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其答案

1.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学习自然辩证法的现代意义是什么?

答:自然辩证法就其学科性质而言,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学性质的学科。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以及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某一特殊现象、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某一特殊过程或者科学技术某一特殊学科的特殊规律。

意义:当代自然辩证法除了以自然为研究对象,还以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所要揭示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个别的过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个别领域或者科学技术个别学科的特殊规律。自然辩证法一方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在自然界中的具体表现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又是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哲学概括。

自然辩证法通过系统介绍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以及从哲学、社会的高度对科学技术的考察,使我们了解了科学技术的过去和现状,也懂得了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从而提高了我们的见识能力。一名合格的研究生需具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而自然辩证法正是系统地介绍了如何搞科学研究以及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应用的一般方法,通过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学习,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到科学研究的神圣而不神秘,妙趣横生。

因此,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

 

2. 阐述古希腊自然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思维方式以及对近代科学的产生有何重要意义。

答:历史背景:古希腊哲学是脱胎于古希腊神话的一种新式世界观,使人的思想从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

古希腊神话自其公元前9世纪形成体系以来一直统治着古希腊人的精神世界到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神话体系的特点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人格化,神人同形同性与多神崇拜。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人格化是古希腊神话产生的现实根源,当时古希腊人生产力低下,知识水平有限,无法正确认识世界,无法认识诡异的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再加上梦幻的干扰,就将这些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归结为神的力量;神人同形同性是古希腊神话产生的心理基础。

思维方式:古希腊自然哲学,一改古希腊神话把握世界的传统方法,他们开始用经验观察和理性思维的方式把握世界,他们开始讨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并用“水本原说”、“无定本原说”、“气本原说”、“数本原说”、“火本原说”等等试图解释整个世界,开启了整个哲学的大门,但终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等待历史的进一步完善。

对近代科学的意义:哥白尼(N·Copernicus),《天体运行论》(1543),日心说。否定了上帝把地球置于宇宙中心的宗教教条,标志了近代自然科学从宗教神学中的解放。使得人们的观念更加的开放,我们明白,再没有什么比提倡有用的技术和科学更能促进这样圆满的政治的实现了。通过周密的考察,我们发现有用的技术和科学是文明社会和自由政体的基础,这对于后来的牛顿、伽利略无非是开创性的一个前提条件。

古代自然观坚持从自然界本身去寻求对自然界的解释,坚持在自然界的总体联系和运动、发展、变化中认识自然界。正是这种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使得它一方面在哲学上成为马克思和恩格斯船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

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在以后得到发展和证实的天才预见,如古希腊阿利斯塔克的日心说,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巴门尼德的充实说、恩培多克勒的进化论等,在近代科学诞生以后,先后发展成为哥白尼—开普勒的日心说,道尔顿的原子论,法拉第—迈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等科学理论。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印尼次,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

 

3. 分别阐述古希腊和古代中国自然观的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两种自然观对科学发展产生的影响,给出自己的看法。

答:古希腊自然观特点:猜测性、朴素性、直观性、唯物性、辩证性。

古希腊人企图用自然界的某种特殊事物或性质说明自然现象,并且力图从自然现象的总的联系中去把握它们,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自然观。他们从总体上勾划出一幅自然界的总画面,在自然观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遗产。但是由于古希腊的自然科学基本上是以简单的经验观察为基础的,一般说来,还没有系统的实验方法,因而他们提出的一些理论缺乏充分的事实根据,他们着重于逻辑的推理和概括,这就是他们的自然观具有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特点。古代朴素辨证法自然观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经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的进步。

古中国自然观特点:

其内容有:阴阳五行学说、元气说,以及天人和一等人与自然思想。

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商末到西周,开始出现先民们对自然本原、宇宙结构以及人类起源等问题探讨的记载。五行说是中国古代自然观中最有影响力的学说。“五行”概念在西周之前已出现。五行何意?从直观上看,先民们处于农业社会,与自然打交道最多、最基本的自然物乃水、火、土、金石、树木。五行的起源与上古时代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帝王的祭祀活动等都有密切联系。五行说不仅能解释事物的本原、属性、功能等问题,也可以回答事物间的变化转移。《管子。五行》篇,给出了五行相互转化的顺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如此循环。

