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基础(四):设计中的时钟

1、同步设计

 在同步设计中,由单个主时钟单个主置位 / 复位信号驱动设计中所有的时序器件。

1)避免使用行波计数器

2)门控时钟

3)双边沿或混合边沿时钟

4)用触发器驱动另一个触发器的异步复位端

 

2、 时钟/时钟树的属性

一般的时钟,我们都指的是全局时钟,全局时钟在芯片中的体现形式是时钟树

时钟树,是个由许多缓冲单元(buffer cell)平衡搭建的时钟网状结构,如下图所示:

首先不得不说,实际的时钟除了周期/频率、相位、沿、电平属性外,还有其他的属性,也就是:不是下面这样子规规整整的:

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时钟有下面的属性(“实际的buff”):

①时钟的偏移(skew):时钟分支信号在到达寄存器的时钟端口过程中,都存在有线网等路径延时,由于延时,到达寄存器时钟端口的时钟信号存在有相位差,也就是不能保证每一个沿都对齐,这种差异称为时钟偏移(clock skew),也叫时钟偏斜。时钟的偏移如下图所示:

此外,时钟skew与时钟频率并没有直接关系,skew与时钟线的长度被时钟线驱动的时序单元的负载电容、个数有关。

 

②时钟抖动(jitter):相对于理想时钟沿,实际时钟存在不随时间积累的、时而超前、时而滞后的偏移称为时钟抖动,简称抖动,如下图所示:

时钟的抖动可以分为随机抖动(Random Jitter,简称Rj)和固有抖动(Deterministic jitter):

  ·随机抖动的来源为热噪声、Shot Noise和Flick Noise,与电子器件和半导体器件的电子和空穴特性有关,比如ECL工艺的PLL比TTL和CMOS工艺的PLL有更小的随机抖动;

  ·固定抖动的来源为:开关电源噪声、串扰、电磁干扰等等,与电路的设计有关,可以通过优化设计来改善,比如选择合适的电源滤波方案、合理的PCB布局和布线

也就是说:jitter与时钟频率无直接关系。

 

时钟的偏移和时钟的抖动都影响着时钟网络分枝的延迟差异(相位差异),在Design  Compiler里面,我们用时钟的不确定性(uncertainty)来表示这两种情况的影响。

 

③时钟的转换时间(transition) :时钟的上升沿跳变到下降沿或者时钟下降沿跳变到上升沿的时间,这个时间并不是如左下图所示那样完全没有跳变时钟的,而是像右下图那样,时钟沿的跳变时间就是时钟的转换时间(后面约束的时候会有相关的解释)。

时钟的转换时间与单元的延时时间(也就是器件特性)还有电容负载有关。

 

④时钟的延时(latency) :时钟从时钟源(比如说晶振)出发到达触发器时钟端口的延时,称为时钟的延时,包含时钟源延迟(source latency)时钟网络的延迟(network latency),如下图所示:

时钟源延迟(clock source latency),也称为插入延迟(insertion delay),是时钟信号从其实际时钟原点设计中时钟定义点(时钟的输入引脚)的传输时间,上图是3ns。

时钟网络的延迟( clock network latency)是时钟信号从其定义的点(端口或引脚)到寄存器时钟引脚的传输,经过缓冲器和连线产生的延迟(latency),上图是1ns。

OK,时钟的附加的buff属性差不多就是这样了。

 

3、内部时钟

记得我刚刚学习FPGA的时候,在verilog代码中,经常使用内部产生的时钟,也就是用内部的一个信号充当另外一个always块的时钟沿敏感列表,如下图所示:

 

 

 实际上,这种内部时钟不建议使用,一个是因为产生内部时钟的逻辑是有延时的,导致A_clk产生也会延时,Data与A_clk会有延时,就会有亚稳态的稳压;另外一个就是由触发器生成A_clk的驱动能力问题.

