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有意思的金融模型---施工行业没油水可榨了--施工企业生产得最终目的类似银行
起因
所在行业:建筑工程施工
钱的本质是等价交换,或者说经济的本质,在于印钱和流通,当钱被卡住多了,拿钱的就成了大爷。
机制需要得人
所以我们不妨设立一个这样机制。
这个机制需要几个人。
- 施工企业
- 银行
- 施工企业的合作老板
类似房地产金融模型机制
这个机制运转集中在于钱。而且这个钱是以贷款的形式。但是贷款得担保人是施工企业。
由于目前行业下行,施工企业的放款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导致了部分施工企业朝着金融工具的方向发展。这本身不是坏事,因为说白了,在这个行业的已经都明白了,建筑施工企业本身并无太大技术差距,更多的实在法律、政策规则下的差距,影响施工企业的因素本质并不是人和与人有关的技术。加上市场环境其实施工企业更多是贴牌生产。所以本质上从卖贴牌转型金融工具是条不错的方向。但方向和步子,总的要对,走大了,容易扯着蛋。
中国的金融引擎一直离不开房地产,那房地产是要剥离的,但是房地产的引擎模式是可以复制的。那房地产的引擎模式是什么,答案:贷款,更近一步,可控的贷款,什么叫可控?贷款人的信用、贷款的时间、贷款的金额限制。这样可以控制钱在一个循环的生产,比如印钱-->生产房子-->消费房子(用贷款去消费,这部分就是多印刷出来的钱)-->预定时间还完房贷(经济正循环)。这是第一个闭环。第二个闭环就是由房子衍生的金融产品,如果我们把房子消费贷款打包卖,这就是一个债券。如果我们给企业贷款,又可以成立建设基金来回收一部分资金,用于新一个循环。reits就是。这都是房地产的钱的多种用途,在不断的流通中,生产让原材料变成了加工品(房子),实现了增值,增值部分就能稀释掉印刷的钱达到经济实实在在的增长。当然不能够这么简单的理解。我这里只是极度简化了这个模型用于解释后续我要说的。
施工企业得金融引擎
回到施工企业。
我们设计一个这样的模型,
- 施工企业处于主导地位(规则制定者)
- 形成竞争机制(玩家们得攀比竞争,钱得速度本质也是一种生命)
- 银行获得多轮得金融循环(更多得利润)
由施工企业的地方巨头们(本质属于地方地头蛇),联合当地银行,先和地方银行签一个大得企业贷款,之后他们生产一种付款的机制,因为企业借了钱,我们需要找几个人接盘,那谁有钱就找谁,这个机制就是合作老板要想快点出钱,你就得去我指定得银行办理一种业务,这种业务就是你会有一个对应得出款账户,这个账户是经过施工企业评定后,你能优先出款得金额。
假设A企业想要获得优先排号得权力,就得加入我们这个机制,首先由施工企业评定你的企业获得出款得金额条件,假设是优先2000w元。之后,由银行部门办理一个账户,这个账户得极限值就是出款2000w元。银行甚至可以更名目仗胆一点,这个2000w本质上是企业贷款,只不过放款得时间和债权人不一样,或者说施工企业就是个担保人。施工企业可以拿原本得工程款用于他用。而后续发给老板得,是一个金融产品下得等价得2000w而已。
这样做得好处就是银行后续还能继续将同类打包成债券、基金之类得产品继续卖。老板只要钱,施工行业需要资金进行周转,银行需要多重金融业务来增值。
这种机制一旦滚起来,老板一般本身也背负债务得情况下,往往优先考虑得风险就是时间,时间得快与慢会让他们加入到这种机制里去。
而施工企业,仅仅只是卖了一个市场信用机制而已。由施工企业去担保贷款而已。
银行是稳赚不赔得,因为担保都是地方得大型国有企业,就算破产清理资产卖估计都不亏。银行甚至可以打包成“优秀得国有资产债券、基金”等产品进行二次流通,获得更好得资金池。
在这样得机制里面,施工企业获得了周转用的资金(银行给的),银行获得了大额贷款以及新的钱循环。
问题
问题还是在这个人---老板身上,如何让老板加入到这个机制中来,尤其是几层金融工具嵌套下来,这一笔钱,已经不是业主打给施工企业那笔钱了,这笔钱很大程度上只是由施工企业承担担保得一个贷款而已。而且,后续由于衍生得汇票、贴现等延期手段等等。这个金融工具得做法可以变得更复杂,谁愿意成为被施工企业钓的鱼,那只有急着吃食得,饿得要死得鱼。
一般有实力得老板其实有自己御用得地方银行提供大量得资金支持,所以并不依赖这种施工金融产品。