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新技术系列讲座”简介记录

  1. 第一讲

    暂时空缺

  2. 计算机新技术”课程本周五将进行系列报告的第二讲

    2016年春“计算机新技术”课程系列报告之二
    报告题目:视频内容的分析、合成与检索
    时间:周五3月4日下午7-8节(2:55)
    地点:计-102
    内容简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人们带入到一个全新的大数据时代,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娱乐被各种各样的数据所感知、记录和留存。如何有效地对这些数据进行管理、存取和使用,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所面临的一个关键共性基础问题。本次讲座中,将以视频数据为探讨对象,重点介绍课题组在体育视频内容分析、影视剧视频语义合成以及监控视频实例检索等方面所开展的研究工作。
    主讲人介绍:梁超博士现为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梁超博士先后主持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包括ACM MM, CVPR, TMM, TCSVT等顶级会议和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担任TMM, TOMCCAP等领域权威杂志审稿人。梁超博士在行人重识别领域的研究工作获PCM 2014最佳论文奖,在移动视频定制方面的产品研制获Nokia 2009移动创新大赛优胜奖。

  3. 第三讲

    2016年春“计算机新技术”课程系列报告之3
    报告题目:缓存感知的GPU线程调度
    时间:周五3月11日下午7-8节(2:55-4:30)
    地点:计-102
    内容简介:
    各种通用类型的应用已经广泛采用了GPU以提升运算性能。为了充分利用应用程序的片上局部性,现代GPU使用了多层次缓存层次结构,但是大量并发线程的同时执行可能引发缓存拥塞和竞争。本讲座介绍前沿的基于内存感知的GPU线程调度方法,检测程序局部性,采用软件方法或硬件机制进行控制,避免超出缓存容量的过度冲突和抖动,以提升缓存使用效率,提高程序性能。
    主讲人介绍:
    龚奕利博士现为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分布式计算、高性能计算和分布式存储。

  4. 第4讲

    计算机新技术课程系列报告之4——脑科学大数据海量并行处理:挑战与机遇
    时间:3月18日周五14:55-16:30
    地点:计-102
    报告人:陈丹 教授
    报告简介:2013年4月2日奥巴马总统宣布BRAIN计划:“探索人类大脑工作机制、绘制出人脑活动图谱了解人脑的运行机理从而读出人们的思维活动检测脑部疾病最终开发出针对大脑疾病的疗法。”脑神经科学研究问题的尺度与进展需要先进的神经活动数据采集技术,脑神经科学研究的数据量维度复杂度迅速增加进入大数据时代。面对海量脑神经数据现有处理分析方法往往无法保证时效性、无法实用、往往被局限于离线处理;脑神经数据处理方法无法满足数据海量的需求、问题尺度伸缩性差、可分解处理的问题仅理论可行;通过牺牲分辨率、数据密度处理海量数据将降低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迫切需要计算机科学家、数据科学家:面向脑科学与工程应用发展灵活、高效的算法、工具与平台;发展可靠的方法与技术提取、分离出脑科学大数据中的有用信息。
    海量并行计算技术支持高数据吞吐面向大数据集、高并行度复杂问题科学计算性能比最先进的CPU高出数个数量级脑科学数据处理高度适用。结合海量并行计算技术围绕脑电数据分解、相关性、降维三大基本任务发展海量并行整体经验分解方法、全局非线性互相关同步计算方法、快速可扩展平行因子分析方法我们的成功实践表明海量并行计算技术在大数据时代脑电处理中的广阔前景。
    个人简介:
    陈丹,博士,现为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2011)、楚天学者特聘教授(2010)、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第二梯队, 2012)。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科学与工程;高性能计算;复杂系统仿真。 发表SCI期刊论文50余篇,绝大部分发表于ACM Transactions, IEEE Transactions/Magazine, Elsevier和Springer等出版的信息科学领域公认优秀期刊,包括5篇ESI高被引论文与4篇ESI热点论文、5篇CCF-A类期刊论文、2篇 IEEE TPDS (CCF-A) 亮点论文与在线封面论文;于美国CRC出版社出版2部专著。另发表40余篇国际会议论文,获得5次最佳论文奖和杰出论文奖。
    担任IEEE TCSC Technical Area in Green Computing的指导委员会委员;英国华威大学科学计算中心Associate Fellow;多个IEEE/ACM国际学术会议的主席与程序委员会成员;IEEE/ACM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多个国 际期刊编委(如Scalable Computing (Springer),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Computing and Networks (ACTA) ); Cluster Computing与Software Practice & Experience的guest editors。
    主持项目与人才计划包括: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湖北省 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教育部支撑技术计划、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博导类课题、重大计划预研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 一项(排名第二)。曾是六项英国政府、大型公司和新加坡政府基金资助的应用研究项目技术负责人。

