视可能会被列入SDN清单。SDN清单比实体清单的制裁更狠,实体清单只是出口管制,而SDN清单还意味着金融制裁,清单上的企业会被限制使用美元甚至欧元。事实上,连一直被打压的华为都没有上SDN清单。如果消息属实,海康威视可能成为第一家上SDN清单的中国大型科技企业。

问题来了:虽然海康威视是全球第一大安防企业,但在中国的一堆科技巨头当中并不算高调,为什么它会摊上这个事儿?有专家认为,和华为被芯片“卡脖子”不同,监控产品的核心技术、生产设备和供应链对美国的依赖程度不高,列入实体清单不足以打压海康威视,那就只好制裁升级了。

的确,我们来看一下海康威视的财报就知道了。2019年10月上实体清单之后,2020年海康威视的总营收继续保持高增长,不过增速从2019年的16%下滑到了10%;到2021年,实体清单的影响就几乎没有了,海康威视总营收达到814亿元,同比增长28%

海康威视这个总营收有多厉害呢?来做个对比。我们之前介绍过,华为的业务板块分为三大类:运营商业务、企业业务和面向个人消费者的终端业务。2021年华为的企业业务收入为1024亿元,这包括了华为面向政府和企业的所有产品的收入,当然也包括华为的安防产品在内。而海康威视光是在安防这一个垂直赛道上,就创下了814亿元的营收,和华为的整个企业业务营收旗鼓相当。2020年在全球智能视频监控市场,海康威视独占了53.5%的市场份额

你知道,华为2017年正式入局安防领域,当时立下的目标是三年做到行业第二、五年做到行业第一,而且挑明了要把海康威视作为内部学习的标杆。你知道,业内一直流传一句话,叫“华为学谁谁死”——你最好别让我盯上,等我把你的方法论摸透了,你这个行业龙头的地位大概率也就不保了。

没想到这一回,华为失手了。从2017年到现在正好五年了,海康威视的龙头地位坚如磐石,与第二名的市场份额差距还在拉大。据说在今年年初,华为内部还发起了一场大辩论,反思为什么在安防领域久攻不下。

说到这儿,我相信你肯定非常好奇,海康威视到底牛在哪?海康威视深耕安防领域20年,在技术上肯定有自己的护城河。不过,无论是老对手大华、宇视,还是新对手华为、商汤、旷视,它们的技术能力也都不差。所以我们这里不聊技术,重点来看商业模式。

公众号“数智前线”的赵艳秋老师把海康威视的商业模式总结为:下沉渠道+算法开放平台,我展开给你讲讲。

在一般印象当中,安防产品是一个典型的B端产品,典型的采购模式是:某市政府要招标一个3亿元预算的安防工程项目,这个项目由一个系统集成商中标了,然后这个集成商向安防企业采购相关的产品,并安装部署到位。所以,安防企业的销售网络只要覆盖到招标单位和系统集成商这些大节点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下沉到每个街道、每个小区。

的确,很多安防企业就是这样的打法,销售渠道能够铺到全国的市一级就很不错了。但你知道,海康威视的销售渠道铺到了哪里吗?遍布乡村的电脑店、办公用品商铺,甚至包工队,包工头们会拿着图纸,一边装网线,一边装监控

之所以要铺到这么下沉的市场,是因为海康威视在同行中最早摸到安防市场的本质——这是一个极为碎片化的市场,用户分散、产品分散、定制化需求很多。在这样的市场当中,高举高打进行“空战”是不行的,必须降到地面来,在“巷战”中拼刺刀。

事实上,早期海康威视在和大华、宇视的竞争当中,经常采用这种“农村包围城市”的打法。对手争破头、付出巨大代价抢下一个500万元的大单,但海康威视转头就在下沉市场做20个50万元的小单,不怎么费劲,利润比大单还要厚。据说华为现在也反应过来了,从今年起在安防领域启动下沉渠道战略,要将销售触角延伸到200多个地市区县

不过,要想在碎片化市场中取胜,光有渠道下沉还不够。产品线还必须足够宽,才能满足各种各样的应用场景。海康威视的产品线覆盖了网线、摄像头、楼宇对讲、消防、LED显示屏等一堆产品,其中光是摄像头就有上千种之多,而且以8个月为周期的速度在更新

除了超长产品线,更重要的是,还要有足够多的个性化应用。海康威视在2018年推出了AI Cloud开放平台,为碎片化的行业应用场景提供一站式算法训练平台。赵艳秋老师举了这么一个例子:现在政府要求,所有外卖店都必须安装监控,做到“明厨亮灶”。谁来给这些外卖店安装摄像头呢?大概率就是同一条街上的电脑店或者附近的包工队。

