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深度解读:政事堂最近常提的“货币政策”
最近政事堂多次解读货币政策,不但提早半个月成功预测LPR降息,还从货币政策的角度解读黄思聪老赖、楼市现象等大家高度关注的话题。由于篇幅限制不便展开,很多人都感觉意犹未尽。像LPR、MLF、OMO一堆的利率,正常人理解起来就不容易,不知道啥时候又蹦一个新的利率出来,也不知道哪一个最能说明方向,等等。
借周末的机会,小白深入讲解一下我们目前的货币政策。本文篇幅极长,全文8700字,而且没有多余的水分,干货含量高达95%。以当前货币政策为起点,横跨房市、股市、基金,信息量很大,请做好长时间阅读的心理准备。
一、货币政策
理论上,央行是可以无限量印钱的。但如果跟经济增长不匹配,跟市场的货币需求不匹配,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通胀、通缩、汇率冲击、市场泡沫、经济剧烈波动、国际竞争力下降,等等。要控制好印钱的节奏、控制好每个时期的印钱规模和流向,让经济的繁荣期尽量长、萧条期冲击尽量小、低谷期尽量缩短,这就是货币政策要解决的问题。
以往的货币政策很简单,只有降准降息、加准加息。2015年股灾后的这4年以来,我们顶着巨大的汇率压力,美国加息我们不跟,美国降息我们也不跟。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因为终于正视70年以来各种正确决策中一直挥之不去的减分项——纠枉过正。
基准利率的变动是货币政策中最强烈的一种手段,一使出来就是惊天动地,很难实现精准控制,一不小心就会用力过猛。就像小车在高速行驶中想往右变一道,于是向右猛打了一手,结果往右垮了两道,意识过来之后又向左猛打一手,结果又过了头……这70年我们在高速公路上开得很快,不是因为方向控制得好,而是因为马力足够强劲。如果打方向盘能精准一点的话,我们必定会开得更快。
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反映的就是想精准控制方向盘的决心。
市场利率不仅可以实现有针对性的区别化调整,还可以微调。这样就可以一边调整,一边看经济和市场的反应,及时而精确地做下一步调整,就可以像老司机一样小角度精准变道。这是基准利率工具无法比拟的优势。
因为要实现区别化调整,所以市场利率的构成稍微复杂一点点,由OMO、MLF、LPR三个利率构成,分别代表短、中、长三个维度的利率。
OMO就是我们通常看到的“逆回购操作”,MLF是“中期借贷便利”,这两个利率是商业银行向央行拿钱的“进货价”。
LPR是“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是商业银行对外贷款的“出货价”。
商业银行的对公业务实际上早就以LPR为基础,利率市场化改革,实际上是把个人贷款业务也LPR化。改革后的新LPR,摆脱了基准利率的限制,以MLF为锚点,在MLF基础上加点形成。并新增5年期利率,专门针对楼市调控。
二、从利率变动看清整条脉络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统计表格,但在网上你基本不可能找得到。这个表格统计的是近4年市场利率的变化,其中的信息量很大,可以从中看清货币政策的整条脉络。
信息量1:市场利率的锚,一直盯着美元利率而动
虽然这4年以来美国加息8次,降息3次,我国的基准利率都顶住汇率的压力,一次都没有跟随。但实际上,作为市场利率的锚,MLF利率一直随美元利率而动,只是升降的幅度都不像美元利率的激进,而且去年美元加息超过2.00%水平之后MLF不为所动,今年降息跌破2.00%之后重新跟随节奏。所以一直以来,我们的市场利率波动虽然比美元温和,但是节奏上基本是一致的。
从美元加息到2.00%,到加速加息,到快速降回2.00%以下,6次高频调息只用了不到一年半的时间,我国央行在这期间淡定旁观,因为知道2.00%以上的利率,美国经济绝对吃不消,所以没必要像个散户一样追涨杀跌,搅乱本已脆弱的市场。这其中体现了央行超卓的预判能力。