 

4、多路复用时钟

在一个系统里面,很有可能会用到多个时钟轮流驱动一些触发器,为了适应不同的数据速率要求,进行时钟切换。有时为了节约功耗,也会把高速时钟切换到低速时钟,或者进行时钟休眠操作,多路时钟如下图所示:

这样的时钟一般情况下也会导致一些问题,比如时钟切换时导致后面驱动的寄存器建立时间不足,当满足一定的条件时,这种多路复用器的时钟也是可以使用的,要满足的要求有:

  1. 时钟复用电路一旦上电工作之后,就不要对复用逻辑进行更改,以免更改之后产生不确定错误。
  2. 在测试的时候,设计电路绕过时钟多路逻辑来选择普通的时钟,也就是使用普通的时钟进行测试。
  3. 在时钟进行切换的时候,寄存器要处于复位的状态,以免在切换之后建立时间不够而进入亚稳态。
  4. 在时钟切换的时候,可能会产生一些短暂的错误,但是这些错误对整个系统没有影响。

  对于系统要求非常严格的,比如时钟切换很频繁,有不能够在复位的时候切换,而且也不允许有短暂的错误,那么时钟就不能这样进行切换了,就要使用其他的时钟切换方案或者进行时钟同步了。至于多时钟切换的方案,以后有时间再学习补充。

5、门控时钟

门控时钟可是低功耗设计的宠儿,关于门控时钟的资料也有一大堆,下面就来写写门控时钟吧。

门控时钟也就是在使能信号有效的时候,把时钟打开;使能信号无效的时候,时钟关闭。时钟关闭之后,它所驱动的寄存器就不会翻转,因此也就降低了动态功耗。

门控时钟最开始的电路是:

这种门控时钟bug多,我们先来看看这种电路的bug波形是怎么样的,也就是知道问题所在,好让我们改进:

从波形图中可以看到,门控使能信号如果在时钟的高电平的时候开启或者关闭,就会导致产生的门控时钟高电平被截断,变成毛刺;门控使能信号对在时钟低电平时跳变对产生的门控时钟没有影响。因此我们的针对点就是高电平时的翻转。

因此我们就可以通过设置一种电路,让门控使能信号在通过这个逻辑电路之后,仅仅在时钟低电平的时候进行翻转,而在时钟高电平的时候,不能翻转也就是保持。从而我们就想到了低电平触发的锁存器,使能信号通过低电平的锁存器之后,如果使能信号在高电平跳变,锁存器的输出信号是不会改变的,电路图如下所示:

波形如下所示: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当门控使能信号是高电平有效的时候,也就是高电平打开门控时钟,低电平关闭门控时钟,那么就使用上面的电路,也就是:低电平触发的锁存器+与门

  当门控使能信号是低电平有效的时候,那么就要换成:高电平触发的锁存器+或门

PS:当涉及毛刺的问题的时候,特别是由于使能信号与时钟而产生的毛刺,锁存器起很大的作用。

一般情况,在进行芯片设计的时候,我们不必自己设计门控时钟,大多是ASIC/SoC生产商都有对应的门控时钟单元。

 

6、行波时钟

行波时钟,也就是一个触发器的输出用作另一个触发器的时钟输入,经常用在异步计数器和分频电路设计中,如下图所示:

 

 

异步计数器/分频时钟虽然原理简单、设计方便,但级连时钟(行波时钟)最容易造成时钟偏差,级数多了,很可能会影响其控制的触发器的建立时间和保持时间,使设计难度加大。

转换的方法是采用同步计数器

 

7、双边沿时钟

双边沿时钟的系统是指在时钟的上升沿和下降沿都进行数据传输:

很显然,这样数据的传输速率就增加一倍了。DDR就是采用双边沿传输数据的技术,传输示意图如下所示:

然而一般情况下,我们不建议使用双边沿时钟,这是因为:

