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堆内存管理深入分析【转】
转自:https://murphypei.github.io/blog/2019/01/linux-heap
最近看了一篇堆内存管理的分析文章,觉得非常棒,结合一些其他博文的参考,整理记录。
Understanding glibc的malloc 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深入浅出的介绍了 Linux 的堆内存分配情况,下面就是对原文的一些翻译和理解,表达其中的意思,并不是原本照搬,有兴趣建议阅读原文。
堆内存管理机制介绍
不同平台的堆内存管理机制不相同,下面是几个常见平台的堆内存管理机制:
平台 | 堆内存分配机制 |
---|---|
General purpose allocator | dlmalloc |
glibc | ptmalloc2 |
free BSD and Firefox | jemalloc |
tcmalloc | |
Solaris | libumem |
本文主要学习介绍在 Linux 的 glibc
使用的 ptmalloc2
实现原理。本来 Linux 默认的是 dlmalloc
,但是由于其不支持多线程堆管理,所以后来被支持多线程的 prmalloc2
代替了。当然在 Linux 平台上的 malloc
函数本质上都是通过系统调用 brk
或者 mmap
实现的。原文作者的另一篇文章也介绍的很清楚 Syscalls used by malloc。鉴于篇幅,本文就不加以详细说明了,只是为了方便后面对堆内存管理的理解,截取其中函数调用关系图:
再来一张进程的虚拟内存分布示意图:
- 这个图是 32 位系统的进程虚拟内存分布,所以最大是 4G(2^32),内核默认占用 1G;
0x08048000
这个地址也是针对 32 位系统而言,64 位系统是0x00400000
。
请仔细记住这张图中,不同内存区域的位置,可以看到堆内存大小与一个 brk 指针有关,这个就是堆内存的尾指针,而系统 brk
函数就是通过改变这个 brk 指针来进行内存的分配。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内存映射区,任何应用都可以调用 Linux 的 mmap
系统调用,或者 Windows 的 CreateFileMapping
/MapViewOfFile
,向操作系统申请内存映射。内存映射是一个很方便、高效的做文件 IO 的方式, 所以一般用来加载动态链接库(dynamic libraries),也可以创建一块匿名的映射内存,不对应任何文件,在程序中使用。关于进程中各个区域的解释,可以参考 进程的内存剖析。
堆内存分配实验
首先看一段实验代码:
1
|
|
编译命令:clang++ -std=c++11 test_malloc.cpp -lpthread
运行结果和分析如下:
主线程 malloc 之前
可以看到,在本机上(Ubuntu16.04,x64),在主线程调用 malloc
之前,就已经给主线程分配了一块堆内存,这和原文作者在 32 位机上的实验结果是不同的。这块默认大小的内存是 200 KB。
堆区内存位置是紧接着数据段的,说明这个系统是通过 brk
进行内存分配的,和作者实验结果相同。
主线程 malloc 之后
(不小心 ctrl+c 了,所以进程 id 不一样),在主线程中调用 malloc
之后,发现 堆的大小仍然是 200K,我分析是因为默认分配的内存够用,因此 malloc
并没有引起堆区总容量的自增长。作者原文中有一种解释:
还可以看出虽然我们只申请了 1000 bytes 的数据,但是系统却分配了 132KB 大小的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 132KB 的堆空间叫做arena,此时因为是主线程分配的,所以叫做 main arena(每个 arena 中含有多个 chunk,这些 chunk 以链表的形式加以组织)。由于 132KB 比 1000 bytes 大很多,所以主线程后续再申请堆空间的话,就会先从这 132KB 的剩余部分中申请,直到用完或不够用的时候,再通过增加 program break location 的方式来增加 main arena 的大小。同理,当 main arena 中有过多空闲内存的时候,也会通过减小 program break location 的方式来缩小 main arena 的大小。