信息量2:MLF与OMO是同进共退的关系
从2017年初至今,MLF利率上调4次下调1次,OMO也是上调4次下调1次,基本都是同步的,时差最大不会超过1个月。除了去年3-4月份的一次上调,基本都是MLF先行,OMO跟进的关系。
18号的OMO下调之所以对市场刺激有限,就是因为业内对OMO跟随MLF下调早有预期,只不过结果早于预期罢了。
信息量3:LPR已完成对MLF的锚定
在11月初MLF降5基点的时候,市场就预期LPR要跟随降5-10基点,小白在《冷静对待MLF降息》里对市场乐观预期泼了半盆冷水,认为下调10个基点太乐观,LPR只会规规矩矩跟着MLF降5个点。
这是因为,在8月9月连续两次下调之后,10月LPR就没动了,说明已经完成了对MLF的锚定,这个阶段就固定在90个基点的加点关系。既然锚定已经完成,后面LPR就只会老老实实跟着MLF一步一脚印地走。
信息量4:市场利率第一次完整的传导
8月25日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在11月这一个月内完成了从MLF到OMO,到LPR,这样一次中短长期的完整的利率传导,象征着三位一体的市场利率结构正式形成。以后我们将见到的都是作为锚的MLF一般会先动,然后OMO和LPR跟着一起动,反映货币政策的态度。而特别地,5年期LPR是否跟进,反映的是对楼市调控的态度。
所以我们看到的11月先下调MLF,然后下调OMO,继而下调LPR,这并不是3次连续降息,而是中短长利率的一个全面呼应,是一次完整的降息。
信息量5:下一次降息窗口在12月中旬
虽然鹰派官员一直都不肯承认,还一直想忽悠美国人民乃至全球,但美国的降息周期早就比司马昭的心还要明显,下一次美联储议息会议,也即美元的降息窗口在12月中旬(双12当天)。虽然目前对外释放了充足的鹰派言论,市场暂时对降息预期很低。但回顾过去3年,美联储每一年都喜欢在12月搞动作,所以不到最后一刻,都不能断言。
所以在双12那天,剁手之余,记得也要瞄一眼美元有没有降息。如果美元降息,那么随后的MLF就会跟着降,OMO和LPR也会降。
即使美元在双12不降息,MLF也有可能会降。周小川在周四的讲话犹在眼前,说的就是这种可能。前任官员因为没有太多政治动机的约束,所以讲话会更客观、更靠谱。
三、Q3《执行报告》释放的信号
三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上周六发布,这份报告对理解国家货币政策的原则和方向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份报告的正文有好几十页,正常人是很难有动力去看的,幸好的是,很多媒体都会把要点提取出来。我们看完全部要点就足够了,特别是要对比Q3相比Q2的变化,这些变化就是货币政策调整的方向。
主要的变化有6点:
第1点指出的是宏观经济发生了变化,这是调整货币政策的大背景。
第2点说的是逆周期调节力度要加大(也即市场利率降息的力度要加大),但是不会像以往一动就是25个基点,一动就是基准利率或存款准备金率。
第3点的实质也是要放水。上个月小白就提过社融规模的问题,整个Q3的社融规模趋势很不乐观,这是当时小白坚定看好货币要继续宽松的一个重要依据。
第4点很重要,强调的并不是通胀本身,而是要打压对通胀的预期。
(这里要插播两个经济学的知识):
第一个是政策跟行为的博弈。无论制定怎样的政策,人们总会在行为上作出改变,让自己在新政策下争取最大的利益。这种行为的改变会使政策执行效果打折。所以在制定政策的时候还必须考虑这一层博弈效果。一条优秀的政策,很大程度就体现在管理预期的能力上。
第二个是形成通胀的心理因素。形成通胀有4大因素,前面3个是实质性因素,很好理解。最神奇的是,还有一种叫做“预期”的心理因素,也能形成通胀。原理是,当你知道猪肉太贵,牛肉现在比较便宜,但下周也要大涨,这时候你就会迫不及待买10斤牛肉回家先屯着。这样一来,预期就会变成现实,当大家都去抢购替代品的时候,猪通胀就会演变成真正的全面通胀。
