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ase知识点(四)Hbase基本架构和原理

HBase 采用了经典的 master/slave 架构,与 Hdfs 不同的是,他的 master 与 slave 不直接互联,而是引入 zookeeper 让两类服务解耦,这样使得 master 变得完全无状态,而避免了 master 宕机导致的整个集群不可用。

基本架构

错误图解

这张图是网上较多的博客中常见的错误概念,里面有一个错误点:应该是每一个 RegionServer 就只有一个 HLog,而不是一个 Region 有一个 HLog。

正确图解

HBase 采用了经典的 master/slave 架构,与 Hdfs 不同的是,他的 master 与 slave 不直接互联,而是引入 zookeeper 让两类服务解耦,这样使得 master 变得完全无状态,而避免了 master 宕机导致的整个集群不可用。 同时从 HBase 的架构图上可以看出,HBase 中的组件包括 Client、Zookeeper、HMaster、HRegionServer、HRegion、Store、MemStore、StoreFile、HFile、HLog等。下面将会简单介绍他们的功能。

HMaster

HMaster 在整个集群中可以存在多个,但只可以有一个主 HMaster。主 HMaster 由 ZooKeeper 选举产生,当主 HMaster 故障后,系统可由 ZooKeeper 动态选举出新的主 HMaster 接管服务。HMaster 是无状态的(所有状态信息均保存在 ZooKeeper )中,主 HMaster 挂掉后,因为 client 的读写服务是与 ZooKeeper 通信来完成的,所以不受影响。

HMaster 的主要职责如下:

  • 协调 RegionServer:包括为 RegionServer 分配 Region,均衡各 RegionServer 的负载,发现失效的 RegionServer 并重新分配其上的 Region。
  • 元信息管理:管理⽤户对 Table 的增、删、改、查操作,(处理 Schema 更新请求,表的创建,删除,修改,列簇的增加等等)。
  • HDFS 上的垃圾文件(HBase)回收

ZooKeeper

ZooKeeper 内部存储着有关hbase的重要元信息和状态信息,担任着Master与RegionServer之间的服务协调角色。

ZooKeeper的主要职责如下:

  • 保证任何时候,集群中只有一个HMaster,同时出现故障时,选举新的HMaster,解决单点故障问题。
  • 存储所有 Region 的寻址入口,-ROOT-表在哪台服务器上。-ROOT-这张表的位置信息
  • 实时监控 RegionServer 的状态,将 RegionServer 的上线和下线信息,实时通知master.
  • 存储 HBase 的 schema 和 table 元数据。而HMaster则是管理着这些原信息的操作。

Client

Client 提供 HBase 访问接口,与 RegionServer 交互读写数据,并维护cache加快对 HBase 的访问速度。

HBase 有两张特殊表: .META.:记录了用户所有表拆分出来的的 Region 映射信息,.META.可以有多个 Regoin -ROOT-:记录了.META.表的 Region 信息,-ROOT-只有一个 Region,无论如何不会分裂

Client 访问用户数据前需要首先访问 ZooKeeper,找到-ROOT-表的 Region 所在的位置,然后访问-ROOT-表,接着访问.META.表,最后才能找到用户数据的位置去访问,中间需要多次网络操作。同时Client端会做cache缓存。

RegionServer

HRegionServer 内部管理了⼀系列 HRegion 对象。 RegionServer 负责 Master 分配给他的 Regin 的存储和管理(比如Region切分),并与Client交互,处理读写请求。

HRegion

每个 HRegion 对应了 Table 中的⼀个 Region,HRegion 中由多个 HStore 组成。 Region 是 HBase 中分布式存储和负载均衡的最小单元,即不同的 Region 可以分别在不同的 Region Server 上,但同一个 Region 是不会拆分到多个server 上。 Region 按⼤⼩分割的,每个表开始只有⼀个 Region,随着数据增多, Region 不断增⼤,当增⼤到⼀个阀值的时候,Region 就会等分会两个新的 Region,之后会有越来越多的 Region。每⼀个 Region 都包含所有的列簇。

Store

Region 内部包含多个列簇,每⼀个列簇交给⼀个 Store 来存储。每个 Store 将数据分为两部分:存储在内存中的数据( MemStore )和 存储在⽂件系统的数据( StoreFile )。HBase 以 store 的大小来判断是否需要切分 region。

MemStore

MemStore 是存储在内存中的,只存储新增的和修改过的数据,并在 MemStore 的大小达到一个阀值(默认128MB)时,将数据 flush 到 StoreFile 中。