  5. 第5讲

    “计算机新技术”课程系列报告之5——深度学习及其在计算机视觉中的应用
    主讲人:肖春霞 教授
    时间:3月25日下午4:55-16:30
    地点:计-102
    报告内容简介:
    深度学习现已广泛应用于计算机视觉、计算机图形学、语音处理、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报告主要介绍深度学习在图像分类、目标检测、图像分割、人脸识别、相似性学习等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进展。同时,将结合报告人在该领域的一些工作,对深度学习的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主讲人简历:
    肖春霞,男,博士, 现为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2006年至2008年任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讲师,2006.10-2007.4在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系做博士后研究,2008年至2011年任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2010被武汉大学遴选为博士生导师,2010年入选武汉大学首批“珞珈青年学者”,2011年破格晋升教授,2012年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访问学者,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2014年入选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
    研究领域为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图像视频处理,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已发表和录用论文70余篇,其中在 IEEE Transactions on Visualization and Computer Graphics,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Computer Graphics Forum, Computer-Aided Design, The Visual Computer等国际权威或重要SCI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1项,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子课题及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子课题多项。获得第七届中国计算机图形学大会(Chinagraph’2008)最佳论文奖、第四届全国几何设计与计算学术会议(GDC’2009)最佳论文奖、陆增镛CAD&CG高科技奖、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6. 第6讲

