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园  :: 首页  :: 新随笔  :: 联系 :: 订阅 订阅  :: 管理

Impala:新一代开源大数据分析引擎

Posted on 2015-09-11 09:26  DBA日志小记  阅读(18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Impala架构分析

Impala是Cloudera公司主导开发的新型查询系统,它提供SQL语义,能查询存储在Hadoop的HDFS和HBase中的PB级大数据。已有的Hive系统虽然也提供了SQL语义,但由于Hive底层执行使用的是MapReduce引擎,仍然是一个批处理过程,难以满足查询的交互性。相比之下,Impala的最大特点也是最大卖点就是它的快速。那么Impala如何实现大数据的快速查询呢?在回答这个问题前,需要先介绍Google的Dremel系统,因为Impala最开始是参照 Dremel系统进行设计的。

Dremel是Google的交互式数据分析系统,它构建于Google的GFS(Google File System)等系统之上,支撑了Google的数据分析服务BigQuery等诸多服务。Dremel的技术亮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实现了嵌套型数据的列存储;二是使用了多层查询树,使得任务可以在数千个节点上并行执行和聚合结果。列存储在关系型数据库中并不陌生,它可以减少查询时处理的数据量,有效提升 查询效率。Dremel的列存储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针对的并不是传统的关系数据,而是嵌套结构的数据。Dremel可以将一条条的嵌套结构的记录转换成列存储形式,查询时根据查询条件读取需要的列,然后进行条件过滤,输出时再将列组装成嵌套结构的记录输出,记录的正向和反向转换都通过高效的状态机实现。另 外,Dremel的多层查询树则借鉴了分布式搜索引擎的设计,查询树的根节点负责接收查询,并将查询分发到下一层节点,底层节点负责具体的数据读取和查询执行,然后将结果返回上层节点。关于Dremel技术实现上的更多信息,可以参阅【注:Google Dremel原理:如何能3秒分析1PB,网址为http://www.yankay.com/google-dremel-rationale/】。

Impala:新一代开源大数据分析引擎 - 北晴空 - DBA日志小记

图1 Impala系统架构图

Impala其实就是Hadoop的Dremel,Impala使用的列存储格式是Parquet。Parquet实现了Dremel中的列存储,未来还将支持 Hive并添加字典编码、游程编码等功能。Impala的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Impala使用了Hive的SQL接口(包括SELECT、 INSERT、Join等操作),但目前只实现了Hive的SQL语义的子集(例如尚未对UDF提供支持),表的元数据信息存储在Hive的 Metastore中。StateStore是Impala的一个子服务,用来监控集群中各个节点的健康状况,提供节点注册、错误检测等功能。 Impala在每个节点运行了一个后台服务Impalad,Impalad用来响应外部请求,并完成实际的查询处理。Impalad主要包含Query Planner、Query Coordinator和Query Exec Engine三个模块。QueryPalnner接收来自SQL APP和ODBC的查询,然后将查询转换为许多子查询,Query Coordinator将这些子查询分发到各个节点上,由各个节点上的Query Exec Engine负责子查询的执行,最后返回子查询的结果,这些中间结果经过聚集之后最终返回给用户。

在Cloudera的测试中,Impala的查询效率比Hive有数量级的提升。从技术角度上来看,Impala之所以能有好的性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 Impala不需要把中间结果写入磁盘,省掉了大量的I/O开销。
  • 省掉了MapReduce作业启动的开销。MapReduce启动task的速度很慢(默认每个心跳间隔是3秒钟),Impala直接通过相应的服务进程来进行作业调度,速度快了很多。
  • Impala完全抛弃了MapReduce这个不太适合做SQL查询的范式,而是像Dremel一样借鉴了MPP并行数据库的思想另起炉灶,因此可做更多的查询优化,从而省掉不必要的shuffle、sort等开销。
  • 通过使用LLVM来统一编译运行时代码,避免了为支持通用编译而带来的不必要开销。
  • 用C++实现,做了很多有针对性的硬件优化,例如使用SSE指令。
  • 使用了支持Data locality的I/O调度机制,尽可能地将数据和计算分配在同一台机器上进行,减少了网络开销。

虽然Impala是参照Dremel来实现的,但它也有一些自己的特色,例如Impala不仅支持Parquet格式,同时也可以直接处理文本、 SequenceFile等Hadoop中常用的文件格式。另外一个更关键的地方在于,Impala是开源的,再加上Cloudera在Hadoop领域 的领导地位,其生态圈有很大可能会在将来快速成长。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未来,Impala很可能像之前的Hadoop和Hive一样在大数 据处理领域大展拳脚。Cloudera自己也说期待未来Impala能完全取代Hive。当然,用户从Hive上迁移到Impala上来是需要时间的,而 且Impala也只是刚刚发布1.0版,虽然号称已经可以稳定地在生产环境上运行,但相信仍然有很多可改进的空间。需要说明的是,Impala并不是用来取代已有的MapReduce系统,而是作为MapReduce的一个强力补充。总的来说,Impala适合用来处理输出数据适中或比较小的查询,而对于 大数据量的批处理任务,MapReduce依然是更好的选择。另外一个消息是,Cloudera里负责Impala的架构师Marcel Komacker就曾在Google负责过F1系统的查询引擎开发,可见Google确实为大数据的流行出钱出力。

