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的中医药诊治-胃痛,呕吐,腹痛,泄泻,分型论治
常见病的中医药诊治
第一节 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一种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特征的病证。
一、病因病机
胃痛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方面。
1、寒邪客胃
外感寒邪,内客于胃,则气机受阻而为痛。
2、饮食伤胃
饮食不节,或暴饮暴食,胃之受纳过量,腐熟不及,食谷停滞而痛。
3、肝气犯胃
肝与胃是木与土的关系,若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势必克犯胃土,致气机阻滞而为痛。
4、脾胃虚弱
脾胃主受纳和运化水谷,若饥饱失常,或劳倦过度,或久病脾胃受伤等,均能引起脾阳不足,胃失温养,或胃阴受损,失其濡养而发生疼痛。
上述几种原因可单一出现,亦可合并出现,前者单纯为易治,后者复杂为难治。胃痛的病因虽有不同,但其发病机理确有相同之处,即“不通则痛”。有寒凝而痛、食积而痛、气滞而痛、火郁而痛、血瘀而痛、阳虚胃失温养而痛、阴虚胃失濡养而痛等。
二、胃痛与真心痛的鉴别
心居胸中,其痛常及心下,出现胃痛的表现,应高度警惕,防止与胃痛相混。典型真心痛为当胸而痛,其痛多刺痛、剧痛,且痛引肩背,常有气短、汗出等,病情较急,如《灵枢·厥病》曰:“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老年人既往无胃痛病史,而突发胃痛者,当注意真心痛的发生。而胃痛部位在胃脘,病势不急,多为隐痛、胀痛等,常有反复发作史。
三、治则
对 于胃痛的治疗,总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同时须审证求因,辨证论治。古虽有“通则不痛”的治疗原则,但决不能局限于狭义的“通”之一法,应从广义的角度去理 解和运用“通”法,如对于胃寒者,散寒即所谓通;食停者,消食即所谓通;气滞者即所谓通;热郁者,泄热即所谓通;血瘀者,化瘀即所谓通;阴虚者,养阴即所 谓通;阳虚者,温阳即所谓通。正如古人所云:“治病必求于本”。
四、分型论治
1、寒邪克胃
[临床表现] 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则痛减,遇寒则痛甚,口不渴,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
[病 机] 寒邪客胃,气机受阻。
[治 法] 散寒止痛。
[处方举例] 轻者可服红糖生姜水即可。较重者可用良附丸加味。
[成药举例] 良附丸、胃苏冲剂、丁桂散等。
2、饮食停滞
[临床表现] 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或吐不消化食物,或大便不爽,苔厚腻,脉滑。
[病 机] 饮食停滞,胃失和降。
[治 法] 消食导滞。
[处方举例] 轻者可以保和丸加减,较重者可用小承气汤加味,严重者当投大承气汤。
[成药举例] 保和丸、大山楂丸、枳实导滞丸等。
3、肝气犯胃
[临床表现] 胃脘胀闷,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苔薄白,脉沉弦。
[病 机] 肝气郁结,横逆犯胃。
[治 法] 疏肝理气
[处方举例] 柴胡疏肝散加减。
[成药举例] 柴胡疏肝丸、气滞胃痛片、舒肝丸等。
4、肝胃郁热
[临床表现] 胃脘疼痛,有烧灼感,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病 机] 肝郁化热,邪热犯胃。
[治 法] 疏肝泄热。
[处方举例] 化肝煎加减。
[成药举例] 加味左金丸、快胃片、六郁丸等。
5、瘀血停滞
[临床表现] 胃脘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或痛有针刺感,食后痛甚,或见吐血便黑,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病 机] 瘀血停滞。
[治 法] 活血化瘀。
[处方举例] 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成药举例] 玄胡止痛片、云南白药、一粒止痛丹等。
6、胃阴亏虚
[临床表现] 胃痛隐隐,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病 机] 郁热伤阴,胃失濡养。
[治 法] 养阴益胃。
[处方举例] 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成药举例] 一贯煎膏、养胃舒冲剂、阴虚胃痛冲剂等。
7、脾胃虚寒
[临床表现] 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口吐清水,食欲不振,神疲乏力,甚则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病 机] 脾胃虚寒,胃失温养。
[治 法] 温中健脾。
[处方举例] 黄芪建中汤加减
[成药举例] 温胃舒冲剂、虚寒胃痛胶囊、小建中合剂等。