主线程 free 之后
主线程调用 free
之后,堆内存分布还是之前那样,没变(懒得截图了)。这里和原文实验结果也相同,原文也给出了解释:
在主线程调用
free
之后,从内存布局可以看出程序的堆空间并没有被释放掉,因为调用free
函数释放已经分配了的空间并非直接“返还”给系统,而是由glibc
的malloc
库函数加以管理。它会将释放的 chunk(称为 free chunk)添加到 main arena 的 bin(这是一种用于存储同类型free chunk 的双链表数据结构,后面会加以详细介绍)中。在这里,记录空闲空间的 free list 数据结构称之为 bins。之后当用户再次调用malloc
申请堆空间的时候,glibc
的malloc
会先尝试从 bin 中找到一个满足要求的 chunk ,如果没有才会向操作系统申请新的堆空间。
子线程 malloc 之前
请注意红色框这一部分地址,和下面的 /lib/x86_64-Linux-gnu/libc-2.23.so
等动态库位于的内存映射区(Memory Mapping Segment,MMS) 的地址很接近,结合上图的内存分布图可以知道,就在进程中的虚拟内存地址而言:栈 > 内存映射区 > 堆。这里有一个知识:Linux 子线程是由 mmap 创建的,所以其栈是位于内存映射区区域(可参见:Where are the stacks for the other threads located in a process virtual address space?)。因此可以看出,在子线程 malloc
之前,已经创建了子线程的栈,或者说子线程创建时就在内存映射区上创建了该线程的栈空间,其默认大小是 8MB。
子线程 malloc 之后
继续关注红色区域的地址,在 malloc
之后,为子线程分配了堆区,这个大小是 132K(这个大小倒是和原文的一致),并且同样是位于内存映射区,这部分区域就是 thread1 的堆空间,即 thread1 的 arena。同时还要注意,子线程分配的空间是内存映射区向下增长的,也就是向堆区增长。
所以可以确定的是,子线程的堆栈都是分配在内存映射区和堆区之间的区域(也可以理解为就是分配在内存映射区,因为内存映射区和堆区都是动态增长的,内存映射区向下增长,堆区向上增长)。从虚拟内存的分布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 3GB 的用户进程空间中,地址最高处的栈所占用的比较少(主线程的栈一般是 16MB 或者 8MB),然后内存映射区也不大,而初始化的堆区也很小。所以内存映射区和堆之间的区域是非常大的。(注意,图中颜色区域只是示意,并不代表实际大小)。
子线程 free 之后
同主线程类似,并没有立即回收。
arena 介绍
arena 原本的翻译是竞技场,我觉得这个词非常巧妙的表现了堆中内存的管理的思路。前文提到,每个线程都有一个自己的 arena 用于堆内存的分配,这个区域是调用 malloc
的时候从操作系统获得的,一般情况下比实际 malloc
要大一些,当下次再次调用 malloc
,可以直接从 arena 中进行堆内存分配。
arena 数量
前文提到主线程和子线程有自己独立的 arena,那么是不是无论有多少个线程,每个线程都有自己独立的 arena 呢?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arena的个数是跟系统中处理器核心个数相关的,如下表所示:
systems | number of arena |
---|---|
32bits | 2 x number of cpu cores + 1 |
64bits | 8 x number of cpu cores + 1 |
arena 管理
假设有如下情景:一台只含有一个处理器核心的机器安装有 32 位操作系统,其上运行了一个多线程应用程序,共含有 4 个线程——主线程和三个子线程。显然线程个数大于系统能维护的最大 arena 个数(2 x 核心数 + 1= 3),那么此时 glibc
的 malloc
就需要确保这 4 个线程能够正确地共享这 3 个 arena,那么它是如何实现的呢?