Impala与Shark、Drill等的比较

开源组织Apache也发起了名为Drill的项目来实现Hadoop上的Dremel,目前该项目正在开发中,相关的文档和代码还不多,暂时还未对 Impala构成足够的威胁【注:Isn't Cloudera Impala doing the same job as Apache Drill incubator project? ,网址为:http://www.quora.com/Cloudera-Impala/Isnt-Cloudera-Impala-doing- the-same-job-as-Apache-Drill-incubator-project】。

从Quora上的问答来 看,Cloudera有7~8名工程师全职在Impala项目上,而相比之下Drill目前的动作稍显迟钝。具体来说,截至2012年10月底,Drill的代码库里实现了query parser、plan parser及能对JSON格式的数据进行扫描的plan evaluator;而Impala同期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完备的分布式query execution引擎,并对HDFS和HBase上的数据读入、错误检测、INSERT的数据修改、LLVM动态翻译等都提供了支持。当然,Drill 作为Apache的项目,从一开始就避免了某个vendor的一家独大,而且对所有Hadoop流行的发行版都会做相应的支持,不像Impala只支持 Cloudera自己的发行版CDH。从长远来看,谁会占据上风还真不一定。

除此之外,加州伯克利大学AMPLab也开发了名为Shark 的大数据分析系统。本刊7月期《Spark:大数据时代的“电光石火”》一文专门分析了与Shark相关的Spark系统,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参考。从 长远目标来看,Shark想成为一个既支持大数据SQL查询,又能支持高级数据分析任务的一体化数据处理系统。从技术实现的角度上来看,Shark基于 Scala语言的算子推导实现了良好的容错机制,因此对失败了的长任务和短任务都能从上一个“快照点”进行快速恢复。

相比之下,Impala由于缺失足够强大的容错机制,其上运行的任务一旦失败就必须“从头来过”,这样的设计必然会在性能上有所缺失。而且Shark是把内存当作第一类的存储介质来做的系统设计,所以在处理速度上也会有一些优势。

Impala:新一代开源大数据分析引擎 - 北晴空 - DBA日志小记

图2 Redshift、Impala、Shark与Hive的Aggregation Query性能对比

实际上,AMPLab最近对Hive、Impala、Shark及Amazon采用的商业MPP数据库Redshift进行了一次对比试验,在Scan Query、Aggregation Query和Join Query三种类型的任务中对它们进行了比较。图2就是AMPLab报告中Aggregation Query的性能对比。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商业版本的Redshift的性能是最好的, Impala和Shark则各有胜负,且两者都比Hive的性能高出了一大截。更多相关的实验结果读者朋友可以参考【注:Big Data Benchmark:https://amplab.cs.berkeley.edu/benchmark/】。


其实对大数据分析的项目来说,技术往往不是最关键的。例如Hadoop中的MapReduce和HDFS都是源于Google,原创性较少。事实上,开源项目的生态圈、社区、发展速度等,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Impala和Shark等开源大数据分析系统的发展。就像Cloudera一开始就决定会把Impala开源,以期望利用开源社区的力量来推广这个产品;Shark也是一开始就开源了出来,更不用说Apache的Drill更是如此。说到底还是 谁的生态系统更强的问题。技术上一时的领先并不足以保证项目的最终成功。虽然最后哪一款产品会成为事实上的标准还很难说,但我们唯一可以确定并坚信的一点 是,大数据分析将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而不断普及开来,这对用户永远都是一件幸事。

举个例子,如果读者注意过下一代 Hadoop(YARN)的发展的话就会发现,其实YARN已经支持MapReduce之外的计算范式(例如Shark、Impala等),因此将来 Hadoop将可能作为一个兼容并包的大平台存在,在其上提供各种各样的数据处理技术,有应对秒量级查询的,有应对大数据批处理的,各种功能应有尽有,满 足用户各方面的需求。

未来展望

其实除了Impala、 Shark和Drill这样的开源方案外,像Oracle、EMC等传统厂商也没在坐以待毙等着自己的市场被开源软件侵吞。像EMC就推出了HAWQ系 统,并号称其性能比之Impala快上十几倍,而前面提到的Amazon的Redshift也提供了比Impala更好的性能。

虽然说开源软件因为其强大的成本优势而拥有极其强大的力量,但传统数据库厂商仍会尝试推出性能、稳定性、维护服务等指标上更加强大的产品与之进行差异化竞争,并同时参与开源社区、借力开源软件来丰富自己的产品线、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并通过更多的高附加值服务来满足某些消费者需求。毕竟,这些厂商往往已在并行数据库等 传统领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底蕴非常深厚。甚至现在还有像NuoDB(一个创业公司)这样号称既支持ACID,又有Scalability的 NewSQL系统涌现出来。

总的来看,未来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将会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便宜、越来越易用。与此相应的,用户将会更容易、更方便地从自己的大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商业信息。

作者耿益锋,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大数据处理、云计算中的新应用和新场景下分布式系统的设计和优化。

作者陈冠诚,IBM中国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并行计算、计算机体系结构及大规模分布式系统。个人博客为http://parallellabs.com

版权声明:QQ:597507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