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us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博客园  :: 首页  :: 新随笔  :: 联系 :: 订阅 订阅  :: 管理

1. HTTP协议与TCP/IP协议的关系

  HTTP的长连接和短连接本质上是TCP长连接和短连接。HTTP属于应用层协议,在传输层使用TCP协议,在网络层使用IP协议。IP协议主要解决网络路由和寻址问题,TCP协议主要解决如何在IP层之上可靠的传递数据包,使在网络上的另一端收到发端发出的所有包,并且顺序与发出顺序一致。TCP有可靠,面向连接的特点。

 

2. 如何理解HTTP协议是无状态的

  HTTP协议是无状态的,指的是协议对于事务处理没有记忆能力,服务器不知道客户端是什么状态。也就是说,打开一个服务器上的网页和你之前打开这个服务器上的网页之间没有任何联系。HTTP是一个无状态的面向连接的协议,无状态不代表HTTP不能保持TCP连接,更不能代表HTTP使用的是UDP协议(无连接)。

 

3. 什么是长连接、短连接?

  在HTTP/1.0中,默认使用的是短连接。也就是说,浏览器和服务器每进行一次HTTP操作,就建立一次连接,但任务结束就中断连接。如果客户端浏览器访问的某个HTML或其他类型的 Web页中包含有其他的Web资源,如JavaScript文件、图像文件、CSS文件等;当浏览器每遇到这样一个Web资源,就会建立一个HTTP会话。

但从 HTTP/1.1起,默认使用长连接,用以保持连接特性。使用长连接的HTTP协议,会在响应头有加入这行代码:

Connection:keep-alive

  在使用长连接的情况下,当一个网页打开完成后,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用于传输HTTP数据的 TCP连接不会关闭,如果客户端再次访问这个服务器上的网页,会继续使用这一条已经建立的连接。Keep-Alive不会永久保持连接,它有一个保持时间,可以在不同的服务器软件(如Apache)中设定这个时间。实现长连接要客户端和服务端都支持长连接。

HTTP协议的长连接和短连接,实质上是TCP协议的长连接和短连接。
3.1 TCP连接

  当网络通信时采用TCP协议时,在真正的读写操作之前,server与client之间必须建立一个连接,当读写操作完成后,双方不再需要这个连接 时它们可以释放这个连接,连接的建立是需要三次握手的,而释放则需要4次握手,所以说每个连接的建立都是需要资源消耗和时间消耗的

经典的三次握手示意图:

经典的四次握手关闭图:

3.2 TCP短连接

  我们模拟一下TCP短连接的情况,client向server发起连接请求,server接到请求,然后双方建立连接。client向server 发送消息,server回应client,然后一次读写就完成了,这时候双方任何一个都可以发起close操作,不过一般都是client先发起 close操作。为什么呢,一般的server不会回复完client后立即关闭连接的,当然不排除有特殊的情况。从上面的描述看,短连接一般只会在 client/server间传递一次读写操作

短连接的优点是:管理起来比较简单,存在的连接都是有用的连接,不需要额外的控制手段

3.3 TCP长连接

  接下来我们再模拟一下长连接的情况,client向server发起连接,server接受client连接,双方建立连接。Client与server完成一次读写之后,它们之间的连接并不会主动关闭,后续的读写操作会继续使用这个连接。

首先说一下TCP/IP详解上讲到的TCP保活功能,保活功能主要为服务器应用提供,服务器应用希望知道客户主机是否崩溃,从而可以代表客户使用资源。如果客户已经消失,使得服务器上保留一个半开放的连接,而服务器又在等待来自客户端的数据,则服务器将应远等待客户端的数据,保活功能就是试图在服务 器端检测到这种半开放的连接。

如果一个给定的连接在两小时内没有任何的动作,则服务器就向客户发一个探测报文段,客户主机必须处于以下4个状态之一:

