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是件挺危险的事

  保罗·科尔的《十一分钟》从很普遍的爱情故事入手,不过,它却蕴藏着一种很特别的光泽,这光泽来源于书中所表达的复杂而困惑的心理成长的人生故事:从相信爱情到怀疑爱情再到拥有爱情,都真切地反映出了现实人生中存在的生理和心理的困惑与危机。
  
  以清新故事展现青春极端心理
   保罗·科尔是一个非常善于在忧郁中以纷乱而又清新的故事掳获人心。女主角玛丽亚朦胧的初恋打开了整篇小说故事的引子。
   一切从玛丽亚和他上小学同行的一个小男孩开始,朝夕相处,玛丽亚暗恋上了小男孩,老是梦想着牵着他的手,从校门口走过,一直走向远方,那远方,人们都说——有一座城市,那里有小说中的人物、艺术家、汽车、许多电影院,还有数不清的好东西。但当有一天那个口袋里装着铅笔的小男孩开口向她借一枝铅笔,她因害怕小男孩知道自己是多么地爱他而逃奔躲避。后来男孩不再搭理她,最终还搬走了。因为害怕,所有的一切都失去了,玛丽亚明白了有些东西已经永远失去,她也知道了有个地方叫“远方”,知道了世界很大,她的城市很小,而最让人感兴趣的人最后总是远走高飞。
   世界太大,爱情是件挺危险的事情——这是发生在未成年的玛丽亚身上的第一种忧郁,而这忧郁又曾是那么的美好和清新。所以尽管“爱情是件挺危险的事”,玛丽亚还总在寻找和她分享冒险梦想之人。满15岁那年,她又爱上了一个男孩,这一次她喜欢把自己看着一个已经失去了一次伟大的爱有经验的姑娘,她知道这种事所造成的痛苦有多大,眼下的她变得非常的现实,就是决定为了与之结婚、生子而竭尽全力。但是她的务实想法还是没给她带来爱情,那个男孩离他而去。这一连串的年少爱情的失意,最后让她得出结论——爱情不是为她而设的,她也不是为爱情而存在的。她变得不再相信爱情——决定可以去想有丈夫、子女和临海的房子,但绝不再去爱——因为爱情毁坏一切。
   两个属于少女玛丽亚的清新爱情,没开出一点花就败了,这可能是很多少男少女的成长经历,而且照常人的眼光来看,这样的爱情都是属于青春该有的忧郁,这没什么不正常的。但是,保罗·科尔却目光独到地把两个清新爱情的忧郁渲染到了最大化——玛丽亚不是一般人眼中的不相信爱情,而连带对两性之间的爱认为不必要存在,人人都可以通过自慰达到性的顶端。玛丽亚的初恋失败导致了心理问题的极端。从这点上说,很明确地透露出了一种关注少男少女青春期人生的强烈意识。保罗·科尔真不会是个以故事掳获人心的写作高手。
  
  生命是一种引人入胜的游戏
   作家在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保罗·科尔说:用爱与热情工作,人们会被感动;身为一个作家,我试图传达——我的灵魂,我的爱,我的经历,还有一句话:“谁勇敢,谁就赢。”《十一分钟》这本书,便处处就贯通着这种用“爱与热情工作”、“谁勇敢,谁就赢”的人生思想。
   遭遇了青春期起情变故而使心理走向极端的玛丽亚,一方面努力地进行精神探索,不再寻求答案,她开始理解生活本身就是一个答案。所以,她处处要抓住在眼球的机遇,比如,与工作的布店老板保持着只限有暧昧眼神的距离,为的是让自己的工资能持续地增长,生活交会了她懂得美丽的力量,更懂得如何利用男人而不被他利用。后来,在里约热内卢度假时认识了一个来自瑞士的一家舞厅的老板,老板送给他一条裙子和一双要花掉她一年新水的高跟鞋后,还答应为她在日内瓦找份工作后,和所有世俗女人一样梦想出国成为体面又富有女人的玛丽亚在自己日记中写道:难道说还要让那向她借枝铅笔而后又带走他初恋的那个男孩所造成的情景重演,让自己在叹息中度过以后的时光吗?如果什么都不属于我,也就没必要再考虑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上再浪费时间,最好是就把今天当成我生命中的第一天(或是最后一天)来过吧。她真的“把今天当成我生命中的第一天”,她在言语不通的情况下,跟着到了瑞士开始了新的人生。
   所有的梦想都很美好,但所有的梦想都是那么的彷徨。小说《十一分钟》直面了移民面临的彷徨:一踏上瑞士玛丽亚就变成了“桑巴舞女”,后失去了舞女工作,她本可以回巴西去,但她却选择了冒险的人生留了下来,她跑了多家公司去自荐自己,在等电话的日子里,她还跑图书馆,参加瑞士语学习班,她一遍遍地在日记里鼓励自己:要让自己确信会找到工作的,我在这里是因为我选择了自己的命运。过山车就是我的生命,生命就是一种剧烈的引人入胜的游戏,生命就是跳伞,就是冒险,是掉下来又升上去,是登山,是攀登自己的顶峰,是不达目的的不罢休。
   她成了个为梦想敢于与众不同的女人,她构想着她的未来农场,然而生活和她的梦想开起了玩笑,最后她沦为了,在这场引人入胜的游戏里,她把爱情更偏激地看成了只是类似做爱那么短短的11分钟,人性的分裂导致了她生理和心理的进一步分裂。故事在这里把玛丽亚的人生推到了临近毁灭的极致,让人读得悲情不已。保罗·科尔再一次展示出了以故事掳获人心的境界。
  
  为你的梦想付出代价
   就在我们认为人性分裂已导致了生理进一步分裂的玛丽亚会非常悲伤地离开瑞士,但是保罗·科埃略却说:在我的作品里,我试要表达的最基本的哲学是“面对现实时,我内在的问题与疑惑。我把哲学看作一种活的东西,一种应我们内在需要而变化的东西。假如我要归纳我的作品,我会说:体验你的个人传奇,为你的梦想付出代价。”是的,为你的梦想付出代价,这种代价就在于你对梦想的认知度。玛丽亚是一个敢为梦想付出任何东西的人,因而作家让她的生命发生了一连串的奇迹。
   就在玛丽亚准备离开瑞士回巴西的前夕,她在咖啡馆意外认识了画家拉尔夫,拉尔夫是一个被世界各地画廊所争夺所渴求的画家,是一个每晚都收到鸡尾酒会、戏剧首演请柬却经历了两次失败婚姻感觉孤独无比的画家,他第一眼看到了玛丽亚就对她说:我在看你的光泽,我在画你的光泽。拉尔夫解读说这种特殊的光泽就是在我面前的这个女人战胜了痛苦并把它变成了某种积极的创造性的东西。拉尔夫的“光泽”之说点燃了玛丽亚那临近毁灭的心理,原来,在她那脆弱的爱情梦想里,一直有着一种“拥抱内心的光明”的期待,那就是期待一种在电影和书中看到的带有浪漫结局的冒险和真爱。
   他们的相爱顺里成章地发生,玛丽亚那一直压抑着的有性无爱的心魔经过了多次的波折后,终于一点点滤掉心理和生理的恐惧感,拥抱着爱的光明。保罗·科埃略给了人们一个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的结局。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寥寥几个人物,作家却以惊人的能力营造了悬念叠出跌宕起伏的世界。因此国外有评论家认为,“本书是一部揭示性与爱情的本质、灵与肉的紧张而又困难的关系以及如何使二者达到完美结合的小说。” 

posted @ 2012-11-19 22:15  szgzwc  阅读(223)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