当他们向店主推荐海康威视的摄像头,店主就会问,京东上的摄像头200元一个,你这个凭啥卖1000元?包工头可能会这么回答:因为这个摄像头有算法啊。你这儿不是养活鱼吗,这个算法可以数鱼缸里鱼的泡泡数,通过泡泡的数量就可以知道鱼的健康状态,提醒你需不需要加氧气之类。而这个算法,可能是由一个专门养鱼的人在海康威视的AI Cloud开放平台上训练出来的

你看,有了毛细血管一样的下沉销售网络,有了覆盖各种细微场景的超长产品线和算法应用,让海康威视成为安防这个碎片化市场的王者

人社部发布一季度100个最缺工职业,电子专业比机械专业的前景更好

最近,人社部发布了2022年一季度100个最缺工职业。其中,缺工排名前十位的职业我给你念一下:营销员、餐厅服务员、商品营业员、车工、保安员、客户服务管理员、快递员、保洁员、家政服务员、包装工。可以看出,一线服务人员处于非常紧缺的状态。而如果看全部100个最缺工职业的话,其中有36个都属于生产制造类,可见,制造业的缺工也非常严重。而且,相比机械厂来说,电子厂的招工需求更大,缺工程度也更大

我正好在网上看到一条有意思的帖子。有小伙子问:想进工厂打工,在工资待遇差不多的情况下,应该去机械厂还是去电子厂?有一家专门做蓝领招聘的机构在下面回复说,建议进电子厂。为什么呢?

他给了这么几条理由。第一,电子厂一般是无尘、恒温车间,冬暖夏凉,工作环境舒适,而机械厂的车间条件普遍比较差;第二,电子厂女生多,男生进去了好找对象,而机械厂根本见不着几个女生;第三,机械行业的技术工艺已经稳定,而电子行业还处在高速发展当中,从长远看,电子厂的发展空间更大

这么一听,还真是这么回事。如果对蓝领工人来说,电子厂发展更好,那么再进一步问:对高考生来说,是选择机械专业好,还是电子专业好呢?我看到,中科大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的竺长安教授有个判断,很有意思。竺长安教授自己是学机械专业出身,但他却认为,电子专业比机械专业的前景更好

他的理由是,判断一个专业的前景,要看这个专业的技术天花板,或者叫“技术限制定律”是什么“技术限制定律”决定了这个行业的终极效率。比如,农业的“技术限制定律”就是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以年为周期。人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把农业生产变成以月为周期

再来看机械行业,它的“技术限制定律”是牛顿定律,在这个世界里,物质的运动必须要受惯性、摩擦、重力的影响。为此,机械行业必须经过多年的打磨,才能把设备精度提高那么一点点。而电子行业呢?拆开来看,电学的限制是基尔霍夫定律,信息通讯的限制是3G、4G、5G等通讯协议;而软件的运行规则则完全是由人为规定的

竺长安教授认为,如果说机械行业是自然规律限制的必然王国,那电子信息行业更像是自由王国,天花板很高,人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要大得多。你看,机械表花巨大成本追求的精密度,什么十级减速、用钻石做轴眼等等,电子表用极低的成本轻轻松松就达到了,这就是自由王国对必然王国的降维打击。从这个角度看,电子化的新能源车打败机械化的燃油车,也是一定会发生的未来。

你看,判断一个行业,先看它的技术天花板在哪里,这个思维方式值得借鉴

安永发布《未来消费者指数报告》,以角色为中心,而不是以任务为中心,这可能是营造“好体验”的终极秘密

4月28日,国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安永发布了一份《未来消费者指数报告》,评估在新冠疫情持续和其他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下,全球消费者的信心指数。报告显示,全球受访者当中,有60%的人打算要有更多的储蓄,有超过一半的人表示他们的消费能力比以前下降了,会考虑适当减少在衣服、化妆品和酒类上的消费支出

相比来说,中国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更加乐观,有高达59%的中国受访者认为,他们一年以后的财务状况会比现在更好。而且,由于适当减少了消费,当前的财务状况也有改善

不过,这份报告还显示,全球消费者在不约而同“节衣缩食”的同时,却愿意在某些方面增加支出。有这么几项因素被列为优先支出的范围:爱护地球、性价比优先、体验至上、健康优先、关心社会