  1. 客户主机依然正常运行,并从服务器可达。客户的TCP响应正常,而服务器也知道对方是正常的,服务器在两小时后将保活定时器复位。
  2. 客户主机已经崩溃,并且关闭或者正在重新启动。在任何一种情况下,客户的TCP都没有响应。服务端将不能收到对探测的响应,并在75秒后超时。服务器总共发送10个这样的探测 ,每个间隔75秒。如果服务器没有 收到一个响应,它就认为客户主机已经关闭并终止连接。
  3. 客户主机崩溃并已经重新启动。服务器将收到一个对其保活探测的响应,这个响应是一个复位,使得服务器终止这个连接。
  4. 客户机正常运行,但是服务器不可达,这种情况与2类似,TCP能发现的就是没有收到探查的响应。

 

3.4 长连接短连接操作过程

短连接的操作步骤是:
建立连接——数据传输——关闭连接...建立连接——数据传输——关闭连接
长连接的操作步骤是:
建立连接——数据传输...(保持连接)...数据传输——关闭连接

 

4. 长连接和短连接的优点和缺点

  由上可以看出,长连接可以省去较多的TCP建立和关闭的操作,减少浪费,节约时间对于频繁请求资源的客户来说,较适用长连接。不过这里在一个问题存活功能的探测周期太长,还有就是它只是探测TCP连接的存活,属于比较斯文的做法,遇到恶意的连接时,保活功能就不够使了。在长连接的应用场景下,client端一般不会主动关闭它们之间的连接,Client与server之间的连接如果一直不关闭的话,会存在一个问题,随着客户端连接越来越多,server早晚有扛不住的时候,这时候server端需要采取一些策略,如关闭一些长时间没有读写事件发生的连接,这样可 以避免一些恶意连接导致server端服务受损;如果条件再允许就可以以客户端机器为颗粒度,限制每个客户端的最大长连接数,这样可以完全避免某个蛋疼的客户端连累后端服务。

短连接对于服务器来说管理较为简单,存在的连接都是有用的连接,不需要额外的控制手段。但如果客户请求频繁,将在TCP的建立和关闭操作上浪费时间和带宽

长连接和短连接的产生在于client和server采取的关闭策略,具体的应用场景采用具体的策略,没有十全十美的选择,只有合适的选择。

 

 

5. 什么时候用长连接,短连接?   长连接多用于操作频繁,点对点的通讯,而且连接数不能太多情况,。每个TCP连接都需要三步握手,这需要时间,如果每个操作都是先连接,再操作的话那么处理速度会降低很多,所以每个操作完后都不断开,次处理时直接发送数据包就OK了,不用建立TCP连接。例如:数据库的连接用长连接, 如果用短连接频繁的通信会造成socket错误,而且频繁的socket 创建也是对资源的浪费。     而像WEB网站的http服务一般都用短链接因为长连接对于服务端来说会耗费一定的资源,而像WEB网站这么频繁的成千上万甚至上亿客户端的连接用短连接会更省一些资源,如果用长连接,而且同时有成千上万的用户,如果每个用户都占用一个连接的话,那可想而知吧。所以并发量大,但每个用户无需频繁操作情况下需用短连好。

 

http://www.cnblogs.com/0201zcr/p/4694945.html


补充:

在TCP/IP协议中,TCP协议提供可靠的连接服务,采用三次握手建立一个连接,如图1所示。

(1) 第一次握手:建立连接时,客户端A发送SYN包(SYN=j)到服务器B,并进入SYN_SEND状态,等待服务器B确认。SYN: 同步序列编号(Synchronize Sequence Numbers)

(2) 第二次握手:服务器B收到SYN包,必须确认客户A的SYN(ACK=j+1),同时自己也发送一个SYN包(SYN=k),即SYN+ACK包,此时服务器B进入SYN_RECV状态。

(3) 第三次握手:客户端A收到服务器B的SYN+ACK包,向服务器B发送确认包ACK(ACK=k+1),此包发送完毕,客户端A和服务器B进入ESTABLISHED状态,完成三次握手。

完成三次握手,客户端与服务器开始传送数据。

                               图1 TCP三次握手建立连接

由于TCP连接是全双工的,因此每个方向都必须单独进行关闭。这个原则是当一方完成它的数据发送任务后就能发送一个FIN来终止这个方向的连接。收到一个 FIN只意味着这一方向上没有数据流动,一个TCP连接在收到一个FIN后仍能发送数据。首先进行关闭的一方将执行主动关闭,而另一方执行被动关闭。

