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网络协议
1.简述osi七层模型和TCP/IP五层模型。
OSI七层模型
OSI七层模型于1984年,由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它定义了网络互联的7层框架,即OSI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OSI七层参考模型的各个层次的划分遵循下列原则:
- 同一层中的各网络节点都有相同的层次结构,具有同样的功能。
- 同一节点内相邻层之间通过接口(可以是逻辑接口)进行通信。
- 七层结构中的每一层使用下一层提供的服务,并且向其上层提供服务。
- 不同节点的同等层按照协议实现对等层之间的通信。
第7层 应用层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提供为应用软件而设的接口,以设置与另一应用软件之间的通信。例如:HTTP、HTTPS、FTP、TELNET、SSH、SMTP、POP3、MySQL等。
第6层 表示层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把数据转换为能与接收者的系统格式兼容并适合传输的格式。
第5层 会话层
会话层(Session Layer)负责在数据传输中设置和维护电脑网络中两台电脑之间的通信连接。
第4层 传输层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把传输表头(TH)加至数据以形成数据包。传输表头包含了所使用的协议等发送信息。例如:传输控制协议(TCP)等。
第3层 网络层
网络层(Network Layer)决定数据的路径选择和转寄,将网络表头(NH)加至数据包,以形成报文。网络表头包含了网络数据。例如:互联网协议(IP)等。
第2层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负责网络寻址、错误侦测和改错。当表头和表尾被加至数据包时,会形成信息框(Data Frame)。数据链表头(DLH)是包含了物理地址和错误侦测及改错的方法。数据链表尾(DLT)是一串指示数据包末端的字符串。例如以太网、无线局域网(Wi-Fi)和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PRS)等。分为两个子层:逻辑链路控制(logical link control,LLC)子层和介质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子层。
第1层 物理层
物理层(Physical Layer)在局部局域网上传送数据帧(Data Frame),它负责管理电脑通信设备和网络媒体之间的互通。包括了针脚、电压、线缆规范、集线器、中继器、网卡、主机接口卡等。
TCP/IP 五层模型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互联协议)是一个Protocol Stack,包括TCP、IP、UDP、ICMP、RIP、TELNET、FTP、SMTP、ARP等许多协议。最早起源于1969年美国国防部(缩写为DoD)的因特网的前身ARPA网项目,1983年1月1日,TCP/IP取代了旧的网络控制协议NCP,成为今天的互联网和局域网的基石和标准,由互联网工程任务组负责维护。
TCP/IP协议与低层的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无关,这也是TCP/IP的重要特点。
物理层:中继器、集线器、还有我们通常说的双绞线也工作在物理层。
数据链路层:网桥(现已很少使用)、以太网交换机(二层交换机)、网卡(其实网卡是一半工作在物理层、一半工作在数据链路层)。
网络层:路由器、三层交换机。
传输层:四层交换机、也有工作在四层的路由器。
TCP/IP和OSI模型的比较
- 相同点
两者都是以协议栈的概念为基础
协议栈中的协议彼此相互独立
下层对上层提供服务 - 不同点
OSI是先有模型;TCP/IP是先有协议,后有模型
OSI是国际标准,适用于各种协议栈;TCP/IP实际标准,只适用于TCP/IP网络
层次数量不同
2.总结描述TCP三次握手四次挥手。
三次握手
- 首先,客户端与服务器均处于未连接状态,并且是客户端主动向服务器请求建立连接:
客户端将报文段中的SYN=1,并选择一个seq=x,(即该请求报文的序号为x) 将这个报文发送到服务器。此时,客户端进入同步已发送状态(SYN-SEND).SYN报文段不能携带数据,但是要消耗掉一个序号。 - 服务器收到请求报文后,若同意建立连接,则回复报文中,SYN=1,ACK=1,并选择一个seq = y,且报文中确认号为x+1,序号为y .此时服务器进入同步已接收状态(SYN-RCVD)
- 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同步确认后,对服务器发送确认的确认。将ACK=1,确认号为y+1,而报文首部的序号为x+1,将该报文发出后,客户端进入已连接状态(ESTABLISHED)。
