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hy8187

 

终身学习与家庭教育 http://xianshui86.xdxxblog.com/archives/2006/2006530161438.shtml

终身学习与家庭教育
咸水 发表于 2006-5-30 16:14:00 阅读全文(1704)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 编辑
 
终身学习与家庭教育
【原文出处】教育研究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808
【原刊页号】54~59
【分 类 号】G52
【分 类 名】家庭教育
【复印期号】199811
【 作 者】宗秋荣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世界范围内正在形成一种新的学习观——终身学习。这种学习观认为,终身学习是未来人生存发展的根本途径,并倡导人类社会向学习化社会迈进。适应这个潮流,我国不少有识之士也在对我国传统学习遗产的挖掘和对现代学习思想吸纳的基础上,努力探讨具有我国特色的学习理论和实践。然而,无论是实现人个体的终身学习,还是群体的学习化,都离不开家庭——这个社会基本单位的奠基和中介作用。因而本文在追踪现代学习思想发展的步伐和分析我国家庭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侧重探讨在终身学习思想的指导下实施我国家庭教育的有关问题,及终身学习和家庭教育二者的相互作用。
        一、终身学习观的提出及我国学习研究的勃兴
    学习,自从人类靠它把自身从动物中提升出来以后,就成为人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学习的概念越来越宽泛,学习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学习与人生存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因而人们对学习问题就越来越关注,对它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一)终身学习的提出
    1.终身学习观的提出。
    1972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出版了一本书,书名为《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这本书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提出了终身学习观,并阐述了它对于现代和未来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收入书中的该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勒内·马厄函的报告中说:“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而这种需要正随着使个人分裂的日益严重的紧张状态而逐渐增加。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这里虽然把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同时提出,并把终身学习提到了学会生存的位置,但当时并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
    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我国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的主题之一,是要“发展一种21世纪的新学习观”,因为“由于教育技术的进步,即使一个文盲,现在也可能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注:万明春:《学习社会与终身学习》,《教育研究》1997年第7期。)这次会议把终身学习做为一种21世纪新的学习观向国际社会响亮地提了出来,因而引起了人们较广泛的关注。
    1994年11月,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了“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参加会议的有50个国家和地区的470名代表。我国天津大学吴咏诗校长参加了会议,会后在《教育研究》杂志上撰文介绍了大会的精神。欧洲终身学习促进会为会议准备的报告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强调如果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难以在21世纪生存。(注:吴咏诗:《终身学习——教育面向21世纪的重大发展》,《教育研究》1995年第12期。)这是一次专门讨论终身学习的会议,它把终身学习的思想推向了现代教育思想的主流。
    2.终身学习的内涵。
    对于终身学习概念的内涵,人们在提出它的过程中就对它进行着阐释,除上面提到的外人,人们还从不同的理解和角度对它进行着解说。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我们可以说,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他必须从他的环境中不断地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所没有赋予他的生存技术。为了求生存和求发展,他不得不继续学习。”(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6页。)这里强调学习生存技术。