(1)客户端A发送一个FIN,用来关闭客户A到服务器B的数据传送(报文段4)。

(2)服务器B收到这个FIN,它发回一个ACK,确认序号为收到的序号加1(报文段5)。和SYN一样,一个FIN将占用一个序号。

(3)服务器B关闭与客户端A的连接,发送一个FIN给客户端A(报文段6)。

(4)客户端A发回ACK报文确认,并将确认序号设置为收到序号加1(报文段7)。

TCP采用四次挥手关闭连接如图2所示。

                               图2  TCP四次挥手关闭连接

1.为什么建立连接协议是三次握手,而关闭连接却是四次握手呢?

这是因为服务端的LISTEN状态下的SOCKET当收到SYN报文的连接请求后,它可以把ACK和SYN(ACK起应答作用,而SYN起同步作用)放在一个报文里来发送。但关闭连接时,当收到对方的FIN报文通知时,它仅仅表示对方没有数据发送给你了;但未必你所有的数据都全部发送给对方了,所以你可能未必会马上会关闭SOCKET,也即你可能还需要发送一些数据给对方之后,再发送FIN报文给对方来表示你同意现在可以关闭连接了,所以它这里的ACK报文和FIN报文多数情况下都是分开发送的。

 

2.为什么TIME_WAIT状态还需要等2MSL后才能返回到CLOSED状态?

这个问题可以参考《unix 网络编程》(第三版,2.7 TIME_WAIT状态)。

TIME_WAIT状态由两个存在的理由。

(1)可靠的实现TCP全双工链接的终止。

这是因为虽然双方都同意关闭连接了,而且握手的4个报文也都协调和发送完毕,按理可以直接回到CLOSED状态(就好比从SYN_SEND状态到ESTABLISH状态那样);但是因为我们必须要假想网络是不可靠的,你无法保证你最后发送的ACK报文会一定被对方收到,因此对方处于LAST_ACK状态下的SOCKET可能会因为超时未收到ACK报文,而重发FIN报文,所以这个TIME_WAIT状态的作用就是用来重发可能丢失的ACK报文。

(2)允许老的重复的分节在网络中消逝。

假设在12.106.32.254的1500端口和206.168.1.112.219的21端口之间有一个TCP连接。我们关闭这个链接,过一段时间后在相同的IP地址和端口建立另一个连接。后一个链接成为前一个的化身。因为它们的IP地址和端口号都相同。TCP必须防止来自某一个连接的老的重复分组在连接已经终止后再现,从而被误解成属于同一链接的某一个某一个新的化身。为做到这一点,TCP将不给处于TIME_WAIT状态的链接发起新的化身。既然TIME_WAIT状态的持续时间是MSL的2倍,这就足以让某个方向上的分组最多存活msl秒即被丢弃,另一个方向上的应答最多存活msl秒也被丢弃。通过实施这个规则,我们就能保证每成功建立一个TCP连接时。来自该链接先前化身的重复分组都已经在网络中消逝了。

 

3. 为什么不能用两次握手进行连接?

我们知道,3次握手完成两个重要的功能,既要双方做好发送数据的准备工作(双方都知道彼此已准备好),也要允许双方就初始序列号进行协商,这个序列号在握手过程中被发送和确认。     现在把三次握手改成仅需要两次握手,死锁是可能发生的。作为例子,考虑计算机S和C之间的通信,假定C给S发送一个连接请求分组,S收到了这个分组,并发 送了确认应答分组。按照两次握手的协定,S认为连接已经成功地建立了,可以开始发送数据分组。可是,C在S的应答分组在传输中被丢失的情况下,将不知道S 是否已准备好,不知道S建立什么样的序列号,C甚至怀疑S是否收到自己的连接请求分组。在这种情况下,C认为连接还未建立成功,将忽略S发来的任何数据分 组,只等待连接确认应答分组。而S在发出的分组超时后,重复发送同样的分组。这样就形成了死锁。

