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入尘烟》观后感
《隐入尘烟》
首先说一下这部电影对于不同阶级的观影感受。对于大多数出身于农村的人,那么感受会更加的深刻,大赞这是一部好片,并深深的回味,留在以悲剧的结尾难以释怀,深深的同情主人公;但如果是出身衣食无忧的、从未受过苦的有钱阶级,那么大多数会觉得也就这样吧,没啥好看(很善良的除外)。
这部剧讲的是两个命运相同、性格类似的人在一起生活、彼此取暖,互相照顾的,感受生活的故事。从亲人介绍认识,由慢慢不熟悉,到相依为命.他们竭尽全力的活着,用那头毛驴,搬了三次家。搬家、拉货、播种、种地、采摘玉米、夯土坯、盖房...一步一步艰辛的活着。他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对未来的期盼。最后生病的曹贵英在去看望在外慢活得马有铁时,意外去世后,马有铁也由于生活没有了盼头,希望破灭。也跟着走了。是一部以悲剧结尾的剧情片。
- 马有铁
剧中马有铁忠厚踏实、善良、勤奋,就像他身边的那头驴,一直都在辛苦忙碌。对于周围人的使唤都毫无怨言。即使在自身百般困难的情况下,都不忘别人。在替侄子拉货出去时,也都替曹贵英蒸好了馍馍。对于自己的女人,每次都将她放在自己的车上,而自己走路,怕压坏驴子;睡房顶时,用腰带系在曹贵英身上,怕她掉下去;自家鸡蛋下的第一个蛋也是先给生病的曹贵英吃;当大雨倾盆而下,在护土坯的同时,也不忘保护自己的女人;在玉米田里抓到的鱼,也是首先给自己的女人吃;当自己的女人身上很痒,起麦疹子了,就带她到小河里洗澡。他时时刻刻认认真真的活着,对于周围人的议论,他没有回答,默不作声。顺着自己的心意生活。
他活得问心无愧,不亏欠任何人的,离开的时候都坦坦荡荡。借同村人的鸡蛋他还了,赊的稻谷种子他还了,用别人的牛粪他用面粉偿还了,甚至张有福儿子给他买的衣服钱他也还了...他问心无愧的走了,喝下那瓶农药,躺在床上,他没有亏欠任何人,就这样他离开了。我想,正像肯尼迪所说,问心无愧是他稳定的报酬。从出生到死亡,没有拖欠任何人。
- 曹贵英
剧中曹贵英也是慢慢依存于马有铁的。在村民希望马有铁去献血时,首先是曹贵英说他不去,她关心他,希望他不要去。当马有铁知道可能推脱不了要走时,曹贵英也是拉着马有铁的衣角希望他不要去。当第一次抽血时,曹贵英没有吃一口饭菜,一直望着献血的那边,甚至跑到献血车上去陪他。之后的每次抽血都一直默默的陪伴在他身边
当马有铁替侄子去城里拉家具深夜才回来时,曹贵英也是一直在路边等待他回来。并且将热水捂在胸口,来来回回将水热了几次。当白天夯土坯累算了手臂的马有铁,曹贵英也帮忙揉揉,照顾着他....
剧中一幕幕的情景,只会让你嘘嘘。剧中的所透露的人性,只会让人感到寒冷。当开村会时,你看村长的说辞:“希望大家救救张有福,他现在有病了,你们去救救吧”、“关键是人家现在有了病住院了”,地主阶级不容易的时候,要求底层的人体谅他们,当底层的人民一直不容易的时候,地主从不体谅,依旧剥削。张有福需要熊猫血,听说马有铁是这种血型,村长带着大家都围到马有铁家中,希望他去献血。马有铁在村里面已经是最困难的人了,最贫穷的人了。但是村民们只是想着自己的利益,并没有体谅马有铁的不容易,也没有人替他说一句话。人性的冷漠,贪婪,无情,抵不过来自底层的最贫困的人。当第二次抽血时,看到马有铁在夯土坯,仍然叫他去抽血。知道他不去,还问上次的衣服怎么样。
在最后一次抽象时,马有铁劝说着张永福的儿子,希望他还村民们的钱。但他只是冷冷的笑了一下,走了。他并没有觉得马有铁都已经这么不容易了,没有体谅他。善良在冷血面前一文不值。甚至还被利用。 在偿还租金的时候,他对村民们仍然是在剥削,即使轮到马有铁时,还的租金,也还是如此,丝毫不顾之前的献血,也没有感恩的意思。
我想导演这里想表达的,那些不断剥削者底层的外人,就像嗜血的虫,一种恶心的虫,抽着底层人的血。从不知满足,贪婪,冷血,无情。
- 若是站在人性的角度看,所有人都为了各自的利益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人性是自私的。但是这种过度剥削,完全不顾他人的死活和感受,于没有感情的动物有何区别。在这个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弱肉强食的社会,在底层的善良老实只会成为别人的垫脚石。那些善良老实的人,不要妄想有自己的善良感化别人。对于那些享受着上层人的生活,冷血无情的人,将会一直是那样,因为本性如此,从小教育得如此,是无法改变的。就像对于杀人的罪犯,他杀人时,他不会害怕,不会恐惧,同样心安理得。对于剥削底层的人民,他们本性的贪婪,就会一直剥削,同样心安理得。
看完这个,你会不会感叹生命的不公,感叹世态的炎凉;感叹善良、好人没有好报?其实恰恰相反,正因为世间存在这么多恶、贪婪,才更加应该有温情、善良存在,更加应该坚守内心的那一点希望。只是自己应该擦亮自己的双眼,多读书,明辨是非,对于这种人,敢于反抗,即使是自己和他同归于尽,也有何尝不可。同时不应当被人过分的欺负,认识人性,用好自己的善良。
希望你被善待。谢谢。
本文来自博客园,作者:黄小葱,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https://www.cnblogs.com/sun-flower1314/p/16634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