    1996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法国巴黎举行了会议,在委员会提交给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习:(人类的)内在宝库”中强调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强调培养人继续学习、终身学习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的重大意义。(注:万明春:《学习社会与终身学习》,《教育研究》1997年第7期。)
    不少人引用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的话来概括终身学习,“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这里把学会学习提到了中心位置。
    被广泛认同的是“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对终身学习采纳的定义:“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力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注:吴咏诗:《终身学习——教育面向21世纪的重大发展》,《教育研究》1995年第12期。)由此可以看出,终身学习“与其说是一种教育概念,不如说它是一种生活方式。”(注:吴咏诗:《终身学习——教育面向21世纪的重大发展》,《教育研究》1995年第12期。)
    在终身学习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它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它不仅明示我们不能奢望十几年的学校学习能给人终身享用的知识和能力,学习必须突破时空的限制,延续至人的一生;还蕴含着现代人怎样去实现终身学习。对于后者也有不少人在进行着探讨,有人把它具体化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学会合作等几个方面。(注:万明春:《学习社会与终身学习》,《教育研究》1997年第7期。)这些思想正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的各个领域,它们也将成为我们家庭教育的主导思想之一。
    (二)我国学习研究的勃兴
    1.对我国学习遗产的现代开新。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具有悠久的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也形成了自己传统的学习思想。我国文化圣人孔夫子的许多学习观点,至今还有着深刻的影响。墨子、管子、荀子等先哲们对学习都有一定研究,并留下了传世之作。现在随着人们对学习问题的重视,一些人开始对中国人的圣书、经书与文化典籍进行挖掘、整理和遴选,力图从中发掘出我们民族的学习特色。
    乔炳臣教授等撰写的《中国古代学习思想史》(注:乔炳臣、潘莉娟:《中国古代学习思想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就是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该书把我国古代学习思想概括为以学为本的“学本论”思想,认为“学本论”是人类在摆脱蒙昧,成为“万物之灵”,不断走向文明与进步的漫长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学习思想认识,是肯定以学为本,确定“学”在人的一切活动中占据主体地位的理论。该书把古代学习与发展的关系概括为:人类,以学为本而异于禽兽;人性,以学为本而“习与性成”;智能,以学为本而可为尧舜;人才,以学为本而德识才学综合发展。
    在这些学习思想的影响下,我国也形成了传统的家庭教育内容。如自立自强、艰苦奋斗、勤奋好学、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同情弱小、诚实忠厚、克己节俭、待人以礼、尽职尽责等。中国的古老文明,中华文化的光辉灿烂,炎黄子孙的智慧光芒,无一不与这些代代相传的家庭教育息息相关,一脉相承。
    从对我国传统学习思想的挖掘中不难发现,现在许多先进的学习和教育思想,都带有我国传统学习和教育思想的沿袭、传承和继往开来的影子,包括终身学习的观念及其内函,我国传统的学习思想和内容,也可以为其提供多方面的史料借鉴。其实,我国广为流传的“活到老,学到老”,也可以说是最朴素的终身学习思想。
    2.我国学习科学研究的勃兴。
    受国际学习思想的影响,我国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把学习作为一门科学来进行较系统的研究,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规模。从研究队伍看,由各自为战走向了自觉联合,并形成了一个民间学习研究组织——中国学习学会。参加学会的有教育理论工作者,但更多的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现在该组织已发展到数万人,遍布全国各地,并建立了一些系统和省的分会。从研究成果看,越来越多的研究论文出现在有关报刊上,并出版了一批有关学习的专著和教材。应该一提的是,不少人提出建立一门专门研究学习的学科——学习学,并对其学科地位、理论框架、内容体系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总之,近些年来我国对学习研究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成果之丰是前所未有的,这也许是我国迈向学习化社会的前奏。
    在这样的氛围下,国人的学习意识日益增强,一些先进的学习观也正在人们头脑中形成。除前面谈到的终身学习观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接受外,还针对我国的实际,强调了如下学习观。(1)自主学习观。这种学习观提倡积极主动地学习,独立思考是自主学习观的核心,它是培养学习者独创精神的前提。(2)多维学习观。多难学习观具有全面学习的特点,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学习,二者不可偏废,特别是强调利用现代科技提供的条件多方面地进行学习。(3)协同学习观。学习的协同性表现在师生之间的协同、学友之间的协同以及人与其他教育因素和学习资料之间的协同上。(4)创新学习观。建立这种思想的目的在于不断地更新、创造新型的学习方法来适应发现型学习和创造型学习的需要。这些学习观在本质上和终身学习的内涵是相通的,它们都是为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提出来的。
