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css伪类与伪元素
前端er们大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CSS伪类和伪元素,比如最常见的:focus
、:hover
以及<a>
标签的:link
、:visited
等,伪元素较常见的比如:before
、:after
等。
在这里也许有不少人都见过:before,::before这样的写法,估计有些人很纳闷,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吗?
有疑问,那我们就先把疑问解决了先,不要把疑问留着。其实:before,::before这两种写法都是等效,只是:befor是CSS2的写法,::before是CSS3的写法。双冒号(::)这是CSS3 规范中的要求,目的是为了区分伪类和伪元素,大多数浏览器都支持这两种表示方式。单冒号(:)用于 CSS3 伪类,双冒号(::)用于 CSS3 伪元素。对于 CSS2 中已经有的伪元素,例如 :before,单冒号和双冒号的写法 ::before 作用是一样的。一般情况下为兼容性考虑使用单冒号(:)。
解决完疑问,那我们就可以愉快的开始接下来的内容了。
伪类 - pseudo classes
伪类存在的意义是为了通过选择器找到那些不存在与DOM树中的信息(例如<a>
标签的:link
、:visited
等,这些信息不存在与DOM树结构中,只能通过CSS选择器来获取)以及不能被常规CSS选择器获取到的信息(例如要修改第几个子元素的样式)。
伪类的语法:
selector : pseudo-class {property: value}
CSS 类也可与伪类搭配使用:
selector.class : pseudo-class {property: value}
伪类选择器(这里的伪类选择器等效于文中所涉及到的伪类)与我们常用的类选择器的区别是:类选择器可以随便起名,譬如“p.right”,然后在页面p标签的class类中加入类“right”,但是伪类选择器是CSS中已经定义好的选择器,不能随便起名。下面是一些我们常见的伪类选择器:
:active —— 样式添加到正在被激活的元素
:focus —— 样式添加到获得焦点的元素
:hover —— 样式添加到鼠标悬浮的元素
:link —— 样式添加到未被访问过的链接
:visited —— 样式添加到已经访问过的链接
:first-child —— 样式添加到第一个子元素
:lang —— 样式添加到指定lang语言的标签
如何理解伪类可以通过选择器找到那些不存在与DOM树中的信息,我们看看下面这个栗子:
a:link {color: #FF0000} /* 未访问的链接 */ a:visited {color: #00FF00} /* 已访问的链接 */ a:hover {color: #FF00FF} /* 鼠标移动到链接上 */ a:active {color: #0000FF} /* 选定的链接 */
链接的不同状态都可以不同的方式显示,这些状态包括:活动状态,已被访问状态,未被访问状态,和鼠标悬停状态。显然这个些状态并没有存在DOM树的信息里面。
我们再来看个栗子:
p:first-child { color: red; }
<div> <p>我是文本</p> <p>我是文本</p> </div>
这个效果相当于下面的常规写法:
.red{ color: red; }
<div> <p class="red">我是文本</p> <p>我是文本</p> </div>
再举个栗子,通过:nth-child()
伪类可以实现一些很有意思的效果,比如:
table tr:nth-child(2n) td{ background-color: #ccc; } table tr:nth-child(2n+1) td{ background-color: #fff; } table tr:nth-child(2n+1):nth-child(5n) td{ background-color: #f0f; }
上面的代码将所有偶数行背景色设置为#ccc
,不能被5整除的奇数行设置背景色#fff
,能够被5整除的奇数行设置背景色#f0f
。这如果要用常规CSS去实习这效果,恐怕没法搞吧,因为常规CSS选择器并没办法获取到这些元素的位置信息。
CSS3中还引入了许多新的伪类,感兴趣的可以参考这里。
伪元素 - Pseudo-elements
伪元素的语法:
selector:pseudo-element {property:value;}
CSS 类也可以与伪元素配合使用:
selector.class:pseudo-element {property:value;}
伪元素在DOM树中创建了一些抽象元素,这些抽象元素是不存在于文档语言里的(可以理解为html源码)。比如:documen接口不提供访问元素内容的第一个字或者第一行的机制,而伪元素可以使开发者可以提取到这些信息。并且,一些伪元素可以使开发者获取到不存在于源文档中的内容(比如常见的::before
,::after
)。
上面段话是伪元素的清晰定义,也是伪元素与伪类最大的区别。简单来说,伪元素创建了一个虚拟容器,这个容器不包含任何DOM元素,但是可以包含内容。另外,开发者还可以为伪元素定制样式。
常见的伪元素种类:
:first-letter —— 样式添加到文本首字母
:first-line —— 样式添加到文本首行
:before —— 样式添加到元素之前
:after —— 样式添加到元素之后
伪元素的由两个冒号::开头,然后是伪元素的名称,使用两个冒号::是为了区别伪类和伪元素(CSS2中并没有区别)。当然,考虑到兼容性,CSS2中已存的伪元素仍然可以使用一个冒号:的语法,但是CSS3中新增的伪元素必须使用两个冒号::。
来看个栗子:
p:first-letter { color: red; }
<p>我是文本</p>
其效果相当于:
span { color: red; }
<p><span>我</span>是文本</p>
效果如下:
注意:一个选择器只能使用一个伪元素,并且伪元素必须处于选择器语句的最后。
再来看看利用伪元素实现分割线的效果:
.spliter::before, .spliter::after { content: ''; display: inline-block; border-top: 1px solid black; width: 200px; margin: 5px; }
<p class="spliter">分割线</p>
效果如下:
再来看一个:
.test-div { width: 100px; height: 100px; margin-left: 20px; background-color: #eee; } .test-div::before { content: "♥"; color: red; } .test-div::after { content: "♥"; color: blue; }
<div class="test-div">helloworld</div>
效果如图:
利用伪元素其实还能实现很多效果,比如阴影效果、图像的形变效果、气泡效果等等,在这里我就不在贴出来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大家感兴趣的话百度一下,就有很多。
总结:
-
伪类的效果需要一个实际的类才能达到,而伪元素需要一个实际的元素才能达到。
-
伪类可以同时运用多个,而伪元素只能一次用一个。
-
在CSS3中,伪类用一个冒号:,伪元素用两个冒号::。
-
为兼容性考虑需要使用一个冒号的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