和2020年的报告相比,“体验至上”这一项的优先级大大提高,有42%的受访者计划把有限的预算更多花在体验项目上,为精神层面的感受付费。趋势很明显:在后疫情时代,体验经济将成为一个确定性的高增长领域

说起“体验”,我们很容易把它跟“服务”混为一谈。“好服务”等于“好体验”吗?如果我开一家餐厅,在菜品质量、装修风格、服务态度上都没什么可挑剔的,就一定能让客人有“好体验”吗?还真不一定。

“五一”假期里我刚好翻到一本书,叫《假如迪士尼运营医院》,里面有一个观点很有意思。我们通常说,要判断一个人,不要看他说了什么,而要看他做了什么。但是这本书的作者认为,顾客能不能获得“好体验”,最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说了什么

举个书里的例子。医院想要做到保护患者隐私,会要求护士进病房前先敲门,做检查的时候拉上窗帘、关上门等等。如果这一切细节都做到了,应该算得上是“好服务”,但还算不上“好体验”。

“好体验”要求,护士要一边做这些事情,一边对病人说:“我来帮您洗个澡,为了防止有人闯进来,我把门关上,把窗帘拉下来。”就是这么一句话,就能让病人清楚地感知到,护士做这些细节不是照章办事,而是关心他的感受

再比如,晚上护士站交接班的时候会比较吵,为了不打扰病人休息,护士会把病房的门给关上。但是如果光这么做,病人没准儿心里会嘀咕:“她们把门关上做什么?是不是在背后议论我?”其实这时候,护士应该先对病人说:“先生,我关上门好吗?我们在交接报告,有点吵。不过您放心,不会很长时间。”你看,只有补上这句话,你的“好服务”才能变成“好体验”,否则可能反而会成为减分项。

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就理解了“说”的重要性。那么紧接着的第二个问题是:怎么才能让一线服务人员不但“会做”,还要“会说”?通常的方法是,设计一整套的客服术语,在什么情境下该说什么话术,让服务人员背得滚瓜烂熟,这样就不会出错了

比如,医院会规定,清洁人员在离开病房之前,都要问病人一句:“先生,您还需要什么吗?”如果病人提的要求超出了清洁人员能做的范围,那么清洁人员会回答:“好的,我会转告您的护士。”这就是特定情境下的标准话术。

标准话术容易掌握,但是,如果每个服务人员和客户交流时都用同样的标准话术,诚意就不够了,会让人觉得敷衍,甚至感觉是个机器人。但是,你说不用标准话术,让每个服务人员各凭本事、临场发挥吗?肯定也不行。

这本书里说,更高级的“说”的方式,是有脚本、没台词。作者发现,迪士尼度假村停车场服务员,和每位客人打招呼的方式都不完全相同,但又让每个人都觉得亲切自然。迪士尼是怎么做到呢?原来,迪士尼给停车场服务员设计了一套“脚本”:见到客人后,要做到四件事情

第一,热情且夸张地打招呼;第二,透过车窗向车里的孩子打招呼;第三,注意车牌号,说一些客人所在的州或者城市有关的事情;第四,注意车子的特点,比如保险杠的贴纸、体育徽标或者特殊颜色的喷漆,对这些特点作出评论。

一开始,新员工要每天跟在老员工身边,观察别人是怎么说的。等出师之后,新员工就可以结合自己的特点,说自己的台词。你看,这就是有明确的脚本,但没有固定的台词,既遵守了礼仪规范,又不会千篇一律。停车场几分钟的寒暄,就能立刻提升客人的体验。

不过,想要营造一流的体验,光有脚本还不够,更重要的是经营“角色”。你知道,迪士尼乐园把自己的服务人员称为“演员”,他们的工作最重要的不是完成某个任务,而是在客人的梦幻之旅当中扮演好某个角色。作者认为,这种思维方式非常值得服务业同行借鉴。

比如医院挂号处的员工。如果问他:你的任务是什么?他可能会马上回答:“询问病人的基本情况,并且帮他挂好具体科室的号。”但是如果问他:你的角色是什么?他可能就蒙了。

其实,挂号员作为病人在医院接触的第一个人,他代表医院给病人留下第一印象,这个角色非常重要。他要让病人感到这里的氛围是友好的、安全的,医护人员是训练有素的,自己能够被周到地照顾,可以安心在这里治疗。所以,挂号员这个岗位应该招聘什么样的人,以及做怎样的入职培训,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任务,而是根据这个角色的定位来展开。

以角色为中心,而不是以任务为中心,这可能是营造“好体验”的终极秘密。以角色为中心,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既要做动作,更要说台词;为什么不能死记硬背台词,而要以脚本为规范、结合自身特点做即兴表演。

