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新职业猜想:“常驻企业家”

李开复新职业猜想:“常驻企业家”

李开复身上的理想主义气质,在过去20多年的多次职业生涯选择中处处显露出来。今天,他可以用自己身上所蕴含的能量与智慧,更好的帮扶那些具备同气质的有想法的人。幸运的是,李开复似乎很愿意这样做——之前“校园教父”的称号,就是因为热衷于给学生们指点迷津而来的。所以,现在的问题是:他怎么把这件事情做的更好?而他有别于其他风投的地方,又将是什么? 

这一次,有关职业选择和规划这些李开复爱给学生谈的问题,或许可以给他提几个建议: 

经济观察网 焦建/8月份,李开复身穿正装面带笑容的成为了一本商业杂志的封面人物。这期杂志的封面故事名为“谷歌悖论”,探讨的是“涉黄风波”之后的谷歌及其应对。出现在记者面前的李开复依旧轻松和健谈,在回答记者的问题和请教时,使用的依然是一贯的口头禅,“ok”。

仅仅一个月之后,李开复正式宣布离开谷歌。而那期杂志讲述的一个细节,或许可以为这样看似突然的决定增添注脚:谷歌中国涉黄风波之后几天内,这家正式进入中国不足四年的公司的内部,不安就已经被平息,而且态度冷静得让人有些诧异。“谷歌中国也比较平稳了,我也没有什么遗憾了。”李开复这样解释他的离职。

今年7月19日,李开复跟谷歌签约四年合同到期。他正式提交辞呈的时间是8月5日,而早在去年8月的时候,他心里就在规划自己未来的十几年职业生涯。“从谷歌这样的大型跨国公司出来,再去公司根本没地方去了。” 于是,他选择了创业。自从1988年毕业以来,在21年的职业生涯中,这是李开复第一次给自己做老板。

坊间有关李开复离职具体原因的解释依然仍在继续,而他的离职给老东家谷歌及其对手百度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也在热议之中。跟这些问题毫不牵扯,李开复选择的是投身风投行业,他要给年轻人提供创业平台。于是,以下这两个问题变得有趣起来:他的优势在哪里?他如何可以做的更好?

“常驻企业家”

首先,来看看第二个问题。在这里引入一个硅谷风投产业中的概念:有一种人叫做“常驻企业家”,这种职业或许可以为李开复的新职业生涯规划增添帮助。所谓“常驻企业家”,意思是他以自身的经验,寻找到那些有趣的新点子并为其进行投资。和以往中国企业寻求的风投不同的是,这种风投人对于创业型企业的帮助会更大。

2000年,硅谷风投人兰迪·科米萨出版了一本名《僧侣与谜语》(The Monk and the Riddle : The Education of a Silicon Valley Entrepreneur)的书,以一个故事的形式讲述了这个特殊的行业:年轻人莱利有了一个在网上售卖丧葬用品的主意。他拿着这个已经经过层层包装看似在商业上很合理的主意去四处寻找风险投资人。按照他的主意,硅谷这种地方只要能够找到风投获得启动资金,这桩生意显然大有钱途可走。很可惜,现实有其独特的和这种主意不同的运行逻辑,他四处碰壁之后,遇上了书中的兰迪……

中国是一个不缺乏创业精神的国家,它所蕴含的商业智慧并不少于其他国家。但在帮助年轻人创业阶段,它依然囿于国简化的思维方式:风投的钱只投给那些已经基本成型的新点子,而对于那些缺乏程式化内容没有经过包装的新点子则缺乏仔细发掘价值的耐性。而一旦风投到位之后,则一味的给这些初创型企业增添盈利压力。它们忽略了新企业所面临的具体现实,只追求的是如何在财务上变得好看,以便包装上市获取溢价……

相反,来看看这种“常驻企业家”在一个年轻人的创业过程中, 除了给钱和盈利压力之外,还做了些什么:兰迪一遍又一遍的仔细审视了这个年轻人的商业想法,找出这其中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修正不足,放大优势。以自己的经验来介入整个创业环节:到底一个年轻人在选择目标的时候会遇到什么问题?他们的职业规划究竟应该如何做出?在如何完成目标的问题上如何尽可能的减少失败的可能性?作为一个创业团队的管理者,究竟应该如何带领团队解决现实中正在面临的危机?…….兰迪不光指出了问题,更重要是给出建议:究竟要如何做,才能更加有效?