面对CPI的上行,如果只是官员出来喊两句“这不是通胀,大家不必担忧”,这是完全没用的,现在的人们没那么好忽悠,得有实际行动才有说服力。
所以在公布CPI同比3.8%的猪通胀之后,央行快速落实市场利率全面降息,就是要用实际行动告诉国民,这只是假通胀,央行绝对不会用加息去压制。这就是要把通胀预期扼杀在摇篮中。把管理预期放在重要位置,这不失为一条优秀的政策。
第5点讲的是要刺激出口,出口是组成GDP的四大部分之一。出口的问题是在需求端,要刺激外需,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降低外国的进口成本,具体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通过降利率来压汇率,另一个是通过促成RCEP来降低关税门槛。
第6点把Q2的“房住不炒”去掉了。表面看有点吓人,事实上要释放的信号只是不再对楼市继续收紧,而非松绑。另外还有一层不易看出来的意思,就是删掉“房住不炒”之后,留下来的“因城施策”就更突出了。昨天(周六)广州就率先做了反应,虽然不是明显放宽,只是微调,但这种对政策的高调响应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Q3与Q2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相比,在宽松的方向上明显是渐进的趋势,所以尽管Q3已经过去了,但我们还要重视Q3的报告,除了看与Q2的不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改变的趋势,可以提前预判Q4的货币政策方向。这就是为什么机构总能比较准确预判形势,而散户大多数只能后知后觉。
现阶段的货币政策,更注重的是释放信号。相比于5个基点的微调,释放信号的意义远大于实际作用。一方面是吸取“纠枉过正”的沉痛教训,另一方面也是体现央行对实体经济本质性的把握:
“市场缺的不是钱,而是信心。”
这句话在一年前随处可见,现在早就看不到了,但是市场现状跟一年前并没有太大变化。双11的交易量又大增30%以上,这就很能说明问题。可能有人出来抬抬杠,说天猫的销售数据有水分。但是,难道去年的销售数据就没有水分吗?
四、楼市调控要松绑吗?
新LPR在8月25日开启,10月8日起挂钩住房贷款利率,此后发生了两个事情:一个是11月16日发布Q3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删除了“房住不炒”的表述;另一个是11月20日公布的5年期LPR利率下调5个基点,与删除“房住不炒”互相呼应。
对这两个事件反应最兴奋的莫过于房地产销售,吃了两年西北风之后,对他们而言这是天大的利好,在他们口中解读出来就是楼市从此松绑,房价马上要重新回到上涨通道,今年不买房,明年泪两行……
这显然是乐观过头。
懂内情的都知道,莫说5年期LPR只是降了5个基点,就算降10个点,15个点,你去贷款买房,利率还是一样的。即使运气很好,找到一家良心银行,真给你降了5个基点,一年下来的还款也就少那么一千几百块。楼市调控的大头还在贷款额度一端,那一端并没有放松。
像前面所说,现在的政策更注重的是释放信号、管理预期,下调5个基点利率的实际作用微乎其微,更重要的是传达调控的态度——虽然没有松绑,但至少不再继续收紧。“房住不炒”虽然删除了,但是贷款额度还是掐住没有放开,你又怎么“炒”得动呢?
这就好比灭霸不喜欢看到钢铁侠乱飞,一把就掐住他。但是掐久了钢铁侠会窒息,灭霸又不想弄死他,于是手就放松一点,但还是掐在那,钢铁侠能喘过气来,但不能乱飞,只能好好说话。现在的楼市就是那位钢铁侠。
这种就是预期管理。打开5年期LPR降息窗口,是释放一种预期。给房地产销售两个有力的销售理由,其实不也是释放一种预期吗?