  1. 由于上下沿都用,要求时钟的质量很高,一般的时钟源很难达到,成本高。
  2. 由于时钟的抖动等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容易使时钟的占空比发生改变,因此容易引起建立时间和保持时间的违规。
  3. 当使用的双沿时钟之后,时钟的约束变得复杂,此外当某处发生违规之后,违规的路径的查找难度比单沿时钟大
  4. 还有一点就是测试难度比较大,双沿电路的测试电路必定有别与单沿的测试电路。进行扫描测试时,上下沿的时钟先都得插入多路复用器进行选择。

 

8、Design Compiler中的时钟约束

对实际的时钟进行建模/约束了,实际上就是对这几个属性进行设置,下面讲解在Design Compiler中怎么进行约束。

在默认的情况下,逻辑综合时,即使一个时钟要驱动很多寄存器,DC也不会在时钟的连线上加时钟缓冲器(clock buffer)以加强驱动能力,时钟树输入端直接连接到所有寄存器的时钟引脚,也就是说,对于高扇出(high fanout)的时钟连线,DC不会对它做设计规则的检查和优化,如下左图所示。

在时钟连线上加上时钟缓冲器作时钟树的综合(clock tree synthesis),一般由后端(back end)工具完成,后端工具根据整个设计的物理布局(placement)数据,进行时钟树的综合。加入时钟缓冲器后,使整个时钟树满足skew、latency和transition的目标。时钟树综合后的电路如右下图所示。
  

 

左上图的时钟网络是理想的,其延迟(latency)和时钟的偏差(skew)及转变时间(transition)默认值为零。显然,理想时钟网络与实际的情况不同,使用理想时钟网络将产生过于乐观的时间结果。为了能在综合时比较准确地描述时钟树,我们需要为实际的时钟树建模,使逻辑综合的结果能与版图(layout)的结果相匹配。

好吧,上面都不是重点,下面才是内容:

    我们用下面的命令建立时钟那几个属性模型:
    create_cloclkset_clock_uncertaintyset_clock_latencyset_clock_transition分别进行时钟的周期、偏移、延时、转换约束:

 

1)时钟偏差的建模:

set_clock_uncertainty:对时钟的偏移抖动进行建模,也就是对时钟的偏差进行建模,具体使用为: 

假设时钟周期为10ns,时钟的建立偏差为0. 5ns,用下面命令来定义进行约束:

create_clock -period 10 [get_ports  CLK]

set_ clock_ uncertainty  -setup  0.5  [get_clocks CLK]

理想的时钟:

  只对建立时间的偏差时钟建模:

   如果对建立时间和保持时间都进行偏差建模,则有: 

 在默认的情况下,"set_clock_uncertainty”命令如果不加开关选项“-setup”或“-hold",那么该命令给时钟赋予相同的建立和保持偏差值。

这是一种对偏差建模的方式,也就是对建立时间和保持时间进行建模的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以对时钟的上升沿和下降沿进行偏差建模,比如上升沿的偏差是0.2ns,下降沿的偏差是0.5ns,则有:

 set_ clock_ uncertainty  -rise  0.2 -fall 0.5  [get_clocks CLK]

 一般情况下,我们只约束建立时间,也就是只用第一种方式进行时钟偏差建模。

当对建立时间偏差建模之后,这时,时钟周期、时钟偏差和建立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假设时钟周期是10ns,建立时间偏差是0.5ns,触发器的建立时间是0.2ns,这时候从图中就可以看到,留给寄存器间的路径的裕量就减少了,也就是说,对寄存器间的约束就变得更加严格了,寄存器的翻转延时、组合逻辑延时与线网延时等这些延时的和必须小于9.3ns,否则就违反了FF2的建立时间。这一点是要注意的。

对于保持时间,在未考虑时钟偏移之前,前面说了,组合逻辑的延时要大于触发器的保持时间(具体原因参考前面的描述),当对时钟偏差建模之后,这时,时钟周期、时钟偏差和保持时间的时序关系如下所示:

 2)时钟转换时间的建模:

由于时钟并不是理想的方波,用set_ clock_ transition来模拟时钟的转换(transition)时间。默认的上升转换时间为从电压的20%上升至80%的时间,下降的转换时间为从电压的80%下降至20%的时间。