    “计算机新技术”课程系列报告之6——城市云计算之路
    时间:4月1日周五下午14:55-16:30
    地点:计-102
    主讲:王骞 教授
    内容简介:介绍云计算 (包括云计算的发展,云计算的基本特点,云计算的模式和云计算中的技术)、云计算的重要性、云计算的安全问题,以及城市云计算的建设之路。
    个人简历:王骞,男,1980年11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信息安全与可信计算”方向学科带头人。入选国家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龙城英才计划”领军人才。担任“湖北省归国青年发展促进会”副会长、“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委员会武汉分会副主席。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会员,美国计算机协会(ACM)会员。
    研究工作涉及云计算安全、无线网络安全、多媒体安全和应用密码学等多个领域。在云数据完整性验证、加密云数据搜索和计算、物理层安全等多项研究上取得了较为突出的进展,在计算机和通信领域多种知名国际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录用和发表论文59篇。其中,期刊论文23篇:包括IEEE J. Sel. Area Comm. 2篇、IEEE Wirel. Commun. 3篇、IEEE Trans. Parall. Distr. 3篇、IEEE Trans. Services Comput. 2篇、IEEE Trans. Vech. Tech. 2篇、ACM Trans. Sensor Network 1篇、IEEE Trans. Comput. 1篇、IEEE Internet Comput. 1篇、IEEE Network 1篇等。会议论文共36篇,包括ACM CCS 1篇(接收率 < 20%)、IEEE ICNP 2篇(接收率 < 16%)、IEEE ICDCS 1篇(接收率 < 15%)、ESORICS 2篇(接收率 < 20%)、IEEE INFOCOM Main Conference 9篇(接收率 < 19%)、IEEE INFOCOM Mini Conference 3篇(接收率 < 25%)、ACM AsiaCCS 1篇(接收率 < 21%)。在59篇论文中,WAIM’14关于云计算加密数据搜索的论文获得了最佳论文奖(Best Paper Award);IEEE ICNP’11关于认知无线电安全的论文获得了最佳论文奖(Best Paper Award),并被IEEE Wirel. Commun. Vol.18, No. 6, 2011选作研究亮点;IEEE INFOCOM’11关于无线网络安全的论文被IEEE Wirel. Commun. Vol.18, No. 3, 2011选作研究亮点;IEEE Trans. Parall. Distr. 2011关于云计算数据安全的论文在IEEE XPLORE 数据库2011年该期刊年度发表的文章中下载次数名列第一;IEEE INFOCOM’10关于云计算数据安全的文章在IEEE XPLORE 数据库2010年该会议年度发表的文章中下载次数名列第一。
    在云计算安全和网络安全领域发表的论文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引用和关注,研究成果先后被IEEE Computer Society主席、IEEE Signal Processing Society主席、IEEE Signal Proc. Mag.主编、IEEE/ACM Trans. Network.副主编、AAAS Fellow、IEEE Fellow和麦卡锡天才奖(MacArthur Genius Awards)获得者等在内的国际知名学者在IEEE Commun. Surv. & Tut.、IEEE J. Sel. Area Comm.、IEEE Trans. Depend. Secure Comput.、IEEE Trans. Inf. Foren. Sec.、IEEE Trans. Signal Proc.、IEEE Trans. Knowl. Data En.、IEEE Trans. Parall. Distr.、IEEE Trans. Wirel. Commun.、IEEE Trans. Smart Grid、IEEE Network、IEEE Wirel. Commun.、IEEE Syst. J.、Eurocrypt、USENIX OSDI、IEEE ICNP、IEEE ICDCS和 IEEE INFOCOM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多次引用。迄今为止发表的论文累计被引用5200余次(http://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user=CD7ybnAAAAAJ&hl=en),有8篇论文的单篇引用超过250次,其中SCI他引570余次,两篇关于云数据安全的论文(IEEE Trans. Parall. Distr. 22(5):847-859,2011)和(IEEE Trans. Comput. 62(2): 362-375,2013)分别连续三年和连续二年入选ESI高被引论文(Highly Cited Papers)。
    为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会员,美国计算机协会(ACM)会员。现任SCI期刊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青年编委和KSII Transactions on Internet and Information Systems编委,担任ICPADS’16技术程序委员会副主席(Program Vice Chair)和“Security and Trustworthy Computing” Track的共同主席(Co-Chair),担任IEEE INFOCOM’14’16’17、IEEE ICDCS’16、ACM AsiaCCS’16、SecureComm’16、IEEE ICCCN’15’16、IEEE ICPADS’15、IEEE ICPP’15、IEEE HPCC’14、IEEE ICCC’14、IEEE TrustCom’15’16、CSS’14’15’16、IEEE Globecom’12’13’14’15、IEEE WCNC’13’14、MILCOM’12’13’14’15、ASIACCS-SCC’13’14、WASA’13’14和APCloud’12’13等20多个国际会议的技术程序委员会成员(TPC Member)和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Forensics and Security、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IEEE Transactions on Dependable and Secure Computing、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IEEE Transaction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IEEE Transaction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IEEE Network、IEEE Transactions on Services Computing、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等20多个国际期刊的审稿人。

  7. 第7讲

    2016年春“计算机新技术”课程系列报告之七
    题目:对大规模业务流程库的有效管理
    讲者:冯在文 博士
    时间:4月8日下午2:55-4:30
    地点:计-102
    内容简介:业务流程管理(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BPM)是一门结合了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信息系统和管理学知识的交叉学科。大型软件系统,诸如:ERP系统(如SAP和Oracle产品)、CRM系统、高端中间件(如Websphere)都是基于流程感知的软件系统。BPM的研究对于构建健壮、可靠、安全、高效的大型企业信息系统意义重大。以对大规模业务流程库的有效管理为例,介绍业务流程管理技术在近几十年来取得的重要突破和存在的问题。同时,介绍近五年来最新的业务流程库的有效管理(包括高效查询及可变性管理)方法和工业界的成功应用。
    讲者简介:博士,目前就职于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讲师,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服务计算专委会委员、ISO/IEC JTC1 SC32(国际数据管理与交互)专家组成员;2009 年于武汉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服务计算、面向服务的需求工程、业务流程的可变性管理。近年来,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作为科研骨干参与了包括973 计划、863 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多项科研课题。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包括IEEE Transactions on Services Computing等服务计算国际权威期刊),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是ISO/IEC 19763-7(服务模型注册元模型)国际标准的制定者。分别于2011和2015 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获湖北省优秀自然科学论文二等奖及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二等奖、2014年获中国计算机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2015年获ISO组织颁发的“特别贡献奖”。