 

补充:

a. 默认情况下(不改变socket选项),当你调用close( or closesocket,以下说close不再重复)时,如果发送缓冲中还有数据,TCP会继续把数据发送完。

b. 发送了FIN只是表示这端不能继续发送数据(应用层不能再调用send发送),但是还可以接收数据。

c. 应用层如何知道对端关闭?通常,在最简单的阻塞模型中,当你调用recv时,如果返回0,则表示对端关闭。在这个时候通常的做法就是也调用close,那么TCP层就发送FIN,继续完成四次握手。如果你不调用close,那么对端就会处于FIN_WAIT_2状态,而本端则会处于CLOSE_WAIT状态。这个可以写代码试试。

d. 在很多时候,TCP连接的断开都会由TCP层自动进行,例如你CTRL+C终止你的程序,TCP连接依然会正常关闭,你可以写代码试试。

 

插曲:

特别的TIME_WAIT状态:
从以上TCP连接关闭的状态转换图可以看出,主动关闭的一方在发送完对对方FIN报文的确认(ACK)报文后,会进入TIME_WAIT状态。TIME_WAIT状态也称为2MSL状态。

什么是2MSL?MSL即Maximum Segment Lifetime,也就是报文最大生存时间,引用《TCP/IP详解》中的话:“它(MSL)是任何报文段被丢弃前在网络内的最长时间。”那么,2MSL也就是这个时间的2倍。其实我觉得没必要把这个MSL的确切含义搞明白,你所需要明白的是,当TCP连接完成四个报文段的交换时,主动关闭的一方将继续等待一定时间(2-4分钟),即使两端的应用程序结束。你可以写代码试试,然后用setstat查看下。

 

   为什么需要2MSL?根据《TCP/IP详解》和《The TCP/IP Guide》中的说法,有两个原因:

   其一,保证发送的ACK会成功发送到对方,如何保证?我觉得可能是通过超时计时器发送。这个就很难用代码演示了。

   其二,报文可能会被混淆,意思是说,其他时候的连接可能会被当作本次的连接。直接引用《The TCP/IP Guide》的说法:The second is to provide a“buffering period” between the end of this connection and any subsequent ones. If not for this period, it is possible that packets from different connections could be mixed, creating confusion.

TIME_WAIT状态所带来的影响:

   当某个连接的一端处于TIME_WAIT状态时,该连接将不能再被使用。事实上,对于我们比较有现实意义的是,这个端口将不能再被使用。某个端口处于TIME_WAIT状态(其实应该是这个连接)时,这意味着这个TCP连接并没有断开(完全断开),那么,如果你bind这个端口,就会失败。对于服务器而言,如果服务器突然crash掉了,那么它将无法再2MSL内重新启动,因为bind会失败。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法就是设置socket的SO_REUSEADDR选项。这个选项意味着你可以重用一个地址。

对于TIME_WAIT的插曲:

   当建立一个TCP连接时,服务器端会继续用原有端口监听,同时用这个端口与客户端通信。而客户端默认情况下会使用一个随机端口与服务器端的监听端口通信。有时候,为了服务器端的安全性,我们需要对客户端进行验证,即限定某个IP某个特定端口的客户端。客户端可以使用bind来使用特定的端口。对于服务器端,当设置了SO_REUSEADDR选项时,它可以在2MSL内启动并listen成功。
但是对于客户端,当使用bind并设置SO_REUSEADDR时,如果在2MSL内启动,虽然bind会成功,但是在windows平台上connect会失败。而在linux上则不存在这个问题。(我的实验平台:winxp, ubuntu7.10)

要解决windows平台的这个问题,可以设置SO_LINGER选项。SO_LINGER选项决定调用close时TCP的行为。SO_LINGER涉及到linger结构体,如果设置结构体中l_onoff为非0,l_linger为0,那么调用close时TCP连接会立刻断开,TCP不会将发送缓冲中未发送的数据发送,而是立即发送一个RST报文给对方,这个时候TCP连接就不会进入TIME_WAIT状态。如你所见,这样做虽然解决了问题,但是并不安全。通过以上方式设置SO_LINGER状态,等同于设置SO_DONTLINGER状态。