        二、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把家庭教育界定为“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我们这里谈的家庭教育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它指家庭中各种因素对所有家庭成员的影响。当然父母对子女的影响还是占重要成分,但也不能忽视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影响。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家庭的经济、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乃至家庭结构及成员之间的关系都在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给目前的家庭教育带来哪些优势和不足呢?让我们做一概要分析。
    (一)现代家庭教育的优势
    我国现代家庭正在向小型化发展,特别是在城市,三口之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并且,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提高,实行双休日,人们的闲暇时间也增多,特别是家庭成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教育意识的增强等,这给家庭教育带来了许多优势。
    第一,由于人们教育意识的增强,许多家庭都把子女的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地位,这就使得家庭教育在理念上有了保障。现在不少家庭的财政计划、家庭建设、活动安排乃至居室布置等,都首先考虑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和发展。
    第二,家庭成员文化素质的提高,使家庭教育的质量也不断提高。现在不少家长都注重学习教育方法,努力用现代的方法教育孩子。如早期教育、智力开发、特长培养等在家庭教育中已成热门。许多家长都在用自己已有的或现学的知识努力培养着孩子,有的本身就起到了家庭教师的作用。
    第三,由于孩子少,家长有较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来教育孩子。现在不少家长特别是小学生的家长,每天都要拿出一定的时间来检查和辅导孩子的学习,有的甚至自始至终陪读陪玩,这不仅对孩子的学习会有一定程度的帮助,也有助于家长对孩子的了解和与孩子的沟通。
    第四,比较优裕的家庭条件,首先,使孩子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其次,一定的经济实力,也使家庭教育有了物质保障。现在给孩子买学习用具、图书,让孩子上各种学习班,以至请家庭教师,一般家庭是不吝惜的。给孩子买电子琴、钢琴、计算机的家庭现在也不是少数。这些都为家庭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另外,孩子在家受重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高等现代家庭的特点,都是实施家庭教育的有利因素,值得我们去把握和利用。
    由于现代家庭教育的这些优势,使现在孩子程度不同的具有了相应的优点,与前辈人比他们身体素质好、思想活跃、爱好广泛、知识面宽、批判精神强等。这些现代人的特点体现了人类自身的进步。
    (二)目前家庭教育的误区
    尽管我国目前家庭教育存在着许多优势,但如果不善于利用和适度把握,也会使孩子在心理、品德、性情、意志、能力等方面出现问题,甚至走向我们期望的反面。实际上,现在的孩子虽然优点不少,但跟现代及未来社会的要求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之处,就是跟前辈人相比也显出了许多不足。这在我国独生子女家庭体现的更为明显。主要表现在孩子以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同情心、协作态度、奉献精神;生活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刻苦精神、奋斗的意力、勤俭朴实的作风;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怯懦脆弱或专横跋扈,等等。这些与其说是孩子的缺点或不足,不如说是我们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的失误。因为这些对于孩子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我们教育影响的结果。由此来检讨我们的家庭教育,确实还存着许多误区。
    第一,教育观念的偏差。尽管现在许多家长很注重孩子的教育,但教子观念比较陈旧,如不少家长没有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而是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把孩子的成才与否同自己的荣辱联系在一起,不顾孩子的意愿和实际情况,一味按自己的意志来培养孩子。结果家长花尽了心力,孩子却迷失了自己。这也难怪孩子没有理想,没有抱负,不努力,因为他自己都不知道是为谁活着。又如家长都望子成龙,但不少人又没有正确的人才观。许多家长认为孩子考高分上好学校将来就能成才,所以把精力都花在孩子的学习上而不管其他方面。结果或是由于孩子学习压力过重而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或单纯追求高分而出现其他方面的问题。现在我们的素质教育,正是针对这方面出现的诸多问题而提出的。