  8. 第8讲

    计算机新技术课程系列报告之八——自动程序修复研究进展
    讲者:玄跻峰
    时间:4月15日下午2:55-4:30
    地点:计-102
    内容简介:自动程序修复是软件工程的新兴研究领域之一。本报告简述该领域的研究进展,程序修复领域波折的研究历程和研究者做出的深入探索。同时介绍近两年来该领域部分代表性的工作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讲者简介:玄跻峰,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软件测试调试、软件数据分析、基于搜索的软件工程。分别于2007和2013年于大连理工大学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2013至2015年,加入法国国立计算机研究院(INRIA)工作,担任博士后研究员。2015年起,加入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工作。
    2015年入选中国科协(CAST)首批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武汉大学珞珈青年学者,2014年获得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优秀博士论文奖。已发表论文30余篇,包括CCF推荐A类期刊会议论文5篇。其研究成果发表于IEEE Trans. Software Engineering、IEEE Trans.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等国际一流期刊,及ICSE、FSE、ICSME、ISSRE等国际一流会议。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中国和欧盟项目。担任国际会议HSASQ 2016、HSASQ 2015程序委员会联合主席,CSBSE 2013组织委员会联合主席,IEA/AIE 2012出版联合主席,DSA 2015、ISICA 2009程序委员会成员。担任20余个CCF推荐期刊(TSE、TKDE、JSS、JSEP、SCP等)和会议(ICSE、FSE、ASE、ISSTA等)的审稿人。

  9. 第9讲

    计算机新技术课程系列报告之九——大数据时代的生物特征识别
    讲者:邹勤 博士
    时间:4月22日下午2:55-4:30
    地点:计-102
    内容简介: 生物特征(如指纹、人脸、虹膜、语音、步态等)已被广泛用于身份识别和安全验证。大数据及云计算的发展给生物特征识别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报告从传统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出发,介绍多种生物特征的构成、生物特征的分类、识别技术及优缺点,然后从云计算安全的角度介绍生物特征安全外包计算等新方法。
    讲者简介:邹勤,博士,现为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教师。2004年于武汉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武汉大学与美国南卡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联合培养博士,2012年获博士学位。研究兴趣包括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多媒体安全、遥感应用等。擅长强噪声背景下线状目标识别,所开发的路面影像裂缝识别系统得到行业应用,作为研究骨干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5);在国际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20余篇(SCI检索10篇),包括IEEE TIM、IVC、MVA、IEEE CVPR、IEEE ICASSP、IEEE ICIP等;担任IEEE TIP、IEEE TVT、IEEE TITS等10多个国际期刊的审稿人。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

  10. 第10讲

    计算机新技术课程系列报告之十——内存战争的史海钩沉
    讲者:赵磊 博士
    时间:4月29日下午2:55-4:30
    地点:计-102
    内容简介:软件漏洞是诸多安全事件的源头,而漏洞利用则是黑客攻击的主要手段。自1988年Morris蠕虫出现以来,内存破坏类漏洞一直是学术界与产业界关注的焦点,至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本报告主要围绕内存破坏类漏洞的产生机理、漏洞的攻击与防御方法演化等,简要论述针对内存破坏类漏洞的攻击与防御研究进展。
    个人简介:赵磊。2012年于武汉大学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主要为软件及系统安全、软件分析、漏洞分析等。作为研究骨干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12);在国际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10余篇,包括COMPSAC、IJSEKE、SEKE、China Communications等;担任SEKE、IJSEKE、 IST、JSS等多个国际期刊的审稿人和多个学术会议的PC。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项目,参与国家863项目、国家发改委信息安全专项等多个项目。

