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

接触思维导图一年多了,从最初的好奇和怀疑到渐渐熟悉再到开始对这种思维工具进行较为理智的分析,其间也是经历了一番曲折。我们都盼望能够有一种工具,让我们能够在思想上攻无不克,轻松地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在智商上有质的飞跃,因此当我们听说有思维导图这种东西时都抱着一种将它捧上神坛然后一劳永逸的心态,加上思维导图的发起人博赞对它的商业推广和一些并不是很靠谱的宣传,使得接触过导图的人往往发展成比较极端的两派——第一派将导图奉作神器,如同迷信宗教一样强调它的强大功能;第二派在几次碰壁以后觉得导图完全不像宣传的那样神奇,将博赞的理论斥为伪科学,不屑一顾。真正将导图的优点抽离出来加以改进而化为己用的人并不是很多。
在我看来,思维导图的亮点在于博赞提出的一些理念,而不是那些严格而死板的规则。虽然说思维导图强调思维的发散无拘束,但是博赞还是给导图的绘制制定了严格的规则,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规则非常鸡肋,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比如说博赞强调绘图过程中的颜色、维度,以及尽可能多的用图片代替文字,还有就是尽量用一个个的词语代替短语等等……当我们顾及这些繁杂的规则去用不同颜色的笔去画彩色的线、去费尽心机画一张图来代替简单的一个词语的时候,很多灵感可能就在不知不觉间飞逝了,而且当我们去考虑类似怎么取色怎么构图的细节的时候,有时候我们反而会忘了整体的框架和最初的目的。
但是,思维导图值得我们去理解去学习,因为它用一种简单的方法将很多思考的黄金法则整合在了一起。
首先,导图是一种改良的树状图,它强调有组织的发散思维。这一点对很多和我一样思维杂乱无章的人来说很有好处,它能够让我们在埋头细节的时候不忘大体框架,让思维的风暴向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方向吹。自从接触思维导图后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在进行一项学习任务前先画出大体框架,既是对以前知识的提取和对当前学习的预热,也是一种指导,让我对学习的进度有清晰的认识,有一种掌控感(能够掌握任务进度的好处可参见刘未鹏《暗时间》,也是本好书)。
其次,导图理论强调关键字代替句子。这是一个很好的理念,关键词的发散性让我们的联想力可以有用武之地,而且它十分直接地向我们提供了最关键的信息,省略了浪费我们精力的虚词和句式。当我们阅读文字时,真正给我们提供有用信息的知识一句话里的几个词,其他词都是为了烘托出这个词,弄清这一点我们的阅读速度也可以大大加快,将文章的全篇阅读变成对主题的提取和对关键词的搜索。顺便提一下,在速度这个问题上我不相信什么一眼一页用余光读书,我们脑力所及就是眼前的那一字一句一个焦点,我们的读就是用眼睛扫,因此速度就是少读,只读关键。还有人说我们思考的速度远快于眼睛的速度,要减少扫视时眼睛的停滞,个人认为这是扯淡,有时候上课老师讲一句话我们要思索半天才能明白,读书时看到一句话哪能停都不停就掠过去,我们读书就要读出应有的节奏感,在该满的地方慢。
第三,在记忆方面导图强调多种途径的刺激。要增加我们记忆的强度,无非是给我们记忆的材料增加提取的线索,对材料进行深加工和通过多种感官刺激来加深记忆是记忆的黄金法则。博赞强调的绘图时用多种颜色、用各种线条、用奇形怪状的符号、用三维立体、箭头等,都是为了增加对我们大脑的刺激让记忆更深刻。可取之处在于一张导图可以整合这些原则,但我们大不必死扣原则,在记忆的时候只是多多运用通感同时对材料进行组织加工即可。
第四,我们可以通过绘制导图看出创造和记忆原本就没有分明的界限,创造是对脑中材料的再现和重组,记忆则可以通过有创造性的联想将线索提取出来。
《庖丁解牛》中庖丁对梁惠王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对于导图,我们需要的是它的理念,而不必拘泥于形式。比如我们可以将一本书的目录稍加变形,就可作为指导我们阅读的框架,我们可以通过在脑海里绘制影像,通过不同管感细细体会书中描绘的场景来加深理解与记忆……当我们将导图这种“技”抽离到“道”并加以践行时,我们应该就向游刃有余的境界更进一步了。

http://book.douban.com/review/5229995/

 

posted @ 2016-01-08 10:14  沧海一滴  阅读(518)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