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层:数据平面
目录
大话时间到
路由器,不就是按照ip地址分发封装好TCP/UDP报文段的数据,
十万个为什么
按照目的地还是下一个路由器?——大概目的地+下一个路由器
网络层概述
- 网络层分为应用平面、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
数据平面按照ip地址控制数据的转发,
控制平面控制路由器数据的转发,如指定各路由器转发表,调整转发速率,改变连接状态,
应用平面接受控制提供的接口,输入命令 - 转发——路由内输入端到输出端的传输动作,路由选择——源到目的地址路径经过路由器的选择
- 网络服务模型功能:交付(确保+最小时延+有序)+保证最小带宽+安全性
路由器工作原理
- 路由器基本结构:控制组件+(输入端口,交换结构,输出端口)
- 基于目的地转发——最长前缀匹配规则编码链路
- 交换——内存式,总线式(每一时刻只能转发一个输入端口),纵横式(最多转发min{Inport,Outport}个端口)
- 输出端口处理——
- 排队
- 输入端:HOL:输入表项对应输出端口空闲,但因为前一表项排队而被阻塞,
- 输出端:到达新分组快于\(R_{switch}=Rline\),必须丢弃到达的或已经存在的,有分组调度算法
- 分组调度
- 先进先出——对确定输出端口,按照到达该端口时刻确定顺序
- 非抢占优先权排队——当前输入调度完后,按优先权决定首先输出分组,组内按先进先出
- 抢占式优先权排队——只要到达一个优先权更高的,存下当前输入,先执行高优先权
- 循环排队——不同分组轮流执行先进先出确定的首项,
- 加权平均调度——每个分组分别占用\(\frac {wi}{\sum_{i=1}^{n}wi}\)带宽
ip数据报格式
- 选项=选项码(复制+选项类+选项号)+选项长度(<62-20-3=39)+选项数据(ip从源到目的经过的ip地址)(记录经过的路由+经过的时间戳)
ipv4数据报分片
- 从源地址到目的地址的报文,标识表明该数据报在此次传输的位次,标志表明是否为此次传输终止数据报,片内偏移给出分片在统一标识数据报文内位置
ipv4数据报编码
- 按照最大前缀确定子网掩码,如222.45.1.0/24属于所有以224.45.1开头的子网
- 子网进一步合成聚合地址,
主机地址的动态主机配置协议——网络管理员配置永久ip、通过访问当前子网或者附近子网的DHCP获得暂时ip
网络地址转换——NAT,所有家庭子网对路由外部都是10.0.0.0/24
ipv6
- 报文格式:
|版本|流量类型(服务类型)|流标签(对某些数据报给出更高优先权,用于负载均衡等)|
|有效载荷长度(上层数据大小)|下一个首部(上层协议类型)|跳限制(寿命)|
|源地址|
|目的地址|
|数据|
通用转发和SDN
- 第二层交换机(??)和第三层路由器和为交换路由器,生成转发表
- 第三层多功能:NAT(转发表),负载均衡(每条链路负载均衡),防火墙(禁止某些前缀的数据报)
- 匹配(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动作(转发+丢弃+修改)
习题小结: - 匹配时选择最长的匹配前缀,前缀可以互相包含
- ip地址、端口未说明则顺序分配
- 控制平面负责源到目的地路径的网络范围处理
愿偿少年泪,犹趁未老时!
本文来自博客园,作者:clfire,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https://www.cnblogs.com/sky1water/p/16749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