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同理心

同理心又被称为共情。根据维基百科介绍:

共情是指一个人能够理解或感受到另一个人在他们的参考框架内所经历的事情,即将自己置于另一个人的位置的能力。共情的定义有很多,涵盖了广泛的情绪状态。 共情的类型包括认知共情,情感共情和躯体共情。(信息来自维基百科)

同时,维基百科上相关科学理论和研究表明,共情部分由遗传决定,并会随着个人成长过程中环境刺激和信息互动得到进一步发展,部分脑部疾病或创伤则有可能削弱这种能力。此外,研究表明,除人类以外的其它物种也可实现共情的能力。

同理心是一种能力。部分人因为遗传因素从生理上对此种能力提升更加敏感和高效,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天赋。而绝大多数人的同理心可以随着后天环境刺激和信息交互得到提高,但较强的同理心需要时间积累和机遇。相比于遗传天赋,一个人在成长过程所花费的时间和碰到的特殊机缘更像是真正意义上的天赋。

一、如何提高

1.系统的学习基础学科知识,深入学习部分学科

目前对现实世界最系统最全面的知识解释就是各基础学科的教材。这些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论点例证,可以让读者深入理解和思考各类知识及其发展背景和原理。

基础学科知识在我们思维成长过程中相当于主体框架,这是无数前辈总结出来的几乎可以说是完整世界文明的精华部分。有了基础学科知识,我们理解所遇到的各类现象时,才能线性调用各类知识以提高理解和决策效率。同样,我们在获取新的知识时,也可以通过调用基础知识来提高理解效率和加深知识积累。

另一方面,“相信科学”这件事本身非常非常重要,要理解这个世界不能靠上帝或者菩萨。追求真理才是一个人自我思维模型升级的根本动力。


顺带说一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李永乐老师的视频,挺好的基础知识回顾。

  • 重点理解和阅读政治经济相关的知识内容,有利于从宏观层面上理解成本和价值;
  • 掌握基础的法律知识,尊重法律法规,去理解法律制定的原因,而不是单纯遵守.

2.涉猎关于宗教的知识

这里说的涉猎不是说去信仰宗教,而是去了解主流宗教的发展过程。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人类社会群体活动的

某些现象。

  • 多与各行各业各年龄段的人沟通;
  • 观看各类高质量的影视剧作品;
  • 阅读各类书籍:专业权威书籍、历史、人物传记等;

与人沟通、观看影视作品、阅读书籍传记都是通过阅读他人描绘的世界来扩充自己思维样本的高效手段。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新的样本和新的认知反馈,用以修正自己的思维模型和一些思维假设。

3.尝试理解音乐和美术作品

越理解世界就越会发现世界从来都是按照最基本的规律运行的。混乱度总是在增加,优胜劣汰的机制从来没有停止运行过,大多数关系都基于利益置换等等等等。多接触这些美好的东西,可以让自己生活的更积极。当然,本身对美的理解,也可以在工作生活里有所应用。

4.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可以有效提高自己的系统知识输出能力,同时也是一种收获外界反馈的有效方法。这一点我自己也正在努力。

锻炼身体和好好休息;


身体伤病带来的烦恼很多时候无法通过意识转移或减弱,对生活影响往往比较大。适当的锻炼和休息,可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和验证自己的想法。

5.努力工作,获得一份稳定足够养活自己的收入

稳定的的收入能够让你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去思考如何生活,去精打细算一些小的利益。节约的时间可以用在更有价值的地方。

努力工作也可以让自己有更多机会进入更好的公司或者平台,越好的平台意味着人才的富集程度越高,越有可能让自己找到自己内心认可的学习对象,更高效(更不容易抵触不同观点)的接受不同的观点和信息。

6.多看高水平的辩论赛

高水平的辩论赛辩论双方往往会为同一个问题的相反论点提供大量逻辑完整的论述。一方面可以扩展自己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自己看东西更客观。

7.培养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很难培养,相当于一个人类个体开启上帝视角(这种后天开窍的上帝知道自己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才能够更好的看到世界的细节~)。因为这种意识本身就是你对你自己这个个体在现实世界中的定义,包括物质和精神层面。

