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承载业务和QoS的处理机制

1.1 对QoS的要求

一般来说,终端用户只关心他们可见的业务质量。从终端用户观点来看,他们有如下要求:

(1)只关心可感知的QoS;

(2)独立于网络的内部设计;

(3)要考虑业务的所有方面,能够在业务接入点进行客观地测量;

(4)用户定义控制的参数要尽量少;

(5)从应用需求上导出或定义的QoS属性必须简单;

(6)QoS属性必须能支持所使用的所有应用,一些应用在两个方向上是非对称的;

(7)QoS的定义必须满足未来的需要;

(8)必须能够提供端到端的QoS。

对QoS的一般要求有:QoS的参数不应受到一个或几个外部QoS控制机制的限制,但QoS应能够通过使用UMTS规定的控制机制来提供不同级别的QoS;所有的参数及所有的参数组合必须有明确的意义;QoS机制必须允许有效地使用无线容量;允许核心网和接入网独立地进化,允许UMTS网进化。

QoS是用一组参数来定义的,这些参数必须满足下列准则:“QoS控制机制应在MS和3G网关节点间对等的基础上提供QoS参数控制,能够和现在的QoS方法进行有效地交互工作;QoS机制应提供应用需求和UMTS业务间的映射;另外,QoS应能够通过使用UMTS规定的控制机制来提供不同级别的QoS;在3G服务节点内,对所有的分组模式通信需要采用基于会话(session)的方法,因此UMTS的QoS必须紧密地链接,它的基本特性是每个地址多个QoS流;UMTS应提供有限的QoS定义;由QoS引起的开销和额外的复杂性应尽量低,网络传输和存储的状态信息的数量也应尽量少;QoS应支持有效的资源利用;QoS参数需要支持非对称承载业务;应用应能指明其数据传输的QoS值;QoS的作用应是动态的,即在活动的进程期间可以修改QoS参数;参数的数量应尽量少(增加参数的数量,也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系统应满足用户的QoS要求,包括在核心网内改变SGSN[2]” 。

1.2 UMTS网络的结构

UMTS网络结构分为陆地无线接入网(UTRAN)和核心网(CN)两个部分。UTRAN包括了用户接入网络业务的所有功能,可以向核心网隐藏所有和接入相关的特性,例如可以将和空中接口相关的功能保留在无线接入网中。

UMTS的核心网又可以分为交换网和业务网两部分。交换网具有处理所有和呼叫及承载业务控制相关的功能,业务网络具有处理所有和业务支持有关的功能。由于与大多数空中接口相关的功能在接入网中实现,核心网对控制接口的影响很小,因而可以独立于接入网向前演进。

无线接口分布在物理层数(L1), 数据链路层(L2)和网络层(L3).数据链路层又分为MAC(媒质接入控制)和LLC(逻辑链路控制)两个子层。“网络层和LLC又可以垂直划分为控制平面和用户平面。在控制平面上网络层又分为无线资源管理(RRC),移动性管理(MM)和呼叫控制(CC)等[3]”。

1.3 UMTS承载业务及QoS结构

承载业务提供接入点之间传输信息的功能,通常由接入点之间的通信链路提供信息传输服务,这些通信链路可能包括Internet,Intranet,局域网或者ATM网络等。 为了对网络实现一定的QoS保证,必须从业务的起点到业务的终点建立具有明确定义的属性和功能的承载业务。UMTS的承载业务分层体系结构如图1-1所示,每层的承载业务使用下一层提供的服务。

UMTS承载业务包括无线接入承载业务(RAB)和核心网承载业务(CNB)两个部分。所有这些承载业务都考虑了在移动性蜂窝网络拓扑上实现UMTS承载业务的最优方法。

无线接入承载业务提供移动台和核心网Iu边界节点之间的安全的传输信令和用户数据的功能。 对于UMTS承载业务,使用可协商的QoS,而对于信令,则采用缺省的QoS参数。RAB业务充分考虑了空中接口的特性并且可在移动台移动的过程中维持该业务。无线接入承载业务通过无线承载业务和Iu承载业务来实现。为了提供不同的错误保护能力,UTRAN和MT都具有根据RAB业务的需要对用户数据流进行分段和重组的功能。分段和重组功能通过在RAB建立期间的SDU净荷格式来提供。无线承载业务按照业务的可靠性要求对用户的业务流进行相应的处理。“Iu承载业务和物理承载业务一起提供UTRAN和CN之间的传输。对于分组业务,Iu承载业务将提供不同QoS要求的承载业务[4]”。

clip_image002[4]

