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语言中随机数的生成
C语言提供了一个函数叫rand,该函数可生成随机数,函数原型如下:
int rand (void);
rand函数会返回一个伪随机数,这个随机数的范围是在0~RAND_MAX之间,RAND_MAX的大小是依赖编译器上实现的。
rand函数的使用需要的头文件是stdlib.h
下面测试一下rand函数,进行多次调用,产生6个随机数。
#include<stdio.h>
#include<stdlib.h>
#include<time.h>
int main()
{
printf("%lld\n", time(NULL));//时间戳
int r = rand();
printf("随机数1:%d\n", r);
r = rand();
printf("随机数2:%d\n", r);
r = rand();
printf("随机数3:%d\n", r);
r = rand();
printf("随机数4:%d\n", r);
r = rand();
printf("随机数5:%d\n", r);
r = rand();
printf("随机数6:%d\n", r);
return 0;
}
第一次运行结果:
第二次运行结果:
第三次运行结果:
可以看到虽然一次运行产生的六个数是相对随机的,但是第二次运行产生的结果却和上一次的一模一样。问题出在哪呢?
其实在文章开头我们就提到了,rand函数生成的随机数是一个伪随机的数。rand函数是对一个基准值进行运算生成的随机数,之所以前面每次运行产生的随机数序列是一样的,是因为rand函数生成随机数的默认基准
值是“1”。如果要让每次运行生成的随机数序列不同,就要让基准值改变。
C语言中又提供了一个函数叫做srand函数,是用来初始化随机数的生成器的,srand的原型如下:
void srand(unsigned int seed);
程序在调用rand函数之前先调用srand函数,通过srand函数中的参数seed来设置rand函数生成随机数时的基准值,只要基准值在变化,每次生成的随机数序列就会变化。
在程序中我们一般是使用程序运行时的时间作为基准值,因为时间是在一直变化的。
C语言中有一个time函数,就可以获得时间,time函数的原型如下:
time_t time(time_t* timer);
time函数会返回当前的日历时间,其实返回的是1970年1月1日0时0分0秒到现在程序运行时间之间的差值,单位是秒。返回的类型是time_t类型的,time_t类型本质上就是32位或64位的整型类型。
time函数中的参数timer如果是非NULL的指针,函数也会将这个返回的差值放在timer指向的内存中带回去。
如果timer是NULL,就只返回这个时间的差值。time函数返回的这个时间差也被叫做:时间戳。
time函数需要头文件time.h
如果只是让time函数返回时间戳,就可以这样写:
time(NULL);
所以可以将上面随机数的生成的代码改写为:
#include<stdio.h>
#include<stdlib.h>
#include<time.h>
int main()
{
printf("%lld\n", time(NULL));
//使用time函数的返回值作为基准值
//需要将time函数的返回值进行强制类型转换,转为unsigned int型
srand((unsigned int)time(NULL));
int r = rand();
printf("%d\n", r);
r = rand();
printf("%d\n", r);
r = rand();
printf("%d\n", r);
r = rand();
printf("%d\n", r);
r = rand();
printf("%d\n", r);
r = rand();
printf("%d\n", r);
return 0;
}
此时我们再次运行
第一次运行结果:
第二次运行结果:
第三次运行结果:
可以看到生成的随机数序列不再一样。
(注:srand函数是不需要频繁调用的,一次运行的程序中调用一次就够了)
设置随机数的生成范围
如果要生成0~100之间的随机数,方法如下:
int r = rand() % 100 + 1;
//%100的余数是0~99,再进行+1,范围为0~100
如果要生成100~200之间的随机数,方法如下:
int r = 100 + rand() % (200 - 100 + 1);
//余数的范围是0~100,再进行+100,范围为100~200
如果要生成a~b之间的随机数,方法如下:
int r = a + rand() % (b - a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