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ildroot构建项目(一)---buildroot介绍【转】
转自:https://www.cnblogs.com/kele-dad/p/8231434.html
1.1 什么是buildroot
Buildroot是Linux平台上一个构建嵌入式Linux系统的框架。整个Buildroot是由Makefile脚本和Kconfig配置文件构成的。你可以和编译Linux内核一样,通过buildroot配置,menuconfig修改,编译出一个完整的可以直接烧写到机器上运行的Linux系统软件(包含boot、kernel、rootfs以及rootfs中的各种库和应用程序)。
下载:git clone git://git.buildroot.net/buildroot
解压:tar -xzvf buildroot-2017.02.9.tar.gz
1.2 buildroot 的目录结构
- buildroot/package/:下面放着应用软件的配置文件,每个应用软件的配置文件有Config.in和soft_name.mk,其中soft_name.mk(这种其实就Makefile脚本的自动构建脚本)文件可以去下载应用软件的包。
- buildroot/output/:是编译出来的输出文件夹,里面的build/目录存放着解压后的各种软件包编译完后的现场。
- host:是由各类源码编译后在你主机上运行的工具(build for host)的安装目录,如arm-linux-gcc就是安装在这里.
- 编译出来的主机工具在host/usr下
- 根目录所需要的库及一些基本目录就在host/< tuple >/sysroot/或host/usr/< tuple >/sysroot/里 (< tuple >:arm-buildroot-linux-gnueabi),如果是外部toolchain,比如lirano的就在libc里,名字不一样而已
- build:所有源码包解压出来的文件存放地和编译的发生地
- staging:软链接到host/< tuple >/sysroot/ 就是上面说到的文件系统需要的库等目录,方便查看
- target: 目录是用来制作rootfs的,里面放着Linux系统基本的目录结构,以及各种编译好的应用库和bin可执行文件。不能用来nfs mount到开发板,因为buildroot不是root权权运行的,所以现dev/,etc/等一些文件无法创建,所以目录还不完整,要用images/里的rootfs.tar解压出来的根文件目录才能mount.使用如下命令:sudo tar -C /destination/of/extraction -xf images/rootfs.tar
- Images:目录下就是最终生成的可烧写到板子上的各种image。
- host:是由各类源码编译后在你主机上运行的工具(build for host)的安装目录,如arm-linux-gcc就是安装在这里.
- buildroot/dl:存放下载的源码包及应用软件的压缩包
- buildroot/fs:放各种文件系统的源代码
- buildroot/fs/skeleton:放生成文件系统镜像的地方,及板子里面的系统
- buildroot/linux: 存放着Linux kernel的自动构建脚本。
- buildroot/configs:放置开发板的一些配置参数
- buildroot/dl:目录存放从官网上下载的开源软件包,第一次下载后,下次就不会再去从官网下载了,而是从dl/目录下拿开源包,以节约时间。本身下载通常都是很慢的,你可以手动找到相关包下载后放到这里就OK了,make时会自动检测这个目录.
- buildroot/docs: 存放相关的参考文档。
- buildroot/arch: 目录存放CPU架构相关的配置脚本,如arm/mips/x86 ,这些CPU相关的配置,在制作工具链,编译boot和内核时很关键。
- buildroot/board:存放了一些默认开发板的配置补丁之类的
- buildroot/boot:
- buildroot/build:
- buildroot/support:
- buildroot/system:这里就是根目录的主要骨架了和相关的启动初始化配置,当制作根目录时就是将此处的文件cp到output里去.然后再安装toolchain的动态库和你勾选的package的可执行文件之类的.
- buildroot/toolchain:
1.3 buildroot 的工作原理
Buildroot原则上是一个自动构建框架,虽然说u-boot、linux kernel这些经典的开源软件包的构建脚本,官方社区都在帮你实现了,但是有时候你还是需要加入你自己特有的app_pkg软件包,用以构建自己的应用。
buildroot的编译流程是先从dl/xxx.tar下解压出源码到output/build/xxx,然后它利用本身的配置文件(如果有的话)覆盖output/build/xxx下的配置文件,在开始编译连接完成后安装到output/相应文件夹下.