图1-1 UMTS网络的QoS结构

UMTS的核心网承载业务利用网关将核心网Iu边缘节点与外部网络连接起来。此业务通过有效地控制和利用骨干网来提供协商的UMTS承载业务。UMTS分组核心网将支持有不同QoS要求的各种骨干网承载业务。 骨干网承载业务包括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功能,它能够根据运营商的要求来选择满足核心网承载业务的QoS。

通信系统的服务质量是由它的承载业务所决定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网络是UMTS,为了更好的阐述UMTS的承载业务,我们非常有必要了解一下UMTS网络的组成和各部件的功能,我们以Release99UMTS为例。

Release99UMTS网络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UTRAN,另一部分是核心网络CN,这两部分是通过Iu接口连接的。核心网从逻辑上可分为电路交换域(CS)和分组交换域(PS)。CS域是UMTS的电路交换核心网,用于支持电路数据业务,PS域是UMTS的分组业务核心网,用于支持分组数据业务(GPRS)和一些多媒体业务。根据UTRAN连接到核心网逻辑域的不同,Iu可分为Iu-CS和Iu-PS,其中Iu-CS是UTRAN与CS域的接口,Iu-PS是UTRAN与PS域的接口。UTRAN包括多个无线网络子系统RNS,其网络逻辑结构如图1-2所示。

clip_image004[4]

图1-2 UTRAN的网络逻辑结构

无线网络子系统RNS包括无线控制器RNC和一个或多个基站Node B,Node B和RNC通过Iub接口互联。“在UTRAN内,不同的RNS通过Iur接口互联,Iur可以通过RNC之间的直接物理连接或通过传输网连接。Node B相当于GSM网络中的基站收发信台(BTS),它可采用FDD、TDD模式或双模式工作,每个Node B服务于一个无线小区,提供无线资源的接入功能。RNC相当于GSM网络中的基站控制器(BSC),提供无线资源的控制功能”[5]

1.4 UTRAN的功能结构和QoS管理

1.4.1 UTRAN的功能

UTRAN的功能包括无线接入承载能力和无线接入承载控制,支持具有不同的业务和性能特征的无线资源连接的建立、重新协商和释放、QoS属性与承载属性的重新协商可能有上层请求或无线条件(切换、蜂窝负载的改动等)引起,也可由移动站或网络发起。UTRAN将允许一个移动终端同时处理多个无线接入承载业务,每个无线接入承载业务可能有各自的速率和性能要求,但同时处理无线接入承载业务的数量将受到终端和网络功能的限制,UTRAN还将支持广播和组播应用的无线接入承载。

UTRAN具有下列业务量管理机制:在建立和重新协商时应用允许接入控制(CAC);在连接建立后应使用参数控制(UPC)。

对于具有不同UTRAN模式的UTRAN组成的UMTS网络,蜂窝选择和寻呼过程应允许业务区域由支持一种特定模式的蜂窝覆盖或由支持多种模式的蜂窝覆盖。UMTS网络运营商的网络应支持能处理一个或多个无线接入承载业务的移动终端的双向切换,这种切换是在具有不同UTRAN模式的俩个UTRAN蜂窝间进行的。另外,使用两种不同的UTRAN模式的蜂窝间的切换应类似于同种模式间的切换。UTRAN还将支持一个移动终端的无线接入承载业务在UTRAN的蜂窝间无线切换。

UTRAN应使UMTS移动终端位置的确定更容易,可利用各种方法完成定位功能,如基于移动终端的定位、基于网络的定位或混合定位结构。“在各种无线环境下,最低定位精度大约是50米。UTRAN应支持局部业务区域(LSA)的概念,这将使基于局部业务区域和用户有关的无线资源选择更容易[5]”。

1.4.2 UTRAN无线接口

(1) 无线传输技术

3GPP确定UMTS地面无线接入(UTRA)包括两种模式:非对称频带的时分双工(TDD),选用TD-CDMA,对称频带中的频分双工(FDD),采用WCDMA。WCDMA主要工作在覆盖面积较大的区域,提供中、低速业务,而TD-CDMA则主要工作在业务繁忙的地区,可以提供速率高达2Mbit/s的业务。这里仅就WCDMA进行讨论。

(2) WCDMA参数:

WCDMA工作频段:ETSI规定1920—1980MHz频段分配给FDD上行链路,2110—2170MHz频段分配给FDD下行链路,非对称频段的1900—1920MHz频段分配给TDD双工模式使用。

● 基本工作频带为5MHz,但实际值可以200kHz为步长,根据需要可以在4.4—5.2MHz之间调整,基本带宽可以扩展至10/20MHz。

● 基本扩频码速率4.096Mcps,它也可以扩展至8.192/16.384Mcps。

● 帧长10ms,每桢包括16个时隙,每时隙0.625ms,代表一个功控周期。

● 上行信道采用QPSK调制,下行信道采用BPSK调制。

● 功率控制采用开环+闭环自适应。

在无线传输技术领域,我国自行研制了TD-SCDMA,该方案将当今国际领先技术能天线、同步CDMA和软件无线电等融入其中,具有较高的频谱利用率,较低的成本和较大的灵活性,很具竞争性。

1.4.3 无线接口协议

无线Um接口分为3个协议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高层。物理层为射频接口,数据链路层则负责提供空中接口的各种逻辑信道,数据链路层又分为媒质接入控制层(MAC)和无线链路控制层(RLC)。MAC主要作用是定义和分配空中接口的各种逻辑信道,使这些信道能被不同的移动终端共享。RLC是基于HDLC的无线链路协议,主要作用是负责在高层的数据单元加上RLC地址、帧地址、生成完整的RLC帧,此外RLC还可实现点到多点的寻址和数据帧的冲发控制。

无线接口的逻辑信道分为两类:公用信道和专用信道。

公用信道,用于多个用户共享在网络和移动终端间传递用户信息或控制信息。公用信道又分为广播控制信道(BCCH)、前项接入信道(FACH)、寻呼信道(PCH)、随机接入信道(RACH)。BCCH是下行链路中用于传输广播系统和小区的特殊控

制信息的公共信道;FACH是下行链路中用于承载小区中控制信息和用户短信息的公共信道,它要求系统知道移动终端所在的小区位置;PCH是下行链路的公共信道,当系统不知道移动终端所在的小区时,运载控制信息到移动终端;RACH是上行链路的传输信道,用于从移动终端运载控制信息,它也可运载短的用户分组数据。

专用信道(DCH),用于分配给指定用户在网络和移动终端间传递信息控

制信息。专用信道又可分为专用业务信道(DSCH)、旁路专用控制信道

(SD—CCH)和辅助专用控制信道(ACCH)。

1.4.4 UTRAN的QoS处理机制

如图1-3所示,RAB业务以及其下面的RB业务和Iu承载业务负责提供移动

设备和核心网Iu边界节点间用户数据和信令传输,同时满足UMTS承载业务所

需的QoS,从而和CN承载业务提供支持。RAB业务基于无线接口特征,并且对

于一个移动终端来讲,系统需要保持其连续提供的能力。当一个移动用户请求一

个或几个应用业务(例如话音和网页浏览)时,需要动态建立RAB支持这些业

务。我们知道,UTRAN用CS域接口Iu-CS和PS域接口Iu-PS分别与核心网相

连,每个用户在每个域可以同时处理一个或几个RAB,而每个RAB具有自己的

QoS需求。当建立RAB时,UTRAN从核心网获得相关RAB属性参数为了使

UTRAN承担相应的QoS任务以满足用户端到端的QoS,核心网首先将应用属性翻译为UMTS承载业务QoS属性,然后影射UMTS承载业务QoS属性到RAB的QoS属性。RAB的QoS属性就是UTRAN相应要提供的。之所以需要从UMTS承载业务QoS属性映射到RAB的QoS属性,是因为二者之间的一些参数的取值有所不同,例如残余BER,SDU差错比和传输延迟等。

RAB总是在CN的请求下建立,CN保证在整个RAB存在期间对其拥有控

制权,UTRAN负责建立和维持具有要求的QoS水平的RAB。换句话说,一旦

UTRAN承诺一个给定的QoS水平,UTRAN在没有事先得到CN修正请求的情

况下,无权降低QoS水平。下图1-4示出了RAB建立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

4个步骤:

clip_image006[4]

图1-3 UMTS结构(R99)

