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而治之
分而治之
分而治之,divide and conquer,D&C,一种著名的递归式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是一个解决特定问题的算法,而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面对问题时,不再束手无策,而是会自问:“使用分而治之能解决吗?”
D&C 算法是递归的,使用 D&C 解决问题的过程包括两个步骤:
- 找出基线条件,这个条件要尽可能简单
- 不断将问题分解(或者说缩小规模),直到符合基线条件
举个例子,假如你是农场主,你有一块土地,尺寸如下。
你要将这块地均匀地分成方块,且分出的方块要尽可能大。显然,下面的分法都不符合要求。
首先,找出基线条件。最容易处理的情况是:一条边的长度是另一条边的整数倍。
然后,缩小问题的规模。按照规定,合适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是长方形短边的约数。那么我们其实就可以从原来的长方形中,切掉边长为短边长的大正方形,而对于剩余的小长方形来说,在里面找到我们所需要的小正方形大小也是一样的。
采用同样方法,继续切割,继续裁掉大正方形,得到小长方形。
最终达到了基线条件,最终的土地就是这种满足基线条件的土地:
上面问题的本质,就是求长和宽的最大公约数。使用的算法,就是著名的欧几里得辗转相除法。
这里重申一下D&C 的工作原理:
- 找出简单的基线条件
- 确定如何缩小问题的规模,使其符合基线条件
D&C 并非可用于解决问题的算法,而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给定一个数字数组,求这个数组里面所有数字的和。
用循环可以很容易地解决问题:
def sum_array(arr: list):
total = 0
for i in arr:
total += i
return total
arr = [1, 2, 3, 4]
print(sum_array(arr)) # 10
不过这里我们要讨论的是分而治之的思想,接下来,我们看一看,如何使用递归来实现数组元素求和。
第一步:找出基线条件。最简单的数组什么样呢?如果数组不包含任何元素或只包含一个元素,计算总和将非常容易,这就是基线条件。
第二步,缩小问题的规模,也即是如何让每次递归调用都更接近空的数组。我们发现,下面两个运算是等效的:
也就是,数组的总和等于第一个元素加上剩余元素的总和。看起来似乎是废话,但我们完成了关键的一步——减少了数组长度,使其更接近空数组。这也就是我们的递归条件。
整个算法的流程可以这样表示:
别忘了,递归记录了我们之前函数的状态,数据都储存在栈底端的函数中:
用代码实现上面的算法就是:
def sum_array(arr: list) -> int:
if len(arr) == 0:
return 0
elif len(arr) == 1:
return arr.pop()
else:
return arr.pop() + sum_array(arr)
arr = [1, 2, 3, 4]
print(sum_array(arr)) # 10
练习题里面有一道,很有趣,也写出来。题目是:找出数组中最大的数字。
思路:
- 基线条件:一个数字,返回当前元素;空数组,返回 0。
- 递归条件:取出数组中的一个数字,将它同剩余数组中的最大值比较,谁更大,谁就是最大值。
def get_max(arr: list) -> int:
if len(arr) == 0:
return 0
elif len(arr) == 1:
return arr.pop()
else:
num = arr.pop()
max_num = get_max(arr) # 这里一定要小心,因为函数里涉及列表的删除,要避免循环删除的坑
return num if num > max_num else max_num
arr = [1, 2, 8, 9, 3, 4]
print(get_max(arr)) # 9
总结:D&C 将问题逐步分解。使用 D&C 处理数组时,基线条件很可能是空数组或只包含一个元素的数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