[预防调护]预1.患者要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与饮食习惯,忌暴饮暴食,饥饱不匀。胃痛持续不已者,应在一定时期内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宜,忌粗糙多纤维饮食,尽量避免进食浓茶、咖啡和辛辣食物,进食宜细嚼慢咽,慎用水杨酸、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西药。
2.同时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也是预防本病复发的关键。
第二节 呕吐
呕吐是一个症状,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引起的病证。临床上任何病变,有损于胃,均可发生呕吐。
一、病因病机
呕吐的成因虽多,但概括起来不外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以及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所致。
1、外邪侵袭
外感风、寒、暑、湿之邪,侵犯胃腑,以致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发生呕吐。
2. 饮食不当
饮食过饱,或过食生冷油腻、不洁等食物,皆可伤胃,致食停不化,胃气不能下行,上逆而为呕吐。
3.情志失调
恼怒伤肝,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上逆,发生呕吐。
4.脾胃虚弱
因劳倦太过,耗伤脾胃之气,或久病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谷,以致寒浊中阻而引起呕吐,或聚而成痰成饮,积于胃中,当饮邪上逆时,可致呕吐。亦可因胃阴不足,失其润降,引起呕吐。
二、呕吐与呃逆的鉴别
1、症状不同:呕吐是以有声有物为特征;而呃逆是以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特征。
2、病位不同:呕吐在胃,呃逆在喉。
3、病机不同:呕吐与呃逆均有胃气上逆,但呃逆还有膈间不利的因素存在。
三、治则
呕吐一证,治法当以和胃降逆为主,又当详辨虚实,实证因邪气犯胃,浊气上逆所致,治以祛邪化浊,和胃降逆;虚证乃脾阳不振,或胃阴不足,失其和降而成,治以扶正为主,或温中健胃,或滋养胃阴。虚实夹杂者当两顾。
四、分型论治
实证
1、外邪犯胃
[临床表现] 突然呕吐,可伴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胸脘满闷,苔白腻,脉濡缓。
[病 机] 外邪犯胃,浊气上逆。
[治 法] 祛邪解表,化浊和胃。
[处方举例] 藿香正气散加减。
[成药举例] 藿香正气丸(水、胶囊)、香苏正胃丸等。
2、饮食停滞
[临床表现] 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得食愈甚吐后反快,大便秽臭或溏薄或便秘,苔厚腻,脉滑实。
[病 机] 饮食停滞,浊气上逆。
[治 法] 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处方举例] 保和丸加减。
[成药举例] 保和丸、胃病丸、开胃山楂丸等。
3、痰饮内阻
[临床表现] 呕吐多为清水痰涎,脘闷不食,头眩心悸,苔白腻,脉滑。
[病 机] 痰饮内停,胃气不降。
[治 法] 温化痰饮,和胃降逆。
[处方举例] 小半夏汤和苓桂术甘汤加减。
[成药举例] 二陈丸、半夏曲等。
4、肝气犯胃
[临床表现] 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胁闷痛,舌边红,苔薄腻,脉弦。
[病 机] 肝气犯胃,胃失和降。
[治 法] 舒肝和胃,降逆止呕。
[处方举例] 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加减。
[成药举例] 左金丸、舒肝和胃丸、舒肝平胃丸等。
虚证
1、脾胃虚寒
[临床表现] 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面色苍白,倦怠乏力,口干而不欲饮,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脉濡弱。
[病 机] 脾胃虚寒,胃失和降。
[治 法] 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处方举例] 理中丸加减。
[成药举例] 理中丸、附子理中丸、黄芪建中丸等。
2、胃阴不足
[临床表现] 呕吐反复发作,时作干呕,口燥咽干,饥而不欲食,舌红少津,脉细数。
[病 机] 胃阴不足,失其和降。
[治 法] 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处方举例] 麦门冬汤加减。
[成药举例] 一贯煎膏、养胃舒冲剂、阴虚胃痛冲剂等。
[预防调护] 1.起居有常,生活有节,避免风寒暑湿秽浊之邪的入侵。2.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对肝气犯胃者,尤当注意。3.饮食方面也应注意调理。脾胃素虚患者,饮食不宜过多,同时勿食生冷瓜果等,禁服寒凉药物。若胃中有热者,忌食肥甘厚腻、辛辣香燥、醇酒等物品,禁服温燥药物,戒烟。4.对呕吐不止的病人,应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服药时,尽量选择刺激性气味小的,否则随服随吐,更伤胃气。服药方法,应少量频服为佳,以减少胃的负担。根据病人情况,以热饮为宜,并可加入少量生姜或姜汁,以免格拒难下,逆而复出。
第三节 腹痛
