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之歌

既然你崇拜鹰,就要像鹰一样翱翔天际,俯瞰大地。哪怕会摔的粉身碎骨。

导航

2012年4月23日 #

第一个Python程序:冒泡排序

摘要: 刚看Python tutorial,写一段冒泡排序,还没看到函数那,故就不封装了: 1 [9, 8, 7, 6, 5, 4, 3, 2, 1, 0] 2 >>> for i in range(9): 3 j=i+1 4 while j<=9: 5 if a[i]>a[j]: 6 a[i],a[j]=a[j],a[i] 7 j=j+1 8 9 10 >>> a11 [0, 1, 2, 3, 4, 5, 6, 7, 8, 9]12 >>>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2-04-23 21:11 鹰之歌 阅读(383) 评论(0) 推荐(0) 编辑

2012年1月12日 #

打破相对论的怪圈----《怪诞行为学》节选

摘要: 我来举一个例子,这是两位优秀的研究人员—阿摩斯·特维斯基和丹尼尔·卡尼汉做的一个实验。加入你今天有两件事要做:第一件是买支新钢笔,第二件是买上班穿的套装。在一家文具店你看到一支不错的笔标价25美元,你正要买,突然记起同样的笔15分钟路程以外的另一家店促销价18美元。你怎么办呢?你决定为了节省这7美元而多跑15分钟的路程吗?在这两者之间,很多表示他们宁可跑远路节省这7美元。 现在你要办第二件事:买衣服。你发现了一套做工精细的灰色暗条西装标价455美元,决定要买,这时另一个顾客悄悄告诉你同样的一套衣服另一家店里促销价448元,那一家店离这里只有15分钟路程。你会再多跑15分钟的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2-01-12 14:21 鹰之歌 阅读(532) 评论(0) 推荐(0) 编辑

2011年12月30日 #

停止坐井观天,是时候让“我个人认为”见鬼去了!

摘要: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互联网BBS上、在和同学交流一些涉及到强烈个人立场或看法时,我都习惯性的在每句话的前面或后面加上一句:“我个人认为...”。今天反思一下这个习惯是怎么养成的以及这个习惯有没有存在的必要。 跟任何习惯一样,它也是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从“我就是这个世界”到“这个世界并不是围绕着我转的”的认识的转变过程,如果我们能把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次心理活动都记录下来的话,我们一定会同意这是一个相当痛苦的过程。 在我们一出生来到这个世界时,饿了就会哭,大人瞪我们一眼我们也会哭,总而言之就是希望这个世界所有的事情都必须符合我们的意愿,让我们舒服。我总是很清晰的记得小时候.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1-12-30 14:51 鹰之歌 阅读(357) 评论(1) 推荐(0) 编辑

2011年12月29日 #

和懒惰做朋友

摘要: 早上走在通向教研室的楼梯上时,忽然意识到,已经走楼梯走了一个多月了。其实只有三层楼,算不得高,但想起这一个月每天早中晚在这个楼梯里来回,也还是挺欣喜的;回头再想想自己居然坐了近两年的电梯,顿时一阵忏悔。 回忆一下这个习惯是怎么养成的,我想这个过程其实是对自己惰性的一种解剖。其实很简单,无论用什么崇高的理由,只要让自己坚持走一个星期的楼梯,那么一个星期后,再经过电梯时,甚至都不会看它一眼。 两年来,不是没有想过舍弃坐电梯,也不是不知道走楼梯比坐电梯好,尤其对于我们这种IT一族。但每次看到电梯门开了,总是不由自主的走了进去,有时是因为赶时间,有时是因为身边有同学一起,不好意思那么个性。于是,...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1-12-29 09:50 鹰之歌 阅读(420) 评论(0) 推荐(0) 编辑

2011年12月27日 #

那猫那狗那火

摘要: 图床测试:1.微软SkyDrive2.盛大糖果相册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1-12-27 13:18 鹰之歌 阅读(261) 评论(0) 推荐(0) 编辑

2011年12月26日 #

便宜卖了,一块钱一斤,两块钱三斤!-----生活中的非理性

摘要: 《怪诞行为学》里第一章讲讲述了这么一个关于经济学人杂志订阅的案例。订阅者有如下几种选择:1.单订电子版:59美元2.单订印刷版:125美元。3.合订印刷版加电子版套餐:125美元《怪诞行为学》的作者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斯隆商学院的100个学生中做出调查,结果如下:1.单订电子版59元:16人2.单订印刷版125美元:0人3.印刷版加电子版套餐125美元:84人然后作者去掉第二项看上去毫无作用的单订印刷版进行第二次调查,结果选择59美元单订电子版的从原先的16人增加到68人,选择125美元套餐的从原先的84人下降到只有32人。这是商家利用消费者非理性的一个典型案例。 一直觉得书中的案例虽然精妙...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1-12-26 20:42 鹰之歌 阅读(2696) 评论(0) 推荐(1) 编辑