(1) CN请求RNC建立一个RAB,通过Iu接口的无线接入网应用协议RANAP显示QoS参数。

(2)当有RAB建立请求时,UTRAN中的RNC首先将RAB的QoS属性映射为RB特性,目的是为接纳的RAB建立一个合适RB。基于RAB的QoS属性,这项工作既包括配置L2逻辑层(RLC,MAC)又包括确定物理层的比特率,扩频因子,信道编码和速率匹配特性。所有这些工作都需要完成,以便估计所需要的功率和码这些无线资源。

clip_image008[4]

图1-4 无线接入承载RAB的建立

(3)根据业务类型执行无线接入控制过程。无线接入控制功能同意或拒绝对于无线资源的访问。如果RAB不能被建立则跳到第2步。

(4)如果RAB被同意建立,根据无线接入控制过程的结果分配资源,配置各逻辑子层(RLC、MAC和物理层PHY),同时发送应答给核心网。

需要注意的是,相同的RAB在满足对QoS属性要求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不

同的RB来实现。“无线网络将会提供合适的比特率以给出满意的业务质量,同时

提供高的系统容量。考虑到不同类型业务有不同的质量需求,所以需要以不同的

方式处理不同的业务类。另外,当由于接纳的RAB不能保持原来协商质量或者

一个小区中的无线资源必须有更多的用户或更多的RAB分享而需要重新配置

RNC时,执行步骤②到④[6]”。

下图1-5示出一个例子用来直观说明如何将业务映射到无线承载。CS域或

PS域来的应用需要映射到4种RAB业务类中的某种业务,前面提到的这4种业

务是UMTS承载业务的具体表现。这种映射依赖于运营商的选择和具体实现。根

据业务类型和实际的QoS属性需要,选择合适的RLC实体(即RB,透明方式

Tr-RLC,非应答方式UM-RLC,应答方式AM-RLC)。例如,可以为对话类业务

选择透明方式Tr—RLC以满足其低延迟特性。标准中定义了几类传输信(专用信

道DCH,随机访问信道RACH,前向访问信道FACH,下行共享信道DSCH等),

无线资源分配和管理功能将根据需要的QoS属性选择恰当传输信道类型。于是,

业务流将在无线资源控制协议(RRC),RLC和MAC的帮助下指向恰当的传输信

道。

clip_image010[4]

图1-5 业务类的无线承接(RB)的建立

为了理解实际中数据如何在UMTS无线接口上传递,需要进一步了解协议的

结构。“3GPP规定使用图1-6所示的一个三层结构。从1-6图可以看出无线接口

为上层提供无线承载,即RB。并且第二层被分为MAC,RLC,PDCP和BMC。

PDCP主要用于使分组数据适配于无线环境,用可协商的算法压缩分组头。BMC

用于解决广播和多播业务适配于无线接口的问题。RLC和MAC层之间是逻辑信

道,MAC和PHY之间是传输信道,PHY下面是物理信道。值得说明的是,RB

可以直接连到RLC(例如CS连接)。另外,每个RB仅和唯一的一个RLC实体

相连,该RLC实体和一个传输信道相关,传输信道的格式集定义了分配的带宽、

传输时间间隔(TTI)和差错保护方案[7]”。

RRC作为第三层的主要部分和其他层接口,用来提供本地各层间的控制业务。这些接口允许RRC控制层下的配置以便保持所提供的无线承载的QoS。RRC负责组织各种无线资源(RRM)算法,例如包括前面介绍的无线接入控制以及负载控制和分组调度等。这些算法是UMTS如何控制QoS的关键特征。RRC也参与协调其他RRM任务的运行,例如测量和切换。另外,RRC消息的有效载荷还可以携带更高层的信令信息(移动管理,呼叫控制等)。

clip_image012[4]

