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斯达克对经济泡沫的定义是:当交易价格远大于内在价值的时候,就称为泡沫(转)
2014 年的最后一个月以两家创业公司的融资收场。
先是 Uber 融了 12 亿美元进军亚太市场、估值突破 400 亿美元。接着小米又募得 10 亿美元,将估值推向 460 亿美元。这两家公司的估值在过去一年里至少翻了 4 倍。
此前,创业公司中只有 Facebook 2011 年融资后的 500 亿美元估值能和它们相比。而除了小米和 Uber,2014 年全球范围还有 Dropbox、Airbnb、Snapchat、Flipkart 等四家创业公司估值达到 100 亿美元。
惊人的融资和估值引发了外界对泡沫这个永恒话题的讨论。
硅谷著名风投 Andreessen Horowitz 的联合创始人,投资了 Facebook、LinkedIn、Twitter 等公司的 Marc Andreesen 认为现在的好日子不可持续,当市场转变的时候你会看到哪些企业在裸泳。老虎基金创始人 Julian Robertson 认为钱都流入股票市场,泡沫会以非常糟糕的方式收场。
经纬中国的投资人张颖去年 9 月的一篇《泡沫就在那里》则将中国投资人对于泡沫的讨论带到一个新的高峰。
不过就像历史上每一次泡沫破裂前所发生的一样,很多人都认为泡沫并不存在。KPCB 那位常被人称为互联网女皇的 Mary Meeker 说近些年 IPO 公司数量比 2000 年少 87%,融资规模小 73%,泡沫还没到。Facebok 天使投资人 Peter Thiel 表示现在很多伟大的企业还是私人所有,而泡沫往往在公开市场破裂。IDG 资本在中国的合伙人李丰把泡沫的产生归因于新需求,认为这是让产业链获得超常发展的好方法。
又一次 2011?
从 2006 年,也就是 .com 泡沫破裂第 6 年开始,每年都会出现关于下一次泡沫的讨论。
不过今天的热烈程度很容易让人想到 2011 年。根据我们从 Techmeme 汇总的数据,那一年是 2014 年之前泡沫讨论最为密集的一年。
2011 年赶上了备受关注的 Color 泡沫破裂。Color 是一个照片分享应用,不同之处是 Color 能够根据用户当前所在位置而非时间线组织照片。还没任何产品的 Color 在 2010 年从红杉资本和贝恩资本募得 4100 万美元。但 2011 年 3 月上线的 Color 应用遭遇了滑铁卢,它的设计难以理解、且容易崩溃,导致用户怨声载道。Color 最终在 2012 年底不再提供服务。
接着 LinkedIn 和 Facebook 这两个社交巨头也在 2011 年上市。后者一度是最大的创业公司 IPO。
2014 年又发生了什么,特别是在中国,能够引发如此多的关于泡沫的讨论?
纳斯达克对经济泡沫的定义是:当交易价格远大于内在价值的时候,就称为泡沫。它会受到基本价值规律的影响,供需关系会影响它的表现,主要有这三方面:
- 资金,资金多意味着企业处于买方市场,交易价格会变高;
- 估值,新投资领域难以确定内在价值,交易价格可能会有很大的偏离;
- 预期,上市和并购潮带来预期提高,交易价格也会跟着变高。
当这些情况发生的时候,泡沫也可能相随而生。我们从数字角度来看一下过去一年的科技风险投资情况。
资金 - 赴美上市达到高峰
2010-2011 年是中国科技企业赴美上市的窗口期,其中当时最大的社交网络运营商人人网成为全球首家社交网站上市公司,IPO 融资额达到了 8.55 亿美元。同期赴美上市的知名创业公司还有当当、优酷土豆、奇虎 360、网秦、凤凰新媒体、世纪佳缘等。
2014 年则是此后的又一次高峰,共有 10 家中国科技公司在美国上市,当中最大的莫过于阿里巴巴,通过 250 亿美元的历史最高 IPO 募资成为市值全球第二的互联网公司。除此之外,依然在烧钱的京东、陌陌也分别在 2014 年的开头和结尾上市。
新公司上市,老公司也不示弱,很多已上市的企业抛出了再融资方案。58 同城股票增发融资 7600 万美元,欢聚时代发行 4 亿美元可转债,500 彩票网股权融资 2.6 亿美元。
这意味着大量的社会资本从一级市场进入了企业,而企业通过投资、并购把这些资本转移到非上市的企业,带来了风险投资领域热钱的流动。