    第二,教育方法的偏差。现在孩子身上的许多问题,还出在我们的教育方法上。这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孩子关爱的度上。如,对孩子过度重视,把他摆在家庭的中心位置,家中的一切活动围着孩子转。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能不唯我独尊,目中无人,以至自私自利吗?对孩子过度服务,不少家长包办孩子的一切生活服务,就连孩子的被子、书包都帮着整理,有的甚至到学校去帮孩子值日搞卫生。在这样的照顾下长大的孩子四肢不勤、独立生活能力差也是很自然的了。给孩子过度地物质享受,孩子要什么给买什么。这还能指望孩子去艰苦奋斗吗?对孩子过度迁就,有错不纠,唯恐孩子受委屈。这样能磨炼出坚强的性格吗?对孩子过度保护,把孩子禁固在家里,生怕在外面学坏、吃亏。这能养成孩子的协作精神吗?等等。
    孩子身上出现的这些同现代社会不合拍的问题已不是个别现象,这使得许多少家长担扰、困惑和无耐。不少人担心我们的下一代将来能否担负起建设国家、服务家庭的重任,甚至担心他们自身的生存发展问题。这确实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包括对家庭教育从观念、策略、方法上的反思。
        三、终身学习思想给家庭教育的启示
    要摆脱目前家庭教育的困境,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终身学习的观点可以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让孩子懂得终身学习的意义,引导孩子向终生学习方向发展,使孩子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和方法,这将是给孩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财富,它不仅有益于孩子,也有益于家庭和社会。而家庭教育得法,将对人终身学习及学习化社会的形成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根据目前我国孩子的具体情况,我认为我国家庭教育首先要在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创造精神和责任心上下功夫。
    (一)让孩子学会生存
    生存,从狭义上或活着的意义上来理解,对现在的孩子似乎不成什么问题,或者从物质条件看,我们的孩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优越,然而从更广泛的意义讲,生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会生存体现在学会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或者说要学会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存和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生存。
    学会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存。就人类来讲,现在的生存环境并不乐观,环境恶化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而人类相对于自然界的能力表面上看来不断加强,实际却隐含着其脆弱的一面,正如有人所说,“现代城市人同自然远远隔离了,实际生活在自己创造的一座大机器里,受其保护,也受其摧残,受其驯化也在被驯化的同时退化,以至使绝大多数人离开了现代技术设备,就很难在自然界谋求生存。虚弱的人类依赖现代技术设备维持其强大的一面,一俟现代技术设备被迫停转,仅剩虚弱一面的现代人类将难以生存。”(注:赵营波:《人类必须选择新型的学习方式》,《教育研究》1989年第3期。)这不是危言耸听,这虚弱的一面在我们的孩子身上体现的更甚。我们虽然不遗余力地给孩子补充营养,填压知识,然而就象有人形容的那样,我们的孩子象一只只长期在家驯养的鹅,脂肪长了很多,肌肉却萎缩近无,一旦失去了现代的保护包括家庭的依托,就无力起飞去自谋生路。人们曾多次引述这样一个例子:日本孩子和中国孩子一起去野营,当出现又饥又累的情况时,日本孩子设法做饭吃,而中国孩子却只会哭。这从一个角度说明了我们的孩子脆弱的一面,也要提示了我们让孩子学会生存的必要性。
    《学生生存》一书指出“在这种污染的环境中,如果不知道怎么防御各种有害因素而保护自己,他就不可能保持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健康”。(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6页。)我们让孩子学会生存的最基本的意义就在于此。现在学校对孩子进行的环境教育、生存训练等,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延伸出来的。我们的家庭教育,要促使孩子学会生存,首先要改变过度保护的养育方法,从生活指导开始,让孩子学会基本的生活能力,进而让孩子学习调解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培养适应、保护和改造环境的能力,也可以有意创设一些困苦,让孩子践行生存的本领。
    学会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生存。人作为社会的人,要学会在人群中生活的技能,还要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本领。前者中的许多内容人们都以课程的形式进行系统化的学习,而后者多是人们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的。现代社会人际关际纷纭复杂,书呆子式的人已不适应现代的社会生存环境。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可能对于人的生存发展更重要。社会适应能力在现在孩子身上是很匮缺的。他们较多地活动在亲情血缘关系中,过多地接受着别人主动的奉献,所以他们很难摆正自己在人群中的位置,为别人着想的意识不强,不会应付各种复杂的关系,人际相容性差,因而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一些已是成人年龄的考入大学的学生,离开了家门,不能适应学校的新环境,生活不能自理,不会与人相处,因而出现不少问题,有的不得不因此退学,包括在一些名牌大学,这样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他们的智商可能不低,可缺少适应社会的智慧和能力。