当主线程首次调用 malloc
的时候会直接为它分配一个 main arena,而不需要任何附加条件。
当子线程 1 和子线程 2 首次调用 malloc
的时候,glibc
实现的 malloc
会分别为每个子线程创建一个新的 thread arena。此时,各个线程与 arena 是一一对应的。但是,当用户线程 3 调用 malloc
的时候就出现问题了。因为此时 glibc
的 malloc
能维护的 arena 个数已经达到上限,无法再为子线程 3 分配新的 arena 了,那么就需要重复使用已经分配好的 3 个 arena 中的一个(main arena, arena1 或者 arena2)。那么该选择哪个 arena 进行重复利用呢?glibc
的 malloc
遵循以下规则:
-
首先循环遍历所有可用的 arena,在遍历的过程中,它会尝试加锁该 arena。如果成功加锁(该 arena 当前对应的线程并未使用堆内存则表示可加锁),比如将 main arena 成功锁住,那么就将 main arena 返回给用户,即表示该 arena 被子线程 3 共享使用。
-
如果没能找到可用的 arena,那么就将子线程 3 的
malloc
操作阻塞,直到有可用的 arena 为止。 -
现在,如果子线程 3 再次调用
malloc
的话,glibc
的malloc
就会先尝试使用最近访问的 arena(此时为 main arena)。如果此时 main arena 可用的话,就直接使用,否则就将子线程 3 阻塞,直到 main arena 再次可用为止。
这样子线程 3 与主线程就共享 main arena 了。至于其他更复杂的情况,以此类推。
堆内存管理介绍
介绍了程序中堆内存的分配,下面具体看看堆内存分配是如何实现以及堆内存如何管理的。
堆的数据结构
在 glibc
的 malloc
中针对堆管理,主要涉及到以下 3 种数据结构:
heap_info
我们把从操作系统申请的一块内存称为一个 heap,这个 heap 的信息就是用 heap_info
表示,也称为 heap header,因为一个 thread arena(注意:不包含主线程)可以包含多个 heap,所以为了便于管理,就给每个 heap 用一个 heap_info
表示。
此处的 heap 并非广义上的进程的虚拟内存空间中的堆,而是子线程通过系统调用
mmap
从操作系统申请的一块内存空间,后面 heap 不做声明,均是这个意思。同时我们把主线程的 main arena 的那个区域也成为 heap,这种称呼也是对的,二者功能相同,只不过位置不同,但是 main arena 中只包含一个可以自增长的 heap。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一个 thread arena 会包含多个 heap 呢?在当前 heap 不够用的时候,malloc
会通过系统调用 mmap
申请新的 heap(这部分空间本来是位于内存映射区区域),新的 heap 会被添加到当前 thread arena 中,便于管理。
1
|
typedef struct _heap_info
|
malloc_state
malloc_state
用于表示 arena 的信息,因此也被称为 arena header,每个线程只含有一个 arena header。arena header 包含 bin、top chunk 以及 last remainder chunk 等信息,这些概念会在后文详细介绍。
1
|
struct malloc_state
|
malloc_chunk
为了便于管理和更加高效的利用内存,一个 heap 被分为多个 chunk,每个 chunk 的大小不是固定,是根据用户的请求决定的,也就是说用户调用 malloc(size_t size)
传递的 size
参数就是 chunk 的大小(这种表示并不准确,但是为了方便理解就暂时这么描述了,详细说明见后文)。每个 chunk 都由一个结构体 malloc_chunk
表示,也成为 chunk header。
1
|
struct malloc_chunk {
|
关于上述的三种结构,基本都是针对子线程的,主线程和子线程有一些不同:
- 主线程的堆不是分配在内存映射区,而是进程的虚拟内存堆区,因此不含有多个 heap 所以也就不含有
heap_info
结构体。当需要更多堆空间的时候,直接通过增长brk
指针来获取更多的空间,直到它碰到内存映射区域为止。 - 不同于 thread arena,主线程的 main arena 的 arena header 并不在堆区中,而是一个全局变量,因此它属于
libc.so
的 data segment 区域。
heap 与 arena 的关系
首先,通过内存分布图理清 malloc_state
与 heap_info
