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社交网络》,激发了国内无数年轻创业者“成为下一个扎克伯格”的憧憬,但面对早已巨头林立的国内市场,属于他们的“社交”新机会究竟在哪儿?
今年3月24日正式上线的图片分享应用Color,尽管其核心价值定位于图片分享,但“无需注册、自动在100英尺内生成一个Color使用者图片分享、评论平台”的“弹性社交”功能,却就“如何在移动互联网上构筑社交网络”的问题给了更多人以新的启发。
所谓“弹性社交”,相比“SoLoMo”概念下的第一拨签到类应用,如Foursquare、街旁、切客等,弹性社交类应用的核心价值在于“Social”(社交)。
简单来说,它是利用手机的移动特性和位置定位功能,为用户与正身处其周边的人建立起一个“临时的社交网络”。这个网络中的每一个点(用户)都会随着位置的迁移而发生变更,故谓之“弹性”社交。
就目前国内的发展现状来看,在这一切入点之下,根据不同需求的驱动,弹性社交类应用又可以细分为两大分支,即纯粹基于地理位置的陌生人交友和基于活动、会议等特定场景的商务型交友。前者的代表,如陌陌、友加;后者的代表,则如幸会、在这儿、一起、加一,等等。
陌生人交友:在灰白地带间游走
但凡看过本·麦兹里奇所写的那本Facebook成长史(《Facebook: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的人,都不会忘记那个极为抢眼的副标题“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基于“性本能”这一绝对刚性需求而建立社交网络,正是大多数社交网站的重要基础。
今年8月正式上线的“IM陌陌”算得上是目前国内最火爆的陌生人交友应用之一。仅开发了iPhone版本,尚未涉足Android平台的它,已在短短一个多月内收获了近10万下载量。尽管陌陌科技联合创始人兼产品总监雷小亮一再向南都记者否认,陌陌是通过“性本能”这一刚性需求的驱动来聚合用户。但他也不得不承认,通过陌陌相识并将关系发展到线下的大有人在,那些借助陌陌,给自己标注上类似“寂寞等待@某某酒店”的标签并主动搭讪异性用户的“职业性工作者”也是他每天必须要“封杀”的对象之一。
“我们想做的,只是一款单纯基于地理位置交友的聊天工具。”雷小亮笑着说,“比如前两天北京暴雨堵车,就有不少堵在路上的用户用陌陌聊天;还有楼上楼下邻居互聊的,一栋办公楼里的白领互聊的;当然,也有女朋友给男朋友装陌陌,大概是想监控他的活动范围吧。”
从界面和功能上来看,陌陌是个典型的“简单即美”的产品。在打开应用后,除了一张按照位置距离远近而排列的用户列表之外,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单个用户之间的“对话”和“加关注”。
从一方面来说,这样的产品设计会将初生的陌陌与微信、米聊等移动互联网即使通讯工具摆在了同台竞技的位置上;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一个更清晰的人群和需求定位,似乎很难通过产品和推广渠道的创新,将这种陌生人的关系网络沉淀下来,变成陌陌自己的资源。
相比之下,由若邻网创始人邹岭和沃勤科技(移动终端中间件平台开发商)创始人胡铸韬所开发的同类应用“友加”则在定位和发展思路上,有着更为清晰的考虑。
胡铸韬告诉南都记者,“友加”于今年6月率先在MTK平台上上线,目前已拥有7万多注册用户,外加刚刚上线的iPhone和Android版本上约4万用户,总注册用户数也在10万以上。但是,“iPhone并不是我们的主战场,MTK和Android所代表的中低端市场才是”,胡铸韬表示。
在他的理解中,用户对于陌生人交友兴趣的浓厚程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减。“他们与陌生人交往的‘负担’和‘忧虑’越来越多,对陌生人的防备心也会相对较重,所以很难在上面真正‘玩起来’”。因此,友加将自己的目标人群锁定在16-22岁的高中及大学在校生。
一者,这个群体的交友环境相对单纯,对陌生人交友的兴趣浓厚,且也尚未形成自己固定的关系网络;二来,产品发展的早期,可以通过这一相对娱乐化的交友需求的响应来黏住用户,并逐步尝试引导这类陌生人关系走向线下的熟人关系,从而建立起自己的竞争壁垒,并有助于在产品发展的中后期,进一步摸索盈利模式。
