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B应用分析精粹》已经交稿,《PADS PCB设计指南》开启新征程

Hello,大家好,本人已经与电子工业出版社签订了《USB应用分析精粹:从设备硬件、固件到主机端程序设计》(以下简称“USB”)出版合同,并已于日前交稿,接下来又要开启下一本图书撰写的新征程了,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先将《PADS PCB设计指南》(以下简称“PADS”)纳入规划当中,全书预计30万字,600页左右。

 

 

                       

有人可能想说:不是说不写软件平台相关的图书吗?可不要食言哦,我会鄙视你的。其实,《PADS》并不是现在脑门一热才想到要撰写,早在十年前就已经开始并完成了约10万字的稿件,当时还初步接触了编辑,只不过由于工作原因不了了之了。当然,以现在的眼光看来,这些稿件已经严重不符合咱的创作要求,而且很多地方还出现了错误(毕竟是个半成品),需要大幅度进行结构重新编排,也正因为如此,公众号中只有少数章节还保留着,但是新规划的《PADS》将会完全不一样。

 

《PADS》的最初思路来源于我早期编写的文档《PADS功能使用技巧》,至今仍然在网络上大量转载,公众号中也进行了发布。关于这篇文档还有一个小插曲(很久前的事了),某次在群里说这篇文档是我写的,有人质疑道:这是陕西某个大学老师写的,怎么说是你写的?一脸的鄙视,哈哈。我当然没再回应,没必要争辩。

 

 

我跟编辑谈起这本书的构想时说过:PADS》之后再无PADS类图书。虽然是有点搞笑性质,但坦率地讲:我可以做得到,这也是我的目标。从毕业参加工作到目前一直都在使用PADS(有些项目也会用到AD或Allegro),也陆续浏览了一些PADS方面的图书(自己反正没买过,图书馆里有),从一名作者的角度来看,目前还没有看到符合个人创作要求的同类图书,因为价值输出非常有限(或者说,翻译帮助文档就是这些图书输出价值的主要方式)。

 

在我看来,不管撰写什么类型的图书,都要写不一样的。如果把图书撰写成跟帮助文档(或规范、标准)差不多,读者有什么理由买你的书呢?读者买书其实就相当于花钱买作者的思想与经验,缺乏这些东东又能有什么价值呢?即使读者买了你的书,也是差评如潮,意义又何在呢?(当然,很多作者并不在意,只要到了腰包就行了),就如同从网络上复制内容发布文章(再加“侵删”两个字)一样,咱做不出来,因为没有意义!

 

我在《USB》中花费了将近2万字篇幅深入阐述报告描述符,为什么呢?因为报告描述符是HID设备中最难理解的一个描述符,至少还尚未看到有深度解读的资料,这2万字的篇幅就是从根源去寻找报告描述符的设计思想,也惟有如此,你才能真正理解如何去分析或设计报告描述符。可以这么说,咱写书最自豪的地方在于:能够把很多看似没有关联的内容串联起来,做到了别人没有做到的事情。写作(或做任何事)就是要做好别人做不到、或不想做、或做得不完美的事情,这样才能与其它人区分开来。

 

咱写书跟大多数其它人不一样,别人写书总是喜欢省略很多关键的东西(或者说,作者以为读者会知道,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咱却喜欢把书写得很详细(因为需要时刻站在读者的角度去考虑可能遇到的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对于PADS Layout的选项参数,有些图书仅花了几页就讲完了,基本上对话框截图占用的篇幅远比文字要多,咱却不一样,一个对话框中的一个标签页就花了几页。有人可能会说:这不是凑篇幅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的目的是要讲清楚每个选项存在的意义,包括参数设置后会具体怎么样影响PCB设计,背后有没有理论知识,涉及哪些标准等等(咱就偏向于以这种思维写书,能够让图书不那么扁平化,当然,花费的心思会大得多,但绝对是值得的),而不是简单地像翻译帮助文档一样机械地说: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

 

在封面宣传方面,咱也力争尽量客观(不夸大事实)。例如,咱从不以“提供技术支持”或“一对一解答”等方式推广图书,对任何以类似方式宣传的真实性也都持保留态度,为什么呢?之前在某个发布的文章中就提过,写书得到的可以忽略不计,以100元定价、10%版税为例,每卖出一本书,作者所得还不到10元。作者拿10元就会提供技术支持?我不知道你信不信,反正我是百分之无穷大不信,因为任何不遵循“等价交换原则”的宣传方式都值得质疑一下。

 

图片

以个人愚见,图书写作还是要回归“正途”,图书销售宣传可以有一定的新意,那是市场运营的事,但作者本身应该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内容打磨方面,有诚意的作者决不会在图书本身的价值输出方面打折扣。咱的图书就在序言挂了一个公众号二维码(有用的一个就够,没用的再多也不顶事),但读者关注与否并不会影响图书完整的意图表达,因为干货都已经在图书中(除非一些比较烦琐,或与图书主题不太相关的内容才会顺便放在公众号),本人也从来没有承诺过提供技术支持或一对一解答之类的服务,因为百分之无穷大做不到!

 

咱从来不加读者的微信(不管是来膜拜还是吐槽的),只是一门心思把图书写好,为了就是一个目的:确保创作的图书对得起定价(尽管定价不是由我决定的,但再高能有多高)。这样即便咱其它什么都不做,图书本身的价值输出已经对得起读者的付出。咱从不奢望自己的图书能够在一上市就售罄,而更希望在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以后,还会有人因为图书的价值输出而陆续购买,要的就是细水长流,这才是口碑的体现(烂书也许会因为夸大事件的宣传而销量很好,但读者买到后不会推荐给身边的人,以后也基本上没人提及了,时间是个好东西)。

 

最后,还想提一下有些粉丝的一个小疑问:《三极管应用分析精粹》与《显示器件应用分析精粹》分别是在2021年3月与10月出版的,这种速度能保证质量吗?这其实是对图书出版流程的误解,出版时间差并不等于撰写时间。其实《三极管》早在去年(2020年)3月就已经交稿了,但是电子工业出版社花了一年的时间才完成出版,这一年的时间就撰写了《显示器件》,而《显示器件》是在今年(2021年)4月交稿,但是由于机械工业出版社的速度快,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出版了,以快打慢,所以才造成一年出版两本著作的现象。也就是说,通常撰写一本图书需要1年左右的时间,速度太快是很难保证质量的。

 

posted @ 2021-11-12 10:28  阳光&技术  阅读(25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