我特别喜欢书里的一句话:表演不是假装,而是在舞台上表达真情、创造现实的艺术

华为发布新款折叠屏手机,华为突出这款手机的抗摔性,不是说它“坚固耐用”,而是说它“超可靠

4月28日,华为召开新品发布会,发布了Mate Xs 2折叠屏手机、华为智慧屏V Pro、华为WATCH GT 3等系列产品。其中最受大家关注的,肯定是作为华为新一代折叠旗舰机型的Mate Xs 2。我注意到,华为除了强调这款手机的设计美学和交互体验之外,还特别强调了它的抗摔能力

你知道,之前折叠屏手机的一大痛点,就是比普通手机更怕摔。毕竟一万多的手机,刚用几天就摔碎屏了,确实肉疼。这次发布的新款折叠屏针对这个痛点,采用了复合强化结构屏幕,抗跌落提升2.5倍、抗冲击提升2.8倍。据说余承东曾经亲自上手“暴力摔手机”,结果毫发无损。抗摔性也成为这款手机的主打卖点之一。

我还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点,华为突出这款手机的抗摔性,不是说它“坚固耐用”,而是说它“超可靠”。可靠,一般是用来描述人的,用在这儿竟然毫无违和感。不过我又脑补了一下,如果形容一款耐摔的保温杯“超可靠”,好像就有那么一点点不自然。区别在哪儿呢?

其实,2018年苹果发布iPhoneXS 的时候,就用了这一招,用专门描述人的形容词来描述产品。比如,强调这款手机的设计美学,用的不是“美观”(aesthetics),而是“美丽”(beauty);强调它的抗摔性,不说“耐用”(durability),而说“坚韧”(toughness)

你看,美观、耐用,是典型的描述物品的词;而美丽、坚韧,都是描述人的品质的词。这两种表述方式,哪种宣传效果更好呢?公众号“营销营”有一篇文章提到,还真有研究人员专门做了对比实验。结论是,效果好不好,要看这个产品或者品牌,是否和消费者的自我认同联系在一起。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受众是果粉,用苹果产品是他构筑自我认同的一种方式,那么,用“苗条、美丽、聪明”来形容新款iPhone,受众会更愿意买单。但是,如果受众并非果粉,没有什么特殊的品牌偏好,那么,用描述人的形容词来描述iPhone受众可能就无感,这时候,老老实实用“轻薄、美观、高性能”这样的词来形容产品更好。

回到前面说的问题,为什么说华为手机“超可靠”挺自然,而说保温杯“超可靠”就有点奇怪?就是因为,手机作为我们24小时不离身的“体外器官”,很容易成为我们自我认同的一部分;而保温杯这样的产品主要还是工具性的,突然“拟人化”效果不会太好

从营销的时间节点上来说,品牌如果初次和消费者接触,那么,主要用强调功能性的词来描述产品;当品牌和消费者有了更深的接触,比如试用、试驾之后,再用拟人化的形容词来突出产品特征,可以促进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同感,从而增加产品吸引力

在《体验思维》这本书里,把品牌和消费者的关系,按自我认同的程度不同,分为四类:陌生人、熟人、友人、家人当品牌对消费者来说只是陌生人和熟人时,尽量少用拟人化形容词;当品牌已经成为消费者的友人和家人时,可以大胆地多用拟人化形容词

怎么提意见,才能让下属听得进去?

第一,要跟下属说明白,你不是在对他指手画脚,而是在为了双方的共同利益共同努力。前一种是旁观者,后一种是盟友。只有双方先成为盟友,才能把“我”的目标转化成“我们”的目标。站在盟友的立场上去提建议,对方更有可能接受。

第二,带着具体的方案和建议来给下属提意见。这表明,你不是在给他一个负面评价,而是在真的想办法解决问题。

第三,给对方提意见,一定要私下提。当众给下属提意见,可能会打击到他的自信心,影响他的工作状态,你可以在会后单独跟下属进行沟通。

第四,在出现问题的第一时间提意见。针对眼下的事情进行即时反馈,下级会觉得你在帮助他。如果当下不说,攒了一轮再说,就变成了“秋后算账”,会激发下属的抵抗心理。

字节跳动进军二手车业务,每个创业者都应该像杨浩涌那样,从创业的第一天起就不断逼问自己:我的护城河是什么

据“钛媒体”报道,字节跳动内部启动了二手车项目,初步命名为“懂懂好车”,准备杀入二手车交易市场。听到这个消息,相信你跟我一样会很蒙:二手车交易是一项很重的生意,涉及线下的车辆评估、运输仓储、过户交易等复杂环节。对字节跳动这样的线上流量巨头来说,应该不算一项好生意。它是怎么考虑的?