阴阳说与元气说产生的年代也比较久远。古人根据日常的观察经验,以为世间万物均可分为相互对立又可相互转化的阴和阳两种基本力量或两种属性。元气说除了将“气”与“阴阳”相结合,解释自然的两种基本属性和力量之外,还以“气”解释为生化万物的基本元素。在春秋战国时期,阴阳说、元气说与五行说逐渐相融合,形成了“气—阴阳—五行”一体化理论。比如,《月令》把四季的变化,看作气与阴阳的运转或消长,同时把四季与四方、五行相配合。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气、阴阳、五行观念是极其复杂丰富的。它不仅用来解释自然界的本意、属性、功能,还解释了自然万物的生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国古代,人们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

二者对当今科学产生的影响:罗素说:“人们生活的环境在决定他们的哲学上起着很大的作用,然而反过来他们的哲学又在决定他们的环境上起着很大作用。”因而地理环境的不同对古希腊与古中国的自然观有一定的影响。古希腊人擅长抽象思维,擅于用逻辑推理来分析问题。对数学、物理这门学科的运用就是

最好的例子。前柏拉图、毕达哥拉斯,伽利略,牛顿等的理论无一例外的运用抽象的思维方法,严密的推理来证实的。中国人受到的道家哲学方面较大,所以整体上偏模糊、不清晰。但是古代自然观是一种有机论自然观,强调整体和联系,注重事物的变化发展,注重解释事物与现象的关系,注重的是辨证统一。同时,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具有浓郁的思辨性质,它是一种经验性、实用性的自然观,讲究直观的经验的积累和服务于农业生产实际。

 

4. 阐述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机械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科学发展产生的影响。

答: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自然观,总是与这一时期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它既是人类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概括和总结,又是指导人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古代朴素自然观: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古代东方和西方的自然哲学,同自然科学的萌芽状态相适应,其中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思想具有朴素的、直观的思想和辩证法思想具有朴素的、直观的性质。

主要有:

1.米利都学派的自然观,泰勒斯素有“科学之父”的美称。

哲学思想:“水是万物之本源,万物终归于水”。从而,他否定了神创造一切的观点,开创了从世界本身来认识世界的正确道路。

 

2.毕达哥拉斯的自然观毕达哥拉斯哲学思想: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世界是一个由数和数的关系构成的和谐系统,每一种事物都是一种数的和谐,数是千差万别的根本原因。他提出的宇宙结构论是天才的构想。毕达哥拉斯的哲学思想是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的开始,直接影响了以后的哲学家,特别是柏拉图。

3.赫拉克利特的自然观赫拉克利特哲学思想:世界本原:“火”是万物的本原,世界不是神创造的,它是由火的变化生成的。火在按规律燃烧着熄灭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所谓“一切皆流,一切皆变”。他比喻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对立理论:世间的事物都是相对的,在没有理解恶的时候也就不可能理解善。

4.苏格拉底哲学思想:从研究宇宙的本原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人称自然哲学),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后人称伦理哲学),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他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美德即知识”。

5.柏拉图哲学思想:哲学思想的核心是理念论。将世界二重化,化为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

6.亚里士多德的自然观亚里士多主要思想:在哲学、历史、政治、美学、动植物学及其他自然科学方面造诣深厚。基于对古代哲学和科学的总结,详细阐述了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和逻辑学。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及后边的阿基米德,托勒密等等都对古代朴素自然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近代机械自然观:近代前期自然科学主要是力学得到充分发展,力学的辉煌成就引导人们用力学的观点来解释客观世界也就是机械自然观。机械自然观主要以物质的原因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在反对宗教神学的斗争中,把自然科学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机械自然观认为运动可以归结为机械运动,一切现象都可用力学来加以解释。为了根据力学去解释新的自然现象,引入多种多样的“力”和适用于经典力学的虚假物质,不仅没有促进这些学科的进展,反而造成了许多困难。

在18世纪诞生的孜然科学未能彻底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把上帝从前面赶出去,最终又把上帝从后门请进来。这也就为后边的辩证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是人类自然观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刚开始阶段仍然以牛顿经典力学为主导,随着研究内容的深入其内容已经超出了经典力学的范畴。主要的重大突破为:天文学:星云假说地质学:地质渐变论

生物学:进化论、细胞学说

物理学:能量转化守恒定律、电磁理论

化学:化学原子论、元素周期律

因此在牛顿经典力学为主流的科学发展格局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具有开拓性、批判性和革命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具体建构和不断完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的这一过程的一部分。因此,辩证唯物自然观这一任务至今仍然没有完结。

 

5. 产生于20世纪中叶的复杂性、非线性科学具有哪些新的特点?在思想和方法上有哪些新的突破?