  11. 第11讲

    计算机新技术系列报告之11讲——大数据存储系统数据布局技术研究
    时间:5月6日下午2:55-4:30
    地点:计-102
    内容简介:并行存储系统是解决数据密集型应用性能瓶颈的一种方案,在高性能计算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并行存储系统的有效性依赖于数据在多存储设备上的布局。然而,在大数据环境下,存储系统面临着 “异构存储设备”和“复杂I/O访问模式”等挑战,使得传统数据布局算法不再有效。针对这个问题,报告人最近对并行存储系统的数据布局技术展开了深入研究。 本报告介绍大数据存储系统的一些相关概念,并重点介绍报告人在数据布局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
    个人简介:何水兵, 男,博士,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教师。目前主要从事计算机体系结构、云计算和高性能计算、云存储和并行存储、新型存储设备和系统等方面研究工作。在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近40篇,包括IEEE TPDS、IEEE ICDCS、IEEE IPDPS、IEEE ICPP、IEEE CLUSTER、IEEE HiPC、LNCS ICA3PP等,获SPEED’08 workshop最佳论文。已申请了4项发明专利。 担任国际期刊IEEE TOC、IEEE TPDS、JPDC、PARCO、PPL、JCN等审稿人,担任国际会议IPDPS2016、AINA2016、NVMSA2016、NAS2015、NVMSA2015、DISCS2015、IPCCC2014等程序委员会委员或者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北京大学开放基金项目、国防科技大学开放基金项目、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等。参与多项973、863、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和美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2. 第12讲

    计算机新技术系列报告第12讲——穿戴式电脑发展现状与技术特点
    讲者:赵俭辉副教授
    时间:5月13日下午2:55-4:30
    地点:计-102
    内容简介:
    介绍穿戴式电脑的概念和特点,包括穿戴式电脑的定义、实例,以及适合穿戴的特点、穿戴的必要性、与普通电脑的区别等。介绍穿戴式电脑的发展现状,包括国内现状、国外现状,并以实例演示与讲解的方式进行分析。介绍穿戴式电脑的技术难点与前景,包括电池技术、系统集成、显示技术、联网功能、使用感受、产品价格、相关软件等问题,并阐述穿戴式电脑的发展前景。
    个人简介:
    赵俭辉,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模式识别、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武汉市科技计划等多项课题,参与国家97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多项课题。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与会议上发表及录用研究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2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已授权10项)。作为主要参与者,获2013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美国进行学术访问期间,参与穿戴式电脑项目的研发。

  13. 第13讲

    计算机新技术系列报告第13讲——大规模图数据上的查询处理研究进展
    讲者:祝园园
    时间:5月27日下午2:55-4:30
    地点:计-102
    内容简介:
    作为一种通用的数据结构,图可以用来表示数据对象之间的复杂联系。目前,它被广泛应用于多种领域,如社交网络、蛋白质交互网络、化学分子结构、软件代码等。随着科学与工程领域中图数据的大量出现和累积,图数据的查询处理研究成为数据库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本课程主要介绍目前图数据处理面临的现状和挑、图数据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特性、目前主流的图数据和图处理系统,大规模图数据上的查询处理问题等最新的研究进展,包括:最短路径查询、可达性查询、子图匹配问题、大图匹配问题、近似图查询问题等。希望通过这些介绍,使大家能够初步了解大规模图数据查询处理研究中前沿热点问题以及最近的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祝园园,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2007年和2009年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本科和硕士学位,2013年于香港中文大学获博士学位。申请人长期以来主要从事大规模图数据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技术的研究,先后承担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苏州市科技发展计划等项目。目前已作为第一作者在The VLDB Journal(CCF A类期 刊,SCI一区)、PVLDB(CCF A类会议)、CIKM(CCF B类会议)、EDBT(CCF B类会议)等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多篇。担任国际学术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CCF A类期刊)、《World Wide Web Journa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operative Information Systems》等审稿人。

  14. 第14讲


    题目:国内外密码算法标准的制定与发展方向
    讲者:王张宜 博士
    时间:6月3日下午2:55-4:30
    地点:计-102
    内容简介:密码是信息安全的关键技术,现代密码学从1949年Shannon《保密系统的通信理论》的发表,开始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从1977年美国政府公开征集制定数据加密标准DES算法以来,各国政府和标准化组织制订了一系列的密码算法标准:例如美国数据加密标准DES和高级加密标准AES,美国数字签名标准DSS,欧洲NESSIE计划和ECRYPT;我国政府在近年来也陆续制定和公布了商用密码系列标准,2011年我国设计的ZUC算法被批准成为新一代无线通信(4G)国际标准。本报告从密码设计、密码分析和安全实现三个侧面,介绍近年来国际和国内密码算法标准的制定与发展,包括征集、评估和制定密码算法的基本流程和评价准则。重点介绍密码算法典型结构与典型部件的设计与分析方法。希望通过这些介绍,使大家能够初步了解密码学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以及最近的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王张宜,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教师,国际密码研究协会IACR会员,中国密码学会会员。2006年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密码学与信息安全,长期以来主要从事分组密码、Hash函数的设计与分析研究。在国内外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20余篇,担任《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等多个期刊的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武汉大学自主科研课题等项目,参与多项973、863、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和美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5. 第15讲

