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1)

《核心网,你为什么这么难?!》读书笔记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核心网从业人员,他向我们介绍了核心网这一网络部分的难点和知识点。首先,作者简要介绍了核心网的概念,科普了核心网在整个通信网络的架构中的作用和地位,然后比较详细地分析了核心网的一些重要内容,说明核心网难在何处。
首先,作者介绍了核心网这个概念。核心网的英文单词是Core Network,缩写为CN,而对于核心网的定义,目前没有一个通用的标准,但可以较为简单地理解为它是一个集合,是一些具有某种功能的设备的集合。随后作者为了说明核心网,列举出了一个完整的通信架构:信号先从手机向基站发送,基站属于接入网,然后信号从基站通过承载网传输到核心网中,在那里被管理并分发。我们可以把核心网看作一个比较复杂的路由器,而“路由交换”——信号的处理与分发,就是核心网的本质。早期的核心网比较简单,直接举例的话就是电话网络之间的交换,后来,随着用户的增加,网络出现分层,再后来用户进一步增加,于是需要对用户进行识别等操作。这时,和用户有关的网元出现了,网元是具有某种网络功能的设备,我们提到的网元对用户进行认证、授权和记账操作。
每一代通信标准,都有属于自己的通信架构、网元和设备等,每一代通信标准的更新,都需要更换全部的设备和网元。这是因为,每前进一代,通信的用户都会激增,导致通信的速率激增,从而对设备的要求也会激增。并且每一代的通信业务数量也不一样,新一代的通信业务总是会更加繁杂,比如由来电铃声过渡到彩铃,由短信过渡到彩信,现在的视频通话等等,这些都是不同的业务,因此需要不同的网元来进行处理。
市场的欲望总是无限扩大的,而欲望催生需求,需求转变为业务,愈来愈多的业务就会导致核心网的庞大化和复杂化。所以,核心网工程师的主要难点集中在业务流程,业务对接和协议标准上。对于网元而言,不同的业务使用不同的接口,不同的接口适用不同的协议。不过,核心网工程师相比无线接入网工程师而言,没有KPI指标的需求,因为核心网如果能接通,那就一直能接通,不存在有时候成功,有时候失败的问题。
最后作者总结,因为核心网的复杂和困难,所以核心网工程师在通信业界对其他工程师总有一种“精神上的胜利”,但并不存在任何“经济上的胜利”。

《核心网全家福,认识一半,就是专家!》
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对通信协议历代发展中核心网的变化进行梳理,介绍核心网是如何演变、升级、换代的。作者主要的展示方式是利用不同时代的照片,加以一些技术讲解,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核心网。
在2G时代,核心网还只有打电话的功能(CS域)。作者拿出来中兴核心网设备MSC的照片,指出这时候机框很大,单板的质感也不好,但它撑起了移动通信网络的一片天。
到了3G时代,手机可以上网了,核心网的业务也增加了,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数据能够通过核心网传递。这时候,设备也进行了大幅更新,ZTE核心网第三代平台也出现了。随后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些核心网设备的照片,包括机框的正面和背面,我们发现,和2G时代相比,机框小了,单板的质感也更好了。
进入4G时代,人们上网的网速更快,网费更便宜了。这时硬件平台又进行了升级,进入了第4代,包括两种架构:ATCA和T8000。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增长,整体式网元架构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美好通信生活的需求;有“痛点”就有改变,在2016年,人们提出了虚拟化技术NFV,把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解耦,任何网元功能的硬件实现,都只需要一台x86服务器。于是,旧的设备就被淘汰了。
到了5G时代,3GPP宣布NFV的合法。在软件方面,核心网网元向着纯软件的方向走去,成为NF;硬件平台方面,各硬件发展逐渐走向云华数据中心,各厂商都在努力提升硬件性能,为网络提供了巨大的运算资源能力。
核心网的未来是确定的,我们应该努力学好通信知识,了解各个网络的发展变迁、技术细节,以后才能当一名合格的通信工程师。

报告三 《激荡三十年,银行数据库的发展与变迁》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在这三十年来,国内银行数据库的发展与变迁。我国银行最开始对国外科技公司的数据库产品态度是“拿来主义”,使得国外的IT巨头在我国银行信息化发展的早期赚得盆满钵满。而随着我国实力和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的IT公司开始研发自己的数据库,而当前国外科技公司开发的数据库在我国的银行业中依然占有很大一部分市场份额,这说明我国的国产数据库市场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
作者首先从数据库的发展说起。数据库的诞生要归功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查尔斯巴赫曼,他在1961年成功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IDS,奠定了网状数据库的基础;在1970年,IBM公司的研究员埃德加佛兰克科德发布了一篇重要论文,提出了数据库的关系模型,此后,关系型数据库成为各大数据库系统的主流,而那篇论文也被称为是数据库系统历史上最重要的论文。
在80年代早期,我国的信息产业萌芽,开始引进数据库技术。但当时限于技术发展落后、资金缺乏,所以对该技术只能采用“拿来主义”。到了90年代,越来越多的国内银行开始信息化改造,使用数据库系统。但各支行各自为政,导致信息和数据无法打通、共享,影响了银行的通存通兑业务。基于此,数据库的发展来到了集中式管理阶段,银行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和数据库来对数据进行管理。
后来,随着使用数据库的人增加,对数据库的要求也进一步提升。新时代数据库需要具有高并发、大负载、高可靠、高安全等特点。这是,分布式数据库开始的概念出现,它相当于“逻辑上统一,物理上分布”。这样的优点是明显的,包括它可以均衡负载,提升业务量;能够应对高并发,并具有可靠的特点;并且分布式的数据库成本很低。
国内不少银行先后开始采用分布式数据库,并且反响不错。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国产分布式数据库将进一步打进中国市场,提高银行数据系统的性能。

posted @ 2021-08-04 15:36  智子lock  阅读(6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