“任何一个异性交友的网站也好,应用也罢,都存在着如何在白色地带(完全正当的交友关系)和灰色地带(基于性本能的交友关系)之间取得平衡的问题。”一位资深的互联网创业者对南都记者这样解释,“如果控制不好,一下子滑向敏感区域,那么无论你此前有多火,都很难再往回做调整,并随时可能面临政治监管的风险。”
活动交友:运作“人脉”的新故事
在某种程度上说,国内的移动互联网创业者选择“CopytoChina”是因为他们自认无法向投资人讲述一个好故事,惟有搬出中国版的“××故事”才更具说服力。但在弹性社交领域,有一小撮创业者却开始讲述一个更本土化、同时也能让不少投资人感同身受的故事。
“幸会”的创始人蒋静、“在这儿”的创始人熊尚文以及“一起”的创始人谭颖华、揭光发,在踏入移动互联网创业之前,都是标准的“活动控”、“会议狂”。
在创办幸会之前,蒋静是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早期创业者访谈为主要内容的视频播客“动点博视”(MOBINODE.tv)的创始人,也是线下沙龙nTalks群英荟的主持人。她热衷于组织各种线下活动,并捧着家用DV走访各类创业者,再将视频短片剪辑加工后放到网络上与他人分享。
“你先等等,我先用幸会给你发张电子名片。”刚一见面,蒋静边打开幸会,边对南都记者说道,“其实,创办幸会主要是基于我自己的一个实际需求,并没有参考什么国外原型。”
在蒋静看来,中国的生意人最讲究“人脉”———“你是谁介绍来的朋友”、“我们是因为一起参加过什么活动/会议而认识的”、“怎样才能通过你结识更多朋友”。在此之前,关于这些问题,并没有一款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产品加以管理,而大多只能靠“人脑记忆”。
“我认识、采访过的创业者、投资人也有这个问题,那为什么不动手做一个呢?”于是,在今年5月,蒋静开始着手创办幸会,并于8月初推出了第一个测试版本。
每周推出一个新版本、至今已迭代到1.3版本的幸会,将功能主要集中于参加活动和交换名片两个部分。在参加活动的功能下,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地理位置,从热门活动列表中选择参加或自行发起一个聚会,邀请好友参加;也只有在选择参加该活动之后,才能与同样参加这项活动的其他用户交换名片。另一方面,对于那些不在身边的聚会,用户只能浏览,不能加入。如果想要和另一位参加活动的用户交换名片,只能通过他的好友引荐才能互相交换名片。
蒋静告诉南都记者,幸会在“社交”功能上并没有作太多开发,只是简单地将打电话、发短信、发私信/邮件、看微博等功能整合到用户名片的下方。“我觉得,商务人群没有那么多时间在手机上敲字聊天,如果有需要,直接发个短信或打个电话就可以了。”蒋静说。
这恰巧与熊尚文对“在这儿”的功能定位相反。“在这儿”更强调“IM”(即时通讯)功能,并接入新浪微博的API,将用户的微博信息(包括加V认证)“搬家”到在这儿。熊尚文解释说,这是因为借助新浪微博平台,用户间会更容易产生彼此信任感,增强用户活跃度。
但熊尚文显然不会满足于把“在这儿”做成新浪微博的一个插件。这个在加拿大出生、有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计算机本科和斯坦福大学MBA学位的香港人,自2008年回国创业,做“在这儿”已经是第三次尝试。前两次的失败经历,让他更愿意将“在这儿”看作是“下一个大事件”(The Next Big Thing)的代表。
“上线一个月,就已经有一万多下载量,这在我看来是很不容易的成绩了。三四个月后,我们应该可以发展到海外市场,并在18个月内,拿下1000万用户。”熊尚文语出惊人。
但细看它与幸会等同类应用在推广渠道上的不同,幸会和一起更侧重组织、参加一些中小型的行业沙龙、聚会或由用户自行发起聚会;但在这儿、加一则更偏向于大型公共活动、会议,并出于先强化社区氛围的考虑,未设定用户自行发起聚会的功能。
经纬创投分析师庄明浩向南都记者分析道,尽管幸会和在这儿,现在是沿着一纵一横两条线路在前进,但最终都需要能网罗住横跨多个行业、领域的用户才有可能实现其商业价值和盈利模式的探索。