答:产生于20世纪中叶的复杂性、非线性科学主要有混沌学、分形学等,其特点如下:

(1)内在随机性。这种不确定性是系统自发产生的。

(2)初值敏感性。“失之毫厘,谬之千里”。洛仑兹比喻:“蝴蝶效应”(3)非规则有序。混沌不具备周期性和其他明显对称特征的有序态。但非周期运动不是无序运动,而是另一种类型的有序运动。

突破:非线性科学的发展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由线性现象发展到非线性现象。非线性科学中的混沌理论被认为是20世纪继相对论、量子力学之后的又一次革命;分形几何是继微积分以来的又一次革命;孤立子理论则预示物理学与数学的统一。当代所有的科学前沿问题几乎都是非线性问题,从物理现象来看,线性现象是空间和时间上光滑和规则的运动,非线性现象则是从规则运动向不规则运动的过渡和突变,非线性科学贯穿了自然科学、工程科学、数学和社会科学的几乎每门科学。这些不同学科领域内发现的非线性现象的共同特征,使每一个学科内的进展能够很快向其他领域转换,同时也证实了非线性科学促进学科间互相渗透的跨学科特征。

非线性科学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而且对人类社会、生态环境、医学诊断、经济发展、信息与决策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非线性科学对哲学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混沌研究很可能有助于消除对于统一的自然界确定论和概率论两套对立描述体系之间的鸿沟,深化对于偶然性和必然性这些哲学范畴的认识。非线性科学所引入的基本概念,对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乃至哲学产生的影响将会持久地影响人类文化的进程。

 

6. 什么是科学问题?论述科学问题的重要性。

答:科学问题: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具体分析和缜密思考,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有待解决的矛盾或疑难,它蕴涵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广义的理解科学问题是知识的传播和创造的过程,包括科学学习问题和科学研究问题,其研究的对象涉及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而对于知识的创造和规律的发现等问题则是科学研究问题,也就是指一定时代的工作者基于当时的知识背景发现和提出的关于科学知识体系内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它不是知识的传播,而是知识的创造。狭义的科学问题是关于科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对于全人类而言都是未知的,实质上即为科学研究问题。

重要性:科学要取得重大发展,就必须提出大量的科学问题,否则,科学发展就会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因此,科学问题是开启科学发展的钥匙。

(1)科学问题是科学家们从事科学研究的直接动力,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科学问题的提出总是带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前瞻性,而这种挑战性和预知未来的前瞻性,对于那些渴望有所创造的科学家来说,无疑会化作一种无穷的求知的力量。科学问题不停地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和无尽的吸引力,激发着科学家永不停歇地去探索和实践。

(2)科学问题是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前提,科学问题犹如一口永不枯竭的小溪缓缓而流,把一个个科学问题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没有科学问题,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和探索时就会失去目标和方向,更不会有科学上的发现和创新,科学问题犹如一颗颗“创新的种子”,在科学的海洋里经过科学家的精心培养和呵护最终开花结果,把科学问题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不断地推动科学发展。

(3)科学问题是开启科学发展的“节点”,在科学的探索过程中,经常是原先科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诱发出新的科学问题,而新的科学问题的解决又会诱发出更新的科学问题。如能相继解决,不仅科技导致该门科学取得重大的理论突破,还可能延伸到其他科学也取得惊人的发现。

(4)科学问题为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在科学问题中蕴藏着问题的指向、研究的目标和求解的应答域。应答域是指问题的论述中所确定的域限,并假定问题的解必在域限中。每一个科学问题自身都蕴藏着一个应答域,每一个科学问题都对科学发展提出了目标,指引着科学发展的方向。

因此,科学问题是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直接的动力和前提,科学问题给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开启科学发展之匙。

 