之间的组织关系。下图是只有一个 heap 的 main arena 和 thread arena 的内存分布图:
下图是一个 thread arena 中含有多个 heap 的情况:
从上图可以看出,thread arena 只含有一个 malloc_state
(即 arena header),却有两个 heap_info
(即 heap header)。由于两个 heap 是通过 mmap
从操作系统申请的内存,两者在内存布局上并不相邻而是分属于不同的内存区间,所以为了便于管理,glibc
的 malloc
将第二个 heap_info
结构体的 prev
成员指向了第一个 heap_info
结构体的起始位置(即 ar_ptr
成员),而第一个 heap_info
结构体的 ar_ptr
成员指向了 malloc_state
,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单链表,方便后续管理。
chunk 介绍
chunk 原意是块,用在内存中表示的意思就是一块内存。
在 glibc
的 malloc
中将整个堆内存空间分成了连续的、大小不一的 chunk,即对于堆内存管理而言 chunk 就是最小操作单位。chunk 总共分为4类:
- allocated chunk
- free chunk
- top chunk
- last remainder chunk
从本质上来说,所有类型的 chunk 都是内存中一块连续的区域,只是通过该区域中特定位置的某些标识符加以区分。为了简便,我们先将这 4 类chunk 简化为 2 类:allocated chunk 以及 free chunk,前者表示已经分配给用户使用的 chunk,后者表示未使用的 chunk。
众所周知,无论是何种堆内存管理器,其完成的核心目的都是能够高效地分配和回收内存块,也就是 chunk。因此,它需要设计好相关算法以及相应的数据结构,而数据结构往往是根据算法的需要加以改变的。既然是算法,那么算法肯定有一个优化改进的过程,所以本文将根据堆内存管理器的演变历程,逐步介绍在 glibc
的 malloc
中 chunk 这种数据结构是如何设计出来的,以及这样设计的优缺点。
任何堆内存管理器都是以 chunk 为单位进行堆内存管理的,而这就需要一些数据结构来标志各个块的边界,以及区分已分配块和空闲块。大多数堆内存管理器都将这些边界信息作为 chunk 的一部分嵌入到 chunk 内部。堆内存中要求每个 chunk 的大小必须为8的整数倍,因此 chunk header 中的 size
变量的后 3 位是无效的,为了充分利用内存,堆管理器将这 3 个比特位用作 chunk 的标志位,典型的就是将第 0 比特位用于标记该 chunk 是否已经被分配。这样的设计很巧妙,因为我们只要获取了一个指向 chunk header 的 size
的指针,就能知道该 chunk 的大小,即确定了此 chunk 的边界,且利用第 0 比特位还能知道该 chunk 是否已经分配,这样就成功地将各个 chunk 区分开来。注意在 allocated chunk 中,如果一个 chunk 的大小不是 8 的整数倍,需要填充部分数据进行对齐。
allocated chunk
allocated chunk 顾名思义就是已经被分配使用的 chunk ,区域内容表示如下:
prev_size
: 如果前一个 chunk 是 free chunk,则这个内容保存的是前一个 chunk 的大小. 如果前一个 chunk 是 allocated chunk,则这个区域保存的是前一个 chunk 的用户数据(一部分而已,主要是为了能够充分利用这块内存空间)。size
: 保存的是当前这个 chunk 的大小。总共是 32 位,并且最后的 3 位作为标志位:PREV_INUSE (P)
: 表示前一个 chunk 是否为 allocated chunk,而当前是不是 chunk allocated 可以通过查询下一个 chunk 的这个标志位来得知)IS_MMAPPED (M)
: 表示当前 chunk 是否是通过mmap
系统调用产生的,子线程是mmap
,主线程则是通过brk
。NON_MAIN_arena (N)
: 表示当前 chunk 是否属于 main arena,也就是主线程的 arena。(主线程和子线程的堆区不一样,前文已经做了详细说明)。
了解了 chunk 的相关信息,我们再来回答以下关于 chunk 的几个问题:
-
每个 chunk 的大小怎么确定?
用户程序调用malloc(size_t size)
就会创建一个 chunk,传入的大小就是当前分配的 chunk 大小,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
我们为什么要知道前一个 chunk 的信息?