2011年12月25日 #

人人都是民族主义者

摘要: 对不起,我起了一个骇人听闻的题目,有夸张的嫌疑。因为要得出这个结论,必须对地球上每一个活着的人进行调查,确定他们都是民族主义者才行,但它确实代表了我的一种真实的情绪,姑且就非理性一次。加上一些修饰语可能会好一些:在一定范围内,人人都是民族主义者。 促使我得出这个结论的在一次校园事件中“人民群众”的表现,当然,人民群众就是各位同学了。 在前两天,我所在的大学的图书馆发生了一起桃色事件:“研修门”事件。简单的说一下事情经过,我们学校的图书馆除了公共自习室之外,还有一些包间,这些包间称为“研修室”,顾名思义,学校设立研修室的本意当然是给那些学习起来、研究起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同学使用的...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1-12-25 01:59 鹰之歌 阅读(362) 评论(0) 推荐(0) 编辑

2011年12月22日 #

成功者并不遥远 多向身边的人学习

摘要: 曾经,成功学的书席卷大江南北,在各地校园的书摊上、各机场书店里,各种标有拿破仑*希尔、卡耐基、陈安之、唐骏、李开复等等带有各种闪耀光环的名字的书被各种人群所亲睐。其实不难理解,每个人都渴望获得成功,大部分人都会不满于现状,尤其在这么一个浮躁的年代,“成功”即意味着摆脱“蜗居”的生活,摆脱被人随意欺凌的命运,摆脱富家子弟对你瞟来的“你是农民”的目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只有成功,才能体体面面有尊严的活着。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你还记得《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世界因你而不同》、《做最好的自己》的风行吗?当然,这些都是有来历的书,没来历的那就更是汗牛充栋了:《大格局》、《10天改变一...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1-12-22 14:59 鹰之歌 阅读(658) 评论(0) 推荐(0) 编辑

2011年12月20日 #

关于作者(《蓝调口琴指南》名作拙译)

摘要: Steve Baker1953年5月1日生于伦敦,现定居在德国汉堡附近。从他第一次接触口琴是至今以过去了超过25年,自1975年起开始进行专业的演奏。他的音乐涉足诸多领域,包括传统领域(布鲁斯、乡村)、影视配乐、商业音乐、先锋派音乐。大量的唱片都记录下了他的吹奏,从摇滚到商业流行音乐几乎无一不有。Steve Baker在blues演奏上洋溢着十足的激情,同时他尽量避免一些陈词滥调,努力让自己的音乐如众不同,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前人。在参加爵士音乐演奏会和作为音乐人在工作室创作之外,他还作为德国业界领先口琴制造商Hohner的顾问,并且主办一些口琴教学,同时也能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来完成这本著作。本书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1-12-20 17:38 鹰之歌 阅读(322) 评论(0) 推荐(0) 编辑

2011年12月19日 #

只是一段听力练习:金凯瑞致伊斯特伍德

摘要: 长时间不练英语,水平日下。闲来无事,找到一段视频尝试翻译一下,该视频应该是1996年美国电影学会为伊斯特伍德颁发终身成就奖的一小段内容。本来作为听力练习,听懂大意就可以了,但刚好金凯瑞和伊斯特伍德又都是我喜欢的演员,就尽量精听一下吧,权当借机做些整理。当然,由于水平所限,还有几个地方或者几个单词一直没听出来,就随便安一个词先混过去。 先对本致辞中涉及到的一些名词做个简单介绍: 1.AFI=American Film Institute:美国电影艺术学院,简称AFI,美国电影学会。1967年,美国电影工业已经具有超过75年的历史,许多具有开创性的早期电影的胶片正在快速老化、无法得到保存。...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1-12-19 14:52 鹰之歌 阅读(932) 评论(0) 推荐(0) 编辑

2011年12月14日 #

开篇:内容提要 (《蓝调口琴指南》名作拙译)

