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配置文件

Redis 的配置文件位于 Redis 安装目录下,文件名为 redis.conf(Windows 名为 redis.windows.conf)。

可以在登入 Redis 后通过 CONFIG 命令查看或设置配置项

通过config 命令查询配置信息,使用config get 命令

# 示例
127.0.0.1:6379> config get bind        # 获取bind配置信息
bind
127.0.0.1 -::1
127.0.0.1:6379>config get *            # 获取所有配置信息 

通过config 命令修改配置信息,使用config set 命令(临时生效,并不会修改配置文件,重启redis后失效)

# 示例
127.0.0.1:6379> config set bind "0.0.0.0"
OK
127.0.0.1:6379> config get bind
bind
0.0.0.0

配置文件解析

指定Redis监听端口

# 默认端口为 6379
port 6379

指定绑定的主机IP

# 默认127.0.0.1,即本机可登录,如需远程本主机登录,则可设置为本主机的网卡IP(可设置多个,空格隔开)
# 也可设置0.0.0.0或按照配置文件注释提示的设置为 * -::* ,其他机器即可指定本机IP远程登录了
# 如下默认配置是127.0.0.1和IPV6的地址
bind 127.0.0.1 -::1

保护模式

# 保护模式默认开启,当redis未设置登录密码时,远程主机登录上本机也无法使用redis会报错保护模式开启,仅127.0.0.1本机可用
# 如需远程使用,建议设置密码,除非确认远程登录也无需密码,才将本配置改为no
protected-mode yes

客户端闲置多长时间后(单位/秒)关闭连接

# 默认为 0 ,表示关闭该功能
timeout 0

设置数据库的数量

# 默认16个库,编号0-15,初始在0号库,通过select命令切换到指定数据库
databases 16

是否守护进程运行redis

# 默认为 no,改为yes即可后台运行redis,windows不支持守护线程的配置为 no。
daemonize no

指定pid文件位置

# 默认如下,以守护进程运行时才会把pid文件写入该文件
pidfile /var/run/redis_6379.pid

指定日志记录级别

# 指定日志记录级别,Redis 总共支持四个级别:debug、verbose、notice、warning,级别由低到高,默认为 notice
loglevel notice

指定日志文件名

# 默认为标准输出,前台执行才会输出,如果以守护进程运行,则日志将会发送给 /dev/null,所以需要手动指定,指定路径无需引号
logfile ""

指定在多长时间内,有多少次更新操作,就将数据同步到数据文件,可以多个条件配合

# redis7.0版本的默认配置
# save 3600 1 300 100 60 10000
# 以上配置表示3600秒内有1个更改,300秒内有100个更改以及60秒内有10000个更改,三个条件任意一个条件满足组即触发操作。
# 实际执行的是bgsave命令,持久化方式为RDB,保存文件名默认为dump.rdb

指定本地数据库存放目录

# 默认配置如下,默认配置会在redis-server启动时执行的目录生成
dir ./

指定存储至本地数据库时是否压缩数据

# 默认为 yes,Redis 采用 LZF 压缩,如果为了节省 CPU 时间,可以关闭该选项,但会导致数据库文件变的巨大
rdbcompression yes

指定本地数据库备份文件名称

# 默认值为 dump.rdb
dbfilename dump.rdb

设置Redis连接密码

# 默认关闭,解开如下注释即可开启并修改
# requirepass foobared

设置当本机为slave服务时,设置master服务的 IP地址及端口

在 Redis 启动时,它会自动从 master 进行数据同步
slaveof <masterip> <masterport>

设置本机slave服务连接master的密码

masterauth <master-password>

设置同一时间最大客户端连接数

当客户端连接数到达限制时,Redis 会关闭新的连接并向客户端返回 max number of clients reached 错误信息

# 默认10000,该值不能超过Linux系统支持的可打开的文件描述符最大数量阈值,该值可通过ulimit -n 查看。
# maxclients 10000

指定Redis最大内存限制

达到最大内存后,Redis 会先尝试清除已到期或即将到期的 Key,当此方法处理 后,仍然到达最大内存设置,将无法再进行写入操作,但仍然可以进行读取操作。Redis 新的 vm 机制,会把 Key 存放内存,Value 会存放在 swap 区。

# 默认无限制
# maxmemory <bytes>

IO多线程配置

# 默认未开启,如果是多核服务器需要提升redis性能可开启(不是大量请求遭遇瓶颈的话也没必要开启)
# 但是不要把机器核心数占满,4核服务器设置2,8核服务器设置6,16核以上设置8即可,8已经足够了,再多对性能提升也没啥帮助了
# io-threads 4

# 默认多线程是只进行写操作,如果这些多开启的线程也进行读操作,那么将以下配置no改为yes(一般默认即可)
# io-threads-do-reads no

重命名命令(禁止命令使用)

# 使用rename-command配置可以重命名命令,将其命名为空即可禁止客户端使用该命令,redis建议使用acl权限,而非此配置
# rename-command CONFIG ""

# 示例,禁止客户端使用flushdb和flushall命令
rename-command flushdb ""
rename-command flushall ""

指定是否在每次更新操作后进行日志记录(是否开启AOF持久化)

Redis 在默认情况下是异步的把数据写入磁盘,如果不开启,可能会在断电时导致一段时间内的数据丢失。因为 redis 本身同步数据文件是按上面 save 条件来同步的,所以有的数据会在一段时间内只存在于内存中。

# 默认为 no
appendonly no

指定AOF文件名

# 默认为 appendonly.aof
appendfilename "appendonly.aof"

指定AOF写入磁盘条件

共有 3 个可选值:

  • no:表示等操作系统进行数据缓存同步到磁盘(快)
  • always:表示每次更新操作后手动调用 fsync() 将数据写到磁盘(慢,安全)
  • everysec:表示每秒同步一次(折中,默认值)
# 默认everysec
appendfsync everysec

指定包含其它的子配置文件

# 默认未开启
# 如开启子配置文件选项,官方建议写在配置文件最下方,这样当子配置文件和主配置文件有相同配置时,子文件配置将覆盖主文件
# include /path/to/local.conf
# include /path/to/other.conf
# include /path/to/fragments/*.conf
posted @ 2023-01-19 15:27  待满茶杯  阅读(3944)  评论(1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