为了方便合并不同的 chunk ,减少内存的碎片化。如果不这么做, chunk 的合并只能向下合并,必须从头遍历整个堆,然后加以合并,这就意味着每次进行 chunk 释放操作消耗的时间与堆的大小成线性关系。 -
chunk 的链表是如何构成的
chunk 在堆内存上是连续的,并不是直接由指针构成的链表,而是通过prev_size
和size
块构成了隐式的链表。在进行分配操作的时候,堆内存管理器可以通过遍历整个堆内存的 chunk ,分析每个 chunk 的size
字段,进而找到合适的 chunk。
free chunk
prev_size
: 为了防止碎片化,堆中不存在两个相邻的 free chunk (如果存在,则被堆管理器合并了)。因此对于一个 free chunk ,这个prev_size
区域中一定包含的上一个 chunk 的部分有效数据或者为了地址对齐所做的填充对齐。size
: 同 allocated chunk ,表示当前 chunk 的大小,其标志位N
,M
,P
也同 allocated chunk 一样。fd
: 前向指针——指向当前 chunk 在同一个 bin(一种用于加快内存分配和释放效率的显示链表)的下一个 chunkbk
: 后向指针——指向当前 chunk 在同一个 bin 的上一个 chunk
top chunk
当一个 chunk 处于一个arena的最顶部(即最高内存地址处)的时候,就称之为 top chunk。该 chunk 并不属于任何 bin ,而是在当前的 heap 所有的 free chunk (无论那种 bin)都无法满足用户请求的内存大小的时候,将此 chunk 当做一个应急消防员,分配给用户使用。如果 top chunk 的大小比用户请求的大小要大的话,就将该 top chunk 分作两部分:用户请求的 chunk 和 剩余的部分(成为新的 top chunk)。否则,就需要扩展 heap 或分配新的 heap 了,在 main arena 中通过 sbrk
扩展 heap,而在thread arena 中通过 mmap
分配新的 heap。注意,至此我们已经多次强调,主线程和子线程的堆管理方式的差异。
last remainder chunk
要想理解 last remainder chunk 就必须先理解 glibc
的 malloc
中的 bin 机制,所以等介绍完 bin 再介绍 last remainder chunk。对于 last remainder chunk,我们主要有两个问题:它是怎么产生的以及它的作用是什么?这一部分建议你先看本文后面的 bin 机制介绍,然后下面的原理就很好理解了。
以下内容请结合后续 bin 的知识理解。
对于第一个问题,根据第二部分文章中对 small bin 的 malloc
机制的介绍,当用户请求的是一个 small chunk,且该请求无法被 small bin、unsorted bin 满足的时候,就通过 binmaps
遍历 bin 查找最合适的 chunk ,如果该 chunk 有剩余部分的话,就将该剩余部分变成一个新的 chunk 加入到 unsorted bin 中,另外,再将该新的 chunk 变成新的 last remainder chunk 。
然后回答第二个问题。此类型的 chunk 用于提高连续 malloc
(产生大量 small chunk)的效率,主要是提高内存分配的局部性。那么具体是怎么提高局部性的呢?举例说明。当用户请求一个 small chunk ,且该请求无法被 small bin 满足,那么就转而交由 unsorted bin 处理。同时,假设当前 unsorted bin 中只有一个 chunk 的话,也就是 last remainder chunk ,那么就将该 chunk 分成两部分:前者分配给用户,剩下的部分放到 unsorted bin 中,并成为新的 last remainder chunk 。这样就保证了连续 malloc
产生的各个 small chunk 在内存分布中是相邻的,即提高了内存分配的局部性。
bin 介绍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使用隐式链表来管理内存 chunk 总会涉及到内存的遍历,效率极低。对此 glibc
的 malloc
引入了显示链表技术来提高堆内存分配和释放的效率。
所谓的显示链表就是我们在数据结构中常用的链表,而链表本质上就是将一些属性相同的结点串联起来,方便管理。在 glibc
的 malloc
中这些链表统称为 bin,链表中的结点就是各个 chunk ,这些结点的拥有一些共同属性:
- 均为 free chunk。
- 同一个链表中各个 chunk 的大小相等(有一个特例,详情见后文)。