腹痛是指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临床极为常见,可出现与内、外、妇科的多种疾病中,但本篇主要讨论内科常见的腹痛。
一、病因病机
腹痛每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素体阳虚等导致气机阻滞、脉络不通及经脉失养所致。
1、外感时邪
寒热暑湿之邪侵入腹中,使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2、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食滞内停;或恣食肥甘厚腻辛辣之品,湿热积滞,蓄结于肠胃;或误食馊腐不洁之物;或过食生冷等,均可影响脾胃运化,使气机不畅,腑气不通,而发生疼痛。
3、情志失调
情志抑郁,恼怒伤肝,肝失调达,气血郁滞;或肝气横逆,乘犯脾胃,以致气机不畅,均可导致腹痛。
4、阳气素虚
脾阳不振,不能温养脏腑,阴寒内生,客于腹中,而致腹痛。
二、腹痛与胃痛的鉴别
胃处腹中,因此,腹痛与胃痛,有着密切联系,但亦有区别。一般而言,以上腹部胃脘近心窝处疼痛者为胃痛;而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疼痛者为腹痛。同时,胃痛常伴见脘腹胀闷,纳差,或得食痛减,或食后痛增,或吐苦泛酸,或呕逆嗳气等症。而腹痛则少见上症。
三、治则
对 于腹痛的治疗,多以“通”字立法。所谓通并非单指攻下通利而言,正如《医学真传》所言:“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 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
可见“通则不通”虽为治疗腹痛之大法,但其中真义,临证又须灵活掌握。
四、分型论治
1、寒邪内阻
[临床表现] 腹痛急暴,得温则痛减,遇寒则痛甚,口不渴,或喜热饮,苔白腻,脉沉紧。
[病 机] 寒邪入侵,气机受阻。
[治 法] 温中散寒。
[处方举例] 良附丸合天香正气散加减。
[成药举例] 良附丸、肚痛丸、丁桂散等。
2、湿热壅滞
[临床表现] 腹痛拒按,胀闷不舒,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烦渴引饮,自汗,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濡数。
[病 机] 湿热壅滞,腑气不通。
[治 法] 泄热通腑。
[处方举例] 大承气汤加减。
[成药举例] 清宁丸、更衣丸、大黄清胃丸等。
3、饮食积滞
[临床表现] 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或痛而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秘结,舌苔腻,脉滑实。
[病 机] 食积肠胃,气机阻滞。
[治 法] 消食导滞。
[处方举例] 轻证用保和丸,重证用枳实导滞丸加减。
[成药举例] 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山楂内消丸等。
4、气滞血瘀
[临床表现] 以气滞为主者,证见脘腹胀闷或痛,攻窜不定,痛引少腹,得嗳气或矢气则胀痛酌减,遇恼怒则加剧,苔薄,脉弦;以血瘀为主者,则痛势较剧,痛处不移,舌质青紫,脉弦或涩。
[病 机] 气滞血瘀。
[治 法] 以气滞为主者,宜疏肝理气;以血瘀为主者,宜活血化瘀。
[处方举例] 行气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活血用少腹逐瘀汤加减。
[成药举例] 行气用柴胡疏肝丸、舒肝止痛丸;活血用一粒止痛丹、乌金丸等。
5、脾胃虚寒
[临床表现] 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按,饥饿劳累后更甚,得食或休息后稍减,神疲,气短,怯寒,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细。
[病 机] 脾胃虚寒,失其温养。
[治 法]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处方举例] 小建中汤加减
[成药举例] 小建中合剂、附桂理中丸、丁蔻理中丸等。
[预防调护] 1.腹痛多与饮食失调有关,平素宜饮食有节,忌暴饮暴食,忌食生冷、不洁之食物,少食过于辛辣、油腻之品。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饭前洗手,细嚼慢咽,饭后不宜立即参加体育活动。2.腹痛患者宜解除思想顾虑,疼痛剧烈者卧床休息,进食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饮食。虚寒者宜进热食;热证宜进温食;食积腹痛者宜暂禁食或少食。3 .尚须密切注意患者的面色、腹痛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腹诊情况、二便及其伴随症状,并须观察腹痛与情绪、饮食寒温等因素的关系。如见患者腹痛剧烈、拒按、冷汗淋漓、四肢不温、呕吐不止等症状,须警惕出现厥脱证,须立即处理,以免贻误病情。
第四节 泄泻
泄泻,是指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症候的病证。前人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本病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为多见。