小白一直都尽量避免谈房价的问题,因为有房的人有一百个理由看涨房价,还没买房的人有一千个理由看房价大幅回落,所以无论看涨看跌,总会被另一派人的口水淹死。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很客观:
只发展楼市,实体经济就会半死不活;
但真把楼市搞死了,实体经济也就没法活了。
如果一线城市的房价哪天真的腰斩了,即使还没买房的人,他们应该感到的也不是兴奋,而是不幸。因为真那样的话,我们就要重蹈30年前日本的覆辙,随后长达20多年都走不出经济萧条的阴霾。
试想一下,如果你凑够了100万的首期,买了套500万的房子,才供了一年,还背负着350万的债务(为了方便计算,这里不考虑利息问题),这时候房价腰斩了,原本500万的房子现在只卖250万,你会怎么做呢?只要心态不至于差到去自寻短见的,只要还是理智的,你就果断做一个事情——弃房断供。
所以房价腰斩的话,就算不看对政府和开发商收入的冲击,光看弃房断供导致的地方银行破产以及后面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就足以让实体经济崩溃得非常难看。
要看懂楼市调控,有个很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区分开一手房和二手房。
一手房的收入是属于开发商和政府的,直接贡献GDP,并不是“房住不炒”的主要调控对象。
二手房的收入只是属于个人,不贡献GDP,是“房住不炒”的主要调控对象。
楼市调控的主要手段是限制贷款额度(即提高首付比例),这个手段对一手房二手房是区别对待的,调控结果是只进不出,买刚需一手房容易,卖二手房套利困难,特别在形成一二手房价倒挂现象之后。
所以保持主要手段不变(贷款额度限制不变),通过降低5年期LPR释放信号的方法,这样既可以保增长,又可以限炒作。
所以对于一线城市、优质楼盘的一手房而言,接下来一两个季度要走一波小阳春完全是有可能的。这也是小白一直看好楼市能为Q4的GDP做贡献的一个依据。
此外,很多人也不知道楼价与房地产股票的关系,以为房地产股价是跟着房价走。其实只要简单动动手指复一下盘就会发现这是相当不靠谱的认识。就看最近几年的一线城市,2016年是最后一波疯涨,但是地产股的疯涨集中发生在2017年;房价在2018年下半年以来稳中有跌,但是这段时间的地产股偏偏就单边涨给你看。地产股的上涨动能并不只是房价,更多的是成交量,以及预期。
政事堂有两个观点讲得非常好:
1、批评很多经济学家的主观判断。很多经济学家都喜欢指点政策“应该”要怎么做。这些观点在吃瓜的时候看看是没问题的,毕竟这只是别人在学术上的观点。但是如果要用于指导自己的投资,那就万万不可。因为政策就跟市场一样,永远都是对的,所以你必须站在决策者的角度去思考他“可能”会怎么做,而不是指手画脚认为他“应该”要怎么做。
2、趁房价打折的时候,用尽量少的钱完成刚需房的购置,腾出尽量多的钱放在优质资产里。因为现在就是出于宏观经济底部,所以到处都有很多物美价廉的优质资产,包括股票、包括被动型和优质的主动型股票基金,但不包括房地产(无论房价涨跌)。
五、谈谈现在的股市
为什么说股票是优质资产呢?80%的股民是亏钱的,所以至少有80%的人无法想象股票是一项优质资产。
有一句很讽刺的话:A股10年前3000点,现在还是3000点,10年前买入股票,到现在没半毛钱收益。
这句话听上去很哲学,事实上是断章取义。如果你再往前看4年,就会发现09年的3000点虽然只有08年顶点的一半,只是一个次高点。但只要你把07年的疯牛行情抹平,05年到09年,指数从不到1000点起涨,4年时间涨到了3倍,怎么说也是处于一个过热的阶段。
用以往的一个过热水平(高点)来跟现在大底部水平(低点)做比较,这不是断章取义还能是什么呢?如果把周期再拉长一点,在05年入市,那么14年的时间,你的资产就是当年的3倍。相比买房,无数人做梦都想着能穿越回到05年倾尽家财去买房,05年的房子,只要地段不是特别好的,拿到现在,大抵也就是当时3倍的价格。
