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ttrace跟踪代码执行时间
当自己程序遇到性能问题,比如请求反应缓慢,怎么分析是哪里出了问题呢?dottrace可以帮助.net程序跟踪出代码里每个方法的执行时间,这样让我们更清晰的看出是哪里执行时间过长,然后再分析应该怎样解决。
Dottrace是由JetBrainshttp://www.jetbrains.com/ 公司开发的一款产品,它分dottrace Performance和dottrace Memory 两个工具,dottrace Performance用来分析代码性能,比如函数执行时间,调用次数,消耗时间比率等,dottrace Memory一般用来分析内存占用情况。
本篇文章介绍dottrace跟踪代码执行时间来分析性能问题,因此用到的是dottrace Performance工具。它可以跟踪.net编写的:应用程序,IIS挂接的程序,windows服务,silverlight,WCF服务程序等。还可以把跟踪的文件,以快照的方式保存下来,保存为dtp后缀的文件。跟踪后的结果,如果能找到对应用户的代码信息,还可以直接查看对应的源代码,并选择在VS里直接编辑该方法对应的文件。
下图为一个分析性能调优的一个例子:
从结果可以直接看出,整个页面加载了6.140秒,其中addPNRInfo和retrievePNR两个方法一共都占用了5.92秒,然后就可以根据这两个方法进行优化了。
现在讲下左侧Views目录下的5个视图栏:
l Overview:这个可以看到该性能分析文件的抓取方式,比如上面例子为Line-by-line,Wall Time(CPU instruction)的方式,抓取的URL地址等,还会有该视图下的系统配置情况以及当前的模块以及方法个数等信息。
l Threads Tree:记录当前每个线程执行的方法,以及方法的性能情况。
l Call Tree:不管线程,按所有请求的入口为一条数据展现,但里面展现的排序是按照执行时间高低排序的,不是按照代码顺序展现的。
l Plain List:展现所有非内核代码的方法列表,并展现每个方法执行时间和被调用次数。
l Hot Spots:它会把所有代码包括内核代码的方法,按照执行时间排序顺序展现到列表,并记录每个方法的执行时间比率和时间等信息。
每次要进行性能分析,除了选择IIS还是应用程序等方式外,还要选择抓取的方式,一般的选择界面如下:
上面是选择抓取IIS Application程序后的选择界面,其中重要的是下面的Profiler options选项。
profiling type有下面三个选项:
l Tracing:它是通过获取CLR内部一个方法开始执行和结束执行的时间差来计算的分析时间。
l Line-by-line:它是通过收集代码执行的每条语句的时间来,它计算出的时间更精确。
l Sampling:它是抽样的方式,每隔一段时间(windows下大概是10ms),会暂停所有线程,并抓取堆栈里的信息,然后计算出代码执行时间差,这个选项可能会导致一些执行很短的方法抓取不到的问题。
Measure有下面三个选项:
l Wall time(performance counter): 它是通过Performance Counter API来收集的信息,一般操作系统和各个硬件设备都提供性能计数的API供程序调用。
l Thread time:它只支持Sampling的分析方式,它通过一个固定的线程来抓取堆栈信息计算时间,并且它只计算自己内部程序执行的时间,不管等待其他IO的时间。
l Wall time(CPU instruction):它是通过读取TSC processor register里记录的方法进入和退出时间差的方式来计算的。
根据上面的选项方式,一般我们要想完整分析自己程序的执行时间,建议可以采用Line-byline(或Tracing)和Wall time(CPU instruction)或Wall time(performance counter)的方式,因为如果用抽样和Thread time的搭配方式,会只计算自己内部时间,不能计算自己程序和外部程序交互的时间,会让自己分析性能时产生误导。
在开始分析IIS挂接的网站性能问题时,用工具的File->Profile…会造成IIS应用程序池重启,可能时间会比较长,因为内部会预编译和比如操作数据库,没有开启数据库连接池,会影响分析的结果,误导自己以为数据库或内核代码导致性能问题。一般应该在第一次性能分析后,重新用Start Profiling的方式来重新测试网站数据,如图:
内部会有很多内核代码和初始化的操作会影响性能分析,这里从新点击Start Profiling重新进行性能分析,它不会重启应用程序池,如图:
这样就减少了很多初始化的耗时操作,可以更精确的对性能进行分析了。
http://www.cnblogs.com/Lawson/archive/2011/12/18/2292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