StoreFile

MemStore 内存中的数据写到文件后就是 StoreFile,StoreFile 底层是以 HFile 的格式保存。

HFile

HFile 是 Hadoop 的二进制格式文件,实际上 StoreFile 就是对 Hfile 做了轻量级包装,即 StoreFile 底层就是 HFile。

HLog

HLog(WAL Log):WAL意为 Write Ahead Log,保存在 HDFS上的日志文件,用来做灾难恢复使用,HLog 记录数据的所有变更,一旦 RegionServer 宕机,就可以从 Log 中进行恢复。

BlockCache

BlockCache:读缓存,负责缓存频繁读取的数据,采用了LRU置换策略

HBase 内部原理

HBase 是构建在 HDFS 之上的,它利用 HDFS 可靠的存储数据文件,其内部包含 Region 定位,读写流程管理和文件管理等实现。

Region 定位、寻址机制

Hbase 支持 Put、get、delete、scan等操作,所有这些操作的基础是Region 定位。 HBase-0.96 版本以前,HBase 有两个特殊的表,分别是-ROOT-表和.META.表,其中-ROOT的位置存储在 ZooKeeper 中,-ROOT-本身存储了.META. Table 的 RegionInfo 信息,并且-ROOT不会分裂,只有一个 Region。 而.META.表可以被切分成多个 Region。用户需要 3 次请求才能直到用户 Table 真正的位置,这在一定 程序带来了性能的下降。 在 0.96 之前使用 3 层设计的主要原因是考虑到元数据可能需要很大。但是真正集群运行,元数据的大小其实很容易计算出来。 在 BigTable 的论文中,每行 METADATA 数据存储大小为 1KB 左右,如果按照一个 Region 为 128M 的计算,3 层设计可以支持的 Region 个数为 2^34 个,采用 2 层设计可以支持 2^17(131072)。 那么 2 层设计的情 况下一个集群可以存储 4P 的数据。这仅仅是一个 Region 只有 128M 的情况下。如果是 10G 呢? 因此,通过计算,其实 2 层设计就可以满足集群的需求。因此在 0.96 版本以后就去掉 了-ROOT-表了。

regin定位访问基本步骤如下:

  • 步骤一:Client 请求 ZooKeeper 获取 hbase:meta 系统表所在的 RegionServer 地址
  • 步骤二:Client 请求 hbase:meta 所在的 RegionServer 获取访问数据所在的 RegionServer 地址,Client 会将 hbase:meta 的相关信息 cache 下来,以便下一次快速访问。
  • 步骤三:Client 请求数据所在的 RegionServer,获取所需要的数据。

需要注意的是,客户端首次执行读写操作时,才需要定位 hbase:meta表所在的位置,之后会将其缓存到本地。除非因 region移动导致缓存失败,客户端才会重新读取 hbase:meta 表位置,并更新缓存。

Region Server 读写操作

Hbase 中最重要的操作是写操作和读操作。

写流程:

为了提高Hbase写效率,避免随机写性能低下,RegionServer将所有收到暂时写入内存,之后再顺序刷新到磁盘上,进而将随机写转化成顺序写以提升性能。 具体流程如下:

  • 步骤一:RegionServer 收到写请求后,将写入数据以追加的方式写入Hdfs上的日志文件,该日止文件被称为Write Ahead log(wal)。wal主要作用是当RegionServer突然宕机后重新恢复丢失的数据。
  • 步骤二:RegionServer 将数据写入内存数据memstore中,之后响应客户端数据写入成功。当memstore所占内存达到一定发之后,Regionserver会将数据刷新到Hdfs中,保存成Hfile格式的文件。

读流程:

由于写流程可能使得数据位于内存中或者磁盘中,因此读取数据时,需要考虑多种情况。需要从多个数据存放位置中寻找数据,包括读缓存BlockCache,写缓存Memstore,以及磁盘上的Hfile文件,并将读到的数据合并在一起返回给用户。

具体流程如下:

  • 步骤一:扫描器查找读缓存 BlockCache,它内部缓存了最近读取过的数据
  • 步骤二:扫描器查找写缓存 MemCache,它内部缓存了最近写入的数据
  • 步骤三:如果在 BlockCache 和 MemCache 中未找到目标数据,HBase 将读取中 Hfie,以获取想要的数据

扫码关注有惊喜

(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白贺-studytime

posted @ 2019-09-03 12:34  白白白贺  阅读(33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