参考答案二:所谓科学问题是指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分析而产生的问题。人们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认真思索和分析,从中发现各种矛盾,它是现有人类认识未解决的矛盾,这种矛盾或疑难,就是科学所要研究的问题。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个人或集体来说,是否善于发现和科学地提出问题,是衡量其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否存在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多少与深浅,是表征一个学科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

 

7. 为什么说科学假说的检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答:科学假说检验是一个及其重要的环节,也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过程,我们通过检验科学假说这种形式,不断提出彼此观点相反的解释性理论,究竟哪一个是真理?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在实践中才能最终发现真理。一般来说,对科学假说全面严格检验是在假说刚建立之时及其后面相当长时间内。这就是说,假说形成之后,还必须把主观认识见诸于客观实际,通过人类的社会实践给予检验是否成为真理。

科学假说的检验一是要力求作出严格的检验,但不可忽视一般检验的意义;二是,应该改进辅助性假说为理论解释,但不可作出特设性的假说;其次,应当把假说的个人检验活动看作是相对的,但不否定它作为假说相对逼真的指标;最后,应当拒斥与之竞争的假说,但不忽视合理地评估彼此竞争的假说。

因此,由于科学假说的检验的完成是历史的过程,无论在哪个时期对竞争假说做出评估,都必然带来相对的时间指标,一方面,肯定彼此竞争的假说经过一定的检验后,能够做出合理的评价;另一方面,肯定这种合理评价是历史的,相对的,它将随着实践检验活动的进一步发展而日益完备起来。

科学假说的检验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曲折的过程,社会实践是检验假说真假的唯一标准。然而,社会实践本身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也要受到一定的历史条件和人们知识水平的限制,特别是受生产力发展程度的制约。因此,实践对于假说的检验又是非确定的、相对的。假说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得到证实、证伪、修正、补充和丰富,才能逐渐地发展为科学理论,或被否定而代之以新的假说。

 

8. 什么是科学假说?科学假说在科学发展过程中有何意义?

科学假说就是人们在探索错综复杂的自然界奥秘的过程中,用已获得的经验材料和已知的事实为根据,用已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对未知自然界事物产生的原因及其运动规律做出推测性的解释。这种假说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它的科学性,减少它的推测性,以达到理论的认识。

假说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假说使科学研究成为能动的自觉的活动。既然假说是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一种科学的推测,那么,人们便可以根据这种推测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观测和实验,避免盲目性和被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理论思维的作用。因此也就有可能在科学上有所发现,有所突破。

第二,假说是逼近客观真理的通路。人们对自然界客观事物的认识,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假说不可能一下子达到对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而往往要借助于提出假说这种方法,运用已知的科学原理和事实去探索未知的客观规律,不断地积累实验材料,增加假说中科学性的内容,减少假定性的成分,逐步建立起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理论。这样,假说就成为科学理论的预制品,成为达到理性认识的桥梁,成为逼近客观真理的通路。

第三,假说是开拓科学新领域,打开科学宝库的钥匙。假说立足于事实,但又不受事实的局限,假说对未知对象提出大胆的设想,而又深入到实践当中去寻求答案。这样,也就能够不断地推动人们去探索、去突破,这就可能打开另一个新天地,获得惊人的发现。历史上关于“以太”的假说,曾经推动了许多科学家去寻求这种神奇的物质,结果得到了否定的答案,可是却导致了相对论的伟大发现。

第四,假说可以唤起众说,促进科学发展。客观世界是极其复杂的,人们在探知自然界的过程中,各种不同的假说之间的争论,各自从不同的侧面探索事物的客观规律,可以互相启发,互为补充,切磋琢磨,集思广益,以利于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假说,对科学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假说,往往也在历史的一定阶段上起着积极作用。不能简单地否定错误的假说,对错误的假说要进行历史的、辩证的分析,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有些领域在科学发展的早期阶段,产生一些错误的假说,往往是难免的。有些假说,虽然它们的基本观点是错误的,但却包含着或多或少的合理内容。因而它不仅为以后新假说的形成和新理论的创立,提供一些有益的思想材料,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促进科学不断向前发展。

 

9. 如何理解科学实验比科学观察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

科学观察

定义: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获取感性材料的基本手段。

其特点有:一种感性活动;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对于自然状态下客体的感知和描述。观察要受到主体和客体的局限。现代的科学观察中仪器的作用日益突出。