摘要: 《The Harp Handbook》是蓝调口琴大师Steve Baker面向新手的一本入门级教材,在自己学习蓝调口琴的道路上,深感一本好教材的重要性。故尝试着将该书慢慢翻译出来,在有助于加深自己理解的同时,也能与人分享。但由于本人水平实在粗浅,在翻译过程中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错误,欢迎指正,欢迎板砖!最后,向Steve Baker致敬!《The Harp Handbook》封面:致谢感谢Klaus Kilian,Lars Luis Linek,Norbert Schmidt,Martin Haffner,Wolfgang Layer,Hermann Demmler,Riedel Diegel,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1-12-14 23:10 鹰之歌 阅读(600) 评论(0) 推荐(0) 编辑

远离电脑,开始看书吧

摘要: 连续三天了,晚上十点半从实验室回到寝室后,没有打开电脑,而是捧起了书本(或是新买的kindle)看到十二点。我能真切的体会到一种无以名状的感觉在心里慢慢复苏,久违了! 记得刚上大学时,我还保持着看书的习惯,在身边同学都在准备各种编程大赛、各种电子设计大赛的时候,我整天从图书馆抱回一堆一堆的中外文学书籍。印象中,都是在哈尔滨的冬天,下午或者晚上,我一个人在宿舍楼道里的窗台上,捧着本不知什么书,或许是《The Age of Innocence》,或许是《The Great Gatsby》,看看书眼睛看累了,就抬头看看看窗外纷扬的大雪,偶尔在深夜会遇见对面寝室的技术狂人出来边抽烟边看DSP的书...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1-12-14 20:00 鹰之歌 阅读(438) 评论(2) 推荐(0) 编辑

2011年12月12日 #

谁杀死了你?---《妙想天开》观后感

摘要: 周五晚上熄灯后把电脑抱到床上,打开了这部电影。其实,对于这部电影的内容及其导演生平我本是一无所知,能够找到它仅仅是因为在我手上的一份不知何时的imdb top250名单里《妙想天开》排名接近垫底,很好识别。 对于电影和imdb排名我抱着这么一个想法,imdb排名虽然众口难调,但能进top250的从概率上讲应该都是值得一看的电影。而为了避免自己陷入先入为主的泥淖,对于一部陌生的电影,在看之前绝对不看内容简介,不上豆瓣时光等网站看影评。所以,根据片名,我甚至以为我即将看到的是一部喜剧片。我完全错了。 电影主要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在将来某一个年代的某一个国家,信息部掌控着人们的一切,街道上、...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1-12-12 19:14 鹰之歌 阅读(437) 评论(0) 推荐(1) 编辑

2011年12月8日 #

走出黑暗的洞穴---选自《苏菲的世界》

摘要: 柏拉图用一个神话故事来说明这点。我们称之为“洞穴神话”。 现在就让我用自己的话再说一次这个故事。 假设有些人住在地下的洞穴中。他们背向洞口,坐在地上,手脚都被绑着,因此他们只能看到洞穴的后壁。在他们的身后是一堵高墙,墙后面有一些人形的生物走过,手中举着各种不同形状的人偶,由于人偶高过墙头,同时墙与洞穴间还有一把火炬,因此它们在洞穴的后壁上投下明明灭灭的影子。在这种情况下,穴中居民所看到的唯一事物就是这种“皮影戏”。他们自出生以来就像这样坐着,因此他们认为世间唯一存在的便只有这些影子了。 再假设有一个穴居人设法挣脱了他的锁链。他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便是:洞壁上的这些影子从何而来?你想:如...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1-12-08 17:18 鹰之歌 阅读(591) 评论(0) 推荐(0) 编辑

2011年12月5日 #

卖身记

摘要: 这是一片写给自己的文章,不写没法交差,或者说是为写而写。其实,我一直觉得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轨迹做一个阶段性总结,所谓雁过留声,或是供日后凭吊。但按照某人的说法:“道理谁都懂,XXXX”,XXXX代表各种借口。果然这次也不例外。从八月末九月初开始正式准备找工作到十月9号签约,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不止一次的说要把白天的经历简单的记录一下,到时候归纳出一篇面经来,事实上我也确实干了这么一项工作,打开我的电脑里一篇名为“找工作日记”的txt文档,内容如下: 忽略空白行的话,这4行文字就是我这一个月来所有的记录。简直是在嘲笑我的言出不行。 一直以来我都非常佩服那些有自制力有执行力的人,以至于一想起我...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1-12-05 21:42 鹰之歌 阅读(1038) 评论(2) 推荐(1)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