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3日写给孩子的一封信
亲爱的小可:
今天看到了你给我们写的信,想起了许多,想起了小可牙牙学语的情形,想起了小可在幼儿园蹦蹦跳跳的快乐,想起了小可在小学里拿到奖状的高兴表情,仿佛都在昨天,但突然感觉我的小可已经上了七年级了,而我也近不惑之年。
人生道路漫长,在人生的前10多年基本上是学习阶段,当父母的用了许多话语,不停地唠叨这个阶段的重要性,并且我们用我们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这种学习的过程是贯穿一生的,即使在参加工作之后,仍会要学习大量的新知识,才不会被社会淘汰,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能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重要性毋庸多谈,这里想说在接下去的学习和生活中还需要注意的三件事,尽量不讲大道理,只是三件事。(No big deal, just three things)
第一件事,目标和行动。
看到你在给我们的信中写到,“在最后冲刺的时间定下了目标,语文110分,数学115分,英语118分”,看到这些字句我感觉很欣慰,你在七年级里的期中考试前就能够制定一个近期目标,是一种非常可贵的习惯。人活在世上是为了追求一定的目标而存在的,好像你在小学的某一天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而活着?”,我一时语塞,停顿了一会答到,“因为活着会有许多你所不知的经历,如果死去,这些美好的经历都不存在”。后来我也暗暗地问自己这个问题,心想这可是一个终级的哲学问题,后来google到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的一句话,原来更加精辟:“你必须自己开始。假如你自己不以积极的爱去深入生存,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去为自己揭示生存的意义,那么对你来说,生存就将依然是没有意义的。”难怪哲学课要在高中之后才学,看来这些话语理解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实际上这就是指一个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要采取大量的行动,而在这些行动的过程中要充分地享受这些过程带来的快乐,享受在这个追逐目标的过程中的与众不同的经历,这就是生存的意义。
以我本身为例,大学阶段并没有制定长远的目标,只想能参加工作而已。工作了10多年后,才发现制定一个长远的目标会是多么的重要。在繁忙的工作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有些项目完成后发现自己并没有太大的收获,非常空虚,学习的一些东西也具有很大盲目性,很多东西是凭自己的一时兴趣而学的,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所以并不知道学习的东西会不会对将来的目标(也没有明确的目标)产生影响,并且在学习过程中稍微遇到了困难时,很快就会放弃,因为你没有一个坚定的达成目标的信念。
回到目标上来,在上学阶段的你并不会也不需要设定多么长远的目标,这都没有关系,目标本身就是在不断变化并不断调整的,实际上这个较长远的目标可能是你的父母帮你设定的,“将来考上一所好大学,容易找到好工作,并很好的生活”。你可能并没有想到而已,但你已经会设定一个短期目标(比如你考试的目标就是一个短期目标),而且这个目标制定得非常好,这是发自于你内心的声音,你会在一个阶段中不断地鼓励自己朝着这个目标前进,这实际上也是我在中学时没有制定好一个阶段目标所感到后悔的。
所以,一个人要制定长远的目标,分解为阶段目标,想象着达成目标的美好景象,制定出达到目标的行动计划,然后就是不断地执行这些计划,当前阶段对你来说就是不断学习来逐渐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就足够了。
第二件事,找出学习中的乐趣所在。
你在中学、高中和大学的这段时间里,学习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在每个阶段中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保证你的学习能够跟上。
在小学阶段,学习过程可以是“填鸭式”的教学,你只需要把老师讲过的知识简单记住并运用即可,在中学阶段就要开始慢慢转变一些学习方法,遇到一个知识点,不仅仅要会做10道同类的题,而要从这同类的10道题里找出共同的思路,平常的作业和考试不断地重复10、20遍,就是为了让你充分理解这个思路。我这里想强调的学习方法可能只有一点:
找出学习中的乐趣所在。
听到这句话,可能很多的孩子都会发笑。但事实确实这样,有些孩子数学很好,但语文一塌糊涂,一些孩子历史很强,但数学一窍不通,一些孩子物理手到擒来,而英语却在遇见老外时一言不发,学习方面确实有一点点天份在其中,但更多的是孩子自己本身的兴趣使然,他对于什么东西感兴趣,就对于什么东西投入更多的精力,而对于很多其它的课目只是从耳边溜过。