    在未来的社会中,学会生存的涵义会更广泛,知识的含量会加大,竞争的色彩也会更浓。要让孩子立足于未来社会,必须让他们学会更广泛地学习生存的知识和能力,形成生存的智慧。为此家庭教育首先要让孩子心中有他人。这可从家庭成员开始,让孩子体察别人的情感,了解别人的需求,家长也可以适时地把自己的感受和要求告诉孩子。进而让孩子学会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让孩子学会在接受别人的给予时要考虑向别人奉献,在追求自己的需求时要考虑他人的利益。家长在这方面要作出榜样,也可以把这方面的经验和想法经常讲给孩子听。同时要扩大孩子的交往面,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让孩子懂得和学会做人的准则,在社会学意义上规范自己的言行。
    (二)让孩子学会创造
    如果说学会生存是人存在的基础,那么学会创造就是人发展的手段。不会创造只会重复,人类就不能进步,人也就不可能有更好的生存质量和条件。是人类的创造使世界日新月异,而人在今天这变化万千的世界里不会创造将寸步难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未来人应掌握的三张“教育通行证”。第一张是“学术性通行证”,第二张是“职业性通行证”,第三张是“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通行证”。在解释第三张通行证时指出:“对于变化持积极的、灵活的和适应的态度,视变化为正常、为机会,而不视其为问题。一个如此对待变化的、具有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人,具有一种来自自信的安全感,处理危险、冒险、难题和未知,从容自如。这样的人具有提出创造性思想,发展这些思想,并坚定不移地使之付诸实施的能力”。(注:国家教育发展中心和中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秘书处编:《未来教育面临的困惑与挑战》,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7-68页。)这就把过去认为创造是少数精英的事扩展到了未来人立足于社会的必不可少的本领。
    而我们传统的及现行的教育中在这方面做的很不够。我们要求孩子循规蹈矩多,启发孩子的创新精神少。在家长眼里的好孩子,在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大都是听话的孩子。特别是应试教育,使孩子在学校在家里被一大堆要记要背的东西压的喘不过气来,很少有自由活动和思考的时间。这些都严重地抑制了孩子创造能力的发展。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较注重创造能力的培养,已有不少比较研究和个案分析证明了这一点。《北京晚报》在介绍一个中国孩子在中国和在美国接受的两种不同的教育及其效果时,引用了美国老师的一句话:“有两件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要知道如何寻找他所需要的比他能记忆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综合使用这些知识创新的能力。”(注:王新林:《请给孩子平等与才能》,《北京晚报》1998年3月27日。)国外这方面的作法值得我们借鉴。
    现在不少人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努力寻找培养孩子创造能力的途径。不少学校在进行创造教育的改革实验,也可以说这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中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家庭教育在这方面更大有作为,因为孩子越小好奇心越强,思维的局限性越小,想象力越丰富,保护和发展孩子这些可贵的创造萌芽,将使孩子受益终生。
    实际上,创造并不神秘,北京市朝阳区第二教师进修学校的杜玫老师,用图形拆拼的方法启发孩子画怪兽,结果孩子们画出了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怪兽,他们说他们还能画出无数个。这种重新组合不就是创造吗?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创造的因素比比皆是,如孩子问我们问题,我们不是告诉答案,而是启发他寻找获得答案的途径;我们让孩子做事情不是告诉他做法,而是启发他自己寻找达到目的的办法等,也就是,我们要多在策略层面上下功夫,启发孩子聪颖的悟性和求索精神。
    (三)让孩子学会负责
    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多是从学会做事方面考虑的,而学会负责则侧重于学会做人的角度,也属于我们道德教育的范畴。有人把学会负责定义为“学习和做到在作出和满足自己需要和愿望的个人决定时,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以至对影响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等有全盘考虑并承担应有的责任”。(注:胡玉:《学会负责》,《教育研究》1994年第2期。)我们之所以强调学会负责是因为我们孩子责任感的匮竭。偏颇的家庭教养方式使孩子以为家人生来是为他们服务的,他们接受关怀和照顾是天经地义的。他们很少有回报他人的实践,所以也就很少有负责的意识,或许他们觉得自己活着就是对父母的“恩典”。不是吗?现在孩子用不吃饭来要挟父母的情况不是司空见惯吗?这样的孩子将来对家庭对社会以至对自己能承担起多大责任呢?
