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感应用分析精粹》创作者自述:序章
Hello,大家好,不知不觉,从2018年撰写第一本《电容应用分析精粹:从充放电到高速PCB设计》(以下简称“电容”)到2023年的第5本《PADS PCB设计指南》(以下简称“PADS”)已经过去了5个年头。个人觉得,行文组织与图书架构能力有点长进,文笔与文风也还算比较满意。当然,遗憾还是有的,每当看到图书中出现一些低级纰漏时,心里就会莫名地难过!怎么当时审核的时候没看出来呢?怎么怎么怎么怎么巴拉巴拉?……唉~~。虽说图书有纰漏总是难免,但是哪个作者希望看到纰漏呢?
然而,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一方面,将已经发现的纰漏更新到勘误贴或勘误表,另一方面,在新书审核中打起十二分精神,尽量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继往开来方为正道。
如果以五本书作为写书计划,那么《电感应用分析精粹》(以下简称“电感”)将是第二个五本计划的第一本书,其也是所有书中我最重视的,为什么呢?当然是因为其中的核心思路。我之前早就已经提过,电感是神秘的,也不容易被大多数人理解,而敝人恰好机缘巧合参透了一些(不要打我,真想打我,看完书以后再打不迟,都是成年人,大家讲道理嘛~~)。
可以这么说,对于之前写的5本书(包括后续可能要写的运放、射频电路、高速数字设计、场效应管等等图书),咱在写作过程中主要工作是:根据自己对主题的理解组织一条新思路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以一种区别于传统教学的方式展现出来(在此基础上,把文笔与图片弄好点,大致就如此了)。但是,《电感》中却存在一种贯穿全书且以往未曾被人提及的核心思路,非常有助于提升工程师理解磁性元件应用与设计的层次。简单地说,相对于以往其他作品,《电感》一书中存在更多可供敝人发挥之处。
有些人可能早就想问个问题:你写的书怎么软件与硬件都有丫,难不成是全才?
抱歉,我不是!软件开发并不是偶的本职工作,至少公司项目中不存在我开发的软件。偶就是业余时间喜欢鼓捣,刚毕业那几年精力旺盛(严肃表情~~),STC、AVR、STM32单片机都用过(期间还买过一个S3C2440开发板,但没深入学习)。咱学习单片机不追求高性能,用的都是主流型号,学习资料都很丰富,上手并不难。之后使用单片机基本都是吃老本了,因为所有精力几乎都放在硬件方面,但想用单片机的时候也随时可上手。
其实我写的书看似软硬都有,但主旨都一样:提取话题相关知识之间的关联,并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换句话说,用自己领悟的思路重新组织话题相关的知识(这种思路必须要有独到之处,如果没有,不如不写)。如果只是简单机械地整理知识,说实话,对个人而言,没什么意义!为什么要写《显示器件应用分析精粹》(以下简称“显示器件”)呢?因为有段时间对显示屏相关的话题很感兴趣,所以进行了相对深入的学习与研究(尤其是LCD),又由于有Proteus与VisualCom这种合适的演示工具,这对我来说简直是天赐良机。机会稍纵即逝,因此就萌生了撰写一本以LCD与LED为主的图书(VFD、OLED、EPD也是相通的)。
图书中的代码只是一种辅助工具,咱用代码配合Proteus与VisualCom实际驱动并演示一下效果,读者才能够直观感受并有助于学习,因为一本偏向应用的图书不能只讲原理,最起码得弄个演示效果。换句话说,代码的目的是为了验证前述内容,本质上也是为硬件知识与图书体系服务(而不是为了教读者学习编程),同时也可以加强图书的思想纵深。当然,为了降低学习门槛(使得不熟悉单片机的读者也能够轻松看懂),《显示器件》中的驱动代码都是最简单的IO操作,未涉及即便相对比较简单的定时器或其他控制器。
为什么要写《USB应用分析精粹》(以下简称“USB”)呢?因为USB规范足够复杂,而且与硬件控制器的关联也密切(硬件控制器与USB规范可以对照理解),如果能够从最底层电平往上打通到应用层,这本身就是一份很有挑战性的工作(that's my type~~)。当然,图书中的代码同样只是一种辅助工具,《USB》里面的代码都是基于应用非常广泛的官方例程,相关的资料非常丰富,学习起来困难更小。当然,我的主要目的是阐述USB规范,而不是为了教读者学习编程。至于Windows应用程序方面嘛,我在大学就学过MFC(也就只会这个),弄个Demo完全没压力。