断开连接时的意外:
这个算不上断开连接时的意外,当TCP连接发生一些物理上的意外情况时,例如网线断开,linux上的TCP实现会依然认为该连接有效,而windows则会在一定时间后返回错误信息。这似乎可以通过设置SO_KEEPALIVE选项来解决,不过不知道这个选项是否对于所有平台都有效。

转自:http://blog.chinaunix.net/uid-25002135-id-3314682.html

http://www.cnblogs.com/luffya/p/3472493.html

 

TIME_WAIT状态

TCP要保证在所有可能的情况下使得所有的数据都能够正确被投递。

当关闭一个 socket 连接时,主动关闭一端的 socket 将进入TIME_WAIT状态,而被动关闭一方则转入CLOSED状态。

见图解。

 

当一个socket关闭的时候,是通过两端互发信息的四次握手过程完成的,当一端调用close()时,就说明本端没有数据再要发送了。这好似看来在握手完成以后,socket就都应该处于关闭CLOSED状态了。但这有两个问题, 第一:我们没有任何机制保证最后的一个ACK能够正常送达 第二:网络上仍然有可能有残余的数据包(wandering duplicates,或老的重复数据包),我们也必须能够正常处理。

假设最后一个ACK丢失了,服务器会重发它发送的最后一个FIN,所以客户端必须维持一个状态信息,以便能够重发ACK;如果不维持这种状态,客户端在接收到FIN后将会响应一个RST,服务器端接收到RST后会认为这是一个错误。如果TCP协议能够正常完成必要的操作而终止双方的数据流传输,就必须完全正确的传输四次握手的四个节,不能有任何的丢失。这就是为什么socket在关闭后,仍然处于 TIME_WAIT状态,因为他要等待以便重发ACK。 如果目前连接的通信双方都已经调用了close(),假定双方都到达CLOSED状态,而没有TIME_WAIT状态时,就会出现如下的情况。现在有一个新的连接被建立起来,使用的IP地址与端口与先前的完全相同,后建立的连接又称作是原先连接的一个化身。还假定原先的连接中有数据报残存于网络之中,这样新的连接收到的数据报中有可能是先前连接的数据报。为了防止这一点,TCP不允许从处于TIME_WAIT状态的socket建立一个连接。处于TIME_WAIT状态的socket在等待两倍的MSL时间以后(之所以是两倍的MSL,是由于MSL是一个数据报在网络中单向发出到认定丢失的时间,一个数据报有可能在发送图中或是其响应过程中成为残余数据报,确认一个数据报及其响应的丢弃的需要两倍的MSL),将会转变为CLOSED状态。这就意味着,一个成功建立的连接,必然使得先前网络中残余的数据报都丢失了。 由于TIME_WAIT状态所带来的相关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设置SO_LINGER标志来避免socket进入TIME_WAIT状态,这可以通过发送RST而取代正常的TCP四次握手的终止方式。但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主意,TIME_WAIT对于我们来说往往是有利的。

 

---------------------------------------------------------------------------------------------------- ---------------------------------------------------------------------------------------------------- ----------------------------------------------------------------------------------------------------

Q: 编写 TCP/SOCK_STREAM 服务程序时,SO_REUSEADDR到底什么意思?

A: 这个套接字选项通知内核,如果端口忙,但TCP状态位于 TIME_WAIT ,可以重用 端口。如果端口忙,而TCP状态位于其他状态,重用端口时依旧得到一个错误信息, 指明"地址已经使用中"。如果你的服务程序停止后想立即重启,而新套接字依旧 使用同一端口,此时 SO_REUSEADDR 选项非常有用。必须意识到,此时任何非期 望数据到达,都可能导致服务程序反应混乱,不过这只是一种可能,事实上很不 可能。

一个套接字由相关五元组构成,协议、本地地址、本地端口、远程地址、远程端 口。SO_REUSEADDR 仅仅表示可以重用本地本地地址、本地端口,整个相关五元组 还是唯一确定的。所以,重启后的服务程序有可能收到非期望数据。必须慎重使 用 SO_REUSEADDR 选项。

Q: 在客户机/服务器编程中(TCP/SOCK_STREAM),如何理解TCP自动机 TIME_WAIT 状 态?