一位字节跳动的高管透露,字节跳动要“从流量驱动型转为生意驱动型”,也就是,不依赖广告作为主要收入,而是深入具体的行业来做解决方案。字节跳动从前几年投入近百亿元布局教育赛道,到去年涉足房地产经纪业务,再到现在杀入二手车业务,看上去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其实都是围绕“从流量驱动型转为生意驱动型”这条主线在做布局。

字节跳动这样的大块头杀入本来就不大的二手车赛道,可能最紧张的,就是这个赛道里已有的互联网玩家——被称为“二手车电商三强”的优信、人人车和瓜子二手车。这几家成立的时间都不短了,最年轻的瓜子二手车成立也有7年了。我很好奇,他们有没有做过预案,万一像BAT和美团、字节这样的大块头杀进来,该如何应对?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专门去读了《详谈:杨浩涌》这一期,还真找到了答案。

杨浩涌说,他从2015年创立瓜子二手车的时候起,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这家公司的护城河是什么?是资本吗?

你知道,杨浩涌属于二次创业,之前他创立了赶集网,后来赶集网和自己的最大对手58同城合并,闲不住的杨浩涌又出来做了瓜子二手车。杨浩涌自己承认,相比于新手创业者,像他这样的明星创业者一起手就在资本上占很大优势。不用到处求见投资人,而是资本排队来找他。

的确,在我们印象当中,瓜子二手车一向是大手笔,每年10个亿的广告费投出去眼睛都不眨一下。铺天盖地的广告也确实有效,短短几年时间就让“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这句话牢牢占领了用户心智。杨浩涌说,光是这句广告语就值10亿美元。当然,后来瓜子二手车推出了保卖业务,实际上也做起了中间商,但是效率要比传统中间商高得多,这点我们后面再说。

回到前面的问题:资本是瓜子二手车的护城河吗?

对此,杨浩涌说得很透:对新入局者来说,资本当然是很厉害的护城河。一开始能融到的资本量,决定了你能不能在短时间内成为市场头部;而你能不能在短时间内成为市场头部,决定了你后续能融到的资本量。这就是巴菲特的“滚雪球”理论——一开始你的雪球越大,后续能够粘在雪球上的雪就越多,你的雪球也就能更快地变大。实际上,瓜子二手车就是通过资本势能,生生地把先入局者人人车给压着打。

当然,资本护城河,只是对同体量的竞争对手而言。而现在,像字节跳动这样的大块头进来了,论资本、论流量,都不是一个重量级的,瓜子二手车还有护城河吗?杨浩涌的回答是肯定的:不只有护城河,而且这个护城河是有三道防线的

第一道防线,是前端服务。瓜子二手车在全国200个城市有线下规模化的服务团队,做车辆评估、带用户看车、车辆过户等等。线下布局,对于腾讯、字节这样业务偏重纯线上的巨头来说,可能会觉得很麻烦;当然,对美团、滴滴这样必须线下交付的巨头来说,可能就不是个事儿,有必要的话可以很快搭建起地面部队。所以,光有“前端服务”这一道防线还不够。

第二道防线,是品牌认知。衡量一个品牌在消费者当中的认知度有多高,有一个指标,叫做“无提示第一提及”。就是在一个特定赛道中,不用提示,消费者就能立刻想到你的名字。比如,提起搜索引擎,不用任何提示,你一定会首先想到百度。杨浩涌说,根据第三方调研,10个人去买二手车,有9.5个人知道“瓜子”,有5个人会首先想到瓜子。所以,瓜子的“无提示第一提及”达到了50%,非常厉害。

杨浩涌认为,有了“品牌认知”这道防线,瓜子二手车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扛住竞争对手的价格战。这是为什么?美团、滴滴也有强品牌,但还是阻止不了竞争对手不断发起价格战啊。杨浩涌说,二手车市场和外卖市场、打车市场有一个显著的不同。

在外卖、打车的场景下,商户和司机相对于庞大的消费者来说,数量是有限的。平台可以先找到商户和司机挨个去谈,跟他们绑定,把供应端稳住,然后需求端再用补贴去吸引消费者。只要你的体验不是太差,价格战就有得打。但在二手车市场,卖方和买方是同样分散的个体,而且卖方是一次性的,每个月平台上的卖方都不一样,你没法去锁定他们。所以,在二手车市场,品牌认知的护城河就很重要,想要靠补贴烧钱拿下对手,不是不可能,但至少难度要大得多