    6月12日周日下午2:55-4:30“计算机新技术”系列报告第15讲
    题目:信息系统安全性量化分析研究进展
    讲者: 张立强 博士
    时间:6月12日周日下午2:55-4:30
    地点:计-102
    内容简介: 信息系统安全性的量化分析一直是系统安全领域的热点。如何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安全性评估指标体系及可操作方法,是系统安全性量化分析的重要内容。本报告围绕系统安全性量化评估这一主线,对典型的量化评估方法如CVSS、Attack Surface、ADVISE等进行介绍和分析,并对该领域的研究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论述。
    个人简介:张立强,男,博士,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可信计算、云计算安全、系统安全性分析。中国计算机学会CCF高级会员、美国计算机学会ACM会员、中国可信连接架构规范工作组副组长、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高级)、高级等级保护测评师。2009年6月进入武汉大学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2015年10月进入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空天信息安全与可信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作。在国内外期刊与会议上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译著2部,担任多个期刊与会议的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江苏省自然基金、国防预研、企业合作等项目10余项,参与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国家高科技发展计划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0余项。

  16. 第16讲

    “计算机新技术”系列讲座第16讲——无向图中的网络编码
    讲者:李宗鹏 教授
    时间:6月13日晚7:00-8:30
    地点:计-102
    内容简介:
    网络编码是本世纪初发展起来的一门信息论与计算机科学交叉的学科。其基本思想是在网络的中间节点允许信息编码操作,进而提升网络容量和信息传输效率。本次讲座回顾和介绍报告人过去15年在无向网络中网络编码中的部分研究工作,包括多播网络编码,多单播网络编码,平面图网络编码等。
    个人简介:李宗鹏199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01年和2005年在多伦多大学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其后曾任职于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计算机系。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网络编码,云计算。在相关方向发表期刊和会议论文100多篇,其中包括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的CCF A类论文53篇。

  17. 第17讲

    “计算机新技术”系列讲座第16讲——无向图中的网络编码
    讲者:李宗鹏 教授
    时间:6月13日晚7:00-8:30
    地点:计-102
    内容简介:
    网络编码是本世纪初发展起来的一门信息论与计算机科学交叉的学科。其基本思想是在网络的中间节点允许信息编码操作,进而提升网络容量和信息传输效率。本次讲座回顾和介绍报告人过去15年在无向网络中网络编码中的部分研究工作,包括多播网络编码,多单播网络编码,平面图网络编码等。
    个人简介:李宗鹏199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01年和2005年在多伦多大学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其后曾任职于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计算机系。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网络编码,云计算。在相关方向发表期刊和会议论文100多篇,其中包括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的CCF A类论文53篇。

  18. 第18讲

    “计算机新技术”报告第18讲
    题目:Lidar技术在林业及生态领域的应用
    讲者:蒋晶珏 副教授
    时间:6月24日下午2:55-4:30
    地点:计-102
    内容简介:
    Lidar技术是一种主动遥感技术,它通过记录发射及返回的激光脉冲信号来准确获取扫描对象表面的信息。在过去的二十年间,Lidar经过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比如3D城市建模,森林规划与管理,精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移动制图,污染建模等等。本次讲座将介绍Lidar技术的基本原理、Lidar数据的特点和处理流程以及Lidar在林业和生态领域的应用,并报告本人在美访学期间所做的与Lidar相关的一些工作。
    个人简介:蒋晶珏,2006年获得武汉大学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博士学位。研究兴趣为激光扫描数据处理,点云数据特征提取与建模。曾参与863项目《机载激光雷达数据软件平台》的研发工作,2013年访问美国Idaho大学的Geospatial Laboratory for Environmental Dynamics 实验室,参与Lidar与森林生态相关的项目,参与发表的论文成为高被引论文。

posted @ 2016-06-17 17:02  shugen  阅读(731)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