就像我们定义一块石头是石头一样,自我意识就是定义自己在现实世界中是什么样的存在,具有什么样的属性。这本身就需要你对现实世界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系统知识积累,才可以比较完善的建立意识模型。也就是思考你的言行举止,对这个世界的影响,这个影响可以小到你现在所处的小范围环境,也可以大到整个文明发展层面。

它可以是物理层面的影响,也可以是精神层面的影响。它要求你对你所处的环境有一个大而全的客观认知,这种认知往往需要通过上面所说的通过花费大量时间训练,并通过与所处环境不断的试验和反馈修正才能够得到逐步提高(通俗说就是将基础文明知识实践应用)。

当然,人类个体的行为对文明发展的影响存在大量不确定性,通常社会影响力越大的个体,对文明发展产生影响的概率也越大;也可能出现社会影响力并不大的个体的某个行为意外引起了某个社会影响力较高的人的注意,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会随着社会信息传递能力的发展而提高。这种现象在如今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情况下正在发生得越来越频繁。

二、坚持去做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光看光问不去行动很难从生理层面形成记忆性。大量的思维训练和应用可以将点状知识线性串联起来。聪明的人并不一定是比你掌握的知识更多,而是他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更加熟练。

其实理解世界本身是一件很复杂的事,很难用简短的文字去描述如何理解世界。每个人理解世界的时机和方法都不一样。并不是有好的基因天赋就一定能够理解世界的,更多的是需要时间、机遇和基础文明知识框架。我们需要时间不停地验证我们所学到的所思考的知识模型,也需要特定的某些事件来激发某一瞬间的灵感,从而大版本升级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模型。至于基础文明知识,这是我们最容易接触到的真实世界的人类思维建模。真实世界就在那里,就连我们自己也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我们今天所学得到的各种知识原理都是人类大脑抽象归纳出来的知识模型。

三、遗传因素

维基百科中介绍的研究结论表明,同理心部分由遗传决定。我个人认为,从遗传角度来讲,绝大多数人刚出生时在同理心能力方面是不存在巨大差异的。也就是说,我们大多数人刚出生时的同理心能力是差不多的。

但是由于同理心能力的增长会借助于这个能力本身对于环境刺激和信息的敏感度。因此,即便是微小的差异,也会随着时间的增长和环境的刺激,不断自我进化。这个过程中,同理心可以类比物理学中的加速度,更强的同理心能力可以帮助你更快速的增强同理心能力本身。也就是理想状态下,同理心应当是随着时间呈现指数增长的。这也是同年龄段的人同理心能力差距可以非常巨大的原因。所以经常有人说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可以比人和猪的差距还大。

假设有两个初始同理心能力略有差异的个体,将他们放置在完全隔离但相同的环境中以完全相同的初始条件成长。那么伴随着成长,两人中初始同理心较强的个体应当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拉开两者同理心能力的差距。

事实上上述假设是不严谨且不成立的,先不说现实生活中不存在这种完美的完全隔离却又完全相同的实验条件,事实上人本身就是环境变量的一部分,人身上有无数完全不一样的基因表达同样也会影响同理心这个复杂能力的改变。

再者,我们每个人生活的环境都是极其复杂的,这些环境差异每一秒对个体的刺激都是差别巨大的。

因此,天赋同理心能力优势能够给人生中某个阶段的同理心能力帮助主要取决于在成长早期从这个优势获得的同理心能力增幅的大小。也就是说,越早能够借助天赋优势增强自己的同理心,那么你的同理心能力就能比在类似环境下成长的同龄人增长的更快。

举一个极端例子,假如将一个由科学家检测具有较强同理心基因的婴儿放在野外成长,那么无论过多久,它的同理心将难以超过一个在正常社会生活的天赋普通的人。

四、环境因素

人类文明是一种群体智慧积累,人类大脑中几乎全部的知识都是通过语言和文字从过去的文明中继承而来。或许生理上的基因表达差异会对人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对其影响更大的是成长环境中所获取的人类文明知识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环境本身的客观信息刺激和反馈。

