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偏差包括 过度自信 模糊效应 羊群效应 时间偏好
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是指人们对自己判断的信心超过实际情况的一种认知偏差,在行为金融学中被广泛研究。过度自信可能导致投资者过于乐观地估计投资的收益,或者过高地估计自己的交易能力,从而导致不理性的投资决策。
过度自信 有 4中表现形式 错误校准 自我感觉良好 控制幻觉 过度乐观
1 错误校准
错误校准是对事物概率的错误估计。
错误校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和知识的过高估计,从而产生对个人决策准确性过高的评价,通常通过校准实验来进行测量。在校准实验中,研究人员会让参与者预测某一事件的发生概率,然后对比实际发生的概率,以此来评估参与者的校准能力。错误校准被认为是过度自信的一种表现形式。
2 自我感觉良好
自我感觉良好效应是指人们在面临决策时,容易受到自身情感的影响,当他们感觉自己良好的时候,更容易做出冒险的行为,而在悲观的时候则相反。在金融市场上,自我感觉良好效应可能导致投资者在市场上涨时过于乐观,在市场下跌时过于悲观,从而做出不理性的投资决策。
3 控制幻觉
控制幻觉是指人们过分相信自己能够掌控一些实际上难以控制的结果。在金融市场中,控制幻觉可能表现为投资者过度自信地认为自己可以通过分析和技术手段来预测市场走势,从而采取不理智的投资策略。 控制幻觉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因为它使投资者对市场的不确定性视而不见,并且降低了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增加了其承受巨大损失的可能性。
4 过度乐观
过度乐观是一种认知偏差,指人们对未来的预期过于积极,导致对未来事件的估计过于理想化,这使得人们对潜在的风险认识不足,往往低估不利结果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同时高估有利结果的可能性和收益水平。在金融市场中,过度乐观可能导致投资者过于乐观地估计投资的收益,从而做出不理性的投资决策。
认知偏差产生的原因 自我归因偏差 事后聪明偏差 证实偏差
1 自我归因偏差 简单说就是把不是自己的功劳归功于自己。赢了就是我牛逼,输了就是队友傻逼。
自我归因偏差是指人们倾向于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将失败归咎于外界的因素,这是一种常见的认知偏差,在行为金融学中被广泛研究。在金融市场中,自我归因偏差可能导致投资者过分自信,过高估计自己的投资能力,从而做出不理性的投资决策。
2 事后聪明偏差
事后聪明偏差是指当事情已经发生之后,人们往往会夸大自己当初预见到这个结果的能力。在金融市场中,事后聪明偏差可能导致投资者过分自信,过高估计自己的投资能力,从而做出不理性的投资决策。
3 证实偏差
这个概率是现有立场再找证据。看多的人只看利多忽视利空。看空的人只看的进利空忽视利多。
证实偏差是指当人们确立了某一个信念或观念时,在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寻找支持这个信念的证据的倾向。也就是说他们会很容易接受支持这个信念的信息,而忽略否定这个信念的信息,甚至还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认知资源贬低与他们看法相左的观点。
学习能不能消除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的产生是社会学和心理学特征决定的,是人的思维方式决定的。如果学习的是知识和经验,是不能够消除认知偏差的。
如果有自我意识,或者有科学理性的思维,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小认知偏差。
模糊效应
模糊效应 也有点路径依赖的感觉。
模糊效应是指人在熟悉的事务和不熟悉的事务中,会选择去做熟悉的哪个事情,而回避不熟悉的事情。
**熟悉偏好:
**
恐怖片看多了也就不怕了,熟悉了。
羊群效应
行为金融学的羊群效应是指在一个群体中,个体的行为会受到其他群体成员行为的影响,从而导致整个群体的行为趋向一致。在金融市场中,这种效应表现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出现盲目跟风、模仿他人决策的现象。这种现象也被称为“从众效应”。
羊群效应发生的原因
1 信息不对称 不完全
2 推卸责任的心理需求
3 减少恐惧
4 缺乏知识经验以及其他方面的个性特征
机构投资者会不会也有羊群效应?
机构投资者也会出现羊群效应。当机构投资者在决策时会跟随市场的趋势和其他机构投资者的行为,而不是基于其自身的独立判断和分析。这种现象通常受到市场交易环境、制度规定、机构内部的约束和激励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羊群效应在机构投资者中也是存在的。
需要注意的是,羊群效应并不总是负面的,有时跟随其他投资者的决策可能是一种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然而,过度依赖羊群效应可能导致错误的投资决策和资产泡沫等问题。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保持独立思考和判断,避免盲目跟风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市场动态和其他投资者的行为,以便在必要时进行调整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