分类:观察可以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作用有:作为科学认识的基础——观察方法可以广发地收集基本科学事实,并往往由此导致一些新的科学原理和理论的产生。作为科学认识的归宿一一观察方法是检验科学认识普遍结论的重要手段之局限性:由于观察方法更强调在自然条件下实施,并且一般不对研究对象施加人为控制,所以只能在有限领域发挥作用。一般只适用于那些能够重复出现、且变化不太剧烈的自然现象和过程。观察方法只能获得关于研究对象整体的事实材料,要想深入细节研究,必须结合其他方法和理论思维。

科学实验:

定义:是据有一定科研目的,用一定物质手段(科学仪器和设备),在人为控制或变革客观事物的条件获得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包括实验者;实验对象;实验手段。

特点有:人为地控制和干预研究对象和过程。可以纯化和简化观察对象;可以强化对象及其条件具有可重复性;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一种经济可靠的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方法。

科学观察只能直接发现对象的现象,而不能直接发现对象的本质,不能直接观察到所有研究的现象,只能观察到具体特殊事物的性质和特点,而不能直接观察到事物普遍的共性。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一定科研目的,用一定物质手段(科学仪器和设备),在人为控制或模拟客观对象的条件下考察对象,从而获取科学事实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实验与科学观察相比较,科学实验更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其最大的特点是在变革自然中认识自然;更能获得大量、精确和可靠的科学事实,更能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科学实验比科学观察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

 

10. 阐述归纳和演绎两种思维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归纳法和演绎法是逻辑学的研究方法。

归纳法是对观察、实验和调查所得的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推理形式,其主要环节是归纳推理。归纳推理可以分为三种方式:完全归纳法,简单枚举法,判明因果联系的归纳法。

归纳法的主要作用在于:

1、科学试验的指导方法:为了寻找因果关系而利用归纳法安排可重复性的试验。

2、整理经验材料的方法:归纳法从材料中找出普遍性或共性,从而总结出定律和公式。

归纳法的优点在于判明因果联系,然后以因果规律作为逻辑推理的客观依据,并且以观察、试验和调查为手段,所以结论一般是可靠的。

归纳法也有其局限性,它只涉及线性的,简单的和确定性的因果联系,而对非线性因果联系,双向因果联系以及随机性因果联系等复杂的问题,归纳法就显得无能为力了。

归纳法是一种或然性推理方法,不可能做到完全归纳,总有许多对象没有包含在内,因此,结论不一定可靠。

演绎法与归纳法相反,是从一般原理推演出个别结论,演绎推理的主要形式是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演绎法的主要作用是:

1、检验假设和理论:演绎法对假说作出推论,同时利用观察和实验来检验假设。

2、逻辑论证的工具:为科学知识的合理性提供逻辑证明。

3、作出科学预见的手段:把一个原理运用到具体场合,作出正确推理。

演绎推理是一种必然性推理,推理的前提是一般,推出的结论是个别,一般中概括了个别。事物有共性,必然蕴藏着个别,所以“一般”中必然能够推演出“个别”,而推演出来的结论是否正确,取决于:大前提是否真确,推理是否合乎逻辑。

演绎法也有其局限,推理结论的可靠性受前提(归纳的结论)的制约,而前提是否正确在演绎范围内是无法解决的。

归纳法和演绎法在认识论中的辩证关系:归纳法是由认识个别到认识一般;演绎法是由认识一般进而认识个别。

一、 演绎必须以归纳为基础。

人们先运用归纳的方法,将个别事物概括出一般原理,演绎才能从这一般原理出发。演绎是以归纳所得出的结论为前提的,没有归纳就没有演绎。

二、归纳必须以演绎为指导。

人们在为归纳作准备而搜集经验材料时,必须以一定的理论原则为指导,才能按照确定的方向,有目的地进行搜集,否则会迷失方向。

三、归纳和演绎相互渗透和转化。

思维过程中,归纳和演绎并不是绝对分离的,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既有归纳又有演绎,归纳与演绎相互连结、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11. 非逻辑思维包括哪几种方法?具有哪些特点?以及在科学研究中具有哪些作用?