Buildroot提供了函数框架和变量命令框架,采用它的框架编写的app_pkg.mk这种Makefile格式的自动构建脚本,将被package/pkg-generic.mk 这个核心脚本展开填充到buildroot主目录下的Makefile中去。最后make all执行Buildroot主目录下的Makefile,生成你想要的image。
package/pkg-generic.mk中通过调用同目录下的pkg-download.mk、pkg-utils.mk文件,已经帮你自动实现了下载、解压、依赖包下载编译等一系列机械化的流程。你只要需要按照格式写Makefile脚app_pkg.mk,填充下载地址,链接依赖库的名字等一些特有的构建细节即可。
总而言之,Buildroot本身提供构建流程的框架,开发者按照格式写脚本,提供必要的构建细节,配置整个系统,最后自动构建出你的系统。
buildroot/packages里面有丰富的应用软件的配置文件,可以通过make menuconfig,出现图形化界面进行选择丰富的开源软件包的编译和构建。
1.4 构建JZ2440 开发环境
1.4.1 查看一下当前的buildroot中支持的开发板
执行命令: make list-defconfigs
在 2017.02.9 版本中并没有三星的模块,这里我们只能自己慢慢的一步步构建了。
1.4.2 构建开发板
要构建自己的开发板,首先要创建一个基本的 buildroot配置作为开发板的基本编译系统。这里包括toolchain,kernel,bootloader,filesystem 和一个简单的 busy-box 用户空间。不要选择特别的配置,这个配置必须要足够小,并仅仅作为目标平台一个基本的 BusyBox 系统。
执行 make menuconfig:
- Target options:目标板的配置
- Target Architecture:目标架构,这里选择 ARM(little endian),ARM小端模式
- Target Binary Format:二进制格式,为 ELF
- Target Architecture Variant:架构变体为 arm920t,内核类型
- Target ABI:应用程序二进制接口,为EABI
- Floating point strategy:浮点数的策略,选择为 Soft float
- ARM instruction set:arm 汇编指令集,选择 ARM
- Build options:主要是一些编译时用到的选项,比如dl的路径,下载代码包使用的路径,同时运行多个编译的上限,是否使能编译器缓冲区等等,这里按照默认就行了.
- Toolchain:工具链选项
- Toolchain type:Buildroot提供两种方式使用toolchain
- external toolthain:非Buildroot提供的交叉编译器
- Buildroot toolchain:Buildroot本身编译生成的Buildroot toolchain,直接选择此项
- custom toolchain vendor name:填上S3C2440
- C library:C库选择,选择 glibc
- Kernel Headers:内核头文件,Linux 4.9.x kernel headers
- glibc version:glibc版本选择,2.24
- Binutils Version:binutils版本:2.27
- Additional binutils options:附加的 binutils 选择,不填即可
- GCC compiler Version:GCC版本选择,gcc 6.x
- Additional gcc options:附件的GCC选项,不填写即可
- Enable C++ support:使能C++支持,选上
- Enable Fortran support:使能Fortran语言支持,不选
- Enable compiler link-time-optimization support:是否支持LTO,不选,LTO是什么:http://blog.csdn.net/fickyou/article/details/52381776
- Enable compiler OpenMP support:支持OpenMP?OpenMP用于共享内存并行系统的多处理器程序设计,OpenMP并不适合需要复杂的线程间同步和互斥的场合,OpenMp的另一个缺点是不能在非共享内存系统(如计算机集群)上使用。不选择
- Enable graphite support :是否支持graphite。Graphite是应用WEB应用的一套开源的编程接口。不选择。具体看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Graphite/9810474?fr=aladdin
- Build cross gdb for the host:主机上运行gdb进行调试,不选
- Copy gconv libraries:拷贝 gconv库,gconv库用于在不同字符集之间进行转换。默认不选即可
- Enable MMU support:使能 MMU,S3C2440支持MMU,选上
- Target Optimizations:不选
- Target linker options:不选
- Register toolchain within Eclipse Buildroot plug-in:eclipse插件支持,不选
- Toolchain type:Buildroot提供两种方式使用toolchain
- System configuration:系统配置
- Root FS skeleton:
- System hostname:填写JZ2440
- System banner
- Passwords encoding
- Init system:系统初始化,选择 BusyBox
- /dev management:设备文件管理,选择Dynamic using devtmpfs + mdev,即使用mdev动态加载设备节点的方式
