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工结对编程博客

1

https://github.com/supplient/longest_word_chain

2. && 14.

PSP2.1 Personal Software Process Stages 预估耗时(分钟) 实际耗时(分钟)
Planning 计划
· Estimate · 估计这个任务需要多少时间 45 30
Development 开发
· Analysi · 需求分析 (包括学习新技术) 120 180
· Design Spec · 生成设计文档 45 0
· Design Review · 设计复审 (和同事审核设计文档) 45 0
· Coding Standard · 代码规范 (为目前的开发制定合适的规范) 30 45
· Design · 具体设计 120 60
· Coding · 具体编码 480 450
· Code Review · 代码复审 120 180
· Test · 测试(自我测试,修改代码,提交修改) 360 450
Reporting 报告
· Test Report · 测试报告 60 60
· Size Measurement · 计算工作量 30 30
· Postmortem & Process Improvement Plan · 事后总结, 并提出过程改进计划 30 0
合计 1485 1485

3.

  • cmdUI中的CoreSetting类的接口设计遵循了数据封装的思想,解析后的结果不对外直接开放,仅能通过const函数进行查询。它的接口设计简单朴素,符合cmdUI对它的IO需求,不需要额外添加适配器进行转换。而且因为遵循了松散耦合的思想,所以不需要非得要cmdUI才能调用CoreSetting,这使得可以为之单独构造单元测试。

  • UIUtility整个模块的存在遵循了松散耦合的思想。因为UI控制部分中存在和UI形式关联很少的部分,所以单独将这部分代码抽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方便不同种类的UI共通调用。在这之中,StreamReader是其主体类,它的接口设计非常朴素,如果将read和getReadLen看做一个调用过程的话,它可以被看做是一个无副作用的算法类。同时,我们为了使得调用UIUtility的过程的复杂度看起来相似,我们提供了一个封装类FileReader作为接口来简化对文件的调用时的复杂度。

  • 在Core模块中,我们将无状态的Core类作为其唯一的导出类。这也就意味着对于其他模块而言,Core模块的接口有且仅有一个Core类。而且因为Core类无状态,所以无副作用,这也就意味着允许多个模块并行调用Core模块,符合计算模块的设计思想,不过在本次作业中这属于画蛇添足就是了。Core模块内部我们使用ChainSolver作为实现类,它的所有内部计算数据都不对外开放,返回的也是新构造且不作管理的新内存,这确保了Core类的方法中可以简单地构造ChainSolver类,然后委托运算,而不需要做额外的适配工作。

  • Core模块本身遵循了松散耦合的思想,正如上点所说,它允许多个模块并行调用,这点的前提是它可以被多个模块调用。所以Core模块的实现是完全独立,甚至于接口本身都是C化,使用char*[],而非string或者CString,这使得它与UI模块实现解耦,使得不同种UI模块调用它的复杂度都比较接近。

4

a.算法概述

我们认为这次结对编程的题目可以抽象为有向有环图求最长路径,目前我们使用的算法还是深度遍历穷举所用可能的路径,该图有26个点对应26个英文字母,每个边代表输入的单词,例如输入"hello"可以化为从点'h'到'o'的边。

首先根据五项需求-w-r-h-t-c, 其中单独的-w是可以约化到-r的,而单独的-r是不能约化到-w,对于-h-t只是对路径首尾进行检测约束,对于-c只是将图的边加权。所以算法应该针对-r设计。深度遍历的过程将从一个点开始,例如'h',如果该点有指向点的边,则递归访问下一点,下一点的递归完成后才会访问'h'的其他边的指向。

b.算法数据结构

边和点的struct分别是:

struct Edge {  
	std::string word;  
	int code;  
	int weight;  
	int next;  
}; 

边Edge的word存储输入的原始字符串;code是该边的识别编码;weight是该边权重,weight默认为1,在-c时为字符串长度;next是字符串末尾字符ascii码-'a'的值,方便将点的编码都归为0-25。

struct WordMap {
	std::vector<Edge> toLast;
};

点WordMap只包含一个边的vector。

c.类和函数

核心计算包括两个类Core和ChainSolver,Core负责标准输入,所有外部类和函数只调用Core,Core再调用ChainSolver的get_max_chain函数。

ChainSolver类有三个函数公有函数get_max_chain、私有函数CreateMap、私有函数Recursion,get_max_chain调用CreateMap来创建图,再调用Recursion递归DFS创建过的图。

get_max_chain函数

接收以下参数:

char *input[], int num, char *result[], char head, char tail, bool isGetMaxChar, bool enable_loop

