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迭代开发
敏捷开发的核心是迭代开发(iterative development)。敏捷一定是采用迭代开发的方式。那么什么是"迭代开发"呢?迭代的英文是 iterative,直译为"重复",迭代开发其实就是"重复开发"。
对于大型软件项目,传统的开发方式是采用一个大周期(比如半年)进行开发,整个过程就是一次"大开发";迭代开发的方式则不一样,它将开发过程拆分成多个小周期,即一次"大开发"变成多次"小开发",每次小开发都是同样的流程,所以看上去就好像重复在做同样的步骤。
举例来说,SpaceX 公司想造一个大推力火箭,将人类送到火星。但是,它不是一开始就造大火箭,而是先造一个最简陋的小火箭 Falcon 1。结果,第一次发射就爆炸了,直到第四次发射,才成功进入轨道。然后,开发了中型火箭 Falcon 9,九年中发射了70次。最后,才开发 Falcon 重型火箭。如果 SpaceX 不采用迭代开发,它可能直到现在还无法上天。
迭代开发将一个大任务,分解成多次连续的开发,本质就是逐步改进。开发者先快速发布一个有效但不完美的最简版本,然后不断迭代。每一次迭代都包含规划、设计、编码、测试、评估五个步骤,不断改进产品,添加新功能。通过频繁的发布,以及跟踪对前一次迭代的反馈,最终接近较完善的产品形态。
增量开发
迭代开发只是要求将开发分成多个迭代,并没有回答一个重要的问题:怎么划分迭代,哪个任务在这个迭代,哪个任务在下个迭代?这时,一般采用"增量开发"(incremental development)划分迭代。
所谓的"增量开发",指的是软件的每个版本,都会新增一个用户可以感知的完整功能。也就是说,按照新增功能来划分迭代。
举例来说,房地产公司开发一个10栋楼的小区。如果采用增量开发的模式,该公司第一个迭代就是交付一号楼,第二个迭代交付二号楼…每个迭代都是完成一栋完整的楼。而不是第一个迭代挖好10栋楼的地基,第二个迭代建好每栋楼的骨架,第三个迭代架设屋顶…
增量开发加上迭代开发,才算是真正的敏捷开发。
敏捷开发的好处
早期交付
敏捷开发的第一个好处,就是早期交付,从而大大降低成本。
还是房地产公司为例,如果按照传统的"瀑布开发模式",先挖10栋楼的地基、再盖骨架、然后架设屋顶,每个阶段都等到前一个阶段完成后开始,可能需要两年才能一次性交付10栋楼。也就是说,如果不考虑预售,该项目必须等到两年后才能回款。
敏捷开发是六个月后交付一号楼,后面每两个月交付一栋楼。因此,半年就能回款10%,后面每个月都会有现金流,资金压力就大大减轻了。
降低风险
敏捷开发的第二个好处是,及时了解市场需求,降低产品不适用的风险。
请想一想,哪一种情况损失比较小:10栋楼都造好以后,才发现卖不出去,还是造好第一栋楼,就发现卖不出去,从而改进或停建后面9栋楼?
对于软件项目来说,先有一个原型产品,了解市场的接受程度,往往是项目成功的关键。有一本书叫做《梦断代码》,副标题就是"20+个程序员,三年时间,4732个bug,100+万美元,最后失败的故事",这就是没有采用敏捷开发的结果。相反的,Instagram 最初是一个地理位置打卡 App,后来发现用户不怎么在乎地理位置,更喜欢上传照片,就改做照片上传软件,结果成了独角兽。
由于敏捷开发可以不断试错,找出对业务最重要的功能,然后通过迭代,调整软件方向。相比传统方式,大大增加了产品成功的可能性。如果市场需求不确定,或者你对该领域不熟悉,那么敏捷开发几乎是唯一可行的应对方式。
如何进行每一次迭代
虽然敏捷开发将软件开发分成多个迭代,但是也要求,每次迭代都是一个完整的软件开发周期,必须按照软件工程的方法论,进行正规的流程管理。
&emssp;具体来说,每次迭代都必须依次完成以下五个步骤。
- 需求分析(requirements analysis)
- 设计(design)
- 编码(coding)
- 测试(testing)
- 部署和评估(deployment / evaluation)
每个迭代大约持续2~6周。
敏捷开发的价值观
《敏捷软件开发宣言》里面提到四个价值观。
- 程序员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程序员之间的互动,优于既定流程和工具。
- 软件能够运行,优于详尽的文档。
- 跟客户的密切协作,优于合同和谈判。
- 能够响应变化,优于遵循计划。
十二条原则
该宣言还提出十二条敏捷开发的原则。
- 通过早期和持续交付有价值的软件,实现客户满意度。
- 欢迎不断变化的需求,即使是在项目开发的后期。要善于利用需求变更,帮助客户获得竞争优势。
- 不断交付可用的软件,周期通常是几周,越短越好。
- 项目过程中,业务人员与开发人员必须在一起工作。
- 项目必须围绕那些有内在动力的个人而建立,他们应该受到信任。
- 面对面交谈是最好的沟通方式。
- 可用性是衡量进度的主要指标。
- 提倡可持续的开发,保持稳定的进展速度。
- 不断关注技术是否优秀,设计是否良好。
- 简单性至关重要,尽最大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工作。
- 最好的架构、要求和设计,来自团队内部自发的认识。
- 团队要定期反思如何更有效,并相应地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