- Path to the permission tables:设备节点的配置表设置,一定要选择system/device_table_dev.txt,否则后面在dev目录下将不会生成各种设备节点。当然我们也可以手动的配置该文件,添加必要的节点或删除不需要的节点。
- support extended attributes in device tables
- Use symlinks to /usr for /bin, /sbin and /lib
- Enable root login with password
- Root password:进入linux控制台终端后的密码,为空则登录时不需要密码,默认登录用户名为root。为空。
- /bin/sh (busybox' default shell)
- Run a getty (login prompt) after boot:保持默认,默认为选中。
- TTY port:配置为 ttySAC3
- Baudrate :波特率,配置为 115200
- TERM environment variable:默认即可
- other options to pass to getty:默认即可
- remount root filesystem read-write during boot
- Network interface to configure through DHCP
- Purge unwanted locales
- Locales to keep
- Generate locale data
- Install timezone info
- Path to the users tables
- Root filesystem overlay directories:
- Custom scripts to run before creating filesystem images
- Custom scripts to run inside the fakeroot environment
- Custom scripts to run after creating filesystem images
- Kernel:内核配置
- Kernel version:内核版本,选择用户自定义,Custom version
- Kernel version:填上自己所需要的版本,4.14.12
- Custom kernel patches:自定义的内核补丁,无
- Kernel configuration:内核配置,选择 Using an in-tree defconfig file
- Defconfig name:填写为 mini2440
- Additional configuration fragment files:暂且不填写
- Kernel binary format:内核二进制文件格式,zImage
- Kernel compression format:内核压缩格式,选择gzip即可
- Build a Device Tree Blob:设备树?暂且不填写
- Install kernel image to /boot in target:暂且不填
- Linux Kernel Extensions:内核扩展,默认不选择
- Linux Kernel Tools:内核工具,默认不选择
- Target packages
- Filesystem images:文件系统选择,选择 yaffs2 root filesystem
- Bootloaders:硬件启动程序,选择为 U-boot
- Build system:u-boot系统选择为Kconfig
- legacy:若是选择2015.04之前的u-boot 选择此项
- Kconfig:2015.04之后的 u-boot 选择此项,勾选此项
- U-boot Version:U-boot版本,默认为 2017.01,选择为Custom version
- U-Boot version:填写为2017.11
- Custom U-boot patches:U-boot补丁,不添加
- U-Boot configuration:U-boot配置,暂时还没有U-BOOT,所以选择为:Using an in-tree board defconfig file
- Board defconfig:板子的配置,选择与架构一样的板子的默认文件,mini2440。后期再修改
- U-boot needs dtc:是否需要设备树,默认,后期调试
- U-boot needs OpenSSL:是否需要 OpenSSL,默认,后期调试修改
- U-boot binary format:二进制文件,选择 .bin文件
- produce a .ift signed image:默认
- Install U-boot SPL binary image:默认
- Environment image:默认
- Build system:u-boot系统选择为Kconfig
- Host utilities
- Legacy config options
配置完成后,执行make命令。
编译报错:
这是因为 u-boot-2017.11中不再支持 mini2440的开发板了,找不到 mini2440_defconfig文件。
u-boot-2017.11 解压到了 output/build 目录中。
在目录中寻找 mini2440 开发板:find -name "*" | xargs grep -s mini2440
可以看到 mini2440 在2014-01-13 被移除了。这样我们必须添加一块arm920t的开发板了。
查找 S3C24X0:grep -irn --color "S3C24X0"
S3C24X0的库函数还存在。这样得选择一块板子,重新搭建起 2440 开发板了。
下一章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