“至于先走哪一步,其实并没有定规。推广渠道和方式,只要能和产品开发、运营能力相匹配,都有可能走得通。关键在于,这的确是一个需要国内创业者自己去摸索的方向。”庄明浩表示。
“熬”出来的大事件
“做社区,一定是要熬出来的。”面对现在移动互联网上大批对成功急不可待的创业者,曾经创办过中国第一个互联网站“深圳之窗”和第一个BBS站“一网情深”,现任松禾资本投资总监的张春晖禁不住感叹。
当然,如果靠砸钱预装或是在刷机市场内强行推广,固然能在短期之内收获大量注册用户,但用户黏性和活跃度却并不会因此自然而然地趋于合理。要让熙熙攘攘的陌生人流在你的这个应用平台上沉淀下来,并长期保持活跃度,除了产品和后续运营能力需要不断打磨之外,时间本身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从PC端社交网站发展的历史来看,内容偏重的轻博客网站Tumblr和国内的豆瓣,分别用了三年和四年才迎来了第一个百万级用户的增长拐点;而社交意味更重的Facebook和Twitter的成长速度虽较前者已加快了不少,但也分别是在成立后一年半近两年时,才达到第一个用户增长的拐点。
有趣的是,当南都记者将这组数据摆在眼下这一拨移动互联网社交应用创业者面前时,他们中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这样的速度,太慢了”。
一位专注于移动互联网早期投资的VC对南都记者说,现在移动互联网上突然“冒”出来的新模式层出不穷,有一些“CopytoChina”的产品,其海外原型本身也并没有取得成功,就已经被国内创业者搬进来尝试,“不过,这样一来的好处是这一类的项目起来得快,死得也快。”这位VC毫不客气地点评道。
曾经创办沃勤科技并成功地将其卖给MTK的“友加”创始人胡铸韬告诉南都记者,在他看来,一种更为稳健的社交网站创业模式,应该在产品推出后至少经历近一年时间的“概念性测试”———即,先推出产品,通过小规模推广和口碑传播达到40万-50万活跃用户规模,在继续扩大用户规模的同时开始尝试商业化和对盈利模式的摸索。如果活跃用户规模达到百万级,同时可以保持正向现金流,才能真正表明这是一套可行的社交网络商业模式。
除此之外,尽管现在的PC端社交网站已十分强调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但由于手机终端的输入方式和用户习惯仍未成熟,移动端社交应用将更考验创业团队的后续运营能力。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胡铸韬向南都记者这样解释,“做异性陌生人交友,你肯定需要平衡在你的应用上,男女用户的比例。但吸引男用户使用的方法和吸引女用户使用的方法可能并不相同,因此在功能开发和用户引导方面,就需要区别对待。”
毫无疑问,每一个创业者都期待自己成为“下一个大事件”的主角。但在其中起决定因素的,并不是你所追随的某个新模式能否成为一股强劲的台风,把所有置身其中的“猪”都吹上天;而是你所针对的人群、满足他们需求的方式能否在“台风”退去之后仍然在本土市场奏效。
原来如此
Skout
是一款于2007年在美国市场推出的LBS类社交网站,创始人为克里斯汀·维柯兰德(Christian Wiklund)和尼科拉斯·林斯特罗(Niklas Lindstrom)。
目前,Skout已经拥有数以百万计的用户,他们可以在上面发布照片、Flirts Buzz(相当于微博)、免费聊天。每天都有许多陌生的男男女女在这里相遇,如果运气好的话,你或许还能碰上有人主动跟你搭讪,你们开始寻找各种话题来继续交流,最后,你们也许就顺理成章地变成了朋友或者恋人。
该项目业已得到美国在线前任副主席贾尼斯·勃兰特、现为天使投资人的自由媒体集团创始人贾尔·莫恩等人的早期投资。
WhosHere
作为继Skout之后的后起之秀,同年在美国市场推出的移动社交类应用WhosHere为myRete公司所造。
其在界面和功能上,与Skout十分类似。目前已拥有超过400万注册用户,每天基于位置的交友信息在1000万条左右。据myRete公司称,WhosHere目前已开发出14种语言的版本,并共计超过20亿短信量。
截至2011年7月,该公司总收入已近100万美元,并于8月初,第一次接受外部约125万美元融资,由芝加哥的Lightbank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