图1-6 无线接口协议结构

通过了解前面提到的信息和功能在哪些UTRAN中的物理实体上运行,可以

帮助理解QoS处理机制。RRC位于RNC和Node B,其中物理层协议位于Node B,

RNC主要负责二、三层的协议。在宏分集时,RNC也负责部分物理层功能。另

外,这些协议和功能可能运行于多个RNC和Node B中。

传输网络层面也需要考虑QoS。传输网络(位于Iub,Iur,Iu接口)用于连

接UTRAN内的RNC和Node B,又用于UTRAN和核心网间的连接。R99UTRAN

标准中,传输网络基于ATM。管理平台在UTRAN实体间建立永久虚电路,控制

平面和用户平面的信息流需要不同的ATM虚电路连接。AAL5 用于Iu,Iub和Iur

接口的控制平面以及Iu-PS接口的用户平面。除了在Iu-PS接口的情况之外,每

种业务的QoS需求通过ATM层面的传输能力(ATC)和AAL2层面的智能调度

和优先级处理来完成。在Iu-CS,Iub和Iur接口的用AAL2/ATM的业务合约将从

RAB的QoS属性得到。在Iu-PS接口中,每种业务的QoS需求可通过在IP中的

DiffServ机制来满足,而不是在ATM层面。

1.5 核心网

3GPP关于WCDMA的标准规范目前已有R99、R4、R5三个版本完成定稿,这三个版本各有特色,R99系统向下兼容GSM和GPRS;R4电路基于承载与控制分离的思想采用移动软交换技术,并实现了核心网的IP传输问题;R5则是从无线网络到核心网都采用IP传输;并增加了IP多媒体域的实体,可实现端到端的多媒体业务。

1.5.1 WCDMA核心网的特征

3G网络的发展是在现有的各种网络向下一代网络NGN演进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因此3G网络的演进也符合NGN的要求。NGN是可以提供语音、数据和多媒体等各种业务的综合开放的网络构架,有三大特征:采用开放的网络构架体系;是业务驱动和基于分组的网络。要使各种网络融合实现下一代网络,目前公认的技术基础是采用软交换技术和IP技术,因此3G的未来发展方向也是采用基于软交换技术的全IP网络技术。关键是在3G的核心网采用宽带IP网络和软交换技术:由IP网络承载从时时话音、视频到Web浏览、电子商务等多种业务,IP协议是主导的网络路由与寻址协议;网络控制由软交换服务器实现,采用基于软交换的网络结构;业务则由第三方业务提供商提供,从而实现传输网络、网络控制、业务提供的分离。

WCDMA网络遵循R99—R4—R5甚至后R5的演进路线,正是按照上述思想构建一个基于全IP传输和软交换集中控制的、开放的网络构架。整个网络至上而下分成边缘接入层、核心交换层、控制层、业务层四层结构。这种分层结构时的网络架构非常清晰,业务和控制、承载完全分离,使得业务完全独立于网络的承载实体,易于扩展新的业务功能。因此,WCDMA网络的演进策略已明确定位于以IP协议为基础的IP网络甚至未来全IP(ALLIP)结构,并向全IP的演进符合NGN的发展趋势。

1.5.2 边缘接入网

边缘接入层负责将不同网络的用户连接至3G核心网络,并完成不同网络间媒体流的转换,使信息格式转换成在核心网络上传递的IP包。边缘接入层使核心网结构独立于所连接的不同的网络和用户,例如3G无线接入网的移动用户通过MGM/GPRS网络接入核心网,传统的ISDN/PSTN/PLMN网络用户则通过其他中级网络体系接入。

信令网关SGW将外部网络的信令转换为IP包格式在核心网中传输。SGW完成传统电路交换网络的基于SS7的信令,与全IP核心网中基于IP承载的信令相互间在传输层地交换,但不翻译应用层消息。

1.5.3 核心交换层

核心交换网层由IP交换机构成一个支持实时QoS的IP核心交换网络,媒体流和信令流均采用IP包进行传送。IP交换机负责PDN的连接,支持防火墙、网络地址翻译和其他功能。

1.5.4 控制层

控制层是核心网的控制中心,主要完成呼叫控制功能,并控制在较低层的网络单元处理业务流。在R4阶段采用MSC Server完成电路域呼叫控制,在R5阶段完成全IP核心网呼叫控制的主要功能:单元式呼叫状态控制功能CSCF,辅助的控制功能包括多媒体控制功能MRPC、媒体网关控制器MGC等。

控制层采用软交换服务器实现,提供具有实时性和移动性要求的业务的呼叫控制和连接控制功能,软交换服务器通过不同的逻辑与下层设备进行交互和控制,完成网络中的呼叫控制、会话的建立/修改和拆除过程以及媒体流的连接控制。但是软交换服务器所提供的只是各种业务的基本呼叫控制功能而具体的应用则由上层的业务层提供。因此,软交换服务器应作为一个开放的实体,不但要提供支持多种信令协议的标准接口,实现全IP核心网以移动用户和各种传统网络间的信令互通和不同网关的互操作,同时还要提供可编程的,逻辑化控制的开发的API协议,实现与外部应用平台的互通。

