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验和算法(转)
原文链接:https://www.cnblogs.com/noble/p/4144139.html
经常看计算机网络相关的书时,每次看到关于IP或者是UDP报头校验和时,都是一笑而过,以为相当简单的东西,不就是16bit数据的相加吗!最近在学习Ping命令的源待时,看到里面有关于校验和的算法。一头雾水,后来查找资料,看到校验和是16bit字的二进制反码和。总是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会用反码和,而不是直接求和呢?或者是补码和呢?因为在计算机里面数据是以补码的形式存在啊!经过看书查资料,下面总结一些这个校验和算法具体是怎么实现的。
首先,IP、ICMP、UDP和TCP报文头都有检验和字段,大小都是16bit,算法基本上也是一样的。
在发送数据时,为了计算数据包的检验和。应该按如下步骤:
1、把校验和字段设置为0;
2、把需要校验的数据看成以16位为单位的数子组成,依次进行二进制反码求和;
3、把得到的结果存入校验和字段中
在接收数据时,计算数据包的检验和相对简单,按如下步骤:
1、把首部看成以16位为单位的数字组成,依次进行二进制反码求和,包括校验和字段;
2、检查计算出的校验和的结果是否为0;
3、如果等于0,说明被整除,校验和正确。否则,校验和就是错误的,协议栈要抛弃这个数据包。
虽然说上面四种报文的校验和算法一样,但是在作用范围存在不同:IP校验和只校验20字节的IP报头;而ICMP校验和覆盖整个报文(ICMP报头+ICMP数据);UDP和TCP校验和不仅覆盖整个报文,而且还有12个字节的IP伪首部,包括源IP地址(4字节)、目的IP地址(4字节)、协议(2字节)、TCP/UDP包长(2字节)。另外UDP、TCP数据报的长度可以为奇数字节,所以在计算校验和时需要在最后增加填充字节0(填充字节只是为了计算校验和,可以不被传送)。
在UDO传输协议中,校验和是可选的,当校验和字段为0时,表明该UDP报文未使用校验和,接收方就不需要校验和检查了!那如果UDP校验和的计算结果是0时怎么办?书上有一句话:“如果校验和的计算结果为0,则存入的值为全1(65535),这在二进制反码计算中是等效的”
那么校验和到底怎么计算了?
1、什么是二进制反码求和
对一个无符号的数,先求其反码,然后从低位到高位,按位相加,有益处则向高位进1(和一般的二进制法则一样),若最高位有进位,则向最低位进1.
首先这里的反反码好像和以前学的有符号反码不一样,这里不分正负数,直接每个为都取反。
上面加粗的那句话和我们平时的加法法则不一样,最高位有进位,则向最低位进1。确实有些疑惑,为什么要这样呢?自习分析一下,上面的这种操作,使得在发送加法进位溢出时,溢出值并不是10000,而是1111.也即是当相加结果满1111时溢出,这样也可以说明为什么0000和1111都表示0了。
下面是两种二进制反码求和的运算:
原码加法运算:3(0011)+5(0101)=8(1000)
8(1000)+9(1001)=1(0001)
反码加法运算:3(1100)+5(1010)=8(0111)
8(0111)+9(0110)=2(1101)
从上面的例子中,当加法未发生溢出时,原码与反码加法运算结果一样;当有溢出时,结果就不一样了,原码是满10000溢出,而反码是满1111溢出,所以相差正好是1.
另外,关于二进制反码求和运算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先取反后相加与先相加后取反,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2、校验和算法实现
代码如下:
USHORT checksum (USHORT *buffer,int size) { Unsigned long cksum=0; While (size>1) { Cksum +=*buffer++; size -=sizeof(USHORT); } If (size) { Cksum +=*(UCHAR *) buffer; } //将32位转换为16位 While (cksum>>16) Cksum = (cksum>>16) + (cksum & 0xffff); Return (USHORT) (~cksum); }
buffer是指向需要校验数据缓冲区的指针,size是需要检验数据的总长度(字节为单位)。
4-13行代码是对数据按16bit累加求和,由于最高位的进位需要加在最低位上,所以cksum必须是32位的unsigned long型,高16bit用于保存累加过程中的进位;另外代码10~13行是对size为奇数情况的处理。
14~16行代码的作用是将cksum高16bit的值加到低16bit上,即把累加中最高位的进位加到最低位上。这里使用了while循环,判断cksum高16bit是否非零,因为第16行代码执行的时候,还是可能向cksum的高16bit进位。
有些地方是通过下面两条代码实现的:
Cksum = (cksum >> 16) + (cksum & 0xffff);
Cksum = (cksum >> 16) + (cksum & 0xffff);
这里只进行了两次相加,即可保证相加后cksum的高16位为0,两种方式的效果是一样,事实上,上面的循环也最多执行两次!
17行代码即对16bit数据累加的结果取反,得到二进制反码求和的结果,然后函数返回该值。
3、为什么使用二进制反码求和呢?
为什么要使用二进制反码来计算校验和呢,而不是直接使用原码或者是补码呢?
在谷歌上找到一篇相关的文章:
上面是原文的一部分,说明在TCP/IP校验和中使用反码求和的一些优点:
a、 不依赖系统是大端小端。即无论你是发送方计算机或者接收方检查校验和时,都不要调用htons或者ntohs,直接通过上面的算法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结果。这个问题你可以自己举个例子,用反码求和时,交换16位数的字节顺序,得到的结果相同,只是字节顺序相应地也交换了;而如果使用原码或者补码求和,得到的结果可能就不同。
b、 计算和验证校验和比较简单、快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