学习任何知识都是可以找到乐趣的,数学并不是枯燥的数字,而是在生活中每时每刻都会遇到相关的数学问题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只是你没有接触并不知道而已。打个比方,你在普普通通的上学过程中就会遇到许多数学问题,起床了你有刷牙、洗脸、吃饭、烧水、喝水、收拾物品等许多事情要做,如何分配做每项事情的顺序,这就是数学里的“运筹学”;上学的路上需要找最短的路径,这在将来的数学课程里有“图论”专门的章节;上课时用到的课程表看似简单,但在一个大学里排定课程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教师数量、教室地点、教室大小、学生人数、选课人数、课程类型等等复杂的问题,这些如果用计算机来实现,则会包括一个复杂的数学算法在里面。这些例子太多,相关的书也很多,你在小时候接触数学的时候,我也曾想办法让你在做某一类数学题时,告诉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某些题的背后还是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让学习充满乐趣的。
学习语文、英语、历史、地理等等这些课程也是充满乐趣的,只要你去发掘。读到优美的文章去仔细品味优美的文字和意境,想想当时作者所处的环境,学英语口语时想想自己在商店里帮助语言不通而手足无措的老外的情景,学历史时想想这个人物的特点,当时做的那些有趣的事情,我们当今的所作所为都是历史人物的缩影,学地理时把自己去过的某个地方与之联系起来,想想将来最想去的地方,想想那些独特的风土人情,一切一切都是充满乐趣的,只要你在学习的过程中去留心,去真心地融入其中,而不是带着厌烦的心情去记忆,你会发现学习你所谓的不太喜欢的课程也是充满乐趣的。
享受了学习的乐趣,所有其它的预习、听课、作业、复习等等都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其它的各个环节都将转变为自发的行动。其它好的学习方法还有许多,但如果没有培养起对其的兴趣,好的学习方法也难以坚持执行。
第三件事:坚持。
许多人只看到商业人士光鲜照人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其背面的辛苦付出,许多人只看到体操运动员取得冠军的时刻,却没有看见他日复一日的勤学苦练,许多人只看到董事长执掌国际大公司辉煌的一面,而没有看到他在为别人打工时付出的辛苦汗水。多年来,我一直想让你养成“坚持”的习惯,在对于参加一些特长班方面,也不想让你轻易放弃。比如学习二胡,我不想让你放弃,只想你一个月甚至一个季度玩上一次(记住,只是玩上一次,而不是练上一次),多年来的辛苦努力,实际上只需少量的坚持,我们并不希望你以二胡为生,只是技多不压身而已,关键是几年的努力会在日后发挥神奇的作用,而现在的轻易放弃如再想拾起就等于重新来过。
再一个坚持的例子就是背单词,爸爸已年近不惑,记忆能力远不如从前,但仍以自身的行动告诉你坚持能够取得的效果,从2007年起到现在不管有多忙有多累,仍要用supermemo过一遍未背过的单词,以前的我从来没有能够坚持背单词超过2个月,回想起来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第21天确实是一个关键,第365天又是另外一个关键点,放任某一天的失败,就会摧毁你好不容易养成的习惯。就是有了这样的坚持,爸爸才能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博士英语毕业考试。
写到这里我停下来看了看你背单词的记录信息,你是从2008年7月17日开始第一次用supermemo背单词,实际上你现在已经坚持了3年多,虽然你不是每天在坚持,但基本上每周在坚持,虽然你有时并不是主动在坚持,但你仍然坚持下来了,你是很棒的,强调一下,你是最棒的!在这一点上,你可以马上问问班上的同学,哪位能够把一件事坚持做了3年以上,相信不会超过2位,这种习惯在成人们看来也是不可思议的,而你现在已经做到了,下面的你只需继续保持了就行了!
现在我又停下来看看supermemo中的词条个数,4321条,好神奇的数字,当前的内容主要是英语,还包括少量的语文、数学、历史、百科知识等,你可能并不在意一天的记忆,但你成绩的取得必来自于你背后持续的努力!
“坚持”的理论实际上来自于2个理论,一个是“遗忘曲线”理论,人对某事的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迅速忘掉,而如果稍加重复,就会加深此记忆。另一个理论是“1万小时定律”,就是说大量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是付出过1万小时的努力!比尔·盖茨创建了微软公司成为世界首富,是因为他在车库夜以继日的几年编写代码的经历。股神巴菲特从7岁开始接触股票,开始投资股票时已有了15年的经验,远远超过1万小时,所以有了当今的成就。英国甲壳虫乐队的4名成员在早期职业生涯中每周演出7天、每天8小时,在甲壳虫乐队成名时,他们已公开表演1200次,表演时长将近1万小时。这些例子告诉我们坚持1万小时可能很遥远,但就是坚持10年(每天3小时),也可能更短,在成为专家的路上,没有捷径,任何人坚持一件事如果超过10年就会成为专家。
我亲爱的小可,你刚上到初中,学习的路还长,生活的路更长,当前以学习为重,快乐的生活,将来的学习中尽早建立目标,找出自己的兴趣点,不断地坚持,不断地努力,乐趣存在于大自然的每一个角落,只要你去发掘,你去坚持,坚持的学、坚持的实践,相信你会在领悟人生的真谛!
祝你永远幸福、快乐!
爱你的爸爸妈妈
2011年11月13日
----==== Email: slofslb (GTD) qq.com 请将(GTD)换成@ ====----
版权声明:自由转载-非商用-非衍生-保持署名(创意共享3.0许可证)
作者:申龙斌的程序人生
---- 魔方、桥牌、象棋、游戏人生...
---- BASIC、C++、JAVA、C#、Haskell、Objective-C、Open Inventor、程序人生...
---- GTD伴我实现人生目标
---- 区块链生存训练
---- 用欧拉计划学Rust编程
---- 申龙斌的读书笔记(2011-2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