1.5.5 业务应用层

业务应用层在基本呼叫建立的基础上提供额外的服务。其主要部件有:HSS/AUC、应用服务器、网关服务器等。

HSS和AUC:归属用户服务器HSS是核心网内所有签约用户的主要数据库,包含用于支持SGSN和CSCF处理呼叫或会话所必需的签约相关的信息,是支持用户移动性和呼叫控制的关键。鉴权中心AUC附属于一个HSS,为在该HSS登记的每个移动用户存储一个识别密钥,该密钥用于鉴权和对无线链路上的通讯进行加密。

应用服务器:提供各种增值业务的接入,运行各种业务逻辑,并通过标准接口与控制层联系。

网关服务器:提供对核心网中所有主要部件的网络管理,支持SNMP管理。

1.5.6 UMTS核心网的QoS处理机制

下图1-8为一个典型的UMTS网络结构(R99标准),R99 标准被认为是运营商在其第一阶段的网络部署中将采用的标准。从图1-8中可以看出,核心网包含了MSC,SGSN和GGSN功能模块,他们分别归属于电路交换(CS)域和分组交换(PS)域。CS域基于GSM第二阶段增强版的核心网,PS域基于GPRS的相应部分。前者处理传统的电路交换业务(例如话音和ISDN业务),而后者处理分组交换业务。

另外,R99CS域不仅支持GSM第二阶段的业务,而且提供将要采用的具有质量保证的业务。SGSN和UTRAN相连,执行QoS管理、移动管理(MM)、接入控制(AC)、鉴权、路由、地址翻译和映射、分组传输和流量控制等。GGSN与外部数据网相连,执行用户和网络间的分组封装和传输、消息传输、地址翻译和映射以及部分移动管理功能。QoS管理功能之一是从应用到UMTS承载业务及从UMTS承载业务到CN承载业务的业务属性翻译,这通常依赖于运营商的选择和具体实现。

clip_image014[4]

图1-8 UMTS网络结构

UMTS核心网所支持的QoS特征将影响运营商对于提供给用户的业务进行区分的能力。这种能力要以端到端的方式提供,从而保证为某一种业务分配必要的资源以达到预定的QoS,同时保证对其他用户的公平。CN承载业务通过在核心网中有效控制和利用骨干网承载来提供相应的UMTSQoS特征。

作为QoS实现机制,骨干承载业务尽可能依赖于已有的QoS机制,这需要运营商根据拥有的网络和业务模型作出选择来满足CN承载业务的QoS需求。可选方案可能包括IP DiffServ(DifferentiatedServices)。MPLS(Multi Protocol Label Switching)或者他们的结合。DiffServ的优点是实现和管理上不很复杂,同时由于其在IP网络中被广泛应用从而和其他网络互相操作起来更容易,但是它不提供绝对QoS的保证。相反,MPLS通过预定标签交换路径LSP(Label Switched Path)的带宽能保证得到确实的QoS。对于DiffServ机制,还需要定义UMTSQoS类和IPDiffServ业务间的映射,并且运营商可以配置这种映射。作为选择,也可以给出缺省的映射关系。为了通知网络的每一段关于要提供的QoS,需要QoS信令的帮助,例如DSCP(Differentiated Service Point)记号,MPLS标签。

无论选择以上哪个方案都需要通过QoS管理机制来实现。在3GPP规定中,QoS管理机制被分为用户平面和控制平面来考虑。“用户平面的任务包括让用户业务流符合经过协议的业务流轮廓。控制平面的任务包括限制入通信量以达到协议过的QoS得到满足,提供QoS信令支持和策略执行功能等。关于通信量管理有几个算法起很重要的作用,这应该包括呼叫接入控制(CAC),调节控制/业务流程型(Policing/Shaping),调度和拥塞控制机制[8]

CAC需要运行在每一个所涉及的复用节点,例如MSC,SGSN,GGSN等。它被用来决定新来的呼叫是否被接受,前提是不损害已建立呼叫的QoS。触发CAC执行的条件可以使每次呼叫建立或者分组数据协议语义(PDP Context)激活,每次修正QoS,发生切换或者重新分配SRNS。

调节控制/业务流程型作用于单个PDPContext,以保证该PDPContext下的业务不超过预定的QoS等级。调度器的功能是提供一个具有不同分组优先级的分组流给网络中接下来的节点,保证高优先级的业务类被优先服务。

posted @ 2012-04-12 14:12  LeeCoS  阅读(58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