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摄影:黄埔军校旧址(下)
作者:马健
邮箱:stronghorse_mj@hotmail.com
发布:2018.01.06
P1:从校本部出来,骑摩拜不到10分钟即可到达白鹤岗炮台(郑重声明:门口乱放的摩拜真不是我放的)。其实这个炮台的高度并不高,与江面大概3、4层楼的差距。
P2:白鹤岗炮台属于半地下建筑,一条甬道一侧是一字排开的各跑位,另一侧是官兵生活区和仓库。
P3:炮位,沉重的大炮通过地面上的轨道部分机动。
P4:炮位后方的地下生活区。后面那个塔我个人认为主体是水塔,但伸出来的横板和塔顶应该也能起到瞭望塔的作用。
P5:大坡地炮台的大门。与白鹤岗炮台相距不远,但防守方向基本正交。
P6:与白鹤岗炮台不同,大坡地炮台尚未修复开放,所以跑位上空空荡荡,半地下的生活区也基本被沙土填埋。
P7:黄埔军校旧址中剩余的地点都在思亭路上:起点是教思亭,终点是东征烈士墓,中间是北伐纪念碑。整个思亭路就是上坡、下坡的山路,骑摩拜把我累得半死,看来体力与当年的军校生实在没法比。 这个就是东征烈士墓的大门,上面的篆体字是“东征阵亡将士纪念坊”,门前隔着几米宽的马路就是珠江江面和新州码头。墓园安葬黄埔军校师生在1925年两次东征、平定滇桂军阀叛乱和“六二三”沙基惨案 时牺牲的516位烈士。1926年由军校校长蒋先生主持落成,有“小黄花岗”之称。其实军校学生军的阵亡比例是相当高的,所以活下来的都不容易。
P8:东征史迹陈列室
P9:东江阵亡烈士墓
P10:东江阵亡烈士纪功坊,仿法国凯旋门建造,坊内有三方碑刻,记载着军校烈士的芳名及陆军中将刘尧宸烈士的功绩。
P11: 思亭路中段的北伐纪念碑,1928年为纪念黄埔军校学生出身北伐阵亡将校而建,碑座四周刻有姓名。碑身正面是“国名革命军军官学校学生出身北伐阵亡将校纪念碑”,一侧是篆体的“为民牺牲”。
P12:另一侧是“捐躯救国”,背面是“中华民国十八年二月敬立”
P13:思亭路起点的教思亭,据说是当年黄埔军校搞思想教育的地方。现在旁边就是居民楼,所以背景有点乱。
P14:站在居民楼阳台上拍教思亭
P15: 其实我觉得从建筑角度而言,教思亭的造型可能是那个年代的流行款,如下面这个是当年黄埔公园留下的亭子,和它是不是很像?1917年孙中山南下护法,曾在黄埔公园接见南下国会议员,发表著名的护法演说,接受海陆军大元帅帅印,1926年该公园改名为“中正公园”。所以黄埔公园与黄埔军校应该说还是很有缘分的,离东征烈士墓的直线距离也不到100米,我估计如果不是位于涉密厂内,可能也会被划归黄埔军校旧址的范围,现在一般游人只能隔着厂区大门远远看一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