bin 作为一种记录 free chunk 的链表数据结构。系统针对不同大小的 free chunk ,将 bin 分为了 4 类:
- fast bin
- unsorted bin
- small bin
- large bin
同时,在 glibc
中用于记录 bin 的数据结构有两种,分别为:
fastbinsY
: 这是一个数组,用于记录所有的 fast binbin
数组: 这也是一个数组,用于记录除 fast bin 之外的所有 bin 。事实上这个数组共有 126 个元素,分别是:[1]
为 unsorted bin[2~63]
为 small bin[64~126]
为 large bin
那么处于 bin 中个各个 free chunk 是如何链接在一起的呢?回顾 malloc_chunk
的数据结构,其中的 fd
和 bk
指针就是指向当前 chunk 所属的链表中 forward chunk
或者 backward chunk
,因此一般的 bin 是一个双向链表。
fast bin
fast bin 是指 fast chunk 的链表,而 fast chunk 是指那些 16 到 80 字节的 chunk。为了便于后文描述,这里对 chunk 大小做如下约定:
- 只要说到 chunk size ,那么就表示该 chunk 的实际整体大小。
- 而说到 chunk unused size,就表示该 chunk 中刨除诸如
prev_size
,size
,fd
和bk
这类辅助成员之后的实际可用的大小。因此,对 free chunk 而言,其实际可用大小总是比实际整体大小少16字节。
在内存分配和释放过程中,fast bin 是所有 bin 中操作速度最快的。下面详细介绍 fast bin 的一些特性:
-
fast bin 的个数:总共有10个
-
每个 fast bin 都是一个单链表(只使用
fd
指针)。为什么使用单链表呢?因为在 fast bin 中无论是添加还是移除 fast chunk,都是对“链表尾”进行操作,而不会对某个中间的 fast chunk 进行操作。更具体点就是
LIFO
(后入先出)算法:添加操作(free
内存)就是将新的 fast chunk 加入链表尾,删除操作(malloc
内存)就是将链表尾部的 fast chunk 删除。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实现LIFO
算法,fastbinsY
数组中每个fastbin
元素均指向了该链表的rear end
(尾结点),而尾结点通过其fd
指针指向前一个结点,依次类推,如图所示。 -
fast bin 中的 chunk size 是有限定范围的
10 个 fast bin 中所包含的 chunk size 是按照步进8字节排列的。即第一个 fast bin 中所有 chunk size 均为 16 字节,第二个 fast bin 中为 24 字节,依次类推。在进行
malloc
初始化的时候,最大的chunk size 被设置为 80 字节(chunk unused size 为64字节),因此默认情况下大小为 16 到 80 字节的 chunk 被分类到 fast chunk。详情如上图所示。 -
fast bin 不进行 free chunk 的合并
fast bin 不会对 free chunk 进行合并操作。鉴于设计 fast bin 的初衷就是进行快速的小内存分配和释放,因此系统将属于 fast bin 的 chunk 的
P
(未使用标志位)总是设置为1,这样即使当 fast bin 中有某个 chunk 同一个 free chunk 相邻的时候,系统也不会进行自动合并操作,而是保留两者。虽然这样做可能会造成额外的碎片化问题,但瑕不掩瑜。
那么 malloc
操作具体如何处理 fast chunk 呢?首先看代码:
1
|
/* Maximum size of memory handled in fastbins. */
|
当用户通过 malloc
请求的大小属于 fast chunk 的大小范围(注意:用户请求 size 加上 16 字节就是实际内存 chunk size)。在初始化的时候 fast bin 支持的最大内存大小以及所有 fast bin 链表都是空的,所以当最开始使用 malloc
申请内存的时候,即使申请的内存大小属于 fast chunk 的内存大小(即 16 到 80 字节),它也不会交由 fast bin 来处理,而是向下传递交由 small bin 来处理,如果 small bin 也为空的话就交给 unsorted bin 处理。那么 fast bin 是在哪?怎么进行初始化的呢?