维基百科中介绍,共情(也就是同理心)有三种类型包括:

  • 认知共情
  • 情感共情
  • 躯体共情

其实无论如何界定,我个人认为同理心本质上是对这个客观世界的综合理解。

一个人对世界的理解是伴随着他的成长不断丰富的。再回到先前的极端例子,如果把一个人从小放在没有人的野外生存,那么在接触到文明世界以前,这个世界的一切都将由他自己定义。对于我们常人来说,我们理解的世界又与我们的家庭、家庭经济条件、接受的教育、所处的地理位置等等客观因素有关。

以我自己举例,三五岁的时候,我理解的世界只有我们村子那么大。所接受的知识也都是从父母邻里还有那台老旧的黑白电视机获得的。我也不知道有航天飞机这种东西,因为航天飞机那个时候在我父母理解的世界里还不存在。

七八岁的时候,我理解的世界已经因为我去学校学习变得丰满许多了。在学校我学会了更多形容词和计量单位去描述我所处的世界,还学会了说普通话和英语。我理解的世界最远也到了外国,虽然不知道外国在哪,反正就知道外国人说英语。

再后来初中高中,越来越系统的教育学习让我进一步理解了世界,各种物生化原理,更高级的计算方法和逻辑,更丰富的语言表达方式、各种历史政治故事。而今随着进入社会工作,也获知了这个现实世界的更多细节。

可以看到,大多数人在幼儿时期,接受的信息主要来自父母以及一些周边邻里亲戚和所处的客观环境本身。这里的信息不仅指文化知识,还有他们与你沟通的方式和态度,以及你的感觉器官所捕捉的其它环境信息。

这个阶段,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主要来自家庭教育

虽然此时我们接收的关于这个世界的信息还较为简单和随意,但是由于我们的大脑那时对这个世界的信息理解的太过于少,因此我们对这个阶段对于外部信息的接受程度反而是最高的。换句话说,就是这个阶段我们很少怀疑外界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更多的是将之全盘接受。

显然,父母家庭的教育对我们成长前期理解世界时的思维方式和态度有非常大的影响,我们很少会在这个阶段去怀疑父母传递的信息是不是对的或者是符合逻辑的。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常说家庭因素对人一辈子的影响非常大。许多人甚至到非常年长都对童年时代的某些知识都深信不疑。

就我本人而言,父亲挂在嘴边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做人要讲道理。我也常常能够见到我父亲与人讲理的场景。我不清楚这句话何时开始对我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但确实在遇到问题时,我更倾向于找问题的“道理”。这句话伴随着我学习其他更为系统的文明知识,意义也变得更为丰富。

“道理”慢慢成为了规则、定律、定理、法律、原理最后成为逻辑。

挺搞笑的是,小时候,父亲是开拖拉机的,但是他啥都学过,木工、泥瓦匠、竹篾匠、电工甚至还学过做包子。这一点对我的影响就是跟很多影视作品里的人一样,我的童年里有非常多的机械、手艺类的东西去观察和接触。

这对我之后学习基础科学知识打了一个说不上来有多靠谱但是又很有用基础:初次学习某个定理的时候我更能够理解并将之对应到之前所见过的场景中,学习完了以后也有较多的应用场景。学习成了对自己原先一些思考的确认,获取知识本身给予了我更多的满足感,让我喜欢更主动的学习新的知识,这大概就是好奇心吧。

从上学开始,我们接受的信息就变得更复杂更多元。最重要的是,开始接收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可以理解为系统的人类文明知识。

学校学习阶段,我们能够接触到与自己同龄的接受类似文明知识程度的同学。同学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最早的自我认识的统计样本,因为有大量的日常行为和非教学知识是需要通过观察身边同阶段的人才能够得到反馈的。

今天的你不能也不会想从你的同事那里获得童年的行为和知识反馈的。人在特定的阶段才需要获得来自同阶段处于类似生活环境的人的特定信息反馈。这对于那个阶段的自己,建立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还在学校上学的时候,我并没有觉得那时学习的各种定理原理、表达方式、历史政治故事有多重要。现在离开学校经历大量已解决或待解决的问题,反倒理解了那个时候学习的系统知识对理解这个世界有巨大的帮助。

