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之法》课程总结

这个作业属于哪个课程 <课程链接>
这个作业要求在哪里 <作业要求链接>
团队名称       六扇门
这个作业的目标 对这学期的学习做一个总结
Github地址 https://github.com/slothph

彭皓 201731062323

阅读作业博客链接:https://www.cnblogs.com/slothph/p/11503162.html

问题一:

前期的准备更加完善(需求分析的全面等),还是实践经验的丰富加速了代码的编写?

答:两者皆有,但经过这一学期课程的学习,让我更加注重前期需求分析的全面性,并不是说一定要前期把需求定死,毕竟需求永远在变化,而是说考虑需求时要更为全面,对各项功能难点进行评估并整理出各功能的优先级,在遇上技术难点时,如何妥善处理,前后端对接时的格式要求等。这些在需求分析阶段明确定义并严格执行的话,即使出现需求变更的情况,也能减少部分时间损失,加速代码编写。

问题二:

如何判定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区

答:当初是我有点钻牛角尖了,从学习时,自身的感受来划分这三个区域即可,界限因人而异。以我为例,我的学习区就是不能看天书,有新的需要学习的内容,看过之后能够思考为什么,动手操作几下,记录下笔记防止以后遗忘的一系列知识都在我的学习区内。

问题三:

代码复审和软件测试的异同。

答:复审发生在测试之前,代码复审后能一定程度上减少测试时间。代码复审是程序员在编写完代码后,看代码是否在代码规范的框架内正确的解决了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字是——规范。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习惯,也许这个功能实现很成功,但是别人难以读懂,这对合作开发来说是一个障碍。另一方面,代码复审可以在初期就发现一些缺陷并进行改正、优化,还能起到教育作用。软件测试也能检测错误并督促改正,但教育、传授经验方面作用就比不上了。

问题四:

项目经理(PM)的作用,管理出身,还是计算机出身更为合适呢?

答:原先以为PM不编代码、测试、设计,只是动动嘴而已,这学期看着组长掉的头发才知道那是真的辛苦。项目开始时就需要以全局的眼光看透整个流程,然后进行安排,要对项目的内容极为熟悉,组内成员遇到问题还需要自己撸起袖子往上顶,各方面进行协调,是小组内的核心之一。PM的存在,使得项目的成本、耗时、质量在一定范围内达到最好。在我看来,软件项目的PM还是懂点计算机相关知识的更好,不然沟通协调难度太高,容易产生矛盾。

问题五:

小作坊、大公司之间的创意差别,团队中的人数多少合适,越多越好么?

答:书上说,IT历史上,许多的成功产品都是小作坊开始的;不得不承认,在创意还是点子,还没有被发现其闪光点的时候,小作坊能将其孵化出来,让人眼前一新,但更多是由于技术、经济等原因胎死腹中。不能说大公司没创意,只不过求稳让某些方面看起来平庸了,创意并不是小作坊所独有的,大公司会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并加以创新。团队人数在软件方面并不是越多越好,人多了反而增添交流成本,适中即可,重点是全面,要各个方面都有人能撑场子即可。

  是否产生了新的问题?请提出。

  暂时没有。

经过这学期的学习,你掌握到了哪些以前没有的技能,你是如何掌握的。

真的是学了很多,博客的编写,giithub的使用,原型工具的涉猎,vs的各种功能体验,敏捷开发的实施等等。掌握的方法嘛,做中学。看着高大上的一些东西,操作起来,也确实是高大上,但操作过后才会不断地遇到问题,并尝试解决,加深脑海中的印象。

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对自己一学期学习过程的总结。

多元且丰富,让我神器感受到了软件工程不止是写代码的,而是需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软件和工程一样重要,感谢这次课程让我体会到了软件工程中的艰辛,也确确实实学到了许多的知识,了解了软件开发中的各项流程,受益匪浅。

 

posted @ 2019-12-13 18:47  哀剑耗  阅读(120)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