形象思维法、想象思维法、直觉思维法、灵感思维法、发散思维法、聚合思维法。

特点:具体形象性、完整性、跳跃性、直接性、突发性、顿悟性、猜测性。

非逻辑思维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起着巨大的、积极的作用。如果没有形象思维等非逻辑思维的参与,我们不可能获得普遍性的认识,就不能捕捉到未知的对象,也就没有科学理论的创立。其作用具体表现在:

(一)具有寻找事物联系的功能

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好处是触角可以伸得非常远;往往在没有看清一个东西的时候就抓住了它的精神,然后再想办法把中间的路通过逻辑联系起来。但你如果不去伸那个触角,你就永远也走不远。灵感的发挥对科学发现的巨大威力在于,它可以调动起科学家全部智慧、知识和平日积累的经验,使他们彼此呼应,产生认知上的通融。它刺破了使科学家长久疑惑的层层迷雾,使前进的道路上豁然开朗,那追寻已久的答案终于遥见可期。

(二)具有选题的功能

科学是研究事实的,但是事实是非常多的。因此,要问哪一个东西值得研究,还要问哪些不同的研究结果应该综合起来,从中提炼出新的想法。因此,这里存在取舍、选择的问题,选择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科学家风格的多样性。但是这种选择和取舍决不是靠推理而得来,要凭形象和灵感。

(三)具有进行科学预见和形成科学理论的功能

事实上,在科学创造过程中,在逻辑思维还不能起作用的时候,首先要对研究对象作出判断,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作出科学的预见。这种预见是在经验和实践的基础上,依靠科学洞察力和想象等得来。即使在逻辑起作用的时候,形象等思维方式也还是非常重要的。

(四)在建立假说中具有启发、桥梁、扩展的功能

形象思维可以想象、联想和直觉去触发某种假说的产生。在需要解决问题和用来解决问题的假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问题得到解答。形象思维也可以促使人们把有限的认识扩展为无限的认识,把个别性认为扩展为普遍性认识,把对现状的认识扩展为对未来的认识。

 

12.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及其运演机制是什么?并结合现代科技发展特点,谈谈创新性人才应具备哪些素质?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飞跃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等。

创新性人才应具备演绎、类比推理、归纳、联想、想象、隐喻、灵感、直觉与顿悟等素质。

 

13. 结合《自然辩证法》课程中关于方法论的学习,谈谈科研过程中方法的重要性。

答:科学技术方法论是研究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本过程及其手段、方式的理论体系,是对科学方法、技术方法的总结概括;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一般方法的理论,其本质是属于认识和思维的范畴。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理论,是关于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一般方法的性质、特点、内在联系和变化发展的理论体系。(1)科学技术方法论,可以为自然科学提供认识世界的总观点、总方向;“为理论自然科学本身所建立起来的理论提供一个准则”。(2)科学技术方法论,可以为自然科学提供认识的武器,认识的方法,认识的路线。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为自然科学提供了认识武器,使自然科学遵循正确地认识路线向自然界的深度和广度前进。(3)科学技术方法论,可以为自然科学揭示了思维规律,提供了正确地思维方法。科学科学技术方法论作为逻辑学,是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深刻地揭示了概念、范畴等思维形式的性质、特点及其轧认识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辨证地阐明了思维形式之间的关系。

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学习和研究对我们在科研中的价值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教育价值和科研指导价值。我们在科研中,不仅要注重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还要注重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养,通过《自然辩证法》课程关于方法论的学习,掌握相关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指导我们在科研中学习更高速有效,对于我们在选题及科研方法的选择,到后面实验过程中应保持的实验素养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4. 根据《自然辩证法》课程中关于科研选题的方法和原则,谈谈如何做好硕士论文的科研选题工作。

答:研究生论文的选题,可以有三个主要来源:导师的研究课题、研究生特长与导师的研究方向相结合的课题以及研究生自定的课题。由于课题的性质不同,选题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因此,科研选题没有固定的格式和统一的方法。“选题”就是选定一个科学问题来进行研究。科研选题是否得当在研究工作中十分重要,它关系到科研的目标、方法、水平和价值。选题的基本原则:

(1)创新性原则。好的选题应当是在现有背景知识中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真正有新意的科学问题。

(2)科学性原则。好的选题一定要充分考虑当前的背景知识,一定要有相关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作为依据。不要把“永动机”之类,或“伪问题”作为选择对象。