个人理解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学生时代,我们学习各类知识后,能够得到反馈确认的主要形式是试卷的分数。只有少数人能够有意识将自己学过的大多数系统知识同步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而出了校门进入社会以后,有大量的现实问题需要通过应用已经学过的系统知识进行解决并得到反馈。

而有的人因为长时间没有应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或者思考问题时不够系统,导致如今大大减弱了线性调用各类知识的能力。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校学习期间从试卷上得到的分数反馈就已经不是很理想了。这意味着有许多人在最有时间学习这些系统文明知识的时候并没有获取这些对理解现实世界有巨大帮助的信息。

理解世界其实就是理解亿万人类所共同传承的文明知识。文明知识是人类从主观出发对客观世界的建模。当然,现有文明程度的知识总量已经非常巨大,单个个体的脑容量已经不可能将之完全存储理解。因此我们需要通过理解这些文明总结的规律,来理解这个客观世界运行的规律。

而这些规律就主要以权威著作形式存在。最常见的权威著作就是我们曾经学习过的学科教材。这些教材几乎都是经过那些在各自领域系统传承并深入研究的人通过大量计算考察和论证后所编著。即便有时这些知识得到了更新或修正,我们也将以最快的方式在各类公众媒体渠道获知这些权威信息的变更。

而且权威的系统知识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优点就是我们的大脑对接受和认可这些知识几乎没有抵触。这一点主要是因为权威著作往往为其中的论点提供了大量论据和实验案例,能够实现逻辑自恰。这也是我们能够通过权威著作学习到另一个重要能力之一———逻辑思维能力。

回想一下,除了极少数不靠谱的老师,是不是大多数老师传授的知识我们都是欣然接受呢。即便是对有的时候与老师有相左的看法,目的也是为了探究和获取正确的知识。大多数老师教授我们知识时,往往会带上他们自己对这门学科的理解,将彼时难以理解的知识掰碎了教给我们。

这也是为什么进入工作后,我们就再难以改变自己的一些思维逻辑。其实如果一个人能够用上学时候学习课本知识的态度和方法去接受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信息而不觉得抵触的话,那么只要时间够长,他大概率是能够完成思维方式的高速迭代的。

当然,很多时候我们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时,这些学科的知识是互相穿插且互为基础的。因而导致当一部分已经缺失了部分基础知识的人,再去面对一些问题或知识时,解决问题或接受知识的效率会变的异常的低。因为有的概念他可能连听都没有听过,抑或者很久以前学过但是由于长时间没有应用或复习加固,导致这个印象极其模糊。当你对前一个概念黑人问号的时候,接踵而来的是另一个又一个的陌生概念。这个时候,大脑传递的躁郁信号就会让你就会失去再顺着逻辑一个一个补充学习这些概念的动力。这也是人的思维模型会在脱离学校系统学习后较难有根本性的升级的原因之一。

思维模型的迭代我认为本质上是大脑被说服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当你接收某个信息时,可能一下子并不认同,那么它对你的思维方式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如果在将来某个时刻你突然意识到之前接收过的某个信息似乎是正确的,然后你就会将之应用于你日常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这个时候就完成了一次思维模型的迭代。这样的迭代随时都在发生。这里我用的是迭代而不是升级,因为被说服的不一定是好的或者有意义的信息。

五、回到同理心

上面讲到国外有一些研究者将同理心称之为共情,并将之分为认知共情、躯体共情、情感共情这三个类型。我今天所讲述的是这三者的综合,个人认为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当然,也存在某些人的对某个类型的共情能力相对更加强一些。

我个人理解,

  • 认知共情:一个人对系统文明知识的认知程度;
  • 躯体共情:是在生物学层面上感官共情;
  • 情感共情:更偏向于我们通常再说的情感和精神层面的共情。

这三者通常情况下是紧密的共同作用于人的同理心能力,只是我们在研究层面将其分解研究。生理学方面的认知基础帮助我们更加深入且精确地理解躯体感官原理。情感共情则需要前两者的共同辅助,并伴随时间与环境进行长期信息交互和反馈才得以提高。