再来看瓜子二手车的第三道防线,数据优势。这一点,瓜子和字节跳动还真有点像,它其实是一家由数据和算法驱动的公司。传统的线下二手车商做不大,原因在于这个行业非常依赖个人经验,一辆车怎样估值、怎样定价,主要靠师傅带徒弟,人肉判断。而瓜子把整个二手车的交易流程数据化,把一辆车分为259项检测点,由算法估值;然后,再由算法定价,这辆车以什么价格、什么概率、在几天内能出售

比如,算法可以算出,一辆车卖7万元,可以立即出售;卖7.5万,可以有95%的概率在14天内出售;卖9万,这个概率就降为70%。平台的成交量越大、数据越多,算法就学习得越快,估值和定价就越准确,就越能够实现快速成交。全球最大的二手车零售商CarMax每辆车的平均销售周期为30~45天,而瓜子做到了9天

杨浩涌认为,说到底,效率才是最根本的护城河。提高整个行业效率,并且让消费者因此受益,这才是一个伟大的商业模式,这才是一家公司真正的护城河

当然,字节也是靠强大算法起家的,瓜子二手车的这三道防线能不能防住字节的进攻,现在还不知道。但至少,瓜子对自身护城河的思考很有价值。也许,每个创业者都应该像杨浩涌那样,从创业的第一天起就不断逼问自己:我的护城河是什么

“B站崩了”登上微博热搜

前几天,一条“B站崩了”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用户反馈,B站的网页端和手机端搜索功能都出现问题,输入关键词无法返回结果。对此,B站官方紧急发出通知说,搜索问题正在核实恢复中,请大家耐心等待。还有用户发现,在2月份和3月份,B站的搜索功能也出过问题,“还挺有规律,一个月崩一次”,而且还每次都能上热搜。

甚至有人调侃说,想在微博上热搜的秘诀就一个,一般人我不告诉他,就是把自己的网站搞崩了。的确,我在网上一搜,“五一”假期短短几天时间,除了“B站崩了”上热搜,还有“知网崩了”“米家崩了”都上了热搜,真是神奇。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XX崩了”的话题总能上微博热搜?站在微博的角度,成为各家产品的“报丧胜地”,好像有点尴尬,但其实这正是微博独特的竞争优势。为什么用户遇到产品故障,不去别的社交平台发帖,一定要来微博呢?

你想,当你刷着刷着视频,网站突然崩了,你不知道是自己的问题还是网站的问题,你急于向其他人求证一个说法,你会去哪?当然是去微博。论开放性和时效性,别的社交平台还真没法和微博比。当所有人都这么想的时候,微博就成了这条信息的“聚焦点”

聚焦点”是博弈论大师谢林提出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每个人都预计“大家在这种情况下最有可能这么做”的那个点。王烁老师在“30天认知训练营”中举过一个例子。

假设30年前,有两个年轻人结伴到北京旅游,但刚到北京就走散了,也没有事前订好旅馆。那么,他们会选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去等对方?最有可能的答案是,他们会选在第二天早上天安门广场升旗的时候去等对方。这是他们双方都估计,对方最有可能在这个地方去碰他,这个点就叫“聚焦点”。同样地,在股市当中,如果突然出现一条消息,大家都认为别人看到这条消息一定会买入股票,那这条消息就成为市场的“聚焦点”

再说回到前面的微博,当所有人想知道网站为啥突然崩了,而且大家都预期别人会去微博上提问或者透露相关信息,微博就成为这个事件的“聚焦点”。所以你看,不管哪家网站崩了都能瞬间上微博热搜。

我们再发散一点,前面第一条聊到的“无提示第一提及”,其实就是品牌在争取成为某个领域的“聚焦点”。如果买二手车的人和卖二手车的人,都猜想对方最有可能去瓜子,那瓜子就成了二手车市场的“聚焦点”,那它当然就成功了

分众传媒公布2021年年报,海报这种创意形式,永远不会被视频所取代

4月28日,分众传媒发布2021年年报以及2022年一季报。分众是电梯广告领域的龙头,市场占有率超过70%。分众传媒交出的一季度成绩单不太好看, 一季度营收29亿元,同比下滑18%。不过,分众传媒在一季度仍然实现了9亿元的净利润,净利润率高达31%

