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配置文件(redis.conf)的参数集合
===============================================
2020/3/30_第1次修改 ccb_warlock
===============================================
由于修改框架学习了redis连接池的相关内容,顺便整理了redis配置文件用到的部分配置项,方便学习记录的同时也方便将来回顾。
redis的配置项远不止下面的这些,我这里针对接触到的一些参数进行整理。
1. 绑定IP
为了保护redis故只允许被内部(127.0.0.1)访问,但是在外网环境时经常会通过其他方式(防火墙规则、安全组、redis设密码)来限制连接redis,所以常用是下面的方式:
bind 192.168.1.1 10.0.0.1
# 注释掉 #bind 127.0.0.1
或
# 设置不绑定任何IP bind 0.0.0.0
根据官网描述,该模式也是为了保护redis使用默认的配置运行redis,这意味着此时redis只能被本地连接且没有密码,一般会关闭保护模式方便使用。
protected-mode no
port 6379
默认redis连接是没有密码的,如果需要redis也可以设置密码。(一般首先考虑通过其他方式来屏蔽对redis的连接,而不是把redis暴露在公网后通过密码来限制)
requirepass 123456
为了更好的管理redis的内存占用,可以通过设置maxmemory来限制redis的内存占用。
PS:
1)32位系统即使配置没有限制,依旧包含3GB的隐形限制。(也能理解,32位的系统最多也只能管理4G内存嘛)
2)当占用达到限制时,redis将会根据“驱逐策略”(下面会具体描述)对数据进行操作。
maxmemory 512mb
# 注释掉 #maxmemory 512mb
或
# 设置为0 maxmemory 0
当内存使用达到内存限制时,就会触发驱逐策略,进行接下去的操作。
在讲具体的策略之前,首先了解下2种淘汰策略:
LRU(Least Recently Used): 最近最少使用
LFU(Least Frequently Used): 最近最不常用
两者的区别,LRU是该数据被使用了一次就被提到表头(实际以链表实现),删除则是选择表尾的数据来删除。
LFU则是对每个数据使用的频率进行统计,删除则是选择频率最低的数据来删除。
maxmemory-policy allkeys-lfu
策略类型 | 参数项 | 说明 | 备注 |
NoDel | noeviction | 不删除任何key,达到内存限制时再请求写入时,则返回错误。 | 默认 |
LRU | volatile-lru | 在已设置过期时间的数据集中,删除最近最少使用(LRU)的key。 | |
allkeys-lru | 在整个的数据集中,删除最近最少使用(LRU)的key。 | ||
Random | volatile-random | 在已设置过期时间的数据集中,随机删除一部分key。 | |
allkeys-random | 在整个数据集中,随机删除一部分key。 | ||
TTL | volatile-ttl | 在已设置过期时间的数据集中,删除将要过期(ttl较小)的key。 | |
LFU | volatile-lfu | 在已设置过期时间的数据集中,删除最近使用频率最低的key。 | Redis4.X开始才有的策略 |
allkeys-lfu | 在整个的数据集中,删除最近使用频率最低的key。 | Redis4.X开始才有的策略 |
全量备份方案,redis默认启用持久化方案。
RDB的持久化时通过快照(snapshotting)来实现的,即当符合条件时redis将内存的所有数据生成一份快照文件存到磁盘的RDB文件(二进制文件)中。
dbfilename dump.rdb
由下面3种场景触发快照:
1)根据配置的规则,自动快照。
默认的3个规则如下:
# 900秒内,至少对1个key进行了增删改,执行BGSAVE。 save 900 1 # 300秒内,至少对10个key进行了增删改,执行BGSAVE。 save 300 10 # 60秒内,至少对10000个key进行了增删改,执行BGSAVE。 save 60 10000
2)执行SAVE或BGSAVE命令时,将会执行一次快照。
SAVE:同步进行快照。快照的过程中会阻塞所有客户端的请求。
BGSAVE:异步进行快照。Redis fork 创建一个新的子进程负责进行快照后退出,而原来的 Redis 进程(父进程)继续处理客户端请求。
3)执行FLUSHALL命令且有自动快照规则时,将会执行一次快照。
将每条增删改的命令写入AOF文件(文本文件)中。
AOF持久化的价值在于,在等待RDB自动快照的过程中,redis进程突然中止或服务器断电,可能会造成几秒甚至几分钟内的写丢失。故为了尽可能的防止这类问题,可以开启AOF持久化,更好的持久化数据(当然提高了操作磁盘的频率性能会有所降低,不过是可以接受的)。
appendonly yes
appendfilename "appendonly.aof"
appendfsync everysec
参数值 | 说明 | 备注 |
always | 每次收到写命令就立即写入文件,这种方案数据更完整,但是性能最低。 | |
everysec | 每秒钟写入文件一次,这种方案是在性能和持久化之间做了折中。当你不确定另外2种模式对项目的价值时推荐使用这个配置。 | 默认 |
no | 完全由os决定什么时候将缓存数据写入文件,这种方案性能最好,但是持久化没保证。 |
起初我这块配置参数是比较疑惑,虽然《Redis入门指南》有些相关描述但也是一笔带过,直到我看到了invalid s在知乎的一个回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014649)后才明白了这个配置的意义。
unix系的系统和win7以后的版本,都采用“将空闲内存当做缓存”的方案,目的是可以减少对磁盘的访问,最终提高性能。
由于操作系统的缓存机制,数据没有真正写入硬盘,而是先写进了缓存,然后等待操作系统执行写入磁盘的动作时,数据才真正被持久化到了磁盘的文件中。
所以,
1)如果要尽可能保证数据的完整性,设置为always,redis每进行一次增删改操作就向磁盘中的AOF文件进行一次保存,当然这样的操作性能也是最低的。
2)如果需要最好的性能(即借用操作系统的缓存机制),设置为no,redis将增删改的操作记录写入缓冲区,让操作系统来决定何时写入磁盘,当然这样也存在进程中止或服务器停电导致操作日志缺失的问题。
3)如果你需要在性能和数据完整性取个折中的方案,设置为everysec,redis每秒将增删改的操作日志写入redis,当不确定哪种方案更适合你的业务的时候,推荐使用这种方案。
当同时开启RDB和AOF时:
1)redis将使用AOF文件重建数据集(因为操作日志记录的更完整)。
2)redis>=2.4,当RDB执行快照时,不会执行AOF的重写。当AOF在执行重写时,不会执行RDB的快照。(这样可以防止2个redis进程同时执行大量的磁盘IO)
官方的建议是同时启用这2种持久化策略,而针对2种持久化各自的优缺点,在长期计划中将AOF和RDB统一成一个持久化模型。
1.https://redis.io/topics/security
2.https://redis.io/topics/lru-cache
4.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014649
5.https://redis.io/topics/persist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