举个例子:

假设有这样一个场景,你看到马路边有一个人没站稳一屁股坐倒在地上,起不来身在喊“救救我,快来帮帮我”。这个时候你会如何帮助她。

再假设另一个场景,12月份的一个傍晚,你在黑龙江的马路边看到一个老奶奶没站稳一屁股坐倒在地上,起不来身在喊“救救我,快来帮帮我”。这个时候你又会如何帮助她。

可以看到这个例子中,后一个场景是前一个场景的细节条件补充。前一个场景兴许你只会因为网络上看到许多救人反被讹的例子,选择打开手机摄像头拍摄记录救人过程,然后把这个人扶起来。后一个场景下,不同知识储备的人的解决方案就不一样了。

有的人还是会跟之前的处理方式一样,选择救人并记录过程。但是如果你是有一定医学知识的人,或者说生活中经历过类似情况,那么你可能会判断在中国中老年妇女因为生理原因,钙质流失往往比较严重,相对男性中老年人摔倒后更容易出现腿骨骨折的情况。那这时候你的救助方式就可能会变成首先拨打急救电话,再然后将自己的外衣脱下给老人保暖防止因为身体热量流失导致其他意外发生,然后再询问老人家人联系方式并安抚老人情绪,再告知可能骨折需要尽量保持疼痛部位固定不动。

这就是认知共情、躯体共情、情感共情联合作用下的同理心效果。

首先你需要有相应的知识储备,然后能够体会老人在此环境下,会感到疼痛、寒冷,仅而体会老人的痛苦和焦虑的情绪。为什么需要告知老人可能骨折,是因为你的认知能力告诉你以老人的认知水平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大概率发生了骨折,你需要给一个让她能足够配合的理由来配合你的救助方式。同理,你需要知道暖和的环境也可以进一步缓解老人的不安情绪。(以上的复杂决策计算对于人脑只需要一瞬间即可完成)

通过这个举例,我还想表达的一点是,可能看我这个回答的朋友都是互联网从业者且大概率是产品经理,可能会觉得这个例子与自己的业务好像没啥关系。但是同理心强的人,存在于各行各业。我们这个行业平时一直在强调的同理心好像大都是跟心理学相关,说的都是感知用户情绪、用户心理。

可能某些垂直行业的低阶从业者,由于涉及的用户层面较小,且具有某种所在行业或领域特质,因此从业者只需要关注某一些领域知识细节即可较好的完成业务。但随着职级升高,业务涉及的用户数量增加和属性复杂度提升,还是会需要更加完整的世界认知才能完成更加准确的用户场景建模和应对复杂场景变化。当然,更加完整的世界认知作为个人追求也是不错的选择。

同理心能力不同的人在处理问题时的外在体现并不会像上述例子那样逐步分解,同样第二个细节条件丰富的场景下,两种处理方案决策的时间也是不一样的。已经具备当前场景下更丰富知识储备的人反而可能在一秒钟内大脑已经计算完成给出了完整的决策。但缺乏相应知识储备的人,可能连最简单的处理方案都还要恐慌和犹豫。这也就是同样的视角和环境下,每个人能获取的信息量是完全不同的。当然能够获取更多细节,兴许还能给出一个更加完美的解决方案。

我们的大脑是一个很神奇的存在。它能够记住非常非常大量且复杂的信息,同时它也很容易丢失信息。它丢失信息的程度与此信息被重复加强的次数呈负相关。也就是说假如你第一次获取某一个知识信息后,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再次复习也没有在生活环境中碰到实际应用场景并调用,那么它将从信息细节开始被大脑遗忘,最后直到完全丢失。

或者说虽然它还可能存在于大脑的某个区域,但是大脑已经丧失了通过当前获取的信息来重新调用它的能力。但即便是这样,只要不是完全遗忘,我们的大脑也能够在你做某个决策时,通过某个残存的部分信息提醒你这么决策可能会发生问题。从而让你根据这个残存信息去重新获取这个信息的其他部分以便更好地做出决策。