优质资产
有人说,易进难出的A股就是个垃圾堆。这句话没毛病,以前的A股如此,现在的A股如此,但未来的A股可就不同的。
垃圾堆的意思并不是所有都是垃圾,里面也有值钱的东西,只不过想翻出值钱的东西来,你必须很用心去翻。好比说,酱油这东西是生活的高频刚需,按照这个逻辑你就买入酱油的龙头,这样即使最坏的情况下,它的市占率不再上升,也不再为进一步打开市场而设计新品,只是老老实实卖几款酱油,跟着CPI每年小幅涨价,那么它的业绩,它的股价起码不会跑输CPI。光是这一点,就不会太愧对“优质资产”的标签。
今年我们在IPO的队伍里看到邮储银行,看到京沪高铁,甚至看到公牛集团,这是一个很好的苗头,说明开始注重向A股注入优质资产。
邮储银行可惜迟上了10年,要是10年前上市,那是100%的优质资产。有“印钞机”之称的京沪高铁、有“A股ROE神话”之称的公牛集团,都是当之无愧的优质资产。虽然未来成长空间稳定,甚至未来若干年的现金流都能比较容易测算出来,没有想象空间,从而不能获得高倍数的估值,但也正因为其稳定而强大的赚钱能力,能为持有者带来稳定而且较高水平的年化收益,对个人而言是非常理想的优质资产。
这时候可能会有人提醒小白,10年前A股上市了一家躺着赚钱的大公司,叫中国石油。那么小白也要提醒他一个情况,跟10年前的股民相比,现在的股民读过很多书、上过很多课、看过很多公众号,虽然要对一家公司进行比较科学的估值还不容易做到,但是看PE看PB是完全没问题的。10年前中国石油开盘价对应是PB接近30倍,当时股民什么指标都不会看,只会看故事;换了今天的股民,看到30倍PB的开盘价,即使脑袋真被驴踢了几脚,也不会去买。
优质的股票不会便宜,但如果太贵也不会有人买账。壹号土猪的质量比一般猪好,一般猪肉30元/斤,那么壹号土猪卖45元/斤,很多人还会去买,认为物有所值。但如果卖450元/斤,那就根本不会有人去买。今天的股民不是10年前的股民,今天的京沪高速和公牛集团,也绝对不是10年前的中石油,也没办法成为10年前的中石油。
如果说京沪高铁和公牛集团是对于个人而言的优质资产,那么对于国家而言的优质资产是什么呢?
国家现在最需要的是发展科技,需要有基础、有巨大想象空间的企业,哪怕扶持1000家企业里最终倒了999家,只要孵化出一家BAT,那都是国之大幸。——这就是科创板。
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科创板是一大块优质资产。之所以说是国家层面的优质资产,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并不适合个人去投资。巨大的想象空间和优胜劣汰的机制,使科创板股票的潜在收益非常高,同时潜在风险也非常大,一旦踩雷就是血本无归,不是两三个跌停那么简单。
即使你有把握不踩雷,或者不怕踩雷,现在也不是时候。科创板前两个月还是有比较明显规律的,按以往业绩(不管是否粉饰过)估值,翻个倍,就是普遍公认的估值。不少人就冲着这规律去投机,短期还真赚到快钱,但是在这一轮杀估值之中很快就扭赢为亏,很快还演变为深套。
所以科创板即使有机会,也是在估值回到正常水平之后。不要怕等不到那个时候,因为散户在科创板死得太快,所以主要是机构与机构的博弈,这种博弈的过程中,肯定有一个回到正常估值水平的阶段,甚至在正常估值水平之下的阶段。
股市的趋势
首先要纠正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股市是实体经济的先行指标(晴雨表)。
这个规律原本是从美国传过来的,但是这么多年来,在A股从来就没怎么灵验过。甚至现在的美国,在股神特朗普接手之后,美股还被玩儿成实体经济的滞后指标。所以,认为“现在A股还是低迷,那么实体经济复苏遥遥无期,从而A股也不存在筑底尾声的实际支撑”这种看法是不靠谱的。