A: W. Richard Stevens <1999年逝世,享年49岁>

下面我来解释一下 TIME_WAIT 状态,这些在<> 中2.6节解释很清楚了。

MSL(最大分段生存期)指明TCP报文在Internet上最长生存时间,每个具体的TCP实现 都必须选择一个确定的MSL值。RFC 1122建议是2分钟,但BSD传统实现采用了30秒。

TIME_WAIT 状态最大保持时间是2 * MSL,也就是1-4分钟。

IP头部有一个TTL,最大值255。尽管TTL的单位不是秒(根本和时间无关),我们仍需 假设,TTL为255的TCP报文在Internet上生存时间不能超过MSL。

TCP报文在传送过程中可能因为路由故障被迫缓冲延迟、选择非最优路径等等,结果 发送方TCP机制开始超时重传。前一个TCP报文可以称为"漫游TCP重复报文",后一个 TCP报文可以称为"超时重传TCP重复报文",作为面向连接的可靠协议,TCP实现必须 正确处理这种重复报文,因为二者可能最终都到达。

一个通常的TCP连接终止可以用图描述如下:

client                          server                               FIN M close(主动关闭) -----------------> (被动关闭)

                           ACK M+1 <---------------------------------

                           FIN N <------------------------------- CLOSED

ACK N+1 -------------------------------> TIME_WAIT

为什么需要 TIME_WAIT 状态?

假设最终的ACK丢失,server将重发FIN,client必须维护TCP状态信息以便可以重发 最终的ACK,否则会发送RST,结果server认为发生错误。TCP实现必须可靠地终止连 接的两个方向(全双工关闭),client必须进入 TIME_WAIT 状态,因为client可能面 临重发最终ACK的情形。

此外,考虑一种情况,TCP实现可能面临先后两个同样的相关五元组。如果前一个连 接处在 TIME_WAIT 状态,而允许另一个拥有相同相关五元组的连接出现,可能处理 TCP报文时,两个连接互相干扰。使用 SO_REUSEADDR 选项就需要考虑这种情况。

为什么 TIME_WAIT 状态需要保持 2MSL 这么长的时间?

如果 TIME_WAIT 状态保持时间不足够长(比如小于2MSL),第一个连接就正常终止了。 第二个拥有相同相关五元组的连接出现,而第一个连接的重复报文到达,干扰了第二 个连接。TCP实现必须防止某个连接的重复报文在连接终止后出现,所以让TIME_WAIT 状态保持时间足够长(2MSL),连接相应方向上的TCP报文要么完全响应完毕,要么被 丢弃。建立第二个连接的时候,不会混淆。

A: 小四

在Solaris 7下有内核参数对应 TIME_WAIT 状态保持时间

# ndd -get /dev/tcp tcp_time_wait_interval 240000 # ndd -set /dev/tcp tcp_time_wait_interval 1000

缺省设置是240000ms,也就是4分钟。如果用ndd修改这个值,最小只能设置到1000ms, 也就是1秒。显然内核做了限制,需要Kernel Hacking。

# echo "tcp_param_arr/W 0t0" | adb -kw /dev/ksyms /dev/mem physmem 3b72 tcp_param_arr: 0x3e8 = 0x0 # ndd -set /dev/tcp tcp_time_wait_interval 0

我不知道这样做有什么灾难性后果,参看<>的声明。

Q: TIME_WAIT 状态保持时间为0会有什么灾难性后果?在普遍的现实应用中,好象也 就是服务器不稳定点,不见得有什么灾难性后果吧?