当我们第一次调用 malloc
的时候,系统执行 _int_malloc
函数,该函数首先会发现当前 fast bin 为空,就转交给 small bin 处理,进而又发现 small bin 也为空,就调用 malloc_consolidate
函数对 malloc_state
结构体进行初始化,malloc_consolidate
函数主要完成以下几个功能:
- 首先判断当前
malloc_state
结构体中的 fast bin 是否为空,如果为空就说明整个malloc_state
(arena)都没有完成初始化,需要对malloc_state
进行初始化。 malloc_state
的初始化操作由函数malloc_init_state(av)
完成,该函数先初始化除 fast bin 之外的所有的 bin (构建双链表,详情见后文small bins
介绍),再初始化 fast bins。- 当再次执行
malloc
函数的时候,此时 fast bin 相关数据不为空了,就开始使用 fast bin,这部分代码如下:
1
|
static void *
|
得到第一个来自于 fast bin 的 chunk 之后,系统就将该 chunk 从对应的 fast bin 中移除,并将其地址返回给用户。
free
操作 fast bin 中的 chunk 则比较简单,主要分为两步:先根据传入的地址指针获取该指针对应的 chunk 的大小;然后根据这个 chunk 大小获取该 chunk 所属的 fast bin ,然后再将此 chunk 添加到该 fast bin 的链尾即可。整个操作都是在 _int_free
函数中完成。
unsorted bin
当释放较小或较大的 chunk 的时候,如果系统没有将它们添加到对应的 bin 中(为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这种事情呢?详情见后文),系统就将这些 chunk 添加到 unsorted bin 中。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主要是为了让 glibc
的 malloc
能够有第二次机会重新利用最近释放的 chunk (第一次机会就是 fast bin 机制)。利用 unsorted bin,可以加快内存的分配和释放操作,因为整个操作都不再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去查找合适的 bin 了。unsorted bin 的特性如下:
- unsorted bin 只有 1 个,unsorted bin 是一个由 free chunk 组成的循环双链表。
- 不同于其他的 bin (包括 fast bin ),在 unsorted bin 中,对 chunk 的大小并没有限制,任何大小的 chunk 都可以归属到 unsorted bin 中。这就是前言说的特例了,不过特例并非仅仅这一个,后文会介绍。
总结而言, unsorted bin 就像一个非 fast bin 的其他 chunk 的快速缓存机制。
small bin
小于 512 字节的 chunk 称之为 small chunk,small bin 就是用于管理 small chunk 的。就内存的分配和释放速度而言,small bin 比 larger bin 快,但比 fast bin 慢。small bin 的特性如下:
- small bin 共有 62 个。每个 small bin 也是一个由对应 free chunk 组成的循环双链表 small bin 采用
FIFO
(先入先出)算法:内存释放操作就将新释放的 chunk 添加到链表的前端,分配操作就从链表的尾端中获取 chunk 。 - 同一个 small bin 中所有 chunk 大小是一样的,且第一个 small bin 中 chunk 大小为 16 字节,后续每个 small bin 中chunk的大小依次增加 8 字节,即最后一个 small bin 的 chunk 为 16 + 62 * 8 = 512 字节。
- 相邻的 free chunk 需要进行合并操作,即合并成一个大的 free chunk 。
类似于 fast bin,最初所有的 small bin 都是空的,因此在对这些 small bin 完成初始化之前,即使用户请求的内存大小属于 small chunk 也不会交由 small bin 进行处理,而是交由 unsorted bin 处理,如果 unsorted bin 也不能处理的话,glibc
的 malloc
就依次遍历后续的所有 bin ,找出第一个满足要求的 bin ,如果所有的 bin 都不满足的话,就转而使用 top chunk ,如果 top chunk 大小不够,那么就扩充 top chunk ,这样就一定能满足需求了(还记得在 top chunk 中留下的问题么?答案就在这里)。注意遍历后续 bin 以及之后的操作同样被 large bin 所使用,因此,将这部分内容放到 large bin 的 malloc
操作中加以介绍。
那么 glibc
的 malloc