以上参数分别是输入的单词数组,输入的单词量,需要输出结果的result,head为-h的头部要求,tail为-t的尾部要求,isGetMaxChar是-c的边权重修改要求,enable_loop是-r的要求。

CreateMap函数

这个部分需要考虑重复输入的单词并将其抛弃,map<string,int>类型的inputWord存储的是已录入的单词。

	if (inputWord.find(s) != inputWord.end()) {
		return 0;
	}
	inputWord.insert(std::pair<std::string, int>(s, code));

单词编码部分使用最普通的线性编码0-100,最开始想到过APHash编码但是对于作业里面的小规模的输入太过拖沓。

Recursion函数

使用的是递归法DFS,对传入节点进行路径穷举遍历,进入过的点和边都会被记载在isUsedPoint和isUsedEdge中,递归返回后再将记载记录释放。优化部分会在第六节描述。

5

6

我们对DFS穷举法的主要优化是自环剪枝,很明显在求-r最长路径的过程中自环是必定需要走的边,不需要再递归判定了,所以在Recursion进入节点的时候先将该节点所有未走过的自环边加入路径中。

	//ensure the edge that wait to push is not used before.
	if (isUsedEdge[iter.code])
		continue;//'continue' will jump this edge.
	//push every self-circle edge.
	path.push_back(iter.word);
	if (iter.next == point) {
		len+=iter.weight;
		continue;
	}
	...
        ...
        ...
	//pop every self-circle edge.
	for (auto iter : map[point].toLast) {
            if (iter.next == point) {
                isUsedEdge[iter.code] = false;
                path.pop_back();
            }
            else {
                break;
            }
	}

输入为55个完全随机的单词的情况下,VS性能分析结果如下:

从图中可以看到ChainSolver::get_max_chain函数占用CPU资源总计约30%, 占整个后端main调用的四分之三,递归遍历毫无疑问是整个项目里面的性能瓶颈。

7.

优点:

  • 多人合作的时候非常方便,看一下规格说明就非常清楚这个方法/类是干啥的了,不需要额外的沟通,也不会有误解。

缺点:

  • 带来的额外工作量极大,我记得当初我代码两小时,规格两小时,基本一比一。
  • 任何对代码的修改基本都要联动带来规格的修改,和上条一样,带来额外的工作量。
  • 规格本身无法保证正确性,哪怕严格按照规格编程也无法确保最终的正确性。
  • 有很多副作用、条件难以用简单离散语言的规格来描述,而如果一旦引入自然语言,那又会带来传统沟通的二义性等问题。

我的看法是DbC应该适度、局部地被使用,过度追求完全的DbC是不可取的。适度的DbC在这次的结对编程中我们也使用了。

  • 我们对于Core模块的输入输出遵循约定:输入的一定是都是小写的英文单词数组,且选项一定合法。输出的一定是一个合法的单词链。不过我们没有用形式化的语言去描述这些,为了避免转述过程中发生语义的变化,我们选择的是共同阅读用自然语言编写的作业要求,达成认知上的一致,然后通过测试样例再次确认该一致性。
  • 在UIUtility中我们也制定了类似的约定:输入的一个是一个ascii流,输出的一定是解析后的全小写的英文单词数组。

当然,这也是因为我们这次的作业的复杂度并不高,再加上因为结对编程的关系,所以沟通时间很多很多,所以如此简单形式的约定就可行了。更高复杂度的工程中,我觉得可能局部的,例如类似于Core模块的算法类,中可能会需要严格的DbC来确保需求描述的准确性。

8

Core模块的单元测试覆盖率:

对Core模块进行单元测试的过程是:构造测试样例=>传入进Core模块=>检查返回的单词链的长度与内容是否正确。

其中,我们将后两步独立出来,封装进了testutil的两个函数中。

两个函数分别是:

void testRight(char* words[], int words_len, char* res[], int res_len, bool is_max_char, char head, char tail, bool enable_loop);
void testRightMulti(char* words[], int words_len, vector<char**> res, vector<int> res_len, bool is_max_char, char head, char tail, bool enable_loop);

两个函数的区别在于testRightMulti允许符合要求的最长单词链有多条,Core模块只要返回其中一条即为正解。

值得关注的是enable_loop参数。
当enable_loop为假时,会按索引序比较正解与Core返回的解;
当enable_loop为真时,只会进行无序比较。

