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总结
一:一个目标
管理变化,提高复用
二:两种手段
分解 VS 抽象
三:八大原则
(一)依赖倒置原则(DIP) (二)开放封闭原则(OCP) (三)单一职责原则(SRP) (四)里氏替换原则(LSP)(多态) (五)接口隔离原则(ISP) (六)优先使用对象组合,而不是类继承 (七)封装变化点 (八)迪米特法则:针对接口编程,而不是针对实现编程
原则比模式更重要
四:重构技法
静态 -> 动态 早绑定 -> 晚绑定 继承 -> 组合 编译时依赖 -> 运行时依赖 紧耦合 -> 松耦合
五种技法,相通
五:从封装变化角度对模式分类
红色圈出的:用的不多,甚至有的设计模式过时了。其他部分在工作中十分常用
六:类图对比
对比所有模式的类图,几乎所有模式的结构都归属到:下面第三种类型
继承转组合,慎用继承,多用组合。其中组合是指第三种,使用指针,联系多态,间接关联,松耦合,灵活性高
七:关注变化点和稳定点
设计模式,一般不考虑极端情况(实际中会出现,但是不会太多),一般软件稳定性都满足状态分布
八:什么时候不用模式
代码可读性很差时:变量命名,函数逻辑是否清晰,类的划分是否足够清晰,模式是在这些都完成后才去使用的,而不是一开始就使用
需求理解很差时:项目开始时,客户需求不理解,朦胧。先排除部分需求,一般软件第一版对设计模式并没有直接感觉
变化没有显现时:不要乱用,变化没有显现就不要用
不是系统的关键依赖点:不是关键结构,没必要
项目没有复用价值时:以后不需要我们维护时,但是对于产品型,我们要出多个版本,我们使用设计模式后代码修改会变少,维护方便,因为需求变更而做的变化会少很多
项目将要发布时:模式需要重构,一步步分析,要是因为使用模式而引入一些bug,得不偿失。
九:经验之谈
不要为模式而模式 关注抽象类&接口(基类比子类更加有用) 理清变化点和稳定点 审视依赖关系 要有Framework<设计模式要求更高> 和 Application 的区隔思维(分清角色,Framework留扩展点,Application使用扩展点) 良好的设计是演化的结果,(不是一步到位,迭代重构而来,往往需要更多时间)
十:设计模式成长之路(4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