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日常】关于内容类产品逻辑再思考

我把产品的类型分为三种:内容类,工具类和游戏类,之所以这么分,是基于产品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大致如下:

内容类:内容与用户的关系,大体上可以分为用户生产、浏览和消费内容,这类产品的核心就是以优质内容服务用户。内容是指广义的内容,电商的内容是商品,资讯的内容是新闻,音乐的内容是音乐...社交类产品主要是做广告投放,比较特殊,用户是平台方,内容是用户,比较绕,以后细说。

工具类:很好理解,为用户完成某项特定的任务。高效和直观是做好工具类产品的两个核心纬度。

游戏类:忘记现实世界吧,让我专心打怪升级。沉浸感和永不停息的激励是做好该类产品的两个核心纬度。

 

 

在推文《一文读懂互联网与电商逻辑》中,已经初步探讨类每一家电商产品都在做的一件事,那就是通过高效率的匹配供需信息来实现交易的最大化。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话,资讯类,音乐类等所有以某一条内容为最小单位的产品都是如此:通过高效率的匹配供需信息来实现用户需求来实现产品价值。

 

此类产品从本质上来说是信息的传递行为,其安身立命的核心是匹配效率,做好该类产品只需要三个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投其所好。关系图如下:

 

物以类聚

相同或相似的内容要聚关联在一起,以便于恰如其分的展示。首先所有的商品标题都要有一个统一的命名规范,以便直接(关键字)或间接(基于关键字与全文档的关系)检索,比如说洗发水,你肯定不能命名为穿着优衣库秋裤手持iphone x青春美少女专用的洗发水吧?不过,淘宝上杂牌商品傍品牌大腿为自己拉流量的命名方法倒是见怪不怪了。但是作为自家平台,你要为用户的搜索结果崩溃负全责。

其次针对这个商品之间的关系进行关联,同品牌,价位区间,类型,社会热度等,这对操作人员提出了很高专门业务背景和经验门槛。

 

人以群分

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人物画像,每一个产品的用户都是一个或多个标签,这些标签通常来自于用户的属性数据-个人资料和用户的交互行为数据如收藏、喜欢、创立歌单、技术埋点以及购物历史等来构建用户画像——刻画出这个人喜欢的品牌、分类、购买力、喜欢的风格、性别,点餐口味、音乐风格、关注领域等,并且持续不间断、多方位的收集个人信息直至比你自己还了解自己。这是完全可能的,只要各平台数据共享,即刻呈现出有血有肉的你,今天下午你要去做什么的你。极致化的人以群分,最小单位可以精确到一个群是一个人,当然这需要持续不断不的用户数据收集。

 

投其所好

就是配合用户和物品的属性,建立对应关系,给用户看他想看的内容这是推荐、搜索结果呈现乃至广告投放的最高境界。精准投放的依据就是前两个阶段所做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做好这两个阶段,才是一个产品真正随心所欲的时候。做到这一步并不容易,需要海量数据的支持,没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基础设施的构建,就暂时放弃投其所好吧,好的产品一定是掩盖技术的,秀技术的产品收获的只能是尴尬,真正的p s高手,绝对不会让你看出ps痕迹,只有初学者才会跟你秀技术:哎,你看出我用了某某滤镜了吗?

 

​后记:

内容类产品是一个分发过滤的品台。现阶段的内容类产品,缺的不是内容,而是契合用户口味的好内容,一个好的产品,必定是克制的,不能随便就把各种垃圾内容肆无忌惮的塞给用户。以价值输出为出发点多做筛选,做列表,做内容软植入,都是不错的方法。

尽管如此,还要看到用户的杂食性,好奇猎奇心,人总是对充满未知和随机性的内容保持着敏感,切不可一条道走到黑,反而忘记了产品的最佳状态是什么。

posted @ 2017-12-25 16:51  子非明  阅读(48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