有业内人士分析,分众传媒营收下滑,主要是疫情之下,广告主把有限的广告费用在了直播上。因为直播可以一键转化为销售,实现快速回款。而分众电梯广告一般不直接指向销售,而是主攻品牌形象,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品牌广告的优先级会往后调。不过,分众传媒在电梯广告领域的垄断优势仍然很大,一旦消费预期恢复,分众传媒业绩反弹的可能性比较大

电梯广告作为一种“古老”的广告形式,它是前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并不玩个性推荐、“千人千面”,而经常是一张海报打天下。奇怪的是,这种古老打法好像并没有过时。在互联网广告成为主流的今天,其他传统广告都在大幅萎缩,电梯广告却还在增长。据CTR媒介智讯的数据,今年2月份传统户外广告同比减少了25%,但电梯海报广告却增长了11%。特别是在化妆品、生活用品等类别上,电梯海报广告的占比在提升

这可能主要是因为,电梯广告拥有的独特空间优势,它出现在我们上下楼的必经之地,过程中总共不过几十秒的时间,也来不及看手机,视线只能落在电梯里唯一可看的东西——海报上。我平时上下班时有个习惯,就是顺便研究一下电梯海报的广告语和创意。我发现,电梯海报的套路还是比较明显的,大多数是“流量明星形象+一句朗朗上口的宣传语”。不得不说,这种形式虽然稍显简单粗暴,但确实能在短短几十秒内完成“吸引注意力+快速传达品牌定位”的任务。

而且你发现没有,不但是广告界离不开海报,影视界也非常重视海报。你看好莱坞大片的宣发,除了精心剪辑的预告片,还有一个重头环节,就是电影海报的亮相。一张经典的电影海报,甚至比电影情节本身留给人们的印象还要深刻。

我在文稿里放了一张图片,一看这张图片,你一定会想起那部经典电影《沉默的羔羊》。海报整体是一张苍白的女性面孔,嘴巴位置停留着一只色彩强烈的飞蛾。放大一点,你会看到,飞蛾的头部是骷髅的造型;如果再放大一点,你会看到骷髅造型是7名女模特摆成的,这是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的一幅艺术作品。各种意象合起来,又契合了电影的主题

image

电影圈里流传着一句话:好的海报,价值2000万票房

不过,在奈飞等流媒体崛起之后,创意海报这种形式逐渐衰落了。打开奈飞网站,你很难看到一张设计精美、充满细节的海报。基本上所有封面都是一个大字标题,再配上突出的主角形象。如果说以前的电影海报是“艺术品风格”,现在的海报则是“傻瓜式风格”。

你有没有觉得奇怪:为啥奈飞舍得花大价钱,去制作高质量的良心剧集,却在海报这样的重要环节上这么不讲究呢?其实,奈飞海报的“傻瓜式风格”,绝不是傻,而恰恰是智能算法优化出来的结果。

你想,咱们通常是在平板或手机上看视频,屏幕尺寸不大,像《沉默的羔羊》这种细节太多的海报,根本注意不到。更重要的是,当你打开一个视频网站,一块屏幕上可能排列着十几二十个等待你点击的电影或者剧集,选择太多了,而你能为它们停留的时间又实在是太短了。奈飞发现,用户最多为首页上展示的每个视频停留1.8秒,如果用户在90秒内没有点击任何一个视频,那他可能会直接关闭软件,去竞争对手的平台

那么,一张海报,怎么才能够抓住这1.8秒的宝贵时间,让用户选择点击呢?刚才说的“大字标题+主角形象”的配置,就是奈飞算法研究出来的最优解。当然,一部电影有那么多帧画面,到底该用哪张图作为封面,这里头就大有讲究了。

奈飞用了一种AVA算法,也叫做美学视觉分析,从视频中选择最合适的图像作为封面。我稍微展开说一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两步。

第一步,叫做“画面注释”。一部一小时长的剧集,有86000帧画面,算法会逐个分析这些画面,记下出镜角色、构图、亮度、锐度等特征,建立起一个名叫“元数据”的数据库。

第二步,叫做“图像排序”,算法会对“元数据”进行分级筛选,再考虑画面清晰度、有没有主要人物、有没有剧集特色等,从中找出那些最容易吸引用户点击的照片,再让设计团队加上标题做成封面。

而且,奈飞在海报上也实现了个性化推荐同一部作品,观影习惯不同的用户,可能会看到不同的封面。比如,一名常看喜剧的用户,会看到剧集中串场的知名喜剧演员出现在封面上;而更喜欢看爱情片的用户,则可能会在封面上看到一对情侣