(3)可行性原则。好的选题还要认真考虑完成课题的主观条件和额观条件,不宜选得很宽、很复杂,久功不克,导致半途而废。

(4)社会需求原则。选题时还要把握好技术进步与社会经济的需求因素。

因此,要做好硕士论文的科研选题工作,要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善于抓住两门或几门学科相互接触的交叉点和结合点,延伸自己科研的领域和视野,敏锐地抓住研究中意外出现的机遇,调整课题、转向进攻,变副为主,善于抓住矛盾,从中发现问题,制定课题,勇于标新立异,突破传统,善于把握学科发展动态和趋势,在各学科前沿选择课题,善于接近哲学、文学的预见和科学幻想的启迪。

在导师指导下,通过对有关学科、专业领域文献资料的搜集和阅读,掌握本学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了解不同学者的思路特点及研究倾向,摸清前人所做的工作及达到的水平,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萌发个人见解,为进一步创新奠定基础。除了文献调研,有时还要到实地进行考察,了解课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相关的因素,诸如经费来源、科研力量的配置、实验设备条件等。在文献调研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概念和名词术语,对事物和现象进行正确表述、总结概括并提出所要研究的课题。

论证和确定课题提出课题后,还要对课题的可行性作分析,例如建立模型计算,或设计一些必要的实验。若有几个备选课题时,需进行相互比较,并经过同行专家的评议,筛选出最佳课题。

我们要注意选择那些既能提高科研能力,又具有的一定学术价值的课题。通常,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包括:在相关领域进行文献调研或实地考察,提出选题,论证和确定课题等过程。

 

15. 阐述科学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所提出的科学家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并结合当代科研实践情况,谈谈你对科学家精神气质的理解。

答:科学的行为规范

(1)体制目标:增进人类知识总量,并通过知识生产服务于人类利益

(2)行为规范(精神气质):科学的精神气质是有感情情调的一套约束科学家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这些规范用命令、禁止、偏爱、赞同的形式来表示。它们借助于习俗的价值而获得其合法地位。

主要内容:科学的精神特质是指约束科学家的情感色彩的价值观和规范的综合体。它通过格言和例证来传达、通过法令而增强的规则在不同程度上被科学家内在化了,于是形成了他的科学良心。或者如果人们愿意用现代术语的话,也可以说形成了他的超我。科学家的行为是受特定规范制约的,这些规范指的是普遍主义(Universalism),"公有性”(“Communism"),无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有条理的怀疑(Organized Skepticism),简称UCDOS。(1)普遍主义(universalism)。a深信科学真理具有普遍性,放之四海而皆准。b科学要求尚未被经验证实的假说和理论,不管来源如何,都要按客观、非个人标准来衡量。c预设了科学研究中的质量保证。d科学向所有有才能的人开放,不论国籍、肤色、宗教信仰等因素。

(2)公有主义(communism),a科学发现的成果应该公开,科学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b 只有当科学知识公开以后,才可以判断真假,这是衡量科学知识正确性的有力保证。c通过鼓励科学家知识共享,加快知识积累的速度。预设科学了体制下进步最快的途径。

(3)无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a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可以有个人追求,但不能让个人的动机影响了科学的客观性,影响了科学家的高质量工作。b为了科学而科学。科学主要是对真理的追求,仅仅在次要意义上才是谋生的手段。c引起争议最多的科学规范。

(4)有组织的怀疑主义(organized skepticism)。a要求所有知识在成为确证无误的知识组成部分之前,都必须经受同样严格的考察。b要求对每一位科学家,包括科学权威在内的工作进行监督,科学家之间建立互相监督的机制。c怀疑是以事实为依据,建立在充足理由的基础上。d怀疑主义预设了一种反教条、反独断的行为方式,体现科学活动中自我纠错的机制。

科学家精神气质:

(1)坚强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科学研究是人类最崇高、最有趣、最伟大、最冒险的精神探索,有时要取得一项突破,需要经过多长时间的持之以恒的努力奋斗,需要克服意想不到的艰难险阻,更要经受无数次的挫折和失败的打击。更有甚者,有些科学家努力了一辈子仍然一无所获,有些科学家甚至付出了生命的巨大代价。同时,科学技术创新还意味着不断地摆脱旧思想的束缚、习惯势力的阻挠、旧道德的鞭挞、同行权威的压制甚至嫉妒心理人的中伤。因此,没有坚强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很难坚持到底的