一、病因病机
泄泻的主要病变在于脾胃与大小肠。究其病因,主要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七情不和,脏腑虚弱等导致脾胃功能障碍而引起泄泻。
1、感受外邪
外感寒湿暑热之邪,影响脾胃,使其功能障碍,而致泄泻。因脾喜燥而恶湿,故尤以湿邪最能引起泄泻。
2、饮食所伤
饮食过量,宿食内停;或过食肥甘、生冷,或误食不洁之物等,均可损伤脾胃,以致传导失职,升降失调,而发生泄泻。
3、情志失调
忧思恼怒,精神紧张,以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运化失常,而成泄泻。
4、脾胃虚弱
脾胃主受纳和运化水谷,若长期饮食失调,劳倦过度,久病缠绵,均可致脾胃虚弱,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从而使水谷停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
5、肾阳虚衰
久病之后,损伤肾阳,或素体阳衰,不能温煦脾阳,致运化失常,而发生泄泻。
总之,脾虚湿盛是导致泄泻的重要因素。外因与湿邪关系最大,所谓“湿胜则濡泄”;内因与脾虚关系最为密切,如《景岳全书•泄泻》所谓“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同时脾虚与湿盛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二、泄泻与痢疾的鉴别
泄泻与痢疾虽然皆好发于夏秋两季,病变部位都在肠胃,但其临床症状却有不同,应予鉴别。其中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者为泄泻;而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粘液者为痢疾。泄泻也可有腹痛,但多与肠鸣脘胀同时出现,其痛便后即减;而痢疾之腹痛是与里急后重同时出现,且其痛便后不减。
三、治则
泄泻的治疗原则,以运脾祛湿为主,但又当根据邪之寒热,病之新久,证之虚实而峰、分别施治。一般而言,外邪侵袭,或饮食所伤,多属实证,治以祛邪为主,如风寒外束宜疏散,暑热宜清化,伤食宜消导,湿盛宜分利;泄泻日久,或反复发作,耗伤正气,多属虚证,治以扶正为主,如脾肾阳虚宜温补,中气下陷宜升提,七情不合宜疏理,久泻不止宜固涩。
四、分型论治
1、感受外邪
(1)寒湿(风寒)
[临床表现] 泄泻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伴见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病 机] 感受外邪,侵袭肠胃,传导失司。
[治 法] 解表散寒,化湿止泻。
[处方举例] 藿香正气散加减。
[成药举例] 藿香正气丸(水、胶囊)、腹痛止泻丸、午时茶冲剂等。
(2)湿热(暑湿)
[临床表现] 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病 机] 湿热或暑湿之邪,伤及肠胃,传化失常。
[治 法] 清热利湿。
[处方举例] 葛根芩连汤加味。
[成药举例] 香连丸、复方黄连素片、芍药丸等。
2、食滞肠胃
[临床表现] 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伴有不消化之物,脘腹痞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病 机] 食滞肠胃,传化失常。
[治 法] 消食导滞。
[处方举例] 保和丸加减。
[成药举例] 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山楂内消丸等。
3、肝气乘脾
[临床表现] 平素多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时,发生腹痛泄泻,舌淡红,脉弦。
[病 机] 七情所伤,肝气乘脾,运化失常。
[治 法] 抑肝扶脾。
[处方举例] 痛泻要方合四逆散加减。
[成药举例] 四逆散、柴胡疏肝丸、逍遥丸等。
4、脾胃虚弱
[临床表现] 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病 机] 脾胃虚弱,运化无权。
[治 法] 健脾止泻。
[处方举例] 参苓白术散加减
[成药举例] 参苓白术片、香砂六君子丸、补脾益肠丸等。
5、肾阳虚衰
[临床表现] 常在黎明前泄泻,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病 机] 肾阳虚衰,脾失温煦,运化失常。
[治 法] 温肾暖脾,涩肠止泻。
[处方举例] 四神丸加味。
[成药举例] 四神丸、稚儿灵冲剂、附桂理中丸等。
[预防调护]1.起居有常,注意调畅情志,保持乐观心志,慎防风寒湿邪侵袭。2.饮食有节,宜清淡、富营养、易消化食物为主,可食用一些对消化吸收有帮助的食物,如山楂、山药、莲子、扁豆、芡实等。避免进食生冷不洁及忌食难消化或清肠润滑食物。3.急性泄泻病人要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食辛热炙煿、肥甘厚味、荤腥油腻食物;某些对牛奶、面筋等不耐受者宜禁食牛奶或面筋。若泄泻而耗伤胃气,可给予淡盐汤、饭汤、米粥以养胃气。若虚寒腹泻,可予淡姜汤饮用,以振奋脾阳,调和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