你看,海报这种宣传媒介,既古老又灵活,可以根据不同时代的不同任务,来调整创意方向。我记得有艺术大师说过,海报这种创意形式,永远不会被视频所取代。因为海报可以被“凝望”,视频却做不到

线上健身成为全民热潮,让自己变成另外一个新物种

前几天我们聊到,台湾歌手刘畊宏因为健身视频在抖音爆红。一周前写那篇稿子的时候,我看到刘畊宏的抖音粉丝数是4600多万人,而现在才刚过一周,他的粉丝数已经6000万了,这个涨粉速度实在是恐怖。甚至专门有一个词叫“刘畊宏女孩”,指跟着刘畊宏夫妇在家跳操的女生。可以说,线上健身,已经成为全民热潮

麦肯锡《中国消费者报告2021》指出,疫情之后线上健身用户增长为23%。另据灼识咨询报告,中国线上健身市场在2021年达到3701亿元,预计5年之后将增长到900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将近20%。

不过,如果大家都线上健身了,线下健身房的日子就不太好过了。线下健身房是重资产的生意,占地面积动辄上千平方米,各种健身器材也不便宜。一旦投下去,遇到经济形势不好,抗风险的能力很低。而且,对很多健身房来说,很多会员是一次性的,买了年卡却一年都不来,第二年就不可能再续费。健身房需要不断“拉新”,获客成本又是一个大头

那么,对于线下健身房来说,怎样面对这个挑战?如果“跟专业教练跳操”这件事在家里就能完成,那么,线下健身房该给客户提供什么新价值?

最近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公众号,叫“高臻臻的脑细胞”,里面有篇文章介绍了几种另类健身房,很开脑洞,我来给你说说。

比如第一种,把健身房变成一个女性社交俱乐部。这是日本的一家健身房叫Curves,中文名字叫可丽姿。这是一个规模很大的连锁店,在日本有将近2000家店。这家健身房最特别的地方就在于,只服务中老年女性客户,而且,健身房里的教练和员工也全部都是女性

首先,这种安排能够专门针对女性的健身体验做优化。比如,健身器械按女性的身材比例做了专门设计。训练室里特意没有安装镜子,避免女性看到自己的赘肉,影响心情。这些贴心的设计,能让会员们在身心上彻底地放松

更厉害的是,可丽姿是以健身为切入点来做女性社交。比如,这里健身器材不是摆成一排,而是围成一个圈,这样,每个用户都可以看到其他人,可以边锻炼边聊天。而且,它还为会员打造了超级闺蜜社群。每个月都会组织护肤、情感等主题的分享,以及插花、品酒等线下活动。靠着超强的社群黏性,可丽姿每年的会员流失率只有3%

好,说完了主打社交的健身房,我们再来看第二类,主打游戏的健身房。这是国内的一家健身房,它把所有健身器材都做成了游戏装置。比如有一个健身器材类似于“打地鼠”,由很多灯泡一样的按钮组成。只要灯一亮,你就必须跑过去用身体把它按灭。健身房还引入了VR游戏设备。会员们戴上VR眼镜以后,就是在丛林里划船,还要及时地躲避水中的鳄鱼

更有意思的是,这家健身房还设置了升级打怪的进阶系统。新会员进入后会佩戴一个手环,只能进入“新手村”区域锻炼,手环自动记录锻炼的数据并且转换成积分。会员只有达到了一定分数才能解锁某个新健身区域。健身房还模仿了游戏里的排行榜机制,把健身数据排前10人的昵称和数据显示在LED屏幕上,激发会员们的挑战欲

除了社交健身房和游戏健身房,还有第三类,可以叫蹦迪健身房。比如有一家火遍北美的健身房,叫SoulCycle,只靠动感单车一个健身项目,开了几百家店,拥有30多万名会员。进入这家健身房,你可能认为走错了片场,到了一家迪厅。这里有特意调暗的灯光,很嗨很大声的音乐。这家健身房的教练除了有教练的基本功,还需要有堪比夜店DJ的情绪调动能力。劲爆的音乐一响起,教练会配合音乐节奏大喊“嘿嘿嘿”,并且用手比划着节奏,带动会员们使劲地蹬车、唱歌、舞动手臂,尽情地释放着自己的情绪。很多人说,自己不是来锻炼的,而是来减压的。你看,健身房,也可以是健“心”房

就像高臻臻说的,通过差异化定位,“让自己变成另外一个新物种”,隔壁同行根本没法跟你竞争

参考

posted @ 2022-05-09 20:02  TaylorShi  阅读(22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