- 服务器收到客户端的确认后,也进入已连接状态。
以上即三次握手
四次挥手
连接的释放较连接的建立复杂。
现假设客户端与服务器均处于连接建立状态,客户端主动断开连接:
- 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FIN报文:FIN=1,序号seq=上一个最后传输的字节序号+1=u,发送后,客户端进入FIN-WAIT-1状态。
- 服务器接收到该报文后,发送一个确认报文:令ACK=1,确认序号ack = u+1,自己的报文序号seq=v,发送后,服务器进入CLOSE-WAIT状态。
- 此时TCP连接进入连接半关闭状态,服务器可能还会向客户端发送一些数据。
- 客户端收到来自服务器的确认之后,进入FIN-WAIT-2状态。等待服务器发送连接释放报文。
- 如果服务器已经没有要发送的数据,则释放TCP连接,向客户端发送报文:令FIN=1,ACK=1,确认号ack =u+1,自己的序号seq = w(w可能等于v也可能大于v),服务器进入LAST-ACK状态。
- 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连接释放报文后,对该报文发出确认,令ACK=1,确认号ack=w+1,自己的序号seq=u+1,发送此报文后,等待2个msl时间后,进入CLOSED状态。
- 服务器收到客户端的确认后,也进入CLOSED状态并撤销传输控制块。
客户端状态变化:未连接----->SYN-SEND----->ESTABLISHED----->FIN-WAIT-1----->FIN-WAIT-2----->TIME-WAIT----->CLOSED
服务器状态变化:未连接----->SYN-RCVD----->ESTABLISHED----->CLOSE-WAIT----->LAST-ACK----->CLOSED
最简单的理解
一:建立TCP连接:三次握手协议
客户端:我要对你讲话,你能听到吗;
服务端:我能听到;而且我也要对你讲话,你能听到吗;
客户端:我也能听到。
…….
互相开始通话
……..
二:关闭TCP连接:四次握手协议
客户端:我说完了,我要闭嘴了;
服务端:我收到请求,我要闭耳朵了;
(客户端收到这个确认,于是安心地闭嘴了。)
…….
服务端还没倾诉完自己的故事,于是继续唠唠叨叨向客户端说了半天,直到说完为止
…….
服务端:我说完了,我也要闭嘴了;
客户端:我收到请求,我要闭耳朵了;(事实上,客户端为了保证这个确认包成功送达,等待了两个最大报文生命周期后,才闭上耳朵。)
(服务端收到这个确认,于是安心地闭嘴了。)
3.描述TCP和UDP区别。
TCP,提供面向连接的服务,在传送数据之前必须先建立连接,数据传送完成后要释放连接。因此TCP是一种可靠的的运输服务,但是正因为这样,不可避免的增加了许多的开销,比如确认,流量控制等。对应的应用层的协议主要有 SMTP,TELNET,HTTP,FTP 等。
UDP,在传送数据前不需要先建立连接,远地的主机在收到UDP报文后也不需要给出任何确认。虽然UDP不提供可靠交付,但是正是因为这样,省去和很多的开销,使得它的速度比较快,比如一些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服务,就常常使用的是UDP。对应的应用层的协议主要有 DNS,TFTP,DHCP,SNMP,NFS 等。
4.总结ip分类以及每个分类可以分配的IP数量。
A类
网络ID位是最高8位,主机ID是24位低位
网络数:126=2^7-2
主机数:2^n-2 2^24-2=16777214
默认子网掩码:255.0.0.0
私网地址:10.0.0.0
B类
网络ID位是最高16位,主机ID是16位低位
网络数:2^14=16384
主机数:2^16-2=65534
默认子网掩码:255.255.0.0
私网地址:172.16.0.0-172.31.0.0
C类
网络ID位是最高24位,主机ID是8位低位
网络数:2^21=2097152
主机数:2^8-2=254
默认子网掩码:255.255.255.0
私网地址:192.168.0.0-192.168.255.0
D类
组播,1110 0000 - 1110 1111.X.Y.Z: 224-239.X.Y.Z.
E类
保留未使用 240-255
5.总结IP配置方法。
将Linux主机接入到网络,需要
一般包括如下内容:
- 主机名
- IP/netmask
- 路由:默认网关
- DNS服务器
- 主DNS服务器
- 次DNS服务器
- 第三个DNS服务器
网络配置方式
- 静态指定:
ifconfig, route, netstat
ip: object {link, addr, route}, ss, tc
system-config-network-tui,setup
配置文件 - 动态分配:DHCP: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