我个人认为同理心的“理”应当是某个现象发生的原理。我们需要通过感受器官采集所处环境中的客观细节,然后将之与我们积累的系统文明知识一一对应,然后在经过长期思维训练的大脑的帮助下,迅速输出人类文明认知体系下的主观结果。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成年人来说,时间和自我认知保护是同理心提高的最大阻碍。

5.1 时间问题

个人建议是把多花一点业余时间用于阅读专业权威的书籍。必要的话,可以补充一些基础的科学知识。平时有意识的观察生活细节,按照基础学科的逻辑习惯分类记录在大脑中,让这些琐碎的信息之间在大脑中产生思维逻辑关系。其次,有意识的加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可以提高大脑的惯性思维能力,用软件的重复来提升硬件的计算效率(也有研究称人类思维训练会改变神经元系统)。

写作输出也是一个从时间角度来讲比较高效的整理自己知识体系的方式。也能够利用外界反馈迭代自己的思维模型。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由于现代社会的紧张节奏和职业道路等客观原因,时间问题造成的阻碍已经无法完全解决了。那么只能说请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尽力而为,然后好好珍惜下一代的教育机会。

5.2 自我认知保护问题

被动破除

  1. 多接触比自己段位高的人,利用内心对他们所处职业等级或者其他成就的认可来被动的解除自己的认知保护。这类人也更能够将他们所要传达的信息通过语言技巧和细节捕捉(其实就是更强的同理心能力)说服你的大脑,让你将之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型。
  2. 从事工作环境要求提升认知能力的职业。产品经理这种要求同理心强的工作倒是个还不错的选择。而且这类职业本身也是一种同类人的富集,随着职业地位升高,更容易接触到1所说的高段位的人。
    最常见的反例就是做一条咸鱼啦。当然做一条咸鱼本身没什么问题,但是这确实不利于同理心能力的提高。
  3. 从事有机会了解其它行业知识的职业,见多才能识广嘛。

主动解除

这一点很难,一个人伴随着成长,自我思维模型不断成熟和丰满的过程就是自我认知保护加强的过程。

只能说什么时候一个人能够把追求思维方式优化升级这件事本身当成比仅次于生存的追求。这个时候他就真的主动解除自我认知保护了。

文明的发展往往需要少数以推动文明为己任的人做出某个领域的巨大突破,然后伴随着相应产业规模发展从而推动文明尺度上的进步。主动承担这样的责任,树立一个有意义的理想目标并为之努力。这样也会提高自我认知升级的可能性。(这段话可能有的朋友会觉得虚头巴脑。我个人理解人类本身的动物性是自私的,因而无论是他有一个多么无私的目标,对于他想要达到这个目标本身而言,还是出于自己的欲望。这个目标越高大越利他,也就能够让他为了达成目标而克己以提高目标达成的概率。)

一点体会

提高同理心这事儿真的很难通过看一两百篇干货就能做到,它还是会回到构建系统的有逻辑性知识体系和训练大脑思维记忆上来。提高同理心本质上就是增加大脑信息存储量和增强信息处理能力。干货只是方法指导,关键还得靠实践积累。

同理心强确实能够在生活工作方方面面提高效率和决策正确率,也就是让正确的事相继发生。

这很难通过言语文字描述清楚是为什么,很多时候就是大脑“嗖”就告诉你这么做。完了你顺着逻辑往回追究最终还是落到那些已经有的研究成果和规则定理上。

对于一个人来说,如何让自己获得改变,其实就是在可接受的成本范围内,给自己一定价值的利益目标。给自己设定一个足够有意义的理想并贪婪地认为自己一定能够达成目标,那就能够在这个过程里远离歪门邪道,比如:为人类文明进步做一点微小的贡献,蛤蛤~。

文明进步的本质在于世界变的更加有序,因此坚信这一点会让你主动避免做逆文明的事。人和猫儿狗子的区别就是人能够用语言和文字将已有的文明传递下去。你看你多给几块肉,狗子不也能学会跟你握手么。