    这个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关注。一部电影《背起爸爸上学》感动的多少人热泪盈框。电影说得是一个16岁的农村少年,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师范学校,面对着瘫痪在床无人照顾的父亲,无奈之下卖掉全部家产,背着父亲走进校门,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求学之路。一个“背”字,不仅体现了父子亲情,也彰显了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有报纸评论说他是“背”起了责任。正是这种久违了的反哺情结,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呼唤着人们的良知。最近在北京海淀区千名中学生志愿者成人预备期社区服务推进誓师大会上,孩子们喊出:“要成人,先负责”。他们说:“社区是我们的,我们要对它负责;社会是我们的,我们当然责无旁贷;生命是我们的,我们应当珍重每一步……”(注:李航:《想要成人 先负责任》,《中学生时事报》1998年3月17日。)
    人们呼唤责任,然而负责也是需要学习的。家庭教育要让孩子从小开始学习对自己要自尊、自爱、自主、自控;对他人要尊重、体贴、帮助、照顾。从这一点讲,家长不能一味任劳任怨,如自己病了要接受孩子的关照,家里有了困难,要让孩子适当分担。总之,要从家庭小事做起,增强孩子负责的意识和能力,从对家庭负责开始,进而帮助他们“超越个人的利益,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发展一种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发现作为个人的他们如何能够为他们也是其中一部分的大社会作出贡献。”(注:万明春:《学习社会与终身学习》,《教育研究》1997年第7期)
    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负责,包括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协作等,都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如不会生存就谈不上创造、负责、关心、协作等;同样不会后几方面,也就不能在现代社会很好地生存。要想让孩子能自立于未来社会幸福地生活,要想让孩子成为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家庭教育必须综合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为孩子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和提供动力,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
        四、终身学习对家庭教育的要求
    终身学习对家庭教育的启示,不仅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也体现在对家长及一切家庭教育因素的要求上,特别是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环境,也应该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
    (一)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人结婚生子,自然就成了家长,但如何成为一个现代合格的家长,也是一门学问。我国家庭教育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家长应负主要责任。用终身学习的思想来要求家长的素质,确实有需要提高的方面。
    1.家长要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思想。
    我们有一些家长,自以为生活在现代社会,有一些现代教育知识,对孩子实施的就是现代教育了。其实,一些家长骨子里仍存在着不少封建的东西,它们是教育孩子的障碍,也常是我们同孩子不和谐的原因之一。最近湖南人民广播电台举办“我心中的爸爸妈妈”节目,播出不到一个月,收到了500多封信,其中对父母不满的意达90%。为什么辛辛苦苦劳作,把子女象小皇帝一样供养着的中国父母,竟得不到孩子的认同呢?这里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思想观念的问题,有时确实也是父母思想的陈旧造成的。因而家长应不断学习新的思想观念,包括吸纳新的教育思想,使家庭教育从观念上跟上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
    2.家长要不断学习现代文化科学知识。
    现在的家长都有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有的还有较高的学历。但这不是一劳永逸的。时代在发展,知识在加速陈旧,新知识不断涌现,就从孩子教育的角度考虑,我们也必须不断学习。如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的到来,使我们的家庭装备也在不断地现代化,如果我们对不断涌现的家用电器无所适从,在不断升级的计算机面前束手无策,我们何以来教导孩子适应现代生活,就是最基本的对孩子学习的辅导,如果用我们几十年前学来的知识和方法也是不胜任的。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家庭教育从知识上适应时代的要求。
    3.家长要不断向孩子学习。
