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阵代数的 Burnside 定理

我们详细重述并证明 中的 Burnside 定理及其相关推论.

下面设 V 是复数域 C 上的有限维线性空间,B(V)V 上的线性变换代数;IB(V) 的单位元.

Burnside 定理证明较长.为使逻辑顺畅,先做一些准备工作.

Lemma 1 AB(V) 上的乘法半群,若 A 不可约,则对任意非零的 xV,都有 Ax:={Ax:AA}=V(此时称 xA 的循环向量).

Proof. 首先 A{0},因为任何 V 的子空间都是后者的不变子空间.

  • 注意到 KerA:=AAKerAA 的一个不变子空间,而 A 不可约,故 KerA={0}V.因为 A{0},后者不可能发生,故 KerA={0}
  • 注意到 Ax:={Ax:AA}A 的一个不变子空间,而 A 不可约,故 Ax={0}V.由 x0KerA={0},前者不可能发生,故 Ax=V

Remark. 事实上 B(V) 上半群的可约性等价于其线性生成的代数的可约性,见 , Definition 2.1.1

Corollary 1 VV 的对偶空间.设 AB(V) 上的乘法半群,A:={A:AA}A 的对偶线性变换构成的集合(显然它也是个半群).若 A 不可约,则对任意非零的线性函数 φV,都有 Aφ:={Aφ:AA}={φA:AA}=V

Proof. 定义 Aφ 的 annihilator (Aφ)0:={xV:(Aφ)(x)=0}.由 dim(Aφ)0=dimVdim(Aφ) Aφ=Vdim(Aφ)=dimVdim(Aφ)0=0(Aφ)0={0} 由 annihilator 的定义和 Lemma 1(Aφ)0={0}(Aφ)x{0},x0φAx{0},x0φV{0}φ0 故最终我们得到 Aφ=Vφ0

若下面的猜想成立,则上述推论将具有更简单的推导.

Conjecture 1 A 不可约,则 A 也不可约.

我们暂未找到证明或证伪上述猜想的方法.

下面来证明 Burnside 定理.

Theorem 1 (Burnside 定理) B(V) 的不可约子代数有且只有 B(V)

首先说明 B(V) 的不可约性.因为 B(V)M=V 对任意非零不变子空间 M 成立,故 B(V) 不可约.下面设 A 是一任意给定的 B(V) 的一个不可约子代数.显然 A{0},原因在 Lemma 1 中已述.我们的证明分三步进行:

  1. 证明 A 中存在一个秩为 1 的线性变换 T0
  2. 证明所有 B(V) 中秩为 1 的线性变换都在 A 中.
  3. 证明任何 B(V) 中的线性变换都可被分解为若干个秩不超过 1 的线性变换的和,从而(利用代数对加法的封闭性)A=B(V)

Proof (第一部分). A{0},可以取 T0A 中的一个秩最小的非零线性变换,rankT01.考虑反证,假设 rankT02,只要构造出一个非零线性变换 SA 使得 ImSImT0,就能推出矛盾.

rankT02,可设 ImT0 中存在两个线性无关的非零向量 {T0x1,T0x2}(因此 x1x2 也线性无关).由 Lemma 1,存在线性变换 A0A 使得 A0T0x1=x2,于是 {T0x1,T0x2}={T0x1,T0AT0x1} 线性无关.这意味着 (λT0T0A0T0)x10 对任意 λC 成立,即线性变换 Sλ:=λT0T0A0T0A 非零.下面尝试从这些 Sλ 中找到我们想要的 S

  • 注意到 Sλ=T0(λIA0T0),故 ImSλImT0
  • 注意到 Sλ=(λIT0A0)T0,而 ImT0T0A0 的一个不变子空间.故可以取 T0A0ImT0 上的限制 T0A0|ImT0.设 T0A0|ImT0 有一特征值 λ0(由于 ImT0 是复数域上有限维线性空间),这样 λ0IT0A0|ImT0 就不是单射,因此也不是满射(由于 ImT0 是有限维线性空间),即 Sλ0=(λ0IT0A0)T0 不能映满 ImT0

综上 ImSλ0ImT00Sλ0A,故 Sλ0 就是我们想要的 S

Proof (第二部分). 对任意给定的某一秩为 1 的线性变换 TB(V),任取非零的 yImT,存在线性函数 φV 使得 Tx=φ(x)y,xV.已经知道 A 中存在一个秩为 1 的线性变换 T0,则任取非零的 y0ImT0,存在线性函数 φ0V 使得 T0x=φ0(x)y0,xV

综上, Tx=φ(x)y=φ0(Bx)Ay0=A(φ0(Bx)y0)=AT0Bx,xVT=AT0BA

Proof (第三部分). AB(V) 是任一给定的线性变换,任取 V 中的一组基 b1,,bn,设其对偶基为 φ1,,φn.定义关于基 b1,,bnn 个投影变换 Pk:xφk(x)bk,由对偶基性质,显然有 I=k=1nPk,于是 A=AI=Ak=1nPk=k=1nAPk 其中每一个 APk 都是秩不超过 1 的线性变换.