(2)为科学大公无私的献身精神,许多科学工作者把追求真理,不断创新,看作是人生最值得追求的、人生的最高境界。他们不断潜心于研究,探索事物无限深远的本质,洞察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奥秘。对于许多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人们往往重视的是他们的科学成就、思想贡献,而对他们高尚的人格品质与所取得的成就之间的内在关系却很少重视。事实上,崇高的人格品质、大公无私为科学而奋斗的献身精神也是必备的精神气质

(3)严谨的科学态度,每一个科学工作者,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以科学事实为立论根据,推理要合乎逻辑,还要通过科学实验来检验科学成果。

(4)科学研究中的大胆怀疑、不断探索、敢于批评的精神,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要求科学技术人才思维活跃、充满好奇和进取的精神,同时又要摆脱条规戒律、条条框框的束缚,不被旧理论、权威人士的理论框架所束缚,依据科学事实,大胆怀疑,勇于创新,提出与常规理论相对立的新见解,实现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

(5)好奇心与创新意识,好奇心是一种不可遏制的求知欲,科学技术人才的好奇心通常表现在他对未揭之谜的强烈的追求

(6)丰富的想象能力,想象,从其基本性质看,是属于认知心理过程的高层次认知心理现象,并且是一种具有非逻辑特征的思维。

 

16. 结合自然辩证法的相关内容,如科学问题的提出、科学抽象过程、科学精神的培养等方面,谈谈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对工科研究生的重要意义。

答:纵观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科学技术是辩证发展着的而非一蹴而就的,从旧学说到新学说,旧理论到新理论,旧观念到新观念,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研究者哲学素养的提升。例如从地心说统一认知到日心说的突破,哥白尼甚至抵上自己宝贵的生命也要坚持自己的思想,这不得不称之为伟大的,即是对科学的执着,也是对哲学思想的突破和坚持;又比如物理学上对光的研究,从粒子说到波动说再到后来的波粒二象性,每一步科学发展都离不开哲学思维的突破。

作为工学科的学生,树立辩证自然观,缩短对自然界的认识的历程,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强化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传播科学精神,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可以对科研工作者提供有效地指导作用。为科学研究提供认识原则,为科研工作人员建立和创造新的方法提供指导,为直接研究中的空白提供指导。它是切合理工科研究生实际的公共理论课,必须建立一种面对现实问题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哲学与科学之间的特殊性与概括性科学研究需要理论思维和辩证思维。

现代科学的发展需要哲学,现代科学促进哲学的进步;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科学的指导,自然辩证法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方面,研究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是我们在理工科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强大的思想工具。

做学术要做到的三思而行,勤于思考、独立思考、慎重思考。王国维谈做学问必经的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17. 运用科学技术现的相关原理,结合现实谈谈我国现行的体制中哪些因素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哪些因素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答:科学是对自然过程的认识和理解、揭示因果性、提供可能性,是以真理性为内核;技术是对自然过程的控制和改造。设定目的性、创造现实性,是以功利性为内核。

科学技术活动:所有与各科学技术领域,即自然科学、工程和技术、医学、农业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中科技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密切相关的系统的活动。分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第三阶段科技教育与培训、科技服务三大类。

1.科学技术体制化的先决条件

(1)科学技术活动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科学技术活动以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为特征,是其他社会劳动无法替代的特殊劳动。

(2)科学技术是不可替代的特殊劳动;科学技术活动不断促进社会知识化,社会知识化不断提升科学技术活动的重要性。

2. 科学技术体制化的过程

(1)知识生产从“经验型”转向“实验型”

(2) 知识生产从“专业化”到“职业化”

(3)从“小科学”到“大科学”

在我国现行的体制中,不断提升对于教育的重视,对于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实施科教兴国,建立人才强国的政策;不断提升对于创新发展的重视力度,力求建设一个新型的创新性国家等政策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教育发展中,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如:将英语成绩纳入我国人才选拔当中打压了一大批科技人才的涌现;大学教育中过渡功利化的要求,如:我国高校对于研究生毕业的指标对于论文发表数量的强制规定,对于大学教授评职称中的论文发表规定等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严重的阻碍作用。

posted @ 2021-04-17 10:17  北漂的尘埃  阅读(909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