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蒙OS NEXT的推出,目标是更广阔的智能设备市场
华为官方公布6月份的版本为beta版,依然属于开发者测试版,但可以向普通用户开放了。这点和苹果iOS系统测试形式略微相似:6月份开放首个测试版,随后过渡到公测版,最后再和年度新机一起发布正式版系统。
如果按照这个进度推演,Mate 70新机+鸿蒙OS NEXT正式版发布,貌似在Q4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鸿蒙OS NEXT的市场化,可以说是移动应用操作系统史无前例的“快”--只用了四年就完成了从系统研发到生态布局的初步过程,这个速度可以说连谷歌、苹果都不能比。
鸿蒙OS NEXT的推出,势在必行
质疑鸿蒙OS NEXT有没有前途、或者犹豫会不会“流于形式,PR层面宣传居多”之类的问题,大家就不要再浪费时间猜测了,到目前为止鸿蒙生态设备已经超8亿,而且还在快速增长中,如果一个开发者在这么巨大的用户设备基础上还无法实现盈利,那么就真的没有什么可盈利的企业了。
实际上,当我们还在质疑的过程中,鸿蒙OS NEXT研发已经在开始提速。作为开发者群体中的一员,从2024年Q1开始,我就开始“未雨绸缪”起来,毕竟同在企业“屋檐下”,总要背“KPI”的。
果不其然,4月份就收到了要研究如果将App改造成适配鸿蒙OS NEXT操作系统,时间紧、任务重、资源少、基数大....
如果临时临忙请鸿蒙原生开发工程师,用鸿蒙ArkTS语言重新写一遍,虽然是最完美的,但也是最慢的。我们可以看到鸿蒙官方的开发者文档上,有很详细的开发教程及文档,其中划重点的是,其技术语言为ArkTS语言(直接区别于IOS和Andriod的开发语言)。
如果按照鸿蒙原生开发的“套路”去一步步开发鸿蒙版App,就好比中国人学外语一般,开发者还得从0开始学习新的技术语言(ArkTS语言),可能时间窗口就错过了...
-
华为鸿蒙系统和安卓操作系统都基于Linux内核,但是它们的体系架构不同。
-
华为鸿蒙系统采用了微内核架构,而安卓系统则采用了单一内核架构。
-
华为鸿蒙系统采用了分布式技术,可以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无缝连接和协同工作,这也是安卓系统所不具备的。这也是华为鸿蒙系统会被称为"全场景智能生态操作系统"的原因。
看,亮点找到了,具备分布式技术的华为鸿蒙系统,不仅可以运行在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上,还可以应用于汽车、智能家居等各种场景中。相较于传统操作系统,华为鸿蒙系统强调的是设备之间的协同互联,通过分布式技术实现设备之间的无缝连接和数据共享。
华为推出鸿蒙的野心,似乎并不止于App端。
跨端+混合开发是更有效的思路?
App混合开发是指在开发一款App产品的时候,为了提高效率、节省成本而利用原生与小程序或H5的开发技术混合开发的应用。混合开发是一种取长补短的开发模式,原生代码部分利用Web View插件或者其它框架为小程序或H5提供容器,程序主要的业务实现、界面展示都是利用与前端技术相关的Web技术进行实现的。
相比于H5来说,借助小程序的生态和技术,将市场上成熟的应用“搬”到自有App中是一种更高效的做法。
应用生态优势:
从2017年微信首次推出小程序开始,经过四年发展,各大互联网巨头纷纷推出自己的小程序应用平台,小程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新技术标准”。截至2021年上半年,全网小程序数量突破700万个,其中,微信小程序是行业主流,数量超过430万个,占比高达约61.43%。
借着微信的红利,使用“小程序转换工具”(小程序容器技术,如FinClip;或跨端框架,如Flutter、Weex等),将已有微信小程序一键转换成App,并进行用户活跃和留存,加上社交平台应用作为引流,企业可谓低成本(只需有小程序)的将业务覆盖用户整个生命周期。
技术优势:
-
具备跨平台的能力,一套代码可以在 iOS 与 Android 两个平台中运行;
-
远超过 H5 的体验(支持本地缓存,Webview,有丰富的组件与支持库);
-
能获取更多系统权限,完成更加丰富的产品设计;
-
可以避免 DOM 泄露(不使用常用的 window 对象与 document 对象);
-
包尺寸有效减少,节省流量和存储
-
服务不再受发版所限制,支持热更新小程序容器技术加入到混合App开发主流队列
鸿蒙App开发的“降本增效”
作为一位前端开发+自媒体创作者的双重身份,我们一般在App开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都会面临着技术底座选型,开发最怕的就是:业务想了一堆功能,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开发出来并商用。
但现实中这种情况还是很常见的,加上这么多的操作系统端,每个端都用不同的语言维护,研发成本将是巨大的。还有一个问题,鸿蒙可以独立操作系统,那微软呢?小米呢?如果越来越多的操作系统,前端开发是不是会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