作为展示的一个简单的测试样例:

TEST_METHOD(simple)
{
	char* words[] = {
		"hello",
		"world",
		"ofk",
		"kw"
	};
	char* res[] = {
		"hello",
		"ofk",
		"kw",
		"world"
	};

	testRight(words, 4, res, 4);
}

我们构造测试样例的方式有以下四种:
a. 分析作业要求,找出边界条件,构造边界样例。
b. 根据算法的搜索方式的性质,构造针对性样例。
c. 使用简单算法自动生成大样例,构造压力样例。
d. 针对可能被抛出的异常,构造异常样例。

a. 边界样例

我们首先细读作业文档,从中划出可以得出边界条件的语句,然后针对该语句构造边界样例。这一过程在demand_analyze.md的前半段被体现。摘取其中一段:

  • 单词链至少两个单词,不存在重复单词
    • 构造一个没有任何两个单词能连上的情况
    • 构造有多个重复单词的words
    • 构造一个首尾字母相同的单词

b. 针对性样例

在完成算法编写后,针对算法中可能存在的分支、迭代,构造针对性样例试图去覆盖,检验是否如预期那样执行。这一过程在demand_analyze.md的后半段被体现。摘取其中一段:

  • -c
    • 是唯一的单词数量最长也是字母数量最长
    • 是单词数量最长中的一个,但是是所有单词数量最长中的字母数量最长的
    • 不是单词数量最长的,但是是字母数量最长的。
    • 是字母数量最长中的一个。

c. 压力样例

我们设计了一种简单的算法来自动生成大的测试样例。我们称这种算法为PyramidGenerator。

算法的基本思路是构造一个最多只有26个非根节点的树,且该树具有最长深度的节点有且仅有一个。

如图构造树,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个字母,每条边表示以起点为首字母、以终点为尾字母的一族单词。由此,每条边上都可以生成无数单词。
而如果我们控制root-t-e-o这条路径上的每条边都只生成一个单词,例如:tme-ego,那么该路径的单词连起来就是唯一最长单词链。

通过使用PyramidGenerator,我们可以生成任意大小的无环测试样例。

d. 异常样例

我们简单地针对Core执行中会抛出的异常构造对应的样例,当该样例被输入后,尝试捕获异常。

9.

计算部分一处异常处理,当没有启用-r功能却检查到有环图时将抛出异常w_c_h_t_ChainLoop,以下代码的判定条件是该边的终点已被走过,同时没有开启-r,同时不是自环。

	if (isUsedPoint[iter.next] && !isEnableLoop && point != iter.next) {
		throw w_c_h_t_ChainLoop;
	}

另外也需要考虑对Core的单元测试异常抛出,其实以下异常在程序作为整体运行时不会抛出:
传入的尾部要求是否合理:

	if (tail_input != 0 && (tail_input < 'a' || tail_input > 'z')) {
		throw para_tail_error;
	}

传入的头部要求是否合理:

	if (head_input != 0 && (head_input <'a' || head_input > 'z')) {
		throw para_head_error;
	}

传入的enable_loop是否合法:

	try {
		isEnableLoop = enable_loop;
	}
	catch(...){
		throw para_loop_error;
	}

传入的input数组里面是不是的确有num个值:

	for (i = 0; i < num; i++) {
		try {
			CreateMap(input[i], isGetMaxChar);
		}
		catch (...) {
			throw para_input_error;
		}
	}

传入的res是否能接受结果:

	try {
		for (auto iter : maxPath) {
			char *new_str = new char[iter.length() + 2];
			// std::cout << iter << " ";
			for (unsigned int j = 0; j < iter.length(); j++)
				new_str[j] = iter[j];
			new_str[iter.length()] = '\0';
			result[i] = new_str; // TODO release such memory
			i++;
		}
	}
	catch (...) {
		throw para_res_error;
	}

传入input输入字符串是否包括非法字符(在创建图时统一抛出异常):

	int ChainSolver::CreateMap(char *c_s, bool isGetMaxChar) {
	try {
		...
		...
		...
	}
	catch (...) {
		throw create_map_error;
	}
	return 0;

10.