李开复的优势 

在这里回到有关李开复的第一个问题:他是一个经常游走于中西文化之间的人,他的中国文化背景以及西方经验,或许能够帮助他理解并实践这样的风投标准——而他或许也已经认识到了这样的一种可能性:9月6日,李开复在阐明自己立场时就说:“我将做的工作是提供创业平台,提供天使投资基金,并辅助引导青年人创业。做这个工作所需要的是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行业眼光、人脉资源、辅导能力。”

苹果、SGI、微软、谷歌……在李开复过去的21年职业生涯之中,李开复所从事的领域一直聚焦于电子及信息产业。所以,单纯就互联网创业来说,上述的那些条件,李开复都具备,而也就是他在即将开始的风投生涯中的有利条件。事实上,根据6日的消息也已经证实:李开复离职创办的风险投资平台网站名为“创新工场”(www.innovation-works.com),它未来将专注互联网行业、移动互联网行业以及信息技术行业。相信李开复的眼光,不至于太过令人失望。

现在来看,李开复不可能做到兰迪这种小型“常驻企业家”们针对每一家初创型企业的细致关怀,他们的规模区别太大,而李开复的名声也太过于响亮,如果他坚持对每一家所投资的企业都事必躬亲具体运营的话,可能会导致这些企业原本创始人的意见被淡化,最终每一家企业都变成李开复的影子。其实,除了这种选择之外,李开复能够做到的其实还有很多:他可以用自己的小额投资作为一种选择,吸引更多的外部资本进入,而他也就可以用相同的资金挑选并投资更多的小型企业,给它们提供机会。

此外,李开复或许可以成为在互联网领域里实践“中国式常驻企业家”的开创性典型:他们在这个领域里浸淫多年,从而变得独具眼光,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能够以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给与初创型企业以具体的指导——这些有新点子的人往往没有具体的操作经营,他们只是有点子,却不知道在真实的商业实践中,如何能够更好的实现这些新的好点子。

更重要的是,多年以来,李开复乐于跟年轻人打交道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或许,这将有助于李开复克服风投过于讲究盈利压力的弊病。年轻人需要的是长线投资,而不是急功近利的杀鸡取卵。

“我不敢奢望我扶持的公司都能成功,但我的目标是在我的指导下诞生一个国际品牌。哪怕那一天我不在人世了,我也会很欣慰,很满足。”李开复说。想要有这样的结果,关键还是要看他怎么做。

链接:媒体所分析的李开复创业思路

虽然李开复的新公司“创新工场”还没有最终揭开神秘的面纱,但有业内专家推断,“创新工场”实际上是一个风险投资平台。李开复所要做的是,一手要找到对互联网信息技术行业有兴趣的投资者;另一手是要从年轻人当中寻找最好的项目、最好的点子。  

“我相信,很难找出比我更适合做这个工作的。” 李开复对此表示,“我觉得我最佳的状态还是找最聪明的人,然后放权做他们该做的事情。”  

分析认为,李开复开始当“李老板”还是非常谨慎的,首先他选择的项目全是他所熟悉的行业。据悉,创新工场的投资范围将会集中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行业三大领域,这样就不会出现大的偏差;其次,李开复在圈定项目后,或将以亲自担任一段时间CEO的方式协助创业团队实现这些年轻人的梦想。这种“扶上马,送一程”的方式既能展现李开复最擅长的管理执行能力,又能避免年轻人创业初期管理经验和资源不足的问题。  

posted @ 2009-09-08 01:36  springMVC3.1例子  阅读(15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