关于针对情绪方面的同理心能力。其实我个人理解情绪除了生理层面的化学物质调节,更多的是对所面对的环境因素不理解造成的。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人认为自己能理解或解决当前所面对的情况但是大脑给不出解释方案或解决方案。

从理解自己的情绪角度出发,一个人如果能够理解他所观所闻所思所想,那么他的情绪应该是比较稳定的。

举个例子,我本人经历过至亲的自然离世,但是由于自己知道生物层面的死亡是非常正常且客观上暂时无解的,因此并没有那么多的悲伤情绪。但明白这个人走了,自己确实再也不可能与他再有情感交流,因此也会流露出无奈和伤感的这类相对轻微的情绪。

反过来,如果要劝慰一个正面对这种情况的极度悲伤的人,告知他生物层面的知识反而没有多少意义。因为这种需要时间积累理解,更多的是让她适当宣泄和描绘一些更积极的符合她的认知水平的假设来减缓情绪作用。

下面是我对各个学科的理解。希望各位朋友也能从中获得一些思考。

物理&化学&生物

  • 理解物质世界运行的最基本规律;
  • 物理学作为化学和生物学的基础,可以帮助人更好的理解这两个学科;
  • 指出真空中的光速无法超越。这意味着在现有物理学框架下,时间是最重要的价值衡量标准;
  • 学习到大学物理的物理知识,让我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有了更为客观的认识和解释。
  • 学习过程中大量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提升了个人动手能力和知识实践应用能力;
  • 基础科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精神提升了个人的逻辑能力和探索不同角度解决方案的能力;
  • 提高对学习更多知识的个人内在需求,某种程度上加强了好奇心;
  • 熵的概念,在无外力作用下,一个系统总是在由有序转向无序。而人类本身及其创造的文明活动似乎是一种熵减的过程。因此,人类需要不断找到更多的能量才能维持熵减的过程.这个概念不太好理解,我也在思考中,但是很多宏观现象又感觉本质上跟这个规律有关;
  • 化学是生物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具备相应化学知识才能够进一步理解生物学相关的知识;
  • 化学帮助我理解生物进化的偶然性,加深了对生物进化的理解;
  • 生物学是心理学、神经学的基础,接受良好的生物知识教育,可以帮助人理解基础生理知识,对心理学有更多的理解;
  • 基因相关知识也可以帮助人理解生物进化的原理,从生物最根本的角度理解动物性及其衍生出的人性;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可以更加理解生命的意义,尤其是人类生命的意义。在作一些判断时,能够从根本上考虑对生命的尊重。
  • 能够更好的照顾自己身体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
    这三个学科对我帮助最大的是让我深刻认识了真实的物质世界。通过学习科学,我能够知道这个世界运行是有规律的。当我发现有什么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不会将问题归咎于上帝或者其他意识形态原因,而是知道一定有解决方法,只是这个方法不在自己的知识范围之内或自己还没综合多个知识点去解决这个问题。抑或者是这个问题追究到最后发现是在如今条件下,它是基础科学尚未解决或者解决成本较高的问题。简而言之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思维方式和解决方法解决问题。当然,这也会让我在问题已解决时,乐此不疲地在时间和经济成本合适的情况下探索更优解。
    其次,理解时间的价值对工作生活中做决策非常重要。

数学&统计学&概率学

  • 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及信息等概念的学科,对理解和学习其他学科有巨大帮助;
  • 作为统计学和概率学的基础;
  • 提升数理逻辑能力和空间结构想象能力;
  • 数学期望的概念;
  • 从数学角度出发,理解社会事件的不确定性及其背后的规律,通过统计获知事件发生的概率。提高自己的归纳分析能力;
  • 应用统计和概率学科的系统课程的知识,可以更高效的从某些现象中得到思维模型的反馈;
  • 认知更客观更全面,减少情绪对思维的影响;