界面分为三个组成部分:
a. UIUtility: UI共通的代码的集合
b. cmdUI: 基于命令行实现的UI
c. MFCUI: 基于MFC实现的GUI

a. UIUtility

因为无论是命令行实现还是MFC实现,只要是UI界面就会有部分共通的逻辑需要处理。
所以我们将这部分逻辑抽离出来,编译成UIUtility.dll。

实际被抽离出来的逻辑为对文本输入进行分词,得到英语单词数组的部分。我们将其称为StreamReader,它接受一个输入流,输出对应的单词数组。
为了方便调用,我们也提供了一个作为StreamReader的封装的FileReader,它接受一个文件名,并将该文件的输入流作为StreamReader的输入。

StreamReader的具体实现是从流中逐字符读取,自身维护一个临时单词与单词数组。

  • 当读到非英文字母时,检查临时单词的长度,若非空,则将临时单词加进单词数组中,然后清空临时单词,否则什么也不做。
  • 当读到英文字母时,简单地追加到临时单词的最后。

b. cmdUI

这部分实现了以命令行参数为用户输入的用户界面。

对命令行参数进行解析的工作被抽离出来在CoreSetting中被实现。CoreSetting会检验参数的合法性,并解析它的含义。
cmdUI的主程序就可以使用CoreSetting解析出来的结果做进一步的操作。

之后主程序简单地调用Core模块,然后将结果输出至文件即结束程序。

c. MFCUI

这部分实现了基于MFC实现的GUI。

按照作业要求,GUI实现需要

  • 直接输入与文件输入两种输入模式
  • 选项选择的功能
  • 直接打印出结果并提供导出到指定位置的功能

我们的设计中,整个界面分为4块:

  • 输入

    通过两个单选按钮来控制输入方式。对于直接输入就直接用一个文本框接收输入,对于文件输入就提供一个地址输入栏和文件打开按钮来让用户给出文件地址。

  • 选项

    选项分为三组。对于-w, -c这组,使用单选按钮保证用户只可以选取其中一个按钮。对于-h, -t,使用勾选框来控制是否添加,同时给出一个只接受一个英文字符的文本框来接受指定字母作为参数。对于-r,简单地使用一个勾选框来表示是否启用该参数。

  • 运行

    运行包括程序的执行与程序的关闭两部分。也就是Run和Cancel两个按钮。当用户点击Run时,程序将会读取输入和选项中的数据,并检查数据合法性,之后委托给Core执行,最后将返回的结果填充进输出部分。当Cancel被点击时,简单地结束程序的运行。

  • 输出

    输出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打印显示,当Run被点击,并且数据被顺利处理以后,返回的结果会直接打印到一个文字框中。第二部分是导出,类似于输入部分的地址选择,我们也提供了接口供用户选择输出文件,并提供Export按钮来执行导出功能。

大部分代码都是简单显然的。值得一提的是选项中的-h, -t所使用的文本框的实现。我们的做法是,每当文本框内容被改变,检查文本长度,若大于1,则截断前面的,只留下最后一个字符。然后检查该字符是否为英文字母(大小写无所谓,自动转化成小写字母),若非英文字母则忽略。

11.

UI模块的设计已在10中详细描述,此处不重复。

模块的对接方式

我们将Core模块作为一个独立的dll抽离出了代码。我们准备了一个导出类Core来作为Core模块整体对外的接口,UI模块可以通过简单地调用这个Core类的静态函数来调用Core模块。

在UI模块调用dll模块时,我们采取的方案是隐式调用。为了支持这样的做法,我们在UI模块的附加依赖项中加入了Core.lib,并且将Core.dll和UI模块的可执行文件放在了同一个文件夹中。

关于具体函数接口,我们只是简单地按照作业的要求实现了Core的接口。接口函数内部会建立ChainSolver类来执行真正的计算过程。当然,这对UI模块而言是透明的。

实现的功能

cmdUI

对于cmdUI,它能解析命令行参数并输出结果至solution.txt中。

例如,命令行参数如下:

运行后的控制台显示:

同时,BIN目录下产生输出文件solution.txt:

而如果参数不正确,例如下图的非法参数-k:

则会提示错误,并终止程序:

MFCUI

对于MFCUI,它能提供一组控件来让用户输入,并提供一组控件来让用户得到输出。

例如,执行后用户界面如下:

用户可以通过这部分来选择输入模式,上面的是直接输入文本内容,下面的是选择文本文件作为输入:

可以通过这部分来控制选项:

可以通过这部分来查看输出并选择文件来导出:

例如,如下作为输入:

点击Run后就会得到如下输出:

点击Open选择导出文件:

再点击Export执行导出,如果成功就会有如下提示:

如果选项不正确,例如下图的明明勾选了-h,却没有给出对应的首字母:

就会给出报错提示:

12

我们两人的结对一直紧紧围绕邹欣老师《构建之法》一书的要求:

在结对编程模式下,一对程序员肩并肩、平等
地、互补地进行开发工作。他们并排坐在一台电
脑前,面对同一个显示器,使用同一个键盘、同
一个鼠标一起工作。他们一起分析,一起设计,
一起写测试用例,一起编码,一起做单元测试,
一起做集成测试,一起写文档等。

我们两人在此次结对编程之前就已熟识,这次结对编程的任务也必然是无缝衔接般地完成。在结对的过程中我们大部分地代码都是坐在一起完成的,一起分析一起设计。当然第一次尝试这样的编程方式也会带来很多疑惑,比如编程一方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而且较为复杂的构想,比如在计算核心的部分是否需要将字符串进行哈希编码,此时需要另一方加入思考博弈,这样的过程很有趣不过也很花时间。

总的来说,我们觉得结对编程是个高强度、注重思维碰撞的编程方式,和传统那种“各自码各自的代码再push”的方式,结对编程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实时性的交流和code review,这是一种非常敏捷的软件开发方式。

13.

结对编程的优点:

  • 互相监督。编程是一件需要思考的工作,思考就会想偏,也就是所谓的发呆,我觉得这是任何思考工作都很难避免的情况。当然,这是指独立思考的时候。复数的大脑一起思考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互相打扰。通常而言,打扰是一件坏事,但那是因为通常的打扰都和现在该做的事情有较大偏差。但是结对编程的过程中不一样,就好像是在荒野上想沿直线行驶那样,独自行驶的话,稍微歪一点以后就很难找回原来的方向了,但结对行驶的话,可以互相参照,互相提醒,更容易沿着原定的方向行走了。
  • 更容易发现问题。写high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和上点中提到的差不多,独自思考的时候也很容易陷入深度的思考。也就是说思考很容易丢失广度,毕竟我们每个人的视界是有限的,当专注于一个点的时候就很难顾全其他方面,而同行人往往不至于和自己陷到同样的深度。
  • 两个人一起猝死总比一个人猝死来得舒服。特别是面对的问题是一样的的时候。

结对编程的缺点:

  • 效率低下。虽然和优点中的互相监督有点矛盾,但这里我们假设两者都是非常成熟的软件工程师,他们都可以做到基本不发呆。那样的话,一人看、一人写就损失了一半的工作效率。
  • 需要共通时间。要结队编程就需要两个人那个时间都有空,这在通常的公司里面是可行的,但对于自由选课、自主安排时间的学生而言是略显稀有的时间。

搭档的优点:

  • 敢想。他第一次和我说“助教没说过不能多线程吧”的时候我笑出了声。
  • 执着。我已经双手高举,想要放弃100单词跑-r了,他还和我说“我再试试”。
  • 温和。我说话比较直来直去,有时候交流工作时候还会使用祈使语气,他并没有对此表示反感,而是温和地进行交流,同时也会提出自己的看法。

搭档的缺点:

  • 过于自谦。有的时候他看到我代码里哪里看不懂,他不会提出问题,而会觉得是因为自己菜而看不懂,但事实上我希望他能指出哪里不懂,那些地方可能是我写得不够好的地方。

交换模块

我们和马振亚&马浩翔组交换了模块。

名字 学号
马振亚 16061109
马浩翔 16061097

我们的界面模块、测试模块 + 他们的核心模块

因为我们两组都将Core模块封装成了dll,所以交换过程非常简单便捷。他们将他们Core的dll, lib, h文件给我们,然后我们调整了一下编译选项、调用关系就可以方便地使用他们的代码。

衔接过程最大的不顺利是因为我们仿照了作业示例中的那样将Core类的所有方法都声明为静态方法,而他们组选择的是将接口声明为Core类的成员函数。所以我们不得不修改我们的代码去符合他们组的接口要求。

另一个不顺利是因为他们组是直接在Core类中实现了算法,所以他们的Core.h中包含了一些运行需要的库函数的头文件。而在我们的机子上,他们所需要的stdc++.h头文件并不存在,所以我们不得不删去这句,再包含vector和map来满足编译需求。

衔接完成后在测试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同。主要是需求理解的不同,对于他们的Core模块而言,空输入、空输出都是会抛出异常的、不合法的,但对于我们的程序而言,这些都是合法的。

posted @ 2019-03-14 16:24  青所  阅读(394)  评论(2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