D: rain@bbs.whnet.edu.cn

Linux 内核源码 /usr/src/linux/include/net/tcp.h 中

#define TCP_TIMEWAIT_LEN (60*HZ) /* how long to wait to successfully * close the socket, about 60 seconds */

最好不要改为0,改成1。端口分配是从上一次分配的端口号+1开始分配的,所以一般 不会有什么问题。端口分配算法在tcp_ipv4.c中tcp_v4_get_port中。

 

---------------------------------------------------------------------------------------------------- ---------------------------------------------------------------------------------------------------- ---------------------------------------------------------------------------------------------------- TIME_WAIT状态对HTTP影响

根据TCP协议,主动发起关闭的一方,会进入TIME_WAIT状态,持续2*MSL(Max Segment Lifetime),缺省为240秒,在这个post中简洁的介绍了为什么需要这个状态。

值得一说的是,对于基于TCP的HTTP协议,关闭TCP连接的是Server端,这样,Server端会进入TIME_WAIT状态,可想而知,对于访问量大的Web Server,会存在大量的TIME_WAIT状态,假如server一秒钟接收1000个请求,那么就会积压240*1000=240,000个TIME_WAIT的记录,维护这些状态给Server带来负担。当然现代操作系统都会用快速的查找算法来管理这些TIME_WAIT,所以对于新的TCP连接请求,判断是否hit中一个TIME_WAIT不会太费时间,但是有这么多状态要维护总是不好。

HTTP协议1.1版规定default行为是Keep-Alive,也就是会重用TCP连接传输多个request/response,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发现了这个问题。还有一个方法减缓TIME_WAIT压力就是把系统的2*MSL时间减少,因为240秒的时间实在是忒长了点,对于Windows,修改注册表,在HKEY_LOCAL_MACHINE\ 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 Tcpip\Parameters上添加一个DWORD类型的值TcpTimedWaitDelay,一般认为不要少于60,不然可能会有麻烦。

对于大型的服务,一台server搞不定,需要一个LB(Load Balancer)把流量分配到若干后端服务器上,如果这个LB是以NAT方式工作的话,可能会带来问题。假如所有从LB到后端Server的IP包的source address都是一样的(LB的对内地址),那么LB到后端Server的TCP连接会受限制,因为频繁的TCP连接建立和关闭,会在server上留下TIME_WAIT状态,而且这些状态对应的remote address都是LB的,LB的source port撑死也就60000多个(2^16=65536,1~1023是保留端口,还有一些其他端口缺省也不会用),每个LB上的端口一旦进入Server的TIME_WAIT黑名单,就有240秒不能再用来建立和Server的连接,这样LB和Server最多也就能支持300个左右的连接。如果没有LB,不会有这个问题,因为这样server看到的remote address是internet上广阔无垠的集合,对每个address,60000多个port实在是够用了。

一开始我觉得用上LB会很大程度上限制TCP的连接数,但是实验表明没这回事,LB后面的一台Windows Server 2003每秒处理请求数照样达到了600个,难道TIME_WAIT状态没起作用?用Net Monitor和netstat观察后发现,Server和LB的XXXX端口之间的连接进入TIME_WAIT状态后,再来一个LB的XXXX端口的SYN包,Server照样接收处理了,而是想像的那样被drop掉了。翻书,从书堆里面找出覆满尘土的大学时代买的《UNIX Network Programming, Volume 1, Second Edition: Networking APIs: Sockets and XTI》,中间提到一句,对于BSD-derived实现,只要SYN的sequence number比上一次关闭时的最大sequence number还要大,那么TIME_WAIT状态一样接受这个SYN,难不成Windows也算BSD-derived?有了这点线索和关键字(BSD),找到这个post,在NT4.0的时候,还是和BSD-derived不一样的,不过Windows Server 2003已经是NT5.2了,也许有点差别了。

做个试验,用Socket API编一个Client端,每次都Bind到本地一个端口比如2345,重复的建立TCP连接往一个Server发送Keep-Alive=false的HTTP请求,Windows的实现让sequence number不断的增长,所以虽然Server对于Client的2345端口连接保持TIME_WAIT状态,但是总是能够接受新的请求,不会拒绝。那如果SYN的Sequence Number变小会怎么样呢?同样用Socket API,不过这次用Raw IP,发送一个小sequence number的SYN包过去,Net Monitor里面看到,这个SYN被Server接收后如泥牛如海,一点反应没有,被drop掉了。