总的来说,一个主题是否会被我写成书,需要满足两点,其一,市面上缺乏主题相关的好书(满足此点的主题到处都是),其二,存在优秀的叙述思路。也就是说,不是咱心血来潮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也没这能力不是,神仙应该可以),必须对某主题有一定独到或深刻的理解(通常至少有数年实践工作的积累,纯粹纸上谈兵能透彻阐述某个主题?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对学生可能有点用,对工程师屁用没有),这才是优秀叙述思路的保障。还是那句话,如果没有好的思路,还不如不写。
就如同婚姻一样,这本书是两个人写的,如果只是为了结婚(或别人的看法)而与灵魂契合度较低的人走进围城,几乎很容易可以预测这本书大概率会很普通(甚至可能很糟糕)。既然如此,为何要写呢?人活着还是要有点追求,要么不写,要写就写好书,一个道理(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从写作角度来看,个人对工具类性质的东西不太在意,而更关注思路方面的东西。比如,《USB》是我阐述USB规范的方式,别人没有用过。如果让我写一本关于单片机(工具)的图书,兴趣真不大,像《USB》那样专门针对某个控制器写一本书倒可以考虑。
当然,《PADS PCB设计指南》是个例外,因为PADS使用得比较久,而且经过多年业余时间的持续撰写积累了较多书稿,所以就顺理成章出版了,也是偶极为满意的一本工具书(基本上完整表达了我对PADS的所有认识,体系很全,阐述详尽,实用技巧也很丰富,编排架构不同于市面其他图书,对新手与有经验的老手都适合)。如果现在从零书稿让我写Altium Designer或Cadence Allegro相似的图书,抱歉,我要洗洗睡了,不要拦着丫!
有些人看偶时不时发布几篇关于一些技术学习或感悟的文章,到底啥目的呢?
这些文章跟公众号的主题“技术学习与传播”当然存在一定关联(包括技术或非技术),但不是为了说服大家而发布,主要还是为了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能力以及提升自己的笔力(对写书有好处,个中奥妙暂且按下不表)。也正因为如此,有人不同意其中的观点再正常不过了,个人也并不在意。对咱来说,负面与正面留言都一样,我全将它们加入到精选(这样才能让大家看到),只要不涉及政治或不当言论(广告也不行丫),因为咱不是人民币的化身,做不到让每个人都满意。如果非要问我的态度,那就是:我只看看,不说话,哈哈~~
“笔力”是什么呢?通俗地说,就是作者精准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的能力,以便让读者轻而易举地心领神会。就像写小说一样,能否让人入迷也是”笔力”的一种表现。技术类图书写作何尝不需要笔力呢?那如何能确定”笔力”正在提升呢?纯粹一直写书并不容易体现出来,因为这个过程很长,持续发表一些小文章则相对比较容易。咱间或也会翻翻几年前自己写的文章(技术或非技术的),有的现在看了有点发笑,有些不严谨的小错也看到了(但是,不改了,小纰漏就相当是纪念写作历程吧,一般也不影响阅读,收录到图书中时会进行更正),就像我现在看《电容》一样,个别章节不太满意(这也坚定了后续重写的信念)。
有些人可能会想问:为什么这么喜欢写书呢?
这个问题其实没必要回答,因为每个人想要做的事情不一样。但如果非要回答,因为写书是我最在意的事情。我就想在死之前把自己的一些领悟(包括技术的或非技术的)通过文字的方式展现出来(出版当然最好),余生别无他求,就这么简单!
更具体点讲,我最希望看到下面这一幕:
一个人正在看我写的书,忽然间起了“这书谁写的呀,还有点可取之处”念头,然后翻了一下封面,“龙虎”两个字映入眼帘……言归正传(doge~~),《电感应用分析精粹》具体有何独到之处呢?且听下回分解......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