语文

  • 提升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帮助我们将自己观察的世界、所思所想更高效的传递给其他人甚至其它动物;
  • 更高效的从文字或语言中接收其中包含的信息,提高了我们观察事物的细致程度和观察事物的角度;
  • 学习语言文字发音的变迁,帮助学习外语;
  • 为更好的理解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打了基础,提供了相应知识的方法论;
  • 语文课程中的历史故事进一步加深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它让我们大多数人如今在看到某个古代故事时,能够有印象和一个基本的认识;
  • 提高自己的事理逻辑能力;
  • 更好的理解美好和丑恶,给自己的情绪和感知一个系统体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结构和概念(计算机导论)、操作系统、数据库、算法的概念知识,更好的帮助人类理解自己的大脑思维方式,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型和信息存储模型;
  • 具体的算法和语言知识,能够升级思维方式和思维效率;
    我觉得大学学习计算机系的相关基础课程对我个人的思维模型建设很有帮助。在高中以前,我对自我思维的认知还不是那么清晰和系统。但是上完计算机基础原理课程后,自己再进行深入思考时,会发现其实人的思维结构和计算机很相似,也是有大脑作为处理器和存储器,各种器官作为信息输入输出,然后通过学习各种算法和升级操作系统来提高自己的思维效率和逻辑完整性。通过学习算法课程,会觉得人脑也可以通过升级自己的思维方式来提高信息处理效率。
    或许这只是对我个人而言比较好的理解人类思维意识的方式,大家也会有其他的参照体系去理解自己的意识。不过我还是建议各位有空可以看一下这方面的知识,应该算是比较近似和具象化的理解人类思维形成过程的一个方式了。当然这本身也需要一些生物知识作为基础,这样才会让自己从更加微观的角度理解人脑这神奇的工作方式。我会觉得人和人之间的硬件(天赋)区别其实没那么大,更重要的是努力升级自己的思维模型。
    扯个跟同理心无关的感想。在大学期间,我的专业编程类课程其实学的并不好,那时自己并不爱写代码。但是毕业后从事产品工作反而觉得会写代码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即使可能自己的工作对这项能力要求并不高。因为觉得编程语言可以跟计算机对话,如果不将其当作挣钱工具看待的话,业余时间学习一点编程能力还是挺有意思的。

天文&地理

  • 理解我们这个世界除了地球以外的部分,体会自己的渺小和人类在整个时间尺度上的短暂;
  • 了解气候;
  • 了解世界地理基础知识;
  • 辅助理解一些历史或现代事件;
  • 理解生物进化,地球演变;
  • 有一些地理景象是特别美好的;

历史

  • 历史是时间维度上已经过去的大量统计学例证,通过了解不同的历史信息,验证自己的想法或总结社会发展的规律;
  • 理解经济政治相关的社会变化规律;
  • 提高自己的事理逻辑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

政治&经济

  • 更好的理解社会、理解个体和群体的关系;
  • 理解商品、货币、价值、价格、需求、供给、投融资等基本概念;
  • 初步理解生产管理;
  • 加深对权利与义务的理解,理解对尊重和维护每个人应有权利的重要性;
  • 提升事理逻辑能力;
  • 理解基础的法律概念;

英语或其它外语

  • 帮助理解语言的形成,除中文以外多了一个样本;
  • 更方便的理解外国文字和影视作品,理解此类作品的语境和背景;
  • 有更好的职业竞争力,更多工作机会;
  • 目前很多学科或行业知识都是国外领先国内,可以更高效的获取此类信息;

音乐&美术

  • 学会欣赏美的事物,体会这些作品中蕴含的情感;
  • 生活更积极美好;

可能我个人理解的学科的意义可能是一些早就被大家公认的一些益处,但这些确实是我个人通过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各学科的知识并得到反馈,再从中总结归纳后真正自己认可和理解的一些意义。

对我自己而言,这些意义的字面意思与在学校学习时老师教授的一样,但实际理解确实加深了不少。当然,这些学科给我的帮助远不止上述罗列的这些,因为涉及的面实在太广,以我当前的文字表达能力很难详尽的将所思所想都写出来(如果能够写出来的话,基本上是一本书的信息量了),还望大家见谅。

posted @ 2023-04-13 00:42  sugeek  阅读(14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