    无论是在孩子眼里还是实际上,现在的家长都不再是正确观念的代表,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家长也存在着再社会化的问题。如果父母和孩子一起学习如何适应现代和未来社会,一起学习新的价值观,一起学习新的文化科学知识,将会促进家长与孩子之间思想、感情、学识等方面的交流与互补。应该承认,孩子的思想比较活跃,接受新事物比较快,有时需要家长向孩子学习,以调整自己落后的文化观念、知识结构,从而适应孩子生存环境的发展,适应孩子文化行为的变化。这样做的意义还不仅在于提高了家长的素质,有利于帮助孩子学习终身学习的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这本身就给孩子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榜样。这种态度上的熏陶对孩子的影响更是意义深远的。
    (二)营造终身学习的家庭文化氛围
    狭义的家庭文化是指家庭成员的知识、思想、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方式等主观因素的总和。广义的家庭文化还包括物质条件、家庭背景等客观因素在内。我们这里只谈终身学习对家庭关系、生活态度和家庭活动方面的要求。
    1.形成和谐民主的家庭气氛。
    现代家庭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即不能象我们前面提到的那样把孩子置于中心位置,其他家庭成员都要围着孩子转,孩子的事高于一切,孩子的话就是圣旨,也不能象封建家庭那样,家长说一不二。家庭成员之间应形成一种和谐民主的关系。第一,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关爱。如要相互体贴,主动承担家务,多为别人着想,勇于担负家庭责任,尊老爱幼等。现在要特别提倡对老人的孝敬,父母要经常带孩子去关心照顾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在言传身教中让孩子学会爱别人。第二,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有事共同商量,特别要重视孩子的合理意见和建议。这样和谐民主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孩子自主意识和责任心的养成。
    2.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我们都希望孩子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有雄心大志,然而这是与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生活态度密切相关的。如果父母在家整天怨天尤人,抱怨这也不如意,那也不公平,总盯着社会的阴暗面;觉得这个对自己也不好,那个也对不起自己,老看到别人的缺点,那么孩子也不会形成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如果父母回家后无所事事,不读书不看报,或整天打麻将、看电视混日子,恐怕孩子也不会安心学习,也不会有更高的追求。所以父母要积极面对人生,要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要对自身有较高的要求,在生活上事业上要有较高的追求,并让孩子能体会到。如在家中多看品位高的书,并互相交流看法,多议论社会上的积极因素、好人好事,互相支持工作、交流工作经验,为家庭每一个成员取得的进步而庆祝等。这对孩子人生观的形成无疑是有帮助的。
    3.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
    现在学校提倡活动教学,反对死读书、读死书,家庭生活更应该丰富多彩。家庭组织一场演唱会,既培养了兴趣,又陶冶了情操;一家人一起去看一场电影或话剧,既是一次受教育的机会,又增加了交流的话题;合家去参观展览馆、博物馆,既长了见识,又启迪了智慧;特别是多出去旅游,去亲近大自然,游览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这不仅能开阔我们的视野,还能丰富我们的知识,锻炼我们的能力。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再有意识地让孩子去处理一些平时没遇到过的事情,让孩子吃一些在家吃不到的苦,那将是孩子难得的锻炼机会。总之,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不仅有益于家人的身心健康,也有益于孩子发展多方面的情趣和多维学习。特别是在目前学校学习负担过重的情况下,给孩子一个轻松的家庭环境尤为必要。
    我们这里所谈的家庭教育主要是针对我国城市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而言,至于非独生子女家庭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家庭、情况会大不相同,家庭教育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就是背景相似的家庭,也会有很多差异,特别是每个孩子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我国传统的因材施教,仍是现代家庭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让我们遵循这一原则,从家庭起步,通过终身学习,来完善每一个人的人生,来发展我们的社会。
    

posted on 2007-10-11 21:00  new2008  阅读(70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