是如何初始化这些 bin 的呢?因为这些 bin 属于 malloc_state
结构体,所以在初始化 malloc_state
的时候就会对这些 bin 进行初始化,代码如下:
1
|
malloc_init_state (mstate av)
|
注意在 malloc
源码中,将 bin 数组中的第一个成员索引值设置为了 1,而不是我们常用的 0(在 bin_at
宏中,自动将 i 进行了减1处理)。从上面代码可以看出在初始化的时候 glibc
的 malloc
将所有 bin 的指针都指向了自己——这就代表这些 bin 都是空的。
之后当再次调用 malloc(small chunk)
的时候,如果要申请的 chunk size 对应的 small bin 不为空,就从该 small bin 链表中取得 small chunk ,否则就需要交给 unsorted bin 及之后的逻辑来处理了。
当释放 small chunk 的时候,先检查该 chunk 相邻的 chunk 是否为 free chunk,如果是的话就进行合并操作:将这些 chunk 合并成新的 chunk ,然后将它们从 small bin 中移除,最后将新的 chunk 添加到 unsorted bin 中。
large bin
大于512字节的 chunk 称之为 large chunk,large bin 就是用于管理这些 large chunk 的。large bin 的特性如下:
-
large bin 总共有63个。 large bin 类似于 small bin ,只是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同一个 large bin 中每个 chunk 的大小可以不一样,但必须处于某个给定的范围(特例2) ;二是 large chunk 可以添加、删除在 large bin 的任何一个位置。
在这 63 个 large bin 中,前 32 个 large bin 依次以 6 4字节步长为间隔,即第一个 large bin 中 chunk size 为 512~575 字节,第二个 large bin 中 chunk size 为 576~639 字节。紧随其后的 16 个 large bin 依次以 512 字节步长为间隔;之后的 8 个 bin 以步长 4096 为间隔;再之后的 4 个 bin 以 32768 字节为间隔;之后的 2 个 bin 以 262144 字节为间隔;剩下的 chunk 就放在最后一个 large bin 中。鉴于同一个 large bin 中每个 chunk 的大小不一定相同,因此为了加快内存分配和释放的速度,就将同一个 large bin 中的所有 chunk 按照 chunk size 进行从大到小的排列:最大的 chunk 放在链表的前端,最小的 chunk 放在尾端。
-
large bin 的合并操作类似于 small bin。
large bin 的 malloc
操作比较麻烦。large bin 初始化完成之前的操作类似于 small bin ,这里主要讨论 large bin 初始化完成之后的操作。首先确定用户请求的大小属于哪一个 large bin ,然后判断该 large bin 中最大的 chunk 的 size 是否大于用户请求的大小(只需要对比链表中最前端和最尾端的大小即可)。
- 如果大于,就从尾部开始遍历该 large bin ,找到第一个大小相等或接近的 chunk ,分配给用户:
- 如果尾端最小的 chunk 大于用户请求的大小的话,就将该 chunk 拆分为两个 chunk:前者返回给用户,大小等同于用户请求的大小;剩余的部分做为一个新的 chunk 添加到 unsorted bin 中。
- 如果该 large bin 中最大的 chunk 的大小小于用户请求的大小的话,那么就依次查看后续的 large bin 中是否有满足需求的 chunk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鉴于 bin 的个数较多,因为不同 bin 中的 chunk 极有可能在不同的内存页中,如果按照上一段中介绍的方法进行遍历的话,就可能会发生多次内存页中断操作,进而严重影响检索速度,所以
glibc
的malloc
设计了binmap
结构体来帮助提高 bin-by-bin 检索的速度。binmap
记录了各个 bin 中是否为空,通过位图算法可以避免检索一些空的 bin 。如果通过binmap
找到了下一个非空的 large bin 的话,就按照上一段中的方法分配 chunk ,否则就使用 top chunk 来分配合适的内存。
large bin 的 free
操作类似于 small bin。
下面附上各类上述三类 bin 的逻辑:
参考资料
- 本文链接: https://murphypei.github.io/blog/2019/01/linux-heap.html
-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BY-NC-SA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