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3:最后的免费“午餐”

世界上可能没有一个产品像MP3这样具有毁灭性。迅速地成就一批公司,继而又会更加迅速地使其毁灭。但即使如此,还是有一大批公司要往里面挤,正应了那句话,“上帝要让他死亡,就先让它疯狂。”

Mp3并不是先进的技术。1987年,它出生在德国,而mp3播放器更是直到上世界90年代末才出现。在2005年之前,便携音乐巨头索尼并没有推出mp3产品,而是潜心于自己的MD技术。到了2002年,mp4在法国出现,音频压缩技术同样比mp3先进。

但只有MP3火的一塌糊涂。MD和MP4成了少数人的玩具。

索尼中国董事长小寺圭也提到当初为什么不做MP3的另一个理由——因为它对音乐的知识版权具有极大的破坏性。而索尼又是音乐和电影的提供者之一。换言之,中国MP3市场这么火,是牺牲了音乐的知识产权的。

所以,难怪当爱国者打不开欧洲市场时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同样是消费者,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

这里边的道理,如同芙蓉姐姐。论姿色、论身材、论学识等等,似乎都不敢恭维,但是,“她”火的一塌糊涂,比MP3还火。走红的原因只有一个——这是免费的消费行为,无论你怎么消费,都不用负责任,不用支付版权税。你把“她”说成什么就是什么,如同MP3,中国的厂商只负责卖产品,至于你里边装什么内容,是到音乐商店去购买、还是免费下载,都不管。

所以MP3一塌糊涂,所以数字电视迟迟不火,所以芙蓉姐姐红得发紫,所以BT下载屡禁不止。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老鼠爱大米》甚嚣尘上,因为它是网络歌曲,从一开始就验明正身——免费的,赤裸裸的,没有包装。只要是不用出钱的,中国消费者都是喜欢的。

中国的电影票房一直死气沉沉,一年下来也就靠那两部贺岁片撑着。原因大概是票价太贵了,远不如买张盗版碟、BT下载过瘾。这种过瘾不只是因为“省钱”,更因为“占便宜”。这两种消费理念的结果是一样,但出发点不同,值得区别。

张宝全发现这个缺口,提出了EVD院线理念——花更少的钱,看同样精彩的电影。这想法不错。但是,可行不可行,关键还得看票价。EVD的前景不在于是否享有国家标准,那是吓唬老百姓的,关键的还是——能不能卖出低价、是否有便宜甚至免费的内容作支持。否则,前途渺茫。
从GDP 的角度看,我们欢迎MP3。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抛弃MP3,因为这是个怪胎。它对中国市场的伤害,不是贡献了多少税收,而是培育了免费消费理念的扩张。今天从支持免费消费的MP3上挣到的每一分钱,将来恐怕都得还,至于怎么还、还多少,那就是“谁还谁知道”了。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总有一天,这场免费而又丰盛的“午餐”终会结束,什么时候结束我们谁也不知道,然而,我们是不是该为未来做个准备?

posted @ 2005-07-13 15:52  Ready!  阅读(49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