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四年
毕业第四天,入职前一天,趁着这个空闲时间记录一下大学历程。
1.学校背景
二本文科院校,工科巨弱,无实验室,无导师带做项目等,大一大二和大三大四不同校区,也没啥师兄师姐带着学习。
2.大一
参加了学院的学生会,参与组织策划一些小活动。全无编程功底,考试低分飘过。这一年主要是体验了初入大学的社团生活。暑假参加了学院ACM协会的培训,有幸和一个会长、两个副会同一间宿舍参加暑训,入门过程比其他人好一点,背靠大佬不懂就问,培训时间大概二十天,也是整个大学的转折点,这段时间总算是培养了一点编程的乐趣,学了点基础算法与数据结构。
3.大二
偶尔做做题,寒假参加两周的算法集训,主要的参加者是协会内的大一新生,学习基础算法。大二下混了蓝桥杯省奖,还有学校里的一些小比赛,攒点积分混校三等奖学金。大二暑假没回家,又去混半个多月的ACM集训(主要是大一会内的学生 带着 大一会外的学生,东西和去年差不多,依旧浑浑噩噩地做题)无缝衔接一个多月的数模培训。
4.大三
开学混了个数模省奖,然后继续正常的课程学习,全无工程、面经概念,除了偶尔做点题,真的是没学什么有用的东西。大三下,疫情袭来,蓝桥杯延迟、CCPC省赛取消,大三年份的奖学金也没了。大概到了4月初,定下方向,开始重学Java,从基础和SSM开始(上过课但没学好,及格万岁的那种)。四月底开始,什么都不会也跟着别人投实习,靠着笔试编程题混了阿里和腾讯的面试,基础问题都答不出来,不过有了海投、大厂、面经、八股文这些概念。大三考试结束就出来找小公司实习,面了7家,挂了6家,就去实习,非互联网传统公司,但好歹是个公司。暑假开始实习,持续4个月。
5.大四上
暑期实习了两个月,感觉没学到什么,加班也不多,就没太快走,留下来继续实习。九月份开始海投秋招,白天上班,晚上、周末做笔试。有面试就调休回去面试。只有少数大厂笔试是全编程题,大部分都带着一半选择题。期间只被几家公司捞起来面试:蘑菇街(一面挂)、招银(一面挂)、东方财富(一面挂)、土巴兔(offer)、奇安信(三面挂)、用友(offer)。此时已经11月份初,结束实习,秋招基本结束,想签土巴兔算了,春招再找好的。 得知朋友都有不错的offer,内心简直不要太酸。拒了土巴兔想置之死地而后生,再战春招。11月份上中旬混了蓝桥杯国赛和天梯赛,简历补上这两行继续投补录,持续到12月份。补录面试:映客(二面挂)、京东(一面挂)、腾讯(一面挂)、涂鸦智能(offer)、瓜子二手车(二面挂)、便利蜂(offer)。水平不够,秋招和补录太惨太累了,签了便利蜂,收工,先玩两个月再说。
6.大四下
年后去便利蜂实习了一个月,氛围感觉良好,然后回校搞定毕业设计和一些杂七杂八的事宜,大约五月份上旬结束。随后断断续续学习,力扣每日一题、redis设计与实现、极客时间MySQL45讲、Java并发编程之美、EffevtiveJava、牛客刷选择题补补基础。
7.校招总结
因为基础不扎实导致挂了很多笔试,没有混到面试机会面试经验是很可惜的,所以记录了很多笔试的易错知识。算法没有到拿牌的水平要进大厂也难,除非基础要扎实,然而我这方面更差。无大厂实习无牌无学历无项目的菜鸟确实难,靠着混了一些比赛经历(蓝桥杯、天梯赛、数模)和博客园(面试官:两年多就这么点阅读和粉丝?我甚是惭愧),加一点运气最后收下了满意的offer。
8.最后
大学要靠自己,校内也有许多大佬都进大厂了,感觉走上正轨的时间比较晚,没能跟上他们的脚步。现在除了数据结构好一点,其他暂时还不太行。校招有offer已经很满足了,只能工作后再慢慢把以前欠下的技术债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