按照书上的说法,BSD-derived和Windows Server 2003的做法有安全隐患,不过至少这样至少不会出现TIME_WAIT阻止TCP请求的问题,当然,客户端要配合,保证不同TCP连接的sequence number要上涨不要下降。

 

文章链接: socket中的TIME_WAIT状态  http://www.cnblogs.com/alon/archive/2009/04/01/1427625.html TCP TIME_WAIT状态QA      http://www.cnblogs.com/jason-jiang/archive/2006/11/03/549337.html TIME_WAIT状态对HTTP影响  http://morganchengmo.spaces.live.com/blog/cns!9950CE918939932E!1721.entry

 

转自:http://blog.chinaunix.net/uid-20384806-id-1954363.html

http://www.cnblogs.com/luffya/p/3472563.html

syn数据结构
http://www.cnblogs.com/hancm/p/3739301.html

FIN_WAIT_1: FIN_WAIT_1和FIN_WAIT_2状态的真正含义都是表示等待对方的FIN报文。而这两种状态的区别是: FIN_WAIT_1状态实际上是当SOCKET在ESTABLISHED状态时,它想主动关闭连接,向对方发送了FIN报文,此时该SOCKET即进入到FIN_WAIT_1状态。而当对方回应ACK报文后,则进入到FIN_WAIT_2状态,当然在实际的正常情况下,无论对方何种情况下,都应该马上回应ACK报文,所以FIN_WAIT_1状态一般是比较难见到的,而FIN_WAIT_2状态还有时常常可以用netstat看到。(主动方)

FIN_WAIT_2:上面已经详细解释了这种状态,实际上FIN_WAIT_2状态下的SOCKET,表示半连接,也即有一方要求close连接,但另外一方告诉对方,我暂时还有点数据需要传送给你(ACK信息),稍后再关闭连接。(主动方)

TIME_WAIT: 表示收到了对方的FIN报文,并发送出了ACK报文,就等2MSL后即可回到CLOSED可用状态了。如果FIN_WAIT_1状态下,收到了对方同时带FIN标志和ACK标志的报文时,可以直接进入到TIME_WAIT状态,而无须经过FIN_WAIT_2状态。(主动方)

CLOSING(比较少见): 这种状态比较特殊,实际情况中应该是很少见,属于一种比较罕见的例外状态。正常情况下,当你发送FIN报文后,按理来说是应该先收到(或同时收到)对方的 ACK报文,再收到对方的FIN报文。但是CLOSING状态表示你发送FIN报文后,并没有收到对方的ACK报文,反而却也收到了对方的FIN报文。什么情况下会出现此种情况呢?其实细想一下,也不难得出结论:那就是如果双方几乎在同时close一个SOCKET的话,那么就出现了双方同时发送FIN报文的情况,也即会出现CLOSING状态,表示双方都正在关闭SOCKET连接。

CLOSE_WAIT: 这种状态的含义其实是表示在等待关闭。怎么理解呢?当对方close一个SOCKET后发送FIN报文给自己,你系统毫无疑问地会回应一个ACK报文给对方,此时则进入到
CLOSE_WAIT状态。接下来呢,实际上你真正需要考虑的事情是查看你是否还有数据发送给对方,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你也就可以close这个SOCKET,发送FIN报文给对方,也即关闭连接。所以你在CLOSE_WAIT状态下,需要完成的事情是等待你去关闭连接。(被动方)

LAST_ACK: 这个状态还是比较容易好理解的,它是被动关闭一方在发送FIN报文后,最后等待对方的ACK报文。当收到ACK报文后,也即可以进入到CLOSED可用状态了。(被动方)

CLOSED: 表示连接中断。

#.为什么需要4次挥手

原因是TCP是全双工模式,接收到FIN时意味将没有数据再发来,但是还是可以继续发送数据。
http://www.cnblogs.com/codingthings/p/4427823.html



http://www.cnblogs.com/aguncn/archive/2012/12/21/2827520.html



http://www.cnblogs.com/sybtjp/archive/2012/05/17/2506156.html

posted on 2019-03-23 17:55  白露~  阅读(85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