至此,Theorem 1 得到完整证明.

Burnside 定理可以为下面的定理提供一个较为简单的证明.

Theorem 2 B(V) 是单代数,即 {0}B(V) 是代数 B(V) 上唯二的双边理想.

Proof. 显然 {0}{B(V)} 都是双边理想.下面任取一 B(V) 上的双边理想 I{0},我们证明它不可约.任取 I 的一个非零不变子空间 M,由 M,I 的非零性和 IV 的非零性, MIMB(V)IB(V)M=B(V)IV=B(V)(IV)=V 故只能有 M=V,因此 I 确不可约.现在 IB(V) 的不可约理想,理想一定是子代数,根据 Theorem 1 就有 I=B(V)

下面的定理为 B(V) 上的全体代数自同构提供了表示方法.

Theorem 3 B(V) 上的全体代数自同构均为内自同构.即,任意 B(V) 上的自同构 φ:B(V)B(V) 都可写为 ASAS1 的形式,其中 SB(V) 为与 φ 相关的某一可逆线性变换.

将矩阵表示和线性空间的语言相结合,可以为该定理提供思路更清晰的证明.

Proof. 取定 V 上的一组基 x1,,xn,定义 Ei,j(x1,,xn):=(x1,,xn)E^i,j(i=1,2,,n;j=1,2,,n) 其中全体 E^i,jMn(C) 代表 n 阶矩阵空间的一组自然基.于是全体 Ei,j 自然也是 B(V) 的一组基.现在只需研究自同构 φEi,j 映至何处.为显式地将 S 确定出来,不妨先考虑 φ(Ei,i) 的性质.

首先指出,φ(Ei,i) 仍然是秩为 1 的投影变换,因为:

  • Ei,i 是投影变换,根据其幂等性和代数自同构保持乘法,φ(Ei,i) 也是投影变换.

  • Ei,iB(V)Ei,iB(V)1 维子空间(从矩阵表示角度考虑),因此 φ(Ei,iB(V)Ei,i)=φ(Ei,i)B(V)φ(Ei,i) 也是 B(V)1 维子空间.考虑到 φ(Ei,i) 还是投影变换,故其秩只能为 1(同样从矩阵表示角度考虑).

现在设 Imφ(Ei,i)=span{yi}.因为 i=1nspan{yi}=i=1nφ(Ei,i)V(i=1nφ(Ei,i))V=φ(i=1nEi,i)V=φ(I)V=IV=Vy1,,yn 仍是 V 的一组基.定义可逆线性变换 S(x1,,xn):=(y1,,yn).至此,断言 φ 就是 ASAS1,为此下面证明 φ(Ei,j)=SEi,jS1

仍然先看 φ(Ei,i).已经知道 φ(Ei,i) 是秩为 1 的投影变换,故 .φ(Ei,i)yi=yiφ(Ei,i)Sxi=SxiS1φ(Ei,i)Sxi=xi 容易验证 S1φ(Ei,i)S 幂等且秩为 1,因此只能有 S1φ(Ei,i)S=Ei,i,即 φ(Ei,i)=SEi,iS1

现在看 φ(Ei,j).事实上 .φ(Ei,j)φ(Ej,j)=φ(Ei,jEj,j)=φ(Ei,i)φ(Ei,j)SEj,jS1=SEi,iS1S1φ(Ei,j)SEj,j=Ei,iS1φ(Ei,j)Sxj=xi 现在 S1φ(Ei,j)S 秩为 1,且对任何 kj(S1φ(Ei,j)S)xk=S1φ(Ei,j)yk=S1φ(Ei,jEj,j)yk=S1φ(Ei,j)(φ(Ej,j)yk)=0 故可以断定 S1φ(Ei,j)S=Ei,j,即 φ(Ei,j)=S1Ei,jS

Remark. 研究 B(V) 上的自同态时,可能在应用线性变换关于其作用域 V 的性质时遇到困难.这时需要将其合理转化为 B(V) 上的代数性质,如考虑投影变换的幂等性,将投影变换秩为 1 转化为 B(V) 上的 1 维子空间等.这些技巧在证明中多次使用.

References

[1]
H. Radjavi and P. Rosenthal, Simultaneous Triangularization. in Universitext. New York, NY: Springer, 2000. doi: 10.1007/978-1-4612-1200-3.
[2]
S. Axler, Linear Algebra Done Right. in Undergraduate Texts in Mathematics. Cha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5. doi: 10.1007/978-3-319-11080-6.
posted @ 2024-01-21 08:26  sun123zxy  阅读(2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