中线来看,现在沪指处于一个比较规律的箱体,这个箱体略微往下倾斜,非常规则,但是现在就有向下打破的危险。小白更倾向于以长线大底的角度去看,中期形态被打破不是什么可持续的影响,不能去追涨杀跌。
股市大底部之所以都是长时间的,就是因为要让经过萧条折磨的人们,重新去相信经济能重新繁荣,是需要很长时间的,这段长时间,就是让人们去经历不确定性、从中克服不确定性。到大多数人都已经相信经济能重新繁荣的时候,繁荣阶段已经走过了三分之一。
现在掣肘A股的不确定性主要有3个:外部的不确定性、内部的不确定性、自身政策的不确定性。
外部的不确定性,主要是中美毛衣关系。一些看上去是突发性质的事情,无论是HK问题,还是海防边境滋事,目的其实都是为了毛衣问题。
内部的不确定性,主要看经济数据。实体经济复没复苏、复苏到什么程度,最直接的体现形式就是各项经济数据。
政策的不确定性,举两个栗子:对于CPI不断攀升,人们不确定央行会否哪天忍无可忍就来个加息;5年期LPR利率虽然降下来了,但下一次还会不会跟着MLF连续下调呢?这些就是不确定性。
这三大不确定性,解决其中任意两个,股市就具备足够的动力走出大底部区域。
外部的不确定性是一场持久战,目前只看到局部缓和的可能,彻底解决不是短期能见到的,甚至不是中期能见到的。
内部不确定性,虽然经济数据还没形成好转的趋势,还在反复,但是一些可靠的先行指标(例如工业库存数据)已经形成好转的趋势。
政策的不确定性,前三部分花了大篇幅讲的就是政策的方向,实质上已经很明确,但是要市场普遍醒悟过来,还需要一到两期货币政策的持续信号。
所以除了外部的不确定性,另外两个都很有可能在明年Q1就得到至少初步的解决。
其实从一些简单而靠谱的指标也可以得到类似的结果。例如破净率超过10%的现象,也是预示着一个很大的机会正准备出现。
巴菲特那句“别人恐惧我贪婪”很难理解,难就难在很多人不知道怎么才算是“别人恐惧”的时候。正好现在就是一个举栗子的好时候,在两大不确定性不久后就要得到解决、破净率超过10%的背景下,中期箱体下破,技术形态恶心,下周还有机构博弈践踏的冲击。“别人恐惧”的时光很快就要出现。
怎么选股?
A股有一个很重要的规律:牛市后半段靠散户,前半段靠机构。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公募+外资主导的格局。现在越来越多游资也已经被驯服,乖乖跟着机构走。
外资和公募一致看好的,绝大部分都是较大规模的价值股(白马股)。白马股的走势无非两类:一类是中线波段式上行,一类是长线慢牛式上行,这两种机会可以视自己的交易偏好选择。怕麻烦的可以平时多关注小白分享的内容,小白喜欢投资白马股,更喜欢研究白马股,也喜欢分享各行业白马股的选股择时逻辑。
如果知道自己实在不适合炒股,心态特别差,炒股就会毁生活的那种,又不想错过经济复苏的这一轮大牛市,那可以选择分批建仓基金,每个月建一批,用3-6个月的时间分散建仓,可以确保建仓在底部区域的平均水平。
基金选择方面,既然看好的只是股市,那就要选择股票型基金,而不是债券型或者混合型基金。股票型基金有两种:一种是被动型的指数基金,被动追踪指数,吃指数的涨幅,不用考虑股市风格转换的风险;另一种是主动型的股票基金,这类基金的甄选是很有学问的,展开来说的话又是一篇长文,暂时就不赘述了。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股市是一个从别人口袋里掏钱的平台,即使大的机会摆在眼前,也只有少数做好充足准备人能抓得住。很多人每天都在看内容、学知识,但只有少数人每天强迫自己去思考,把输入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成为能够输出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