如果set_clock_transition命令中不加开关选项“-setup”或“-hold" ,那么该命令给时钟赋予相同的上升和下降转换时间。

一般情况下,我们只约束最大的转换时间,如最大转换时间是0.2ns,那么就加上-max选项:

  set_clock_transition  -max    0.2    [get_clocks  CLK]

 

3)时钟延迟的建模:

时钟从时钟源(比如说晶振)出发到达触发器时钟端口的延时,称为时钟的延时,包含时钟源延迟(source latency)时钟网络延迟(network latency)

我们使用 set_clock_latency 进行时钟延时的建模。

一般情况下,我们把时钟源延迟(source latency)和时钟网络的延迟(network latency)分开来。

时钟源延时需要建模,是因为DC是真的不知道这延时是多大但是,对于时钟网络的延迟,DC 在布局布线前 不知道,但是 在布局布线后 就可以计算出来时钟网络的延时了,因此在布局布线之后进行综合时,就没有必要对时钟网络进行延时,因此就要把这两个延时分开来进行约束。

先说布局布线之前:时钟周期为10ns,时钟源到芯片的时钟端口时间是3ns,时钟端口到内部触发器的时间是1ns,如下图所示,

 

 那么就用下面的命令进行建模:

create_clock  -period  10  [get-ports CLK]

set_clock_latency  -source  3  [get_clocks CLK]

set_clock_latency 1  [get_clocks CLK]

通常情况下,我们约束最大的延时,也就是加上-max的选项,表示最大延时是多少(如set_clock_latency  -source -max  3  [get_clocks CLK] 就是时钟源到芯片时钟端口最大的时间是3ns)。

布局布线之后:就可以计算实际的线网延时,就要使用 set_propagated_clock  [ get_clocks CLK] 这个命令代替上面的 set_clock_latency 1  [get_clocks CLK]这个命令。

基本的时钟建模就OK了,下面进行总结并给出我们这个例子中使用的约束脚本,理想时钟和实际时钟的对比,如下图所示:

因此总结就是,对实际时钟的建模/约束如下所示: 

版图前时钟模型:

create_clock  -period  10  [get-ports CLK]    // 时钟周期

set_clock_uncertainty  0.5  CLK        // 时钟偏差的建模:给时钟赋予相同的建立和保持偏差值

set_clock_transition  0.2  CLK         // 时钟转化时间的建模

set_clock_latency -source  4  CLK       // 时钟延迟的建模:时钟源延时(source latency)

set_clock_latency  2  CLK            // 时钟延迟的建模:时钟网络延时(network latency)

 

版图后时钟模型: 

create_clock  -period  10  [get-ports CLK]    // 时钟周期

set_clock_uncertainty  0.5  CLK        // 时钟偏差的建模:给时钟赋予相同的建立和保持偏差值

set_clock_transition  0.2  CLK         // 时钟转化时间的建模

set_clock_latency -source  4  CLK       // 时钟延迟的建模:时钟源延时(source latency)

set_propagated_clock  2  CLK           // 时钟延迟的建模:时钟网络延时(network latency)

  

补充1:时钟分配策略

  时钟的分频从规划初始就应该考虑,也就是从系统层面上去考虑,而不是等到后端设计时再考虑。

  时钟分配策略考虑因素有:

  1.   系统的时钟分配计划(主要是时钟树方案、各个模块的时钟频率等);
  2.   时钟的最小延时(主要是根据系统运行的速度来定义最小的延时要求,这个与时钟分配计划应该是有重叠的地方,具体我不是很了解);
  3.   时钟缓冲(这个是考虑负载的问题,往往也是在设计时钟树时应该考虑的问题);
  4.   消除时钟偏移(时钟偏移总是存在的,如何降到最小或使其达到预期的效果,也是要考虑的);
  5.   门控时钟、软硬件协同设计等省电模式的考虑(这个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还可以从低功耗设计的角度进行观察)。

 

posted @ 2020-05-29 14:53  你好24h  阅读(264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