这种情况对交易价格的影响是深远的。上市企业成为社会资本和风险投资的桥梁,源源不断注入新鲜的资本。这既抬高了价格,又增加了预期,因为被投公司很可能通过并购退出。
但另一方面,新上市的企业表现很不稳定。 聚美优品 8 月份市值还有 54 亿美元,现在已不足 20 亿;新浪微博 9 月份市值还达到过 48 亿美元,现在不足 30 亿。
2014 是这种矛盾的综合,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到了终点,但终点似乎不是天堂。
估值 - 26 家中国创业公司单轮融资过一亿美元
2014 年,有 26 家中国创业公司完成超过 1 亿美元的单轮融资,比之前 4 年加在一起还要多:
如果按照每年的融资 Top 5(不包括 Pre-IPO)计算,2014 也非常突出,仅次于阿里巴巴和京东融资的 2011 年:
2014
- 小米 E 轮超过 10 亿美元
- 嘀嘀打车 D 轮 7 亿美元
- 易商网 B 轮 6.5 亿美元
- 爱奇艺 B 轮 3 亿美元
- 迅雷 E 轮 3 亿美元
- 美团网 C 轮 3 亿美元
2013
- 小米 D 轮超过 10 亿美元
- 京东 E 轮 7 亿美元
- UC E 轮 5.06 亿美元
- 易商 2 亿美元
- 新丽传媒 A 轮 8.29 亿人民币
- 一嗨租车 E 轮超过 1 亿美元
2012
- 京东 D 轮 4 亿美元
- 小米 C 轮 2.16 亿美元
- 神州租车 B 轮 2 亿美元
- 瑞卡租车 B 轮 1 亿美元
- Xmybox A 轮 3 亿人民币
2011
- 阿里巴巴 E 轮 20 亿美元
- 京东 C 轮 15 亿美元
- PPTVD 轮 2.5 亿美元
- 拉手 C 轮 1.11 亿美元
- 大众点评 C 轮 1 亿美元
- 走秀网 B 轮 1 亿美元
- 窝窝团 B 轮 1 亿美元以上
2010
- 神州租车 A 轮 12 亿人民币
- 凡客 E 轮 1 亿美元
- 游戏吧 A 轮 1.3 亿人民币
- 绿盒子 B 轮 1.2 亿人民币
- 驴妈妈旅游 1 亿人民币
与此同时,融资速度也变快了。《好奇心日报》整理了 IT 桔子公开的投融资数据,其中 2014 年拿到 C 轮和 2014 年之前拿到 C 轮的创业公司,它们在融资速度上有很大差异。
以中位数计算,2014 年拿到 C 轮融资的创业公司,B 轮和 C 轮只隔了 15 个月:
而在之前拿到 C 轮融资的创业公司,从 B 轮到 C 轮的中位数是 19.5 个月,相差了 4.5 个月:
预期 - 3962 亿美元用于并购
汤森路透的数据显示,今年公布的中国企业并购交易额创下了 3962 亿美元的最高记录,较去年增长 44.0%,这也是自 1982 年以来中国企业年度并购金额最高的一次。
在这些并购案例当中,BAT 无疑是最大的玩家。根据《新财富》整理的数据,截止到 2014 年 6 月份,阿里巴巴已经在并购中花了 618 亿元,腾讯以 537 亿紧追其后,百度也有 178 亿元。
并购的成熟提高了创业者和投资人的预期,尤其是对很多不适合上市的产业,它们过去难以获得风险资本的青睐,现在也有了新的机会。
《好奇心日报》就此采访了梧桐树资本的童玮亮,他给我们介绍了并购在中国的发展:如果我们回翻 5 年,之前的大公司看到好的机会会自己去做,创业者也很少想把公司卖掉。 但现在并购逐渐成为主流的事情。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自己从头开始做,失败的概率也很高。
关于泡沫的讨论一般不会有定论。事实上,就在 2000 年科技泡沫破裂前,觉得市场一切正常的声音依然与质疑之声同等响亮。
但关注泡沫是有意义的。在资本和企业的博弈中,单个企业和个人都无法逃脱巨大的张力。无论你是做投资、拿着产品雏形准备创业,或者只是在创业公司打工而已。
国内关于泡沫的研究常遇到的问题是观点充分但事实不足。《好奇心日报》希望能够从事实层面满足大家的好奇心,通过一系列基于事实